你会拍照,如果你还会写文章的话,那你就拥有一双会飞翔的翅膀。
—隐地
二○一一年,我开始在《华副》写「书写者,看见」专栏,这一写竟也写了将近五年光景。
我非作家,也不是文学研究者,更非受过新闻採访专业训练的记者,开始写「书写者,看见」专栏稿时,我是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写起,完全无以知名度与否,来取决被写者对象,我先从已拍过的作家、从日常点滴为先行,在生活中遇到的、看到的连结开始写起,比如说写专栏之前,先去新店请奚淞老师帮专栏名称题字、在青田街巧见前辈诗人周梦蝶、丹扉老师打电话来约我,到西门町吃麻辣火锅、去给刚辞世的楚戈上香、参加商禽的告别式等等。专栏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一篇篇抒展开来,接着写几位已辞世的前辈作家,与他们生前往来的回忆,更进而前去拜访作家,谈不上採访,可说是聊天、闲谈,在对话过程中,寻找有趣、有意思,可写文的题材。
去年出版《作家的书房》之后,有书友与读者狐疑地问我,书里採访的作家名单,是如何挑选的?怎么有些早已不写了,或者连听都没听说过的作家也收入其中?我回说台湾的作家并非只有台面上经常曝光的那些作家,还有很多作家不见得有机会,能在显眼的主流媒体上发表作品,但他们仍持续创作着,也持续在发表作品,只是你不知道、你没花心思去看见而已。拍作家多年来,我一向不会把作家的名字与作品,分类为,有名、不有名,好、不好,有听过、没听过,这种对比的差别。对我来说,每位作家的作品,都有其生命的特色与风格。作家卸下书写的光环,其实是与一般大众没两样,作家只是多了会思想、书写的才能,回到现实生活,他们还是同样得面对寻常人的爱情、婚姻、钱财等各个阶段层面的问题,生老病死,必然少不了。
感谢《华副》主编羊姐提供我书写的发表园地,感谢每一位愿意接受我访谈的作家,谢谢您们人生经验的分享,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