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小说简史

晚清新小说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晚清小说
  • 清代文学
  • 小说史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文化史
  • 文学研究
  • 历史文学
  • 小说理论
  • 近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是什么原因导致晚清小说如此繁荣?几乎占了中国小说史──一千二百年总量的一半!

  写小说干什么呢?我一心要找到,是什么原因激发了晚清作家的创作热情?──欧阳健

  本书对晚清史料的直接把握和大量晚清小说作品的深入剖析,用改革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晚清小说的丰富遗产,揭示改革是晚清小说繁荣的根本原因,从而萌生了构建以「新小说」的概念来取代「谴责小说」、突破晚清小说研究中的思维定势的想法。

本书特色

  一、按晚清历史的变易和小说创作的特点,揭示了晚情小说发展的阶段性。
  二、重新评价前人论述过的名着。
  三、对新发现的大量作品,作了公允的实事求是的评介。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塑:从晚清到民国》的图书简介: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塑:从晚清到民国》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在1840年至1949年间经历的深刻变革与重塑过程。这是一个充满剧烈冲突、探索与创造的时代,传统王朝体系的瓦解与现代国家的艰难构建交织并行。本书不仅关注政治事件的演变,更着力于剖析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范式在内外压力下的断裂与新生。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共二十章,力求在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取得平衡,展现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和多面向性。 第一部分:帝国黄昏与外部冲击(1840-1895) 本部分聚焦于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的内忧外患。重点探讨了传统儒家士大夫阶层在面对西方坚船利炮时的思想困境与政策应对。我们详细分析了“天朝上国”观念的动摇,以及早期“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群体(如林则徐、魏源)所提出的初步改革设想。此外,本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动员机制、阶级诉求及其对传统宗法制度的冲击进行了细致考察,揭示了传统社会内部潜藏的巨大裂痕。重点章节考察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其局限性,分析了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早期现代化尝试在体制和观念层面遭遇的内在阻力。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整个体制和文化自信的致命一击,为后续更激进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变法、革命与新旧交锋(1895-1911) 甲午战后,救亡图存的呼声达到了新的高度。本部分详细梳理了戊戌变法从酝酿到失败的全过程,重点剖析了维新派与守旧派在君主立宪与制度变革上的根本分歧。我们深入探讨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新式媒介(如报刊杂志)进行舆论动员,塑造“国民”意识的初步形态。随后,目光转向兴起中的革命思潮。本书细致对比了改良与革命两种道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重点分析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演进,以及革命党如何在海外建立组织、策动起义,最终导向辛亥革命的爆发。革命的成功被视为王朝体系的终结,但其留下的权力真空和地方派系的崛起,为接下来的社会整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三部分:民国初建与军阀割据(1912-1928) 共和国的建立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共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实践困境。袁世凯的崛起与称帝闹剧,暴露了民主宪政在缺乏社会基础时的脆弱性。本书细致描绘了军阀时代的权力格局,探讨了地方精英(士绅、商人、武人)如何在中央权力衰弱的背景下重构地方秩序。文化层面上,新文化运动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呼唤,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的彻底反思与批判。白话文的推广、家庭结构的松动、青年群体的觉醒,构成了社会文化重塑的强大推力。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知识分子群体从“启蒙者”向“干预社会”的转型。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渗透与城市空间重构(1910s-1930s) 本部分将分析聚焦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上海、天津、武汉等通商口岸的崛起,成为现代性最为集中的试验田。本书通过考察租界文化、新的消费模式(如百货公司、电影院)、以及新型社会群体的出现(如工厂女工、都市白领),描绘了物质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剧变。我们探讨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如何影响了家庭伦理和性别观念。新的法律体系、公共卫生观念的引入,与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别是对女性解放运动的考察,展示了从“闺阁”到“公共领域”的艰难跨越。这一时期的文化景观呈现出极度的混杂性——传统戏曲与新式话剧并存,中式衣料与西装旗袍共舞。 第五部分:国民政府的整合尝试与社会控制(1928-1937) 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是中国首次尝试建立统一的、具有现代国家形态的中央集权政府。本书评价了国民党在经济建设(如铁路、金融)、教育推广、以及意识形态统一方面的努力。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如何试图通过法律手段重塑地方权力,并推行一套新的国家认同叙事。然而,其权威的有效性受到地方派系、知识分子异议以及日益严峻的外部威胁(日本侵略)的制约。本部分还探讨了国民政府在思想控制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回潮,分析了精英阶层对激进变革的反思与调整。 第六部分:民族危机下的社会整合与意识形态选择(1937-1949) 抗日战争是检验近代中国社会重塑成果的决定性时刻。本书认为,长期的战争极大地加速了国家意识的凝聚,并暴露了各政治力量的真实能力。战争时期,城市与乡村、不同阶层之间在“救亡”这一共同目标下,形成了一种脆弱的临时性整合。战后,国共两党围绕国家未来走向的争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现代化路径和意识形态选择的最终对决。本书通过对社会各阶层在战后重建、经济崩溃和内战爆发中的反应分析,揭示了为何最终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政治力量能够赢得民心,完成历史性的权力转移,标志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书特点: 本书的价值在于将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有机结合,突破了以往以单一事件或单一思想流派为主导的叙事模式。它强调近代中国的转型是一个充满非连续性、多元互动和艰难选择的复杂过程,而非一条单向度的线性发展。全书基于详实的档案、回忆录及同期报刊资料,力求提供一个兼具深度与广度的近代中国画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欧阳健


