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白話文與啓濛讀物

晚清白話文與啓濛讀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晚清文學
  • 白話文
  • 啓濛思想
  • 近代史
  • 文化史
  • 文學史
  • 社會史
  • 思想史
  • 讀物研究
  • 語言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白話文及啓濛讀物是晚清通俗教育的一部分,都是把精英知識轉化成國民常識的重要工具。本書收錄的五篇論文,是夏曉虹教授針對晚清白話文及啓濛讀物的研究成果。書中提齣瞭不少新穎的見解:本書先論證瞭官方資源在白話運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官話與方言在白話書寫發展過程中的復雜結閤;再從西式食譜、濛學課本、人名辭典等啓濛讀物入手,觀察齣晚清時期中西文化調適的過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曉虹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先後赴日本、美國、德國、捷剋、韓國、英國、馬來西亞、以色列、新加坡、法國以及颱灣、香港地區從事研究與參加學術會議,並曾在德國海德堡大學(一九九八)、日本東京大學(一九九九—二〇〇一)、香港嶺南大學(二〇〇九、二〇一四)客座講學。主要關注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及社會文化。

圖書目錄

自序
 
晚清白話文運動的官方資源
作為書麵語的晚清報刊白話文
晚清的西餐食譜及其文化意涵
《濛學課本》中的舊學新知
從「尚友錄」到「名人傳略」──晚清世界人名辭典研究
 
作者簡介
著述年錶

圖書序言

自序
   
  二〇〇八年一月以後,因陳平原獲得香港中文大學與北京大學的雙聘,一半時間在香港任教,我也有瞭更多的機緣常過來住住。何況,其間兩次到嶺南大學中文係客座講學一學期,一個月在樹仁大學為研究生授課,於通常的寒暑假之外,更增多瞭滯留的理由。齣於職業習慣,閑下來時,自不免翻書、作文;且相比北京,這裏沒有多少雜務,做事效率更高。於是,粗粗算來,近年幾乎有一半的論文,産地是在香港。
   
  既然自覺與此間多瞭一份「親緣」,可想而知,受到香港三聯書店的邀約,得以躋身「三聯人文書係」的作者之列,除瞭感到榮幸,我也為能夠給這段在港生活留下齣版紀念很覺欣喜。
   
  從選目方麵考慮,雖然話題仍不齣我的專業範圍——近代,卻想單就白話文與啓濛讀物的幾篇論文略作小結,而且自認為,這也是近年我的研究中頗有心得的部分。
   
  白話文本來是古已有之。隻是經過漫長的文言為主的書寫時代,到瞭「五四」文學革命提齣廢除文言、獨尊白話的理念,白話文不但在文壇站穩瞭腳跟、一枝獨大,而且型塑齣瞭其為「五四」寜馨兒的公眾意識。一九五六年,為瞭批判鬍適而印行的譚彼岸著《晚清的白話文運動》(湖北人民齣版社),倒是在學術研究中率先將「五四」文學的源頭上溯到晚清,開啓瞭新的議題。一九八〇年代以來,學界同仁在此方嚮上又續有推進。收入本書的兩篇相關論文,則希望在已有的論述之外,將視野進一步延伸。
  
  〈晚清白話文運動的官方資源〉有意彌補以往的考察限於民間的立場,而認為,在語言的權力場中,官方實佔有更多的文化資本,齣自官方的白話文,其地位、影響也都在民間人士的撰述之上。因此,清代大量存在的關切民生的白話告示與定期宣講的《聖諭廣訓》及其白話讀本,便格外值得重視。其重要性與普及程度,藉助國傢機器的力量一時無匹,並使得白話書寫積澱成為時人的普遍記憶與日用常識。此類「官樣文章」不僅直接為晚清的白話文運動作瞭強有力的鋪墊;在運動展開的過程中,也作為有效資源,不斷被官方與民間徵引。
   
  另一篇〈作為書麵語的晚清報刊白話文〉則基於二百多種白話報章湧現的史實,以這批晚清啓濛思潮中對社會大眾最具影響力的讀物為分析對象。通過兩兩相對的文言/白話、官話/其他方言、官話/模擬官話的報刊文章抽樣,對比瞭同一文本不同的語體形態,揭示齣以官話作為統一語確已成為晚清白話文的主導趨嚮。與此同時,並非「我手寫我口」的模擬官話的復雜呈現,以及方言和包含在文言文中的新名詞的獨特價值,在此文中也一併得到觀照。

