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

日本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导人进入文学核心」的最佳日本文学史专论!
知名学者翻译家郑清茂另一重要译作!
 
小西甚一主张把日本文学史分为三个世代:
古代是日本式的俗、中世是中华式的雅、近代是西洋式的俗
以「雅」、「俗」为文艺史的基本表现理念或意识
考察两者交错互动而形成的世代区分。
 
  有异于一般日本文学史依政权所在地的历史时代区分法,小西甚一的《日本文学史》主张应依内在于文艺本身而能制约文艺发展的本质,即以「雅」与「俗」为文艺史的基本表现理念或意识,考察两者交错互动而形成的世代区分。

  「雅」代表向往既成形式的态度,斤斤于追求古典「完美」的境界;「俗」则属于尚未开拓的世界,无所谓「完美」或既成的固定姿式,却含有「无限」的可能动向。

  基于这种雅俗的表现理念,小西甚一把日本文学史分为三个世代:古代是日本式的俗、中世是中华式的雅、近代是西洋式的俗。期间含有雅俗共存或混合的过渡时期。全书在论述过程中,每每从世界文学的观点,採取比较文学的方法。阐幽显微,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哥伦比亚大学日本文学名誉教授唐纳德‧靳(Donald Keene)说,这是一本「导人进入文学核心」的书。
 
  《日本文学史》是小西甚一的文学史着作。最初是作者根据1952至1953年间在东京教育大学讲授日本文学史课程的讲义整理成书,1953年由弘文堂出版。后于1993年由讲谈社再次出版。小西甚一在〈序〉中说,本书并非要对日本文学史进行书志般的解说或传记性的考证,而是要尝试「对文艺现象本身的展望」,以把握日本文学史的主题。在展望文艺现象的主题时,小西甚一採取了比较文学的立场,把日本文学放到「世界」中。所谓「世界」,就是明治以前的日本与东方──特别是中国文化的交流史;明治以后,则是与西方文艺的关系。

  本书虽题为《日本文学史》,但小西甚一论述的对象并不仅限于狭义的Literature,而是作为更广范围的「文艺史」来展开。作者阐明本书的立场之一在于文艺内部,从而赋予文艺的展开以秩序,因此採用了文艺表现的理念来划分史的区间。具体而言,将「雅」与「俗」作为文艺史上基本的表现理念,两者互相交错,形成了各个世代。这里所说的「雅」与「俗」,是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向往的「永恆」为对象,分别对应到艺术世界的「雅」与「俗」。「雅」即「完成」,其表现是已经完全成形了的、为众人所推崇的形式,而「俗」即「无限」,是尚未开拓出来的、并不具备固定的形式,荒凉而又质朴。以此标准简而言之,古代是5世纪至8世纪左右,中世约从9世纪至19世纪中期,近代约为19世纪后半到现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小西甚一

  大正四年(1915)生于三重县。昭和十五年(1940)东京文理科大学毕业。历任东京教育大学教授、史丹福大学客座教授、夏威夷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员、筑波大学副校长、美国国会图书馆常任学术审议员、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等。平成十九年(2007)逝世。专攻日本文学史、文艺理论、东西比较文学、和汉文学关系。主要着作有《梁尘秘抄考》、《文镜秘府论考》、《能乐论研究》、《日本文艺史》(五册)、《俳句世界》等。

译者简介

郑清茂

  台湾嘉义县人。1933年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博士。历任台湾大学、加州大学、麻州大学、东华大学等校教授。现为东华大学荣誉教授。着有《中国文学在日本》等书。译有日本汉学着作多种,包括吉川幸次郎《元杂剧研究》、《宋诗概说》、《元明诗概说》,以及《平家物语》、芭蕉《奥之细道》等日本古典名着。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序说
 
第一章 古代
一 萌芽时代
二 古代国家的成立及其文艺
三 万叶世纪
四 古代拾遗
 
第二章 中世第一期
一 汉诗文的隆盛与和歌的新风
二 散文的发达
三 拾遗时代与白诗
四 女流文艺的全盛期
五 歌坛的分裂与统一
六 院政时期的散文作品
七 歌谣及演艺
 
第三章 中世第二期
一 歌坛的再分裂
二 传统散文与新兴散文
三 以能乐为中心的演艺
四 连歌的隆替
五 当期末业的散文
 
第四章 中世第三期
一 俳谐的兴隆与芭蕉
二 浮世草子与西鹤
三 净瑠璃的新风与近松
四 逃避精神
五 俳谐的现实游离
六 戏作文艺
七 歌舞伎的展开
 
第五章 近代
一 近代的历史地位
二 启蒙时代
三 拟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四 自然主义的流派
五 主智思潮及其支流
 
结语
年表索引
解说 唐纳德‧靳(Donald Keene)
 

图书序言

第一章 古代
 
一、萌芽时代
 
原始日本与任何原始社会一样,肯定有咒文、赞神歌、舞蹈歌、有关祖先的神秘传说、葬礼或婚礼歌之类。这些后来都可能变成了文艺的胚胎。只是就一般而言,较之绘画、雕刻或舞蹈,文艺的发展姗姗来迟,相当缓慢。由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获得了高效率的生产工具,不断地开拓自然环境,建立了适合人间的生活方式。于是,可以叫做文艺的东西,虽然仅有一点点,就开始茁然萌芽了。日本文艺史大约在这时候迈出了第一步。
 
当时,个人意识的存在还不明显,只有无个性的共同群体,因此他们的思考或感情具有高度的等质性格。他们的作品中当然没有个人的作者。虽说如此,开始时一定有人插手,否则作品无从产生,但由于作者的思考或感情与周围同性等质,即使后来有别人加以增补或修正,也不至于引起太大的质变。从而一个作品常会发生多数作者参与的现象,而参与的作者们谁也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个人的作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作者。既然没有作者,严格地说,如果硬要称之为作品,恐怕不大适当。
 
然而,在这样无个性的世界里,「个性」终于逐渐出现了。但不是在表现者一方,而是在被表现者一边。换言之,从共同群体的支配阶级中,出现了能以个人的威权自由贯彻自我主张的人物,而民众的共同思考或感情,就透过这些人物表现出来。这些人物的事蹟变成了民众的历史记忆,在萌芽时代的文艺里,开始浮现了典型的个性。民众对那种典型个性的赞美,晶化成了素盏呜尊或倭建命之类的「英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