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者,看见

书写者,看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会拍照,如果你还会写文章的话,那你就拥有一双会飞翔的翅膀。

—隐地

  二○一一年,我开始在《华副》写「书写者,看见」专栏,这一写竟也写了将近五年光景。

  我非作家,也不是文学研究者,更非受过新闻採访专业训练的记者,开始写「书写者,看见」专栏稿时,我是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写起,完全无以知名度与否,来取决被写者对象,我先从已拍过的作家、从日常点滴为先行,在生活中遇到的、看到的连结开始写起,比如说写专栏之前,先去新店请奚淞老师帮专栏名称题字、在青田街巧见前辈诗人周梦蝶、丹扉老师打电话来约我,到西门町吃麻辣火锅、去给刚辞世的楚戈上香、参加商禽的告别式等等。专栏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一篇篇抒展开来,接着写几位已辞世的前辈作家,与他们生前往来的回忆,更进而前去拜访作家,谈不上採访,可说是聊天、闲谈,在对话过程中,寻找有趣、有意思,可写文的题材。

  去年出版《作家的书房》之后,有书友与读者狐疑地问我,书里採访的作家名单,是如何挑选的?怎么有些早已不写了,或者连听都没听说过的作家也收入其中?我回说台湾的作家并非只有台面上经常曝光的那些作家,还有很多作家不见得有机会,能在显眼的主流媒体上发表作品,但他们仍持续创作着,也持续在发表作品,只是你不知道、你没花心思去看见而已。拍作家多年来,我一向不会把作家的名字与作品,分类为,有名、不有名,好、不好,有听过、没听过,这种对比的差别。对我来说,每位作家的作品,都有其生命的特色与风格。作家卸下书写的光环,其实是与一般大众没两样,作家只是多了会思想、书写的才能,回到现实生活,他们还是同样得面对寻常人的爱情、婚姻、钱财等各个阶段层面的问题,生老病死,必然少不了。

  感谢《华副》主编羊姐提供我书写的发表园地,感谢每一位愿意接受我访谈的作家,谢谢您们人生经验的分享,一切尽在不言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文发


  台北市人,从事特约摄影工作多年,举办过几回个人摄影展,因好自由不拘,至今仍是一个收入不定的苏活族,但活得自在。记录台湾作家照片,十多年持续至今。

  1994年,从事商业摄影助理工作,拍摄「台湾文化艺术」、「北京胡同」、「水色」等系列作品。
  1998年,台北市选战纪录摄影。「市长选战纪实」摄影展。
  1999年,开始拍摄「台湾作家」、「诗人群像」系列。
  2000年,拍摄「台湾前辈作家」系列。同年获「城市百年摄影」银牌。 参加「城市百年摄影」联展。
  2001年,第一届台北国际诗歌节,「向岁月致敬——台湾前辈诗人摄影展」于台北市政府大厅及台南诚品书店艺文空间展出。台北市文化局出版《向岁月致敬》台湾前辈诗人摄影集 。「水色」摄影展于中国时报——时报广场艺术中心展出。
  2005年,「水色」系列作品装置于喜来登大饭店「请客楼」之墙面及灯饰。「刘其伟肖像摄影」征件首奖。
  2006年,「巴黎时光」展出于台北市信义区新光三越——法雅客。
  「诗光流影——台湾诗人群像」展出于国北师南海艺廊、台中明道文艺中心。
  2007年,「南村印记」展出于台北市师大路——南村落。
  2012年,「台北印记」展于台北新尚旅店。
  2013年,「文学,印象」台湾作家群像,展出于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

图书目录

前言/也说说,我写专栏的经过
静净敬的喜悦/奚淞
与猫的影像定格/心岱
可移动的城市风景/周梦蝶
一只皮箱的回忆/丹扉
声音的记忆/陈思宏
叫着我当年的名字/夏烈
人生难以逆料/楚戈
迟来的春天/萧白
梦里的栀子花/陈育虹
记忆的丛林/庄仁杰
死亡的宣告/赖玉枝
撤离的前夕/王丹
溺爱的方式/郑明娳
陪牠走过一段/纪大伟
最爱的往事/钟晓阳
远方有多远/杜十三
午后时光/朴月
孤独的旅程/沙漠
也是秋天/王渝
时移往事/朵思
天国的声音/杏林子
我懂那个诗人/张堃
报童忆往/隐地
在观音的慈眉底下/愚溪
傅博忆往/傅博
暮光秋色/潘人木
照像之外/刘枋
敬畏生命/曹永洋
化不开的一面湖水/吴宏一
环绕在荆棘上的蝴蝶/张娟芬
幕缓缓的降了/杨光中
再覆长青/李长青
花开花落/花开花落
白樱绽放的前夜/杨风
上帝的女儿/古月
写给永恆的恋人/景翔
诗坛的火车头/张默
黑的夜行者/李炜
落地生根/凌烟
种树的男人/菩提
我们共同的阿背/杨树清
午后寻光/郭强生
童年往事/林佛儿南方的青春/林瑞明
好美好美/洛冰
走过生死边缘/杨邦尼
好久不见/王墨林
我的痛苦是我的幸运/杨索
爱你像爱自己的母亲/吴晟
后记/记一段因缘,以备忘

图书序言

溪畔美丽的稻穗,沿着风的线条摆渡,一波波的浪潮,闪溢着金黄的光。人与土地的关系是那么的亲密,可以脚踏泥土,鸣听溪流沖激,嗅闻稻熟香,一眼可以望尽那青绿的山连着天。

七十年代,这里曾经是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历经几十年过度的开发,土地不再耕植水稻,农田种植的是巨大庞然的怪兽,结的穗是一层层待价而沽的「人笼」。

近日因请奚淞老师为专栏「书写者,看见」题字,再度前来新店小碧潭,发现才几个月的光景,捷运站已被更为巨大的钢骨勐兽,给围堵成一条小小的蚯蚓状。

奚淞正是这片土地变异的见证者。在「微笑堂」里,我们谈起现今资讯爆炸的年代,在溃堤的边缘,该如何从漩涡中爬起。

直视他刚完成的巨幅油画三连作《静、净、敬》,显得分外的安稳定静。记得奚淞曾经在回信中写道:「……清水、白发和微笑令我多一份对佛法的信心。」

在离去前,看见画架上涂了黑底的画布,上有几条构图的白线条,我好奇的问起:「底色为什么要涂黑?」他说:「古典的油画技法,就是由黑把画给渐渐画亮的。」

听了他的解答,我心中为之震动,那正是我寻找中,点亮人生光明的无名技法。

刊于二○一一.一.十
照片二○一○.七.五,拍摄于新北市新店区中央路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