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十家论

新诗十家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谈诗只能像谈论花的影子,就影子的形似和摇动,
试图触及诗的真貎,于是也只能模拟近之!

  周梦蝶诗中不断标示惊叹号与问号究竟为何?
  商禽如何使用超现实主义展现诗代表形式与精神意涵?
  管管如何游走「正经」与「不正经」并不断地逾越以突破界线?
  「美思力三质素说」、「三因说」、「三层界说」──痖弦如何运用三者,打造自己的虚静美学?
  拉康幻象公式中的障碍观重予解释后如何诠释郑愁予的颜色诗变化?
  不断向内、向外跨越文体界线──隐地的船舶美学如何以有限的承载无限的流动?
  林焕彰如何挟半半美学,悠游于现代诗与儿童诗之间,并能在童诗领域大放异彩?
  空白美学如何影响诗人萧萧?坚持小诗形式与空白、色空、有无的关联性为何?

  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及德勒兹的解辖域说,推衍渡也情与侠如此施展的可能缘由和方向!

  以《地球之岛》的「末日书写」看罗智成孤独的宇宙潜意识。

本书特色

  诗人白灵大胆使