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游胜冠
台湾云林人。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日治以降台湾文学史、后殖民文学、认同文学的研究。专着有《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殖民主义与文化抗争――日据时期台湾解殖文学》、《近代化肯定论、反抗史观与人文主义――殖民化的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及其研究》等。
熊秉真
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理学硕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所长、历史系讲座教授。研究范围包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近世儿童史、中西性别研究、中国医疗文化史、俄国文化史与思想史。着有A Tender Voyage :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安恙:近世中国儿童的疾病与健康》等。
作者简介(依论文顺序排序)
李瑞腾
曾任教于淡江大学中文系,1991年起转至国立中央大学中文学系迄今,先后兼主任、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2010年2月起借调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担任馆长四年,现已归建,专任国立中央大学中文学系教授。着有《台湾文学风貌》、《新诗学》、《文学的出路》、《晚清文学思想论》等。
陈平原
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等着作三十余种。
赵稀方
安徽省芜湖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港台华文文学、当代理论和翻译文学研究。专着有《小说香港》、《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后殖民理论与台湾文学》、《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新时期卷》、《后殖民理论》、《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等。
蔡明谚
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现代文学、台湾文学、文学史。着有博论《一九五○年代台湾现代诗的渊源与发展》、专书《燃烧的年代:七○年代台湾文学论争史略》。近年发表有〈战后初期台湾新诗的重构:以银铃会和《潮流》为考察〉、〈制作丰年:美国在台湾农村的文化宣传策略〉等论文。
程中山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高级讲师、《文学论衡》编辑。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近专注整理研究民国及香港诗词,曾发表相关论文四十余篇。编着有《清代广东诗学考论》、《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旧体文学卷》、《香港竹枝词选》、《愉社诗词辑录》、《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编》、《风远楼诗文稿》等。
江弱水
安徽青阳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着有《抽思织锦:诗学观念及文体论集》、《中西同步与位移》、《从王熙凤到波托西》、《古典诗的现代性》、《文本的肉身》等,并出版诗集《线装的心情》、随笔集《陆客台湾》、《赖床》。
赵庆华
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博士。现任国立台湾文学馆研究典藏组助理研究员,台南社区大学、台南大学戏剧创作与应用学系兼任讲师。研究领域为战后台湾文学、原住民文学、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生命史书写。着有博士论文〈纸上的「我(们)」――外省第一代知识女性的自传书写与叙事认同〉;编有《混搭:我们(Women)的故事》。
廖淑芳
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为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研究专长为战后台湾小说、现代主义文学、当代文学理论。近年专书《鬼魅、文学叙事与在地性――战后台湾文学研究论集》、《台湾文学史长编17:探索的年代――战后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及其发展》(与包雅文合着)等。曾获府城文学奖与竹堑文学奖等文学评论奖项。
游胜冠
台湾云林人。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日治以降台湾文学史、后殖民文学、认同文学的研究。专着有《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殖民主义与文化抗争――日据时期台湾解殖文学》、《近代化肯定论、反抗史观与人文主义――殖民化的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及其研究》等。
叶嘉咏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哲学博士,现于该系担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台湾文学、香港文学、电影等。近期着有论文〈陈映真与香港文艺刊物(1960-1970年代)〉(发表于《中国文学学报》),另有文章发表于《香港文学》、《百家》等。
邹文律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哲学博士。现任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语文及通识教育学院助理教授,负责任教该校中文课程。曾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研究生学术成果奖(2012-13)及年青学者论文奖(2012)。主要研究领域为香港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除文学研究外,也热爱创作,着有小说集《笼子里的天鹅》、《N地之旅》、诗集《刺绣鸟》等。
王万睿
英国艾克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电影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暨台湾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曾获第九届府城文学奖文学论述正奖,赴柏林自由大学短期研究三个月(2014)。研究主题包括台湾电影史、电影美学、东亚跨国电影产业。着有博论Crossing Borders in Taiwan New Cinema: Historiography, Popularity, Postcoloniality。
傅朝卿
英国爱丁堡大学建筑博士。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台湾建筑学会会士。过去三十年来以世界与台湾近现代建筑与文化遗产保存为主要研究主题。着作包括期刊、会议论文、专书与研究报告及其他着作共数百种,曾获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阿尔伯蒂奖及中华民国建筑学会奖章,并曾四度获金鼎奖肯定。
郑炳鸿
香港及中国註册建筑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同时是建筑实践者及社会推进者,担任社区营造学社总监、活化历史建筑谘询委员,长期致力于城市环境、社区保育及倡导公民意识。近年研究「启德河绿廊社区教育计划」,获颁「 香港艺术发展局 2013艺术教育奖」及「2015国际公共艺术奖」。
萧琼瑞
台湾美术史研究者,对台湾美术史整体架构的建立,颇具贡献,尤擅于课题的开发。重要着作有《岛民.风俗.画》、《图说台湾美术史》、《台湾美术史纲》、《战后台湾美术史》等。在文化行政、公共艺术、博物馆学等方面,亦具声名。曾任台南市文化局首任局长,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教授。
谭伟平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助理教授。以不同媒材创作,其中以摄影、装置及环境艺术为主。曾参与多项展览,包括2013年「M+ 进行:充气!」、「2006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平凡子民――九十年代至今华人观念摄影展」等。作品曾于香港、中国、台湾、澳门、日本、南韩、菲律宾、斯里兰卡、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及美国等地展出。
陈玉女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毕业。日本国立九州大学东洋史博士。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攻明代佛教社会史,着有《明代佛教社会の地域的研究―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を中心として―》(博士论文)、《明代二十四衙门宦官与北京佛教》、《明代佛门内外僧俗交涉的场域》、《明代的佛教与社会》、《观音与海》,以及多篇与明代佛教社会史研究相关之期刊论文。另,与陈信雄合编《郑和下西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谭伟伦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及系主任。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主修中国佛教。曾多次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和台湾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的甄选拨款计划资助,以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中国东南部的地方社会与宗教。研究成果主要以民族志的形式发表于劳格文教授主编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共3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