  曾任中国大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明清小说研究》杂志主编,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研究特点一是重视版本文献,二是以「发现」的眼光研究古代小说。专业从事古代小说研究三十余年,出版专着三十种,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

图书目录

「秀威文哲丛书」总序/韩晗
 
一、晚清新小说的生成
 
二、新小说的发轫(1902-1903)

(一)新小说的开山之作《新中国未来记》
(二)以外国历史为题材的改革小说
(三)从最贴近距离写庚子国变的《镜中影》
(四)新小说的爱国主义主题
 
三、新小说的第一个高峰(1903-1905)
(一)《文明小史》:西方文明的引进与反弹
(二)《官场现形记》:改革背景下对官僚体制的谛察
(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改革眼光对社会现实的全方位扫描
(四)《老残游记》:爱国志士对于改革维新的深层思考
(五)《孽海花》:一代名士从晦蒙否塞到开眼世界的心路历程
(六)《痴人说梦记》:以正面理想人物为中心的长篇
(七)《市声》:民族资产阶级初登历史舞台的心声
(八)《新石头记》: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介入和超越
(九)《洪秀全演义》:讨伐「满洲伪业」的民族英雄的颂歌
 
四、新小说的第二个高峰(1906-1909)
(一)立宪小说:改革的深化及其面临危机的纪录
(二)《新三国》: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的抉择和预见
(三)《新水浒》:社会经济改革的超前描摹
(四) 《宦海潮》、《宦海升沉录》:革命清议的《春秋》和《纲鉴》
 
五、新小说的余波(1910-1911)
从《新中国》到《血泪黄花》:改革终结的历史见证
 
后记

图书序言

后记

欧阳健


  我对晚清小说的研究,是由《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派生出的。为编纂《总目提要》,我曾遍访北至哈尔滨、南至昆明、西至兰州的全国六十多家图书馆,读了大量以往不曾接触的原版晚清小说,久久沉浸于「发现」的喜悦和兴奋中。我发现,自唐代至清末的通俗白话小说总量1164部,而自1901至1911年十年中就有529部,几乎占了一千二百年总量的一半。而鲁迅以为,庚子国变后,「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故称晚清小说为「谴责小说」,颇有贬抑之意;还有人以为,晚清小说是改良主义的,按照某种极其简单的逻辑:改良就是保皇,保皇就是不革命,不革命就是反革命,更是应当澈底否定。晚清小说的异常繁荣,诱使我苦苦思索:既然「政府不足与图治」,大家都起来革命好了,写小说干什么呢?我一心要找到,是什么原因激发了晚清作家的创作热情?

  通过阅读《光绪朝东华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等原始史料,恍然发现: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1901年1月29日)上谕宣佈的「新政」,恰是一场真正的改革,这方是晚清小说繁荣的契机。而几乎所有正统《近代史》着作,在「义和团」一章之后便是「辛亥革命」,「新政」要么被含煳地忽略,要么称之为「消弭革命的骗局」,这就造成了认识的失误。在我提出「新政」是一场真正改革这一见解的三年之后,史学界方有夏东元先生的「西太后取缔戊戌变法,但历史潮流促使她又不得不在义和团运动后,也搞起立宪。有人说她的维新立宪是假的,不确切。有假也有真。她实行戊戌变法所未实现的一些经济政策,出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黄金时期,这就是『真』,但她要保持专制统治,不可能搞民主政治,这就与戊戌变法要实行民主政治相背,这就是『假』」(〈论清末「新政」在经济和政治关系上的矛盾―为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作〉,《学术月刊》1991年第8期),部分认可西太后的「新政」;正面评价与认可「新政」,则是二十一世纪的事了。

