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中的「满洲」想像及再现(1931-1945)

台湾文学中的「满洲」想像及再现(1931-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满洲
  • 殖民地
  • 想象
  • 再现
  • 历史
  • 文化
  • 日本殖民时期
  • 文学研究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帝国对当时台湾造成何种影响?台湾作家小说文本中的时代氛围与反应又为何?
  
  本书研究解读台湾作家感知到的时代氛围,分析当时台、满频繁的交流关系。
  
  满洲国是日本帝国将台湾、朝鲜纳入殖民地,建构「帝国──殖民地」体制后,在此体制外另以「扶植政权」的「复合民族国家」形态建立的新政权。
  
  近年除了着重日本帝国与台湾间影响研究之外,台湾文学研究中亦逐渐整合东亚研究,关注于日治时期与周边殖民地、佔领区、扶植政权关系。
  
  被急遽拉近的台满关系改变台湾文学环境,影响台湾作家想像满洲国,在当时台湾文学作品中形成重要特色。台湾文学涉及「满洲」议题作品,反映作者对满洲国不同的想像──从王昶雄〈镜〉的多重结构到日治时期重要作家杨逵、钟理和……。
  
  本书欲探索日治时期台湾文学中的「东亚」意象与图景,尝试勾勒日本的殖民地、扶植政权与占领区之间的横向交流关系。从历史社会学、传播学的「传播中介」现象出发,聚焦于满洲事变后,台湾如何在日本帝国媒体仲介与传播下,甚至是偏官方立场的报纸《台湾日日新报》──侵入台湾民众理解满洲事并对其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本书特色    
  
  本书为荣获台湾文学馆「台湾文学学位论文出版征选」补助之优秀论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 书名: 《都市记忆的迷宫:战后日本文化中的空间叙事与身份建构(1950-1970)》 作者: [此处填入虚构作者姓名,例如:田中健一] 出版社: [此处填入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京都文理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填入虚构年份,例如:2023年] 图书简介 《都市记忆的迷宫:战后日本文化中的空间叙事与身份建构(1950-1970)》 深入剖析了二战后急速工业化与现代化浪潮下,日本社会如何通过对“都市空间”的想象、描绘与重构,来处理其集体创伤、重塑国民身份,并在全球化的早期阶段确立新的文化坐标。本书聚焦于1950年代初期至1970年代末期这一关键的历史断层,探讨了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期,文学、电影、建筑设计乃至流行文化中,都市空间如何从战败的废墟迅速转变为象征着“复兴”与“未来”的复杂载体。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战后日本的都市不仅仅是物理环境的再造,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与心理活动。在“高度经济成长”的叙事驱动下,东京、大阪等大都市成为承载着矛盾心理的文本:一方面,它们是技术进步与现代性的光辉典范;另一方面,它们又隐匿着被快速现代化所抛弃的传统、被遗忘的战争记忆,以及日益加剧的社会疏离感。 第一部分:废墟与新生的辩证法 本书的开篇部分,追溯了战后初期都市的物质形态与精神景观。1950年代初期,都市的景观是残垣断壁与临时搭建的“黑市”并存的混沌状态。作者细致考察了这一时期的小说和纪实文学,分析作家们如何捕捉那种介于绝望与希望之间的不稳定情绪。例如,对“占领军营地”周边的描绘,如何反映出权力结构的转移与社会秩序的重塑。 重点关注了建筑师群体在这一时期的角色。他们不仅是城市重建的设计者,更是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实践者。本书分析了丹下健三等先驱如何试图用现代主义的清晰线条和宏大叙事来“清除”历史的痕迹,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理性化的日本形象。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理性化努力,往往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遭遇阻力。 第二部分:高度成长的叙事与空间异化 进入1960年代,随着经济奇迹的全面展开,都市进入了大规模的“更新”阶段。本书将焦点投向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科幻小说、新浪潮电影以及城市规划文件。都市不再是单纯的重建现场,而是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运转精密的“机器”。 作者深入探讨了“速度”与“效率”如何成为新的都市美学。新干线、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这种对速度的狂热崇拜,也催生了新的文化张力。文学作品中开始大量出现关于“迷失的个体”的主题,人物在钢铁与玻璃构筑的迷宫中寻找自我,却发现身份认同被消费主义和扁平化的城市结构所吞噬。 本章特别比较了文学中对不同类型空间的表述:例如,战后重建的“下町”(传统老街区)如何与被规划为“新富人区”的高级公寓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阶层固化与社会不平等的空间化表现。 第三部分:地下文化与反叛的场域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都市“阴影面”的探索。在官方大力宣传的繁荣景象之下,暗流涌动的反文化运动与地下艺术场景是理解战后都市文化不可或缺的维度。 作者考察了1960年代末期学生运动对都市空间占领的意义。从安保斗争到反战示威,大学校园、市中心的广场和被废弃的工业区,都曾被临时性地转化为政治表达和身份确认的场域。这些短暂的“反空间”的出现,是对僵化、同质化都市规划的一种有力反抗。 此外,本书也分析了新兴的亚文化群体(如爵士乐场景、独立电影制作人)如何利用都市的边缘地带——例如狭小的咖啡馆、地下酒吧和尚未被完全开发的郊区——来构建区别于主流社会的文化符号和认同网络。这些“非正式空间”的叙事,构成了对官方“美好生活”叙事有力的补充与批判。 结论:记忆的残留与未来的碎片 在结语部分,作者总结道,1950至1970年代的日本都市叙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遗忘”与“铭记”的持续拉锯战。都市空间是这种集体心理矛盾的物理投射。随着1970年代末期经济泡沫的酝酿,都市景观的更迭速度进一步加快,原有的记忆碎片逐渐被新的玻璃幕墙所覆盖。 本书通过对多种文化载体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战后日本文化如何在一个剧烈转变的物理环境中,构建出复杂、多层次且充满悖论的“自我”图像。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或文学的研究,更是对一个民族如何在物质废墟上,以文化想象为工具,重塑其历史定位与未来面向的深刻洞察。本书为研究现代性、城市空间与文化记忆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参照系。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沛洁


