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史

日本文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導人進入文學核心」的最佳日本文學史專論!
知名學者翻譯傢鄭清茂另一重要譯作!
 
小西甚一主張把日本文學史分為三個世代:
古代是日本式的俗、中世是中華式的雅、近代是西洋式的俗
以「雅」、「俗」為文藝史的基本錶現理念或意識
考察兩者交錯互動而形成的世代區分。
 
  有異於一般日本文學史依政權所在地的曆史時代區分法,小西甚一的《日本文學史》主張應依內在於文藝本身而能製約文藝發展的本質,即以「雅」與「俗」為文藝史的基本錶現理念或意識,考察兩者交錯互動而形成的世代區分。

  「雅」代錶嚮往既成形式的態度,斤斤於追求古典「完美」的境界;「俗」則屬於尚未開拓的世界,無所謂「完美」或既成的固定姿式,卻含有「無限」的可能動嚮。

  基於這種雅俗的錶現理念,小西甚一把日本文學史分為三個世代:古代是日本式的俗、中世是中華式的雅、近代是西洋式的俗。期間含有雅俗共存或混閤的過渡時期。全書在論述過程中,每每從世界文學的觀點,採取比較文學的方法。闡幽顯微,提齣瞭許多獨到的見解。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文學名譽教授唐納德‧靳(Donald Keene)說,這是一本「導人進入文學核心」的書。
 
  《日本文學史》是小西甚一的文學史著作。最初是作者根據1952至1953年間在東京教育大學講授日本文學史課程的講義整理成書,1953年由弘文堂齣版。後於1993年由講談社再次齣版。小西甚一在〈序〉中說,本書並非要對日本文學史進行書誌般的解說或傳記性的考證,而是要嘗試「對文藝現象本身的展望」,以把握日本文學史的主題。在展望文藝現象的主題時,小西甚一採取瞭比較文學的立場,把日本文學放到「世界」中。所謂「世界」,就是明治以前的日本與東方──特彆是中國文化的交流史;明治以後,則是與西方文藝的關係。

  本書雖題為《日本文學史》,但小西甚一論述的對象並不僅限於狹義的Literature,而是作為更廣範圍的「文藝史」來展開。作者闡明本書的立場之一在於文藝內部,從而賦予文藝的展開以秩序,因此採用瞭文藝錶現的理念來劃分史的區間。具體而言,將「雅」與「俗」作為文藝史上基本的錶現理念,兩者互相交錯,形成瞭各個世代。這裏所說的「雅」與「俗」,是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嚮往的「永恆」為對象,分彆對應到藝術世界的「雅」與「俗」。「雅」即「完成」,其錶現是已經完全成形瞭的、為眾人所推崇的形式,而「俗」即「無限」,是尚未開拓齣來的、並不具備固定的形式,荒涼而又質樸。以此標準簡而言之,古代是5世紀至8世紀左右,中世約從9世紀至19世紀中期,近代約為19世紀後半到現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西甚一

  大正四年(1915)生於三重縣。昭和十五年(1940)東京文理科大學畢業。曆任東京教育大學教授、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夏威夷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員、築波大學副校長、美國國會圖書館常任學術審議員、築波大學名譽教授等。平成十九年(2007)逝世。專攻日本文學史、文藝理論、東西比較文學、和漢文學關係。主要著作有《梁塵秘抄考》、《文鏡秘府論考》、《能樂論研究》、《日本文藝史》(五冊)、《俳句世界》等。

譯者簡介

鄭清茂

  颱灣嘉義縣人。1933年生。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曆任颱灣大學、加州大學、麻州大學、東華大學等校教授。現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著有《中國文學在日本》等書。譯有日本漢學著作多種,包括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說》、《元明詩概說》,以及《平傢物語》、芭蕉《奧之細道》等日本古典名著。

圖書目錄


譯者序
序說
 
第一章 古代
一 萌芽時代
二 古代國傢的成立及其文藝
三 萬葉世紀
四 古代拾遺
 
第二章 中世第一期
一 漢詩文的隆盛與和歌的新風
二 散文的發達
三 拾遺時代與白詩
四 女流文藝的全盛期
五 歌壇的分裂與統一
六 院政時期的散文作品
七 歌謠及演藝
 
第三章 中世第二期
一 歌壇的再分裂
二 傳統散文與新興散文
三 以能樂為中心的演藝
四 連歌的隆替
五 當期末業的散文
 
第四章 中世第三期
一 俳諧的興隆與芭蕉
二 浮世草子與西鶴
三 淨瑠璃的新風與近鬆
四 逃避精神
五 俳諧的現實遊離
六 戲作文藝
七 歌舞伎的展開
 
第五章 近代
一 近代的曆史地位
二 啓濛時代
三 擬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四 自然主義的流派
五 主智思潮及其支流
 
結語
年錶索引
解說 唐納德‧靳(Donald Keene)
 

圖書序言

第一章 古代
 
一、萌芽時代
 
原始日本與任何原始社會一樣,肯定有咒文、贊神歌、舞蹈歌、有關祖先的神秘傳說、葬禮或婚禮歌之類。這些後來都可能變成瞭文藝的胚胎。隻是就一般而言,較之繪畫、雕刻或舞蹈,文藝的發展姍姍來遲,相當緩慢。由石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獲得瞭高效率的生産工具,不斷地開拓自然環境,建立瞭適閤人間的生活方式。於是,可以叫做文藝的東西,雖然僅有一點點,就開始茁然萌芽瞭。日本文藝史大約在這時候邁齣瞭第一步。
 
當時,個人意識的存在還不明顯,隻有無個性的共同群體,因此他們的思考或感情具有高度的等質性格。他們的作品中當然沒有個人的作者。雖說如此,開始時一定有人插手,否則作品無從産生,但由於作者的思考或感情與周圍同性等質,即使後來有彆人加以增補或修正,也不至於引起太大的質變。從而一個作品常會發生多數作者參與的現象,而參與的作者們誰也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個人的作品。在此意義上,可以說沒有作者。既然沒有作者,嚴格地說,如果硬要稱之為作品,恐怕不大適當。
 
然而,在這樣無個性的世界裏,「個性」終於逐漸齣現瞭。但不是在錶現者一方,而是在被錶現者一邊。換言之,從共同群體的支配階級中,齣現瞭能以個人的威權自由貫徹自我主張的人物,而民眾的共同思考或感情,就透過這些人物錶現齣來。這些人物的事蹟變成瞭民眾的曆史記憶,在萌芽時代的文藝裏,開始浮現瞭典型的個性。民眾對那種典型個性的贊美,晶化成瞭素盞嗚尊或倭建命之類的「英雄」。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