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遊勝冠
颱灣雲林人。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教授。主要從事日治以降颱灣文學史、後殖民文學、認同文學的研究。專著有《颱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颱灣解殖文學》、《近代化肯定論、反抗史觀與人文主義――殖民化的日治時期颱灣文學及其研究》等。
熊秉真
美國布朗大學曆史學博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曆史係講座教授。研究範圍包括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近世兒童史、中西性彆研究、中國醫療文化史、俄國文化史與思想史。著有A Tender Voyage :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曆史》、《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等。
作者簡介(依論文順序排序)
李瑞騰
曾任教於淡江大學中文係,1991年起轉至國立中央大學中文學係迄今,先後兼主任、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院長;2010年2月起藉調颱南國立颱灣文學館,擔任館長四年,現已歸建,專任國立中央大學中文學係教授。著有《颱灣文學風貌》、《新詩學》、《文學的齣路》、《晚清文學思想論》等。
陳平原
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係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曾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後齣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韆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觸摸曆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等著作三十餘種。
趙稀方
安徽省蕪湖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颱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港颱華文文學、當代理論和翻譯文學研究。專著有《小說香港》、《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後殖民理論與颱灣文學》、《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新時期捲》、《後殖民理論》、《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等。
蔡明諺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文學、颱灣文學、文學史。著有博論《一九五○年代颱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專書《燃燒的年代:七○年代颱灣文學論爭史略》。近年發錶有〈戰後初期颱灣新詩的重構:以銀鈴會和《潮流》為考察〉、〈製作豐年:美國在颱灣農村的文化宣傳策略〉等論文。
程中山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高級講師、《文學論衡》編輯。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文學,近專注整理研究民國及香港詩詞,曾發錶相關論文四十餘篇。編著有《清代廣東詩學考論》、《香港文學大係1919-1949‧舊體文學捲》、《香港竹枝詞選》、《愉社詩詞輯錄》、《江山萬裏樓詩詞鈔續編》、《風遠樓詩文稿》等。
江弱水
安徽青陽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哲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抽思織錦:詩學觀念及文體論集》、《中西同步與位移》、《從王熙鳳到波托西》、《古典詩的現代性》、《文本的肉身》等,並齣版詩集《綫裝的心情》、隨筆集《陸客颱灣》、《賴床》。
趙慶華
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博士。現任國立颱灣文學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颱南社區大學、颱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係兼任講師。研究領域為戰後颱灣文學、原住民文學、性彆理論與女性文學、生命史書寫。著有博士論文〈紙上的「我(們)」――外省第一代知識女性的自傳書寫與敘事認同〉;編有《混搭:我們(Women)的故事》。
廖淑芳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戰後颱灣小說、現代主義文學、當代文學理論。近年專書《鬼魅、文學敘事與在地性――戰後颱灣文學研究論集》、《颱灣文學史長編17:探索的年代――戰後颱灣現代主義小說及其發展》(與包雅文閤著)等。曾獲府城文學奬與竹塹文學奬等文學評論奬項。
遊勝冠
颱灣雲林人。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教授。主要從事日治以降颱灣文學史、後殖民文學、認同文學的研究。專著有《颱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颱灣解殖文學》、《近代化肯定論、反抗史觀與人文主義――殖民化的日治時期颱灣文學及其研究》等。
葉嘉詠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哲學博士,現於該係擔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颱灣文學、香港文學、電影等。近期著有論文〈陳映真與香港文藝刊物(1960-1970年代)〉(發錶於《中國文學學報》),另有文章發錶於《香港文學》、《百傢》等。
鄒文律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哲學博士。現任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語文及通識教育學院助理教授,負責任教該校中文課程。曾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研究生學術成果奬(2012-13)及年青學者論文奬(2012)。主要研究領域為香港文學、中國當代文學。除文學研究外,也熱愛創作,著有小說集《籠子裏的天鵝》、《N地之旅》、詩集《刺綉鳥》等。
王萬睿
英國艾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電影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暨颱灣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曾獲第九屆府城文學奬文學論述正奬,赴柏林自由大學短期研究三個月(2014)。研究主題包括颱灣電影史、電影美學、東亞跨國電影産業。著有博論Crossing Borders in Taiwan New Cinema: Historiography, Popularity, Postcoloniality。
傅朝卿
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特聘教授,颱灣建築學會會士。過去三十年來以世界與颱灣近現代建築與文化遺産保存為主要研究主題。著作包括期刊、會議論文、專書與研究報告及其他著作共數百種,曾獲世界建築史教學與研究阿爾伯蒂奬及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奬章,並曾四度獲金鼎奬肯定。
鄭炳鴻
香港及中國註冊建築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同時是建築實踐者及社會推進者,擔任社區營造學社總監、活化曆史建築諮詢委員,長期緻力於城市環境、社區保育及倡導公民意識。近年研究「啓德河綠廊社區教育計劃」,獲頒「 香港藝術發展局 2013藝術教育奬」及「2015國際公共藝術奬」。
蕭瓊瑞
颱灣美術史研究者,對颱灣美術史整體架構的建立,頗具貢獻,尤擅於課題的開發。重要著作有《島民.風俗.畫》、《圖說颱灣美術史》、《颱灣美術史綱》、《戰後颱灣美術史》等。在文化行政、公共藝術、博物館學等方麵,亦具聲名。曾任颱南市文化局首任局長,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所教授。
譚偉平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係助理教授。以不同媒材創作,其中以攝影、裝置及環境藝術為主。曾參與多項展覽,包括2013年「M+ 進行:充氣!」、「2006越後妻有大地藝術三年展」、「平凡子民――九十年代至今華人觀念攝影展」等。作品曾於香港、中國、颱灣、澳門、日本、南韓、菲律賓、斯裏蘭卡、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及美國等地展齣。
陳玉女
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畢業。日本國立九州大學東洋史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教授。專攻明代佛教社會史,著有《明代佛教社會の地域的研究―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を中心として―》(博士論文)、《明代二十四衙門宦官與北京佛教》、《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明代的佛教與社會》、《觀音與海》,以及多篇與明代佛教社會史研究相關之期刊論文。另,與陳信雄閤編《鄭和下西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譚偉倫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教授及係主任。在加拿大麥剋馬斯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主修中國佛教。曾多次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和颱灣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的甄選撥款計劃資助,以田野調查的方法研究中國東南部的地方社會與宗教。研究成果主要以民族誌的形式發錶於勞格文教授主編的《客傢傳統社會叢書》(共30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