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言說:中國當代小說散論

存在與言說:中國當代小說散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當代文學
  • 中國小說
  • 文學批評
  • 存在主義
  • 語言學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文本分析
  • 理論批評
  • 散論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輯錄瞭作者近五年來發錶的有關中國當代文學的論文。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對二十世紀八○年代一些有爭議的作傢作品的重評,這是在新世紀語境裏對八○年代作品的重新解讀,涉及的作傢作品主要有餘易木的《春雪》、《初戀的迴聲》,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禮平的《晚霞消失的時候》等。二是對九○年代以來的作傢作品的評論與研究,所涉及的作傢有莫言、餘華、方方、紅柯、寜肯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取文本細讀的方式,將作品放置到當時具體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並將研究對象注入研究者的生命體驗,注重文學研究與生命的關聯。

本書特色    

  1. 書中研究之中國當代小說傢餘易木、張賢亮、禮平、莫言、餘華、方方、紅柯、寜肯等皆有一定影響力和顯著性。

  2. 本書以文本解讀為齣發,雖為學術性文章,卻不掉書袋,聚焦在人文的關懷,在凸顯瞭社會現象的反思之餘,亦在其中抒發瞭個人見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德領


  男,1970年10月生於山東嘉祥。在中國人民大學先後獲得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現為北京聯閤大學師範學院教授。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北京作協簽約作傢。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蘭州大學學報》、《南方文壇》、《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當代文壇》、《小說評論》等學術刊物發錶論文五十餘篇,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已齣版學術專著《重讀八十年代──兼及新世紀文學》、《混血的生長:20世紀80年代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1976-1985)》等。

圖書目錄

自序 文學研究與生命的血色

輯一

以血書者:餘易木論
對正統的偏離:反思曆史與重建個人精神維度──重評《晚霞消失的時候》
性與政治的復雜纏繞──重評張賢亮80年代的小說
莫言與幻覺現實主義

輯二
反現代性的寫作:「人」與「物」關係的重新定位──紅柯的《生命樹》漫評
身體、政治意識形態與精神高地的構建──以寜肯的《天‧藏》為中心
新世紀邊疆題材創作的幾種視角
繁華過後是清寂──對80後寫作群體的思考
現實如何照進小說
漢字的舞蹈與瑰奇的想像力──讀《韆雯之舞》想到的
山狼海賊──潛進大海深處的寫作
細數月光下的苦難與不幸──評劉慶邦的《遍地月光》
尋找自己的「卡拉」──陳瑤創作簡論
在清冽與渾濁之間──魯敏小說散論

輯三
存在與言說──與寜肯的對話
馬剋斯‧布羅德筆下的卡夫卡
《鋼琴教師》──女性生存的寓言

圖書序言

自序

文學研究與生命的血色


  我所棲身的西四,老北京的風貌猶存。這些元代的鬍同,大體還保持著最初的樣貌,如同跨越古今的幽深的時光長廊。一些老樹枝椏遒勁,已在那裏矗立瞭二、三百年。有的四閤院門口硯颱形的門墩在提醒人們這裏曾是古代一個文官的府邸。有時在鬍同裏可以看見滿麵皺紋的滄桑老人,站在門口唱上幾句京劇,悠悠的,帶著古韻,卻已是不成調的絲竹,被鬍同裏駛過的汽車馬達聲掩蓋瞭。這裏是懷舊的所在,尤其是月白風清的深夜,我喜歡在鬍同裏遊走。被林立的高樓淹沒的月亮,在這裏是如此逼真地存在著,與我默默地對視。我迷戀這樣的對視。在這樣的時刻,我心如止水,感到自己的靈魂被月亮照徹瞭,心底的憂傷被月亮撫平瞭。身旁的四閤院都睡著瞭,曆史彷彿就是這一片靜謐,蟄伏在硃門灰牆中的靜謐,我也融化在這片靜謐中。可見,在這個趨同的時代,我們是如此地需要曆史的記憶,需要追尋逝去的時光來確證自我的存在,不然就會産生身分認同的危機,常常會感到自己身如浮萍,兀自飄零,不知身在何處。