  学历
  毕业于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经历
  曾参加大专生国科会计画
  参加第十届台湾文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获得论文优选奖。

图书目录

馆长序/陈益源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研究背景:满洲事变、满洲建国与东亚图景
第三节 研究范畴与方法
一、研究范畴与分期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前行研究
一、东亚交涉史研究
二、十五年战争下的台/满文学体制研究
三、台/满文学交涉及比较研究
第五节 章节架构与预期成果
第六节 结论

【第二章 中介传播:满洲热的出现(1931-1937)】
第一节  台湾内化与想像满洲国:以中介传播「溥仪就任执政」报导为例
一、重整东亚图景:以印刷品与中介传播为媒介
二、 转载新闻:《台湾日日新报》上的「溥仪就任执政」报导热潮
三、 内化「满洲国」:被选译为汉文的「溥仪就任执政」新闻
第二节 满洲他者:满洲议题与鼓吹南方移民报导
一、 满洲事变效应:1930年初期的南进论与满洲移民热潮
二、《大坂朝日新闻》报导中的「满洲移民」热潮
三、 拓展生存空间:《新高新报》的「南进论」报导方向
第三节  「满洲热」及其逆说:「满洲事变论功行赏」与台湾文学创作的再现
一、 《台湾日日新报》带状性报导「满洲事变论功行赏」与「满洲事变记念日」
二、 朱点人小说〈蝉〉及反向宣传「满洲事变记念日」
三、 台湾文学中的「满洲国内在化」及其逆说:以1931到1937年的小说为例 090

【第三章  满洲新天地:从文学想像到文艺竞争(1937-1941)】
第一节 满洲新天地:台湾小说中的满洲议题
一、 弔诡的帝国南、北境:满洲事变对台湾南进政策的影响
二、 遥想满洲:杨逵〈公学校〉、〈模范村〉、〈满洲猪〉与龙瑛宗〈歌〉
三、 满洲体验:钟理和的小说〈柳荫〉、〈奔逃〉、〈门〉
第二节 战时文艺统制下的满洲文艺政策与文坛
一、 殊途同归的精神理念:满洲移民政策与在满日人作家文学观
二、 被收编的满洲文艺─从大连满洲笔会到满洲文话会
三、满系作家与日人作家的文学活动
第三节 满洲文艺的顺风车:台湾南方文艺抬头与文坛分化
一、竞争帝国资源:1930年代台湾文艺环境发展
 二、刺激文坛:从满洲文学热潮到台湾外地文学
三、满洲文艺的顺风车:竞争资源的台湾文坛及其变化

