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论丛第十六期

新亚论丛第十六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亚论丛
  • 学术期刊
  • 哲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科学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亚洲研究
  • 历史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由《新亚论丛》编辑委员会主编。收入来自中、港、台等三地学者的研究论文,内容包含出土文献、经学、文学、哲学、史学、音韵学与宗教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论题。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假设的、不包含《新亚论丛第十六期》内容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图书名称: 《古韵今风:宋代文人艺术生活与审美变迁研究》 作者: 陈景和 出版社: 华夏文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ISBN: 978-7-5085-5889-1 --- 内容简介 宋代:一个审美哲学的黄金时代 《古韵今风:宋代文人艺术生活与审美变迁研究》是一部深度剖析北宋至南宋时期文人阶层艺术实践、审美观念演变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上对宋代艺术的单向度描述,通过细致入微的文献梳理与跨学科的视角整合,重构一个复杂而多维的宋代文人艺术生态。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宋代的艺术成就并非孤立的技巧辉煌,而是根植于理学兴起、士大夫政治参与的深度变化以及市民文化萌芽这一社会结构转型之中。作者陈景和教授以其深厚的宋史功底和敏锐的艺术史洞察力,将“文人”这一身份置于其历史的复杂脉络中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士大夫的“出世”与“入世”——政治环境与文人自我构建 本部分探讨了宋代文人阶层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独特地位。与唐代不同,宋代的文人不仅是诗人和书画家,更是国家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科举制度的深化如何重塑了文人的价值取向,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如何在艺术实践中找到了新的表达路径。 苏轼的“尚意”与儒家进取精神: 深入分析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如何通过诗文和书画,将儒家的政治抱负转化为一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审美情怀。 李清照的“家国之思”与女性视角的艺术再现: 区别于传统对李清照婉约派的刻板印象,本书着重探讨了她在靖康之变后面临国破家亡时,其词作中流露出的对传统典雅生活方式的缅怀与对时代变迁的深沉体悟。 第二部分:绘画艺术的内在转向——从写实到写意 宋代绘画,尤其是文人画的兴盛,是本书着墨最重的部分之一。作者认为,文人画并非对写实技巧的放弃,而是一种内在精神世界的投射与选择。 “气韵生动”的新解: 针对传统上对“气韵生动”的抽象解读,本书引入了宋代形而上学思想,阐释了董源、巨然等早期山水画家如何通过笔墨的“性情”表达,来实现“以少总多”的哲学追求。 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张力: 细致对比了宋徽宗时期院体画的精工细致与米芾、米友仁父子“米家山水”的浑厚拙朴,揭示了两种不同审美取向背后所代表的宫廷审美趣味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诉求之间的微妙张力与相互影响。 第三部分:生活美学与器物精神——宋人的日常审美实践 宋代文人的艺术活动并非局限于书斋和画廊,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部分关注物质文化如何成为审美精神的载体。 宋代瓷器的“君子之器”: 探讨了定窑的温润、汝窑的内敛,如何超越实用价值,成为文人雅集、清供中的精神象征。作者对宋代文人如何看待和收藏古器物进行了详尽考证,分析了“尚古”情结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焚香、插花与点茶的仪式化: 深入分析了“四般闲事”(点茶、插花、挂画、焚香)在宋代文人生活中的仪式构建。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活动,实则是文人构建独立于官场之外的精神自留地的手段,体现了他们对“简、静、雅”的极致追求。 第四部分:跨界融合与影响——书法、诗歌与园林设计 本书最后考察了宋代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即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渗透。 宋代书法对笔墨观念的重塑: 分析了“尚意”书风的形成,探讨了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四家”如何将书法从魏晋唐代的法度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更贴近个体的情感波动与书写者的生命体验。 私家园林的设计哲学: 将园林视为“可游、可居、可观”的立体画卷,研究了以苏州拙政园前身等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园林,如何通过叠石理水,再现自然山水,并以此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研究特色与价值 《古韵今风》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对“审美经验的社会学化”的尝试。作者避免了对宋代艺术的浪漫化或纯粹的形式分析,而是将其置于宋代特有的政治哲学、经济发展和宗教思潮的交汇点进行考察。本书材料丰富,引证详实,尤其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士大夫私人信札、墓志铭以及文人笔记中的艺术记载进行了重新解读,为研究宋代士人精神史和艺术史的学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全书行文流畅,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愉悦感。 目标读者: 宋史、艺术史、文学史专业的研究生及学者。 对中国古典美学、生活艺术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博物馆、美术馆工作人员及策展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辑弁言  001
仪式情境与殷商卜辞命辞句式多样性的可能  (江苏)陈春保 1
春秋时代八经卦取象说考  (台湾)毛炳生 9
试论先秦耆老的文化职责  (北京)张朋兵 25
从文学角度浅析《诗经》中「君子」与「贵族」的关联  (北京)孙圣鉴 39
论墨子「天志」与「明鬼」的关系  (香港)周淳钧、冯君朗、黄凤微 49
论孟子「性善论」的推理过程与知识依据  (北京)刘全志 61
《庄子》故事性文本的结构方式与优语  (山西)高建文 71
古今汉语之副词类别比较  (香港)马显慈 83
司马迁撰文的虚实原则与技巧  (北京)李芳瑜 95
论《国语》的「传体」性质  (浙江)夏德靠 101
Revelation and Power: The Genesis of the Shangqing Scriptures  (澳大利亚)张 沐 113
俱舍与毘昙之关系及在中国弘扬之情况  (香港)林律光 129
回死向生:临终生命意义之深化与超升
—慈济大体捐赠与安宁疗护的灵性向度  (香港)唐秀连 145
师道与文道
—浅议韩柳师道观对古文复兴的推动  (北京)张 华 159
崔致远研究二题  (扬州)余国江 165
黄龙慧南「不离文字」与「不拒儒道」传教手法初探  (香港)叶德平 175
《道德真经取善集》研究  (北京)白 杰 185
浙东文派文章批评与宋代文章学的成熟  (浙江)李建军 197
五言诗:陆游投赠场合的诗体选择  (北京)诸雨辰 217
陆游「以诗为词」辨  (北京)杨 静 227
《古泉汇考》抄本、流传及与《永乐大典》关系考  (北京)张 升 241
明朝中后期中国儒佛会通的发展与困境  (北京)贺志韧 259
运河上桥樑的修筑
—以绍兴龙华桥、广宁桥为例  (浙江)蔡 彦 267
翰林院编纂《各国政艺通考》考论  (广东)舒习龙 281
清末民初诗人三多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特色  (北京)李橘松 293
「孔乙己之死」论略  (天津)何玉国 305
孔圣堂历史及对香港的贡献  (香港)杨永汉 315
James Legge and Hong Kong Public Education  (香港)邱国光 327
从述学文体角度论钱穆先生《国史大纲》  (北京)李 科 345
论唐君毅先生的宗教体验说  (澳门)郑祖基 357
从《选堂赋话》看饶宗颐的赋学本源论  (香港)何祥荣 363
中国小说的跨媒介域外传播
—从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到韩国电影《许三观》  (天津)薛 颖 375
尊父与审父
—朱文早期诗歌与后期小说之差异  (香港)李小杰 383
《新亚论丛》文章体例  39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注意到,《新亚论丛》第十六期在编排上也颇具匠心。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品味每一篇文章的结构,但从整体上看,似乎能够感受到编者在组织内容时的用心。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期刊,除了内容本身的出色,其呈现方式同样重要。清晰的排版、合理的章节划分、以及适时的图表辅助,都能极大地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种良好的编排所带来的便利。或许,一些论证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会以图表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又或许,一些复杂的概念,会以清晰的逻辑链条娓娓道来,让我更容易把握。我相信,良好的编排能够让思想的传递更加顺畅,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吸收和理解其中的精髓。