  置身在老北京的鬍同中,真讓人感到人生不過是白駒過隙。在這有限的幾十年裏,大約總要做些什麼吧。一個人的一生,其實做不瞭幾件事。癡迷於文學,又能得到些什麼呢?心靈在文學中浸泡得久瞭,又會起怎樣的變化?所謂的文學研究,是否僅是一個追逐名利的道場呢?如果不和自己的生命發生關聯,不和自己內在的人格完善結閤起來,還能稱得上是文學研究嗎?可惜,我們目前的文學研究,尤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自己的生命隔得太遠。許多研究者往往是齣於功利的目的,常常是齣於謀生的需要,或者是齣於虛榮心的滿足,寫下一些隔靴搔癢的文字,美其名曰學術論文,令人難以卒讀。絕大多數的文學研究者,在文學麵前往往是一個旁觀者。如果沒有自己生命的全身心投入,這樣的研究就是不真誠的,也不會是有生命力的。

  偏重於學術的文學研究尚且如此,文學作品的批評更是如此瞭。為什麼現在的作傢這麼輕視批評和研究?這與批評的現狀緊密相關。文學批評日益淪為圈子批評、金錢批評,無原則的頌揚,染上瞭銅臭的文字滿天飛,批評者喪失瞭最起碼的道德底綫。作品研討會,往往成瞭錶揚會、吹捧會、廣告宣傳會,研討者滔滔不絕,隨意拔高作品以取悅組織者與聽眾,作者聽瞭也陶陶然,醉心於這種雙贏的遊戲中。誠實缺失、道德缺席的現象,在批評界日趨嚴重。魯迅先生曾說:「批評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纔於作者有益。」我們呼喚獨立的、真誠的、融進批評者生命的文字,呼喚有個性的,纔情獨具的鴻文。

  也許,我們讀一下民國時期的文學研究文章,會得到有益的啓示。五四文人裏,研究和生命大多是一體的。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用筆超邁,形神兼備,確乎融進瞭先生的生命,確是大手筆。周作人平淡沖和的隨筆,李健吾元氣豐沛的文學評論,雖是談論他人的作品,卻是和寫作者個體的生命緊密相連,因此,文和人是閤一的。隻是到瞭20世紀50年代以後,文學研究纔成瞭工具,成為八股文,成為傳播意識形態的載體,這不能不說是令人可悲的事情。政治話語對於文學語言的戕害,不僅錶現在作品裏,更體現在批評和研究文字上。改革開放以來,文學研究又受到西學的影響,成為西學術語的跑馬場。所謂的講究學術規範,實際上是在強調以西方的學術規約來要求中國文學研究。在貌似客觀中立的研究文字中,我們看不到中國文學固有的性靈、生命,乃至絢爛的文字魅力,看不到研究者自身的個性和生命的張揚和投射。而文學研究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文學活動,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相關聯,而不僅僅是生産符閤規範的學術論文。當然,文學研究的這種尷尬局麵的形成,並不僅僅是西學的影響所緻。我們長期形成的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等機械思維習慣,過分的理性介入和意識形態訴求,已經在潛意識深處把我們生命的本能衝動深深地壓抑、掩蓋瞭。我們所作齣的過於明晰的論斷,將研究對象的豐富性與諸種可能性人為地簡化瞭。這種習焉不察的集體無意識行為,嚴重禁錮瞭研究者的思維,因此,深刻、尖銳、獨創、甚至振聾發聵開一代文風的雄文的産生就成瞭奢望。我認為,我們應深入反思當前中國文學的研究,我們要有勇氣和毅力找齣弊病、癥結所在,以便進行徹底的變革。

  在這樣的文學研究睏境麵前,也許迴歸傳統倒不失為一種便捷的選擇。在此我不能不提到孫鬱先生。他的文學研究,從近處說,是繼承瞭五四傳統的,尤其是和周作人的文風,有相近的地方。從遠處說,和明清筆記散文有著淵源。在今天這個「唯新是從」的時代,我們是多麼需要一些「古意」啊。在孫先生那裏,個體的生命和研究,是交融在一起的。讀他的有關民國人物的隨筆,讓我們驚嘆:他對五四、晚清文人的讀解,是屬於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的。中國傳統的文脈,在孫先生的文字裏,是鮮活的,一脈相承的。文學,在他的筆下,是有性靈的。溫婉的文風,濃烈的書捲氣,考究的文字,雅潔的漢語,濃鬱的古風,流淌在先生的筆下,散發著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氣味。時光,彷彿在孫先生的身上停滯瞭,我們在他的文章裏,讀齣瞭晚清、民國時代的氣息,而文章骨子裏所透露齣的,又是那麼具有現代氣息。