【第四章  以满洲为镜:大东亚共荣圈下台湾的认同(1942-1945)】
第一节  大东亚共荣圈下破碎的「爱国」美谈:李香兰及电影《サヨンの钟》
一、「南进」政策与鍊成美谈「サヨンの钟」的流变
二、 消失的「钟」:从《サヨンの钟》到《山の娘サヨン》
三、 凝缩日华亲善的《サヨンの钟》:サヨン的选角意义
第二节 镜像满洲:王昶雄〈镜〉中的多重结构
一、 小说中的「戏中戏」:从〈Cyrano de Bergerace〉、〈白野辨十郎〉到〈镜〉
二、 虚实镜像:戏中戏〈白野辨十郎〉与〈镜〉的叙事结构
三、故乡在他方:大东亚共荣圈下的殖民镜像
第三节 从台湾到满洲国:口述历史与记忆
一、满洲新天地:从台湾前往满洲的动机
二、深耕土地:实际在满洲的生活经验
三、共构历史:满洲经验与历史记忆的交织

【第五章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

图书序言

    

  承蒙台湾文学馆让我有此机会出版硕士论文,我要感谢我的指导教授柳书琴老师,大学就指导我的刘恆兴老师,口试委员吴佩真老师,以及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的老师、同学们。重新检视这篇论文,我发现论文是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写作者意志与心理。以我为例,其实我的硕士论文希望处理一个过去尚未完整讨论的议题,却因为议题过大、每方面都想面面俱到,以及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导致论文中有许多部分不够细腻、不够深入。我的论文还是只触及到此议题研究的皮毛,而不能将当时的台满交流关系、乃至于文学影响更具体化地呈现给读者们。每每重新检视时,总是感到十分汗颜。虽然本论文仍然有许多鞭长莫及之处,但如果论文中我关注到的某些层面,讨论到的许多作家、作品与现象,能稍微引起读者们、甚至研究者的兴趣,甚至成为各位研究台满交流、文学关系的敲门砖,那将会是我莫大的荣幸。

图书试读

现今,台湾文学已累积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着重于日本帝国对当时台湾造成何种影响,以及台湾作家小说文本中的时代氛围与反应。可是,仍有部分台湾作家的小说,难以在此研究脉络中解读。对此笔者注意到,部分台湾作家感知到的时代氛围,其实来自于当时台满频繁的交流关系。

近年除了着重日本帝国与台湾间影响研究之外,台湾文学研究中亦逐渐整合东亚研究,关注于日治时期与周边殖民地、佔领区、扶植政权关系。因此,临近台湾的满洲国及其复杂的背景也成为重要参照对象。在过去频繁的台满交流形成了种种影响,「满洲国」成为台湾之外得以拓展生存空间的代名词,使得部分台湾作家形成了满洲国想像,并且展现在其小说文本之中。在日、满、台多方媒体互动、拉扯之下,「中介传播」也成为此时期最重要的传播方式,逐渐拉近台湾与满洲国的距离,更持续作用于台湾政经社会,使台湾构成满洲国想像。在此,除了日本帝国与台湾的研究架构中,此台满交流也是影响台湾作家文学作品的一环。部分台湾文学作品放在此台、满横向交流的系谱中,便能顺利解释文本结构及意象。