  通过对大量晚清小说的深入剖析,用改革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其丰富遗产,揭示改革是晚清小说繁荣的根本原因,从而萌生了构建以「新小说」的概念来取代「谴责小说」、突破晚清小说研究中的思维定势的《晚清新小说史》的想法,在陆续发表的〈晚清新小说的开山之作―重评《新中国未来记》〉、〈论1902-1903年外国题材的改革小说〉、《论1903年新小说的爱国主题》、〈爱国志士对于改革维新的深层次思考―《老残游记》新论〉、〈《痴人说梦记》在晚清新小说史上的地位〉等论文中,我都使用了「新小说」、「改革小说」的概念。1991年10月在上海「首届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大会发言讲〈《市声》:民族资产阶级初登历史舞台的心声〉,即席吟〈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口占〉:

  改革何须添引号①?幸知清末无《萃编》②。12
  但从稗说寻真谛③,不问史家旧系年④。34

  虽欲突出「新小说」之概念,但我的三本晚清小说史(《晚清小说简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晚清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分别是《古代小说评介丛书》、《中国小说史丛书》、《古代小说断代简史丛书》的一种,受体例限制,未能如愿。1995年5月杭州《中国小说史丛书》审稿会,我已将书稿定为《晚清新小说史》,理由是:其一,拈出「新小说」—词,以「改革」二字贯串其中;其二,划分「发轫」、「第一高峰」、「第二高峰」、「余波」四个阶段,稍显其演进之迹;其三,于几大名着,都力图提出新见,且与全书基调一致;其四,于若干为前人所轻忽之作,亦有所发现、采撷。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助理陈庆惠先生颇为赞同,认为大有新意;告知主编侯忠义先生,也以为未尝不可。不料被浙江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萧欣桥先生察觉,执意要将「新」字去掉,以保持体例一致,还得补写「晚清时期的其他小说」一章,侯忠义先生哈哈一乐,我只好从命,补写了第五章「晚清时期的其他小说」,其第一节为「传奇异书《笏山记》」,第二节为「言情佳构《剑花洞》」,第三节为「讲史新篇《吴三桂演义》」。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古代小说断代简史丛书》时,晚清小说研究有了新突破,一是肯定了《吴三桂演义》黄小配的作品,二是发现了他的《镜中影》,三是发现了他写作《新汉建国志》的线索,这本《晚清小说简史》,该是地地道道的《晚清新小说简史》了。

  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秀威文哲丛书」,承秀威文哲丛书主编韩晗先生青睐,拟将《晚清小说简史》列入学术文库,感到不胜荣幸。此次新版,除改为繁体排版之外,将书名确定为《晚清新小说简史》,使之名实相副。

2015年3月12日 写于自由行赴台之前夕

  ① 范伯群先生谓:「改革开放」为近代小说题材四大热点之一,余笑问曰:「可否去掉引号?」范公颔之。
  ② 姜东赋先生考得《梼杌萃编》非晚清小说,既纠正余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之误,尤可防余拟撰《晚清新小说史》之再误。
  ③ 黄霖先生谓,当从文学的实际情况立论,大得我心。
  ④ 余在会上发言,以为「近代小说」不是史家划定的近代史范围内的小说,而是具有近代精神的小说,与会诸公,幸不以悖谬见责。

图书试读

(四)《老残游记》:爱国志士对于改革维新的深层思考
 

 
刘鹗(1857-1909),原名梦鹏,又作孟鹏,字云抟,谱名震远,后改名鹗,字铁云,亦作蝶云,又字公约,别署洪都百炼生(鸿都百炼生)、蝶隐、抱残、老铁等。原籍江苏丹阳。刘鹗的父亲名成忠,字子恕,咸丰壬子(1852)进士,历官御史,授河南归德府知府,升河南汝光道,调开归陈许道,着有《河防刍议》。光绪二年(1876),二十岁的刘鹗赴南京乡试,落第后与空同教第二代传人李光昕一见倾心,遂师事之,刘鹗因此确立了「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业,以拯民于水火中而得解脱」(王学钧:《桃花山传道释论》,《清末小说》第16号)的人生道路。他在给黄葆年的信中说:「今日国之大病,在民失其养。各国以盘剥为宗,朝廷以浚削为事,民不堪矣。……圣功大纲,不外教养两途,公以教天下为己任,弟以养天下为己任,各竭心力,互相扶掖为之。」(《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第299-300页)刘鹗虽说要「以养天下为己任」,但时隔不久,却命笔创作了以启迪民智为主旨、堪称新小说最有力度的作品《老残游记》,也来进行「教天下」了。
 