  報刊之外,尚有各種新學普及讀本在晚清蔚為大觀。這些真正意義上的津梁之作,當年乃是因應迫切的現實需求而麵世,其運命正如過眼雲煙,頃刻消散。不但書中傳達的西學知識早已過時,即使書冊本身,也因其通俗性質,無論圖書館還是藏書傢都不看重,現今已是蹤跡難覓,無人知曉。本人有意拾遺補闕,還原現場,體貼與展示這批啓濛讀物被忽略的曆史文化意涵。所選取的西餐食譜、小學課本與外國人名辭典固然顯得品類紛雜,卻自認具有多樣性,或可以少馭眾,收見微知著之效。

  其中關於《造洋飯書》與《西法食譜》的討論,不僅關注到兩位著/譯者在西化的途徑上有糅閤本土與全盤照搬之彆,而且,與前兩篇論文相關,筆者對兩本食譜在錶述方式上的明顯差異也進行瞭比較。由此判定,前者的不斷再版與後書的一版而絕,正是「中西調適」與「食洋不化」兩種西學輸入思路應用於現實的錶徵。

  而近代新式教育對國人思想觀念與知識結構的影響,無論怎樣估計都不過分。在此意義上,上海南洋公學外院於一八九七年開始編印的《濛學課本》,既一嚮被認作中國人自編的第一部小學教科書,加上一九〇一年麵世的《新訂濛學課本》,兩種早期教材在中國教育──文化史上實佔有重要地位。其所呈現齣的教育理念與新知識觀,特彆是對於科學常識的普及、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反省、道德觀念的重構以及對新學書刊的及時吸納,也讓這兩部濛學課本有足夠資格成為晚清的國民常識讀本。
   
  此外,辭典在傳播西學知識上也有集大成的效應。一九〇〇年代集中齣現的《外國尚友錄》、《海國尚友錄》與《世界名人傳略》,前二種乃齣自國人之手,承接瞭明代編輯成書的《尚友錄》傳統,更添加上晚清的時代特徵,將「尚友」中國古代先賢的收錄範圍進一步擴大到域外。《世界名人傳略》則是著名的《錢伯斯傳記辭典》唯一的中文選譯本,該著對於中國古代姓氏書的改造,如果放在近代海外尚友錄演變的脈絡中觀察,也是意味豐富。
   
  總之,本書的論題大緻圍繞通俗教育展開;而落在晚清的語境,便多半與白話文及啓濛思潮切閤。至於其核心關懷,如何將精英的思想轉化為國民常識,從而牽動社會基礎的變革,又並非晚清一個時代的課題,仍值得今人繼續探究。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四日於香港中文大學寓所

圖書試讀

晚清白話文運動的官方資源
   
依照目前學界達成的共識,「五四」以後成型的現代白話文,嚮前可直接追溯到晚清的白話文,並與古代白話有源流關係。無可否認,在現代白話文形成的過程中,外來語的輸入産生瞭很大影響,因此,早在一九一九年,已有識者將其稱為「歐化的白話文」。近年來,一些研究者也著力從傳教文獻探討現代漢語與近現代文學中的西方資源。凡此,都有利於加深對現代白話文復雜來源的認識。不過,筆者希望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特彆關注來自清朝官方的白話力量,從而為晚清白話文運動的發生尋找更有力的內部支持,並對梳理白話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脈絡提供一個易被忽略的視角。
 
古白話的分類
   
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在書麵上的分界,大體可以白話與文言的區彆為標誌。但這並不意味著在中國古代沒有白話書寫。事實上,語言學界普遍認為,即使今日古奧難懂的《尚書》,其中一些篇章也是當年口語的記錄。隻是因為口語變化快,而文字發展慢,言、文逐漸分離,上古的白話纔成為後來的文言。
   
五四以前的白話,或稱為「古白話」,或稱為「近代漢語」。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劉堅一九八二年對其進行分類,並於次年編成瞭《近代漢語讀本》,此項研究已吸引瞭越來越多學者的投入。古代白話數量眾多,文獻紛雜。下文將先列述重要的諸傢分類,再迴到筆者特彆的觀照點上。
   
一九八二年,劉堅在〈古代白話文獻簡述〉中將古白話分為八類,即敦煌文獻、禪宗語錄和宋儒語錄、詩詞麯(麯分諸宮調、戲文、元雜劇與元散麯四體)、文集、史籍、筆記小說、白話小說、會話書(指非漢族人學習漢語白話的教科書)。其中史籍部分包括《元朝秘史》、《元典章》與元代白話碑。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