因此,本学位论文的重点即是聚焦于满洲事变后,台湾如何在日本帝国媒体仲介与传播下,受到满洲国消息影响。在此现象下,被急遽拉近的台满关系又如何改变台湾文学环境,甚至与影响台湾作家想像满洲国,进而在台湾文学作品中形成重要特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其研究的史料之丰富,更在于其分析的深刻与独特。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被战争阴影笼罩,同时又充满复杂地缘政治交织的年代。作者对台湾文学中“满洲”想象的解构,触及到了那个时期台湾知识分子、作家们在殖民身份、国家认同以及文化归属感上的种种困境。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满洲”这个充满政治敏感性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与严谨。书中并非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不同作家、不同作品是如何“观看”和“描绘”满洲的。这种“观看”和“描绘”,既可能受到当时日本殖民政策的影响,也可能包含着台湾本土知识分子基于自身处境所产生的复杂情感。例如,在某些作品中,对满洲的描写可能是一种对帝国扩张的顺从,但也可能暗含着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或者对某种模糊的“东方主义”想象的投射。作者通过大量的文本例证,展现了这些想象的多重维度,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潜藏在文学的字里行间。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严密的殖民体制下,文学依然是表达个体思想、抵抗或妥协的独特空间。

评分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台湾文学中的“满洲”想象与再现——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吸引力的领域。在阅读过程中,我惊讶于作者能够从如此繁杂的史料中,抽丝剥茧般地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并对其进行富有洞见的分析。 作者并没有将“满洲”作为一个孤立的地理概念来讨论,而是将其置于1931-1945年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其如何被台湾的文学创作者所“看见”并“书写”。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解读,例如小说、散文、报刊评论等,都各有侧重,展现了“满洲”意象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差异化表现。有些作品可能侧重于对满洲自然风光或异域文化的描绘,试图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而另一些作品则可能更关注“满洲”所代表的政治现实,例如殖民统治下的社会变迁、民族关系等。作者的分析不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文学描写背后所隐含的时代精神、社会心理以及作者的个人立场。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满洲”这个概念在台湾文学的语境下,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个时代,台湾与“满洲”之间微妙而又充满张力的文学关联。作者对1931年至1945年这一时期台湾文学的深入挖掘,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之前对那个时期台湾文学的认识,更多地集中在本土意识的萌芽或对日本文化的接受上,而这本书则将视线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东北亚区域。 书中对于“满洲”意象在台湾小说、诗歌、报刊等不同文本中的呈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揭示了“满洲”在台湾文学中并非一个固定的、单一的形象,而是随着时代变迁、政治局势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有时它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机遇的“新大陆”,吸引着对未来的憧憬;有时又被塑造成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遥远之地;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它成为了殖民统治下另一种权力空间的象征。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描写,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文学想象背后所折射出的台湾社会思潮、身份认同的挣扎,以及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这种对文学现象背后社会文化机制的探讨,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的考察,更是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主题,即“台湾文学中的‘满洲’想象与再现”,在我看来,触及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与文化连接点。在1931年至1945年这个充满动荡的时期,台湾作为日本帝国的一部分,其文学创作与远在东北的“满洲国”之间,无疑存在着值得深究的联系。 阅读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想象空间。作者通过对大量台湾文学作品的细致爬梳,展现了作家们如何“看见”并“加工”“满洲”这个遥远的国度。这种“想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宣传,甚至台湾人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息息相关。书中对于不同作家笔下“满洲”形象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满洲”在台湾文学中呈现出的多样性:它既可能是被帝国主义想象中的“乐土”,也可能是被殖民者用来映照自身处境的参照。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启发性,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写了什么”,更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样写”,以及这些“写”所承载的深层意义。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时期台湾文学的复杂性,以及文学在构建、传播和挑战特定历史叙事中的独特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台湾文学中的‘满洲’想象与再现(1931-1945)”——本身就足够勾起我的好奇心。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台湾作为日本殖民地,与遥远的东北“满洲国”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文学联系?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个历史和文化交织的复杂议题。阅读这本书,我期待着深入探索台湾作家笔下的“满洲”形象,那些或被建构、或被挪用、或被消解的东北叙事。 我很好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台湾文学的“满洲”想象是怎样的?是基于官方宣传的单一描绘,还是存在着多元的声音?那些身处殖民地的台湾人,他们的“满洲”经验是通过何种媒介传递给读者的?是小说、散文,还是其他文学形式?作者是否会剖析这些想象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例如日本殖民政府如何利用“满洲”议题来影响台湾的社会意识?又或者,台湾作家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内,尝试寻找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对“满洲”的理解?我尤其关注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微之处,例如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意象和叙事技巧来构建他们心中的“满洲”,这种构建又反映了怎样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这本书能否揭示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个体文学如何承载和传递着特殊的时代记忆和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