《老残游记》命笔前一年,即光绪二十八年元旦(1902年2月8日)的日记中,刘鹗写道:「朝廷变法维新,元旦暖而有风,春气行天下之象也。与方药雨畅谈,意见相合者多。」(《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第143页)他对于形势的乐观心绪,是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902年1月7日),因庚子之变避至西安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还京,刘鹗也参加了「迎銮」的行列,并作〈迎銮一首〉,诗云:「也随乡老去迎銮,千里花袍一壮观。风雪不侵清世界,臣民重睹汉衣冠。玉珂璀错金轮过,步障东西御道宽。瞻仰圣天龙凤表,吾君无恙万民欢。」(《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第48页)两宫还京以后,于十二月初接连发出了几道颇合刘鹗心意的上谕:一、「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京师首善之区,尤宜加意作养,以树风声。从前所建大学堂,应即切实举办」;二、「翰林院为储才之地,……着掌院学士将该衙门人员,督饬用功,于古今政治中西艺学,均应切实讲求,务令体用兼赅,通知时事而无习气」;三、「现值时局大定,亟应整顿路矿,以开利源。着仍派王文韶充督办路矿大臣,……务各认真筹画,实事求是,以保利权」。(《光绪朝东华录》第4798-4799页)这些决定表明,在西安时宣佈的变法维新,确在认真付诸实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文学史发展充满好奇的读者,总是希望能够了解不同时期文学是如何演变的,尤其是我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时期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晚清时期,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型阶段,旧体小说逐渐式微,而白话小说,特别是受西方影响的新式小说,开始崭露头角,为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我一直对这个过渡时期的文学面貌感到好奇,想知道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文学是如何应对社会变革的,作家们又是如何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晚清新小说简史》这个书名,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系统而又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梳理出晚清小说发展的整体图景,介绍那些在这个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和作家,并分析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我更希望它能够揭示出晚清小说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以及传播方式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张珍贵的地图,指引我在这段迷人的文学史中进行探索。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有着极致追求的读者,对任何书籍的选材和内容都带着挑剔的眼光。当我看到《晚清新小说简史》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晚清,那是一个充满着旧式与新知碰撞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而“简史”,则意味着它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精炼出最核心的精华,这对于我这种时间有限但又渴望获得深刻认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文学史,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作品和作家,更应该是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对文学基因的解读,以及对作品背后深层社会文化意涵的挖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小说的故事,更是在讲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用文字来表达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挣扎。我希望它能提供给我足够的“干货”,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晚清小说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甚至在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中,是如何汲取养分,又如何形成自身独特风格的。它应该是那种能够引发我反复思考,并在读完后,仍能回味无穷的书。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钟情于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社会变迁和思想演进的细节。《晚清新小说简史》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段充满矛盾和转型的时期。晚清,一个旧秩序摇摇欲坠,新思想涌动不安的时代,文学,尤其是小说,无疑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最生动的载体之一。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不能仅仅从政治、经济等宏观层面去解读,那些隐藏在文字中的细微之处,那些大众化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民间情绪和价值观念,往往更能揭示出历史的真实肌理。因此,我怀揣着极大的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晚清的小说世界,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表达内心的。我期望它能够梳理出晚清小说发展的清晰脉络,介绍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作家,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小说与当时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那个复杂而动荡时代的一扇窗口,让我能够通过文学的视角,更深刻地洞察历史的变迁。

评分

我是一个对通俗文学有着特殊偏爱的人,总觉得那些在市井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往往最能触碰到时代的脉搏,最能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晚清时期,正是各种通俗小说蓬勃发展的时期,从侠义小说、公案小说,到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它们以其生动的语言、跌宕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我一直对这些作品背后的文化现象非常感兴趣,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传播的,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晚清新小说简史》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能带着我一起,走进那个时代的书香门第,走进那些烟花巷陌,去感受那些小说带给人们的冲击和慰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我介绍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作品,挖掘它们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并且能够将这些作品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那些看似“通俗”的作品,其实也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和人文关怀。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已经有段时间了,一直想找个宁静的下午,泡上一杯热茶,慢慢品读。封面设计透着一股沉静的复古感,那淡淡的泛黄纸张的气息,仿佛穿越了时光,直接将我带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我并不是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但对那个时代的故事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从《申报》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小说,到街头巷尾流传的奇闻异事,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的舞台。我一直很好奇,在那个变革的洪流中,文学是如何承载和反映那个时代的,那些文字又是如何为当时的普通人提供慰藉、启迪,甚至逃避的。这本书的标题《晚清新小说简史》,恰恰戳中了我的好奇点。它不像厚重的学术专著那样令人望而却步,又似乎比泛泛的文学史更具深度。我期待它能用一种相对轻松但又不失严谨的方式,为我梳理出晚清小说发展的脉络,介绍那些可能被我们遗忘的作家和作品,以及这些作品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让我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安宁和对过往的深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