评分

拿到《新亚论丛》第十六期,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我的阅读之旅。我总是对这类汇集了最新学术成果的刊物充满期待,它们就像是思想的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我喜欢在其中寻找那些能够触及我心灵深处、激发我思考的观点。我期待着在这一期的文章中,能够遇到那些能够挑战我固有认知、拓展我思维边界的论述。我相信,真正的学术交流,不仅仅是观点的碰撞,更是思维的启迪。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对知识的渴求,是我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我期待着,《新亚论丛》第十六期能够满足我的这份期待,为我带来一场充实的思想盛宴。

评分

不得不说,《新亚论丛》第十六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深邃”。虽然我尚未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论证环节,但从标题和摘要中,我已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学术态度和对重大问题的深入剖析。那种潜心研究、力求突破的学术精神,扑面而来,让人肃然起敬。我总觉得,一本好的学术期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能够引导读者如何去提问,如何去质疑,如何去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我设想着,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我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我原有认知的观点,会需要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但正是这种“被挑战”的过程,才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它迫使我去反思,去审视,去修正,最终实现思想的成长。我期待着在这期的文章中,能够遇到一些真正能够让我“醍醐灌顶”的段落,能够让我对某些领域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拿到《新亚论丛》第十六期,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我一直以来都对这类汇集了各领域思想精华的期刊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们就像是思想的集市,总能让人在琳琅满目的观点中,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一期,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逐字逐句地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便已经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与多元。那些熟悉的作者名字,以及一些崭新的研究方向,无不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尤其关注那些跨学科的探讨,总觉得在不同学科的碰撞中,才能激发出最耀眼的火花。我期待着在其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的独特视角,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下复杂世界的新鲜理论。或许,在某一篇评论中,我能看到对某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的全新解读,亦或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从而为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这种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评分

这期《新亚论丛》给我的感觉是“饱满”。翻阅起来,字里行间似乎都充盈着智慧的光芒。我喜欢这种内容丰富、选题广泛的期刊,它就像是一本浓缩的百科全书,能够满足我多方面的阅读需求。我时常会将这些期刊中的观点,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串联和比较,试图从中找到更宏观的联系。我相信,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而将这些视角和方法融会贯通,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洞见。我期待着在这一期的某个角落,能够发现一些我此前从未接触过的研究领域,或是某个我熟悉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这些新知识的注入,无疑会拓展我的视野,为我的思考注入新的活力。我喜欢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库的感觉,而《新亚论丛》第十六期,无疑又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