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与丑角

英雄与丑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
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线,第二次则是作为笑剧出现。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上编 视觉的政治

  所谓「凝视的逻辑」,并非男性的专利,女性同样可能落入这种「逻辑」的控制。「凝视」的逻辑落实在社会层面,就是通过电影、摄影、绘画等视觉机制生产出某种普遍性的观看方式。由于现代社会的充分媒介化,这种人为构造的「观看」方式被自然化了,使得人们不知不觉间认同了这种眼光,进而内化为自我观看的模式。〈梦珂〉的意义不仅在于将「观看」的两个层面并置,暴露了「凝视」逻辑的祕密,更重要的是,它把梦珂受控制的「眼光」扩展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的「视野」,经由这种「视野」批判性地建构了一幅「后五四」时代的都市景观,在这幅图景中,何者被安放在显眼位置,何者被排斥在视线之外,全由「凝视」的逻辑来决定,它构造出一种「观看」的政治。──罗岗

  下编 文学的能量

  这个意义上理解「重返八○年代」的命题,就不是为了怀旧,而是希望从「重返」中生长出一种历史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在今天可以用「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来命名。但这一整体观的提出并非为了抹煞「八○年代文学」的独创性,而是把「独创性」作为进入「历史」的「契机」,进而追问「独创性」与「历史性」是怎样建立起联系的,这种联系如何在「历史叙述」中被定型化,是否还有重新解放出来的可能……与此相反,从今天「重返」这个「伟大的时刻」,如果只是满足于把历史中的「八○年代」转化为可以消费的「八○年代」,这种「怀旧」是「作为对于失去我们的历史性,以及我们活过正在经验的历史的可能性,积极营造出来的一个征状」,那么它难免要重蹈马克思所嘲笑的覆辙:「悲剧」与「喜剧」的倒错,「英雄」和「丑角」的混淆。──罗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岗


  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曾任美国纽约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等校访问教授;专业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兼及当代理论和思想史研究;着有《预言与危机》、《人民至上》、《想像城市的方式》、《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面具背后》和《记忆的声音》等,主编有《现代国家想像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九十年代思想文选》、《视觉文化读本》等。

图书目录

代序:
具有创造性与社会介入得文学批评如何可能:两岸青年学者谈罗岗《英雄与丑角》
黄文倩、金浪

上编  视觉的政治

第一章    性别移动与上海流动空间的建构:
从《海上花列传》中的「马车」谈开去
一、「移动」与「越轨」:作为城市「他者」的「游荡者」
二、「器物」与「技巧」:作为叙事方式的「马车」
三、「流动」与「权力」:化身媒体形象的「马车」
四、「放大」与「规避」:标识情欲地图的「马车」

第二章    幻灯片.翻译官.主体性
重释「幻灯片事件」兼及鲁迅的「历史意识」
一、「主体」如何生成:作为「小客体」的「幻灯片」
二、三重视角的「凝视」:《鬼子来了》「重写」「幻灯片事件」
三、「直面」无法直面的:鲁迅的「历史主体性」

第三章    视觉「互文」、身体想像和凝视的政治
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
一、「技术化观视」:现代性的视觉政制
二、丁玲与电影:「现代文学」如何「媒介化」?
三、视觉「互文」与「凝视」逻辑
四、「观看」的政治:后「五四」的都市图景

第四章    「电影」感受「政治」的瞬间:左翼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
以《神女》为例
一、「白话现代主义」:「去政治化」的解读范式
二、「作为妓女的母亲」:《神女》对电影传统的挪用
三、「妓女/女明星」:「物恋」的逻辑与「商品拜物教」
四、「出卖/购买」:两个世界与一个世界
五、底层、都市感与「另一种视野」的可能

第五章    香港的「幽灵」
《胭脂扣》的文本转换与香港文化身分的困境
一、如何讲述「城」的故事:「香港」的想像性缔造
二、要么「怀旧」,要么「扮鬼」:《胭脂扣》与香港身分的焦虑
三、身分的地理:另一种「想像」和「再现」

第六章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生活空间》「百姓」叙事的意识形态分析
一、纪实:对「真实」的焦虑与渴望
二、什么故事?如何讲述?
三、「自己演自己」:一种真实的幻觉

下编 文学的能量

第七章    「文学式结构」、「伦理性法律」和「赵树理难题」
重读〈「锻炼锻炼」〉兼及「农业社会主义」问题
一、新颖的「赵树理文学」:一种「具体」的「抽象性」
二、「生产」对「劳动」的塑造:〈「锻炼锻炼」〉的两面性
三、「伦理性法律」的可能与不可能
四、「赵树理难题」与「农业社会主义」问题

第八章    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的「上海」与空间的再生产
「城市文本」与「媒介文本」的「互读」
一、「缺席」的「在场者」: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的上海
二、「历史」与「反历史」:对城市空间的争夺与改造
三、一种新的景观政治:「城市空间」的再生产
四、中心与边缘:社会主义城市的内在矛盾

第九章 「1940」是如何通向「1980」的?
再论汪曾祺的意义
一、从「沈从文」到「汪曾祺」:一种文学史叙述
二、「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断裂」之外的「延续」
三、内部的「束缚」与「突破」:汪曾祺和「毛文体」
四、    「三十年」并非「空白」的意义

第十章 历史开裂处的个人叙述
城乡间的「女性」与当代文学中「个人意识」的悖论
一、个人主义话语与「文学化」的「个人意识」
二、「风景」如何被发现:香雪的「铅笔盒」以及凤娇的「发卡」……
三、除了「身体」,她还有什么?
四、「个人意识」与「物质欲望」的悖论

第十一章 「读什么」与「怎么读」
试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和「当代文学六十年」之关联
一、「文本」与「阅读」: 寻找整体的「文学史时间」
二、「文本」内部的「阅读史」:〈班主任〉与《牛虻》
三、「英雄」和「丑角」:如何「重返八○年代」?

【附录】
最好的时光 毛尖
面具背后的罗岗 毛尖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