  最近我常常檢視自己,是否自己的研究太過於功利瞭?是否和自己的生命發生過關聯?是否和自己的人生經驗、內在的人格培養、思想脈絡發生過關聯?令我汗顔的是,迄今為止,我寫下的一些研究文字,是蒼白的,鮮見我自己的血色,沒有和自己的生命發生緊密的關聯。而融入瞭自己的生命體驗的研究,是多麼飽滿啊!我嚮往這樣的文學研究,這是一種藝術的境界。理想的文學研究本身應該是一種藝術,一種創作,是極具個性化的,而不是目前流行的乾癟的所謂學術論文。日益西化,以理性分析為主的程序化生産論文的方式,在損害著漢語文學研究的根基。將學術研究注入個體生命的血色,讓我們朝著這樣的境界前行吧。

  這本薄薄的集子,是近五年來我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一個小小的總結。把這些文字輯在一起,確實很不安。所謂的浮文太多,有價值者寥寥。新世紀的中國發生瞭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文變染乎世情」,文學的繁盛亦是空前,這從2012年莫言獲得諾奬可以得到佐證。但是,創作界忙於將自己的想像力兜售給市場,像莫言那樣天馬行空的書寫者又有幾人?我不禁感到難言的悲哀。

  創作界如此,批評界更甚。那些所謂的批評傢氣象更小,圍著風潮轉,圍著作品轉,圍著金錢轉,沒有獨立性,沒有品格,一點也看不齣能夠成為大批評傢的跡象。我以為,批評傢不妨從時代文學大潮的浪尖上倒退一下,退迴民國或者晚清,甚至明清,浸潤於故紙堆,復古一番,然後再痛飲西學甘霖,從自己豐盈的生命底部,升騰起屬於自己的文字。或者說,批評傢不妨謹記:與創作一樣,文學批評和研究屬於少數人的專利,沒有超人的天資、纔情,韆萬不要弄文學,否則會兩手空空,僅靠學院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這是許多人的誤區,天真地認為功到自然成。這也是當今産生瞭數以萬計的文學博士,卻鮮有大批評傢問世的真正原因之所在。明乎此,我們對於文學,對於批評文字,就有瞭敬畏之心。

2014年7月於北京平安裏寓所

圖書試讀

以血書者:餘易木論
 
一、尋找餘易木
 
《十月》雜誌在1980年第3期發錶瞭短篇小說《春雪》,1981年第2期發錶瞭中篇小說《初戀的迴聲》(同年《中篇小說選刊》創刊號轉載),這是兩篇極為優秀的作品,署名是餘易木。
 
無論在當時,還是在30年後的今天,這都是一個讓文學界完全陌生的名字。餘易木生前僅發錶過三篇小說,除瞭上麵提到的兩篇,還有一篇《也在懸崖上》,發錶在1985年七月號的《青海湖》。他最早的作品《也在懸崖上》寫於1957年4月,《春雪》創作於1962年8月,《初戀的迴聲》創作於「1963年4月西寜至1965年4月上海」。《春雪》與《初戀的迴聲》在「文革」中曾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近10萬字的長篇小說《精神病患者或老光棍》1965年4-5月寫於上海,60萬字的長篇小說《荒謬的故事》寫作跨度較長,自「文革」中後期至70年代末。這兩部長篇作者生前不願拿齣來示人,直到作者去世之後,《精神病患者或老光棍》纔發錶在《青海湖》文學月刊2003年第11、12期,2004年第1期。《荒謬的故事》以節選的方式發錶在2004年的《青海湖》文學月刊上。
 
1998年餘易木去世以後,經過友人的幫助,2010年青海人民齣版社齣版瞭《餘易木作品係列》,包括《初戀的迴聲》、《荒謬的故事》(上下捲)。有關他的評論資料,僅有寥寥幾篇,大多都是新世紀以來發錶的,分彆是流舟的《「三角」脫齣窠臼―讀〈也在懸崖上〉》(《小說評論》,1986年第1期),丁東的《想起瞭餘易木》(收入《鼕夜長考》,天津教育齣版社,1996年版)、張守仁的《文壇英纔餘易木》(《美文》2005年第4期)、王貴如的《一個不應被文壇淡忘的作傢》(《餘易木作品係列》序言(二))、辛茜的《時代的殉美者―「餘易木作品係列」編後感》(《青海湖》文學月刊2011年第5期)、李建軍的《有如淚珠射來顫抖的光明》(《小說評論》2012年第3期)。另外網路上還有魏心宏的一篇文章《我所知道的餘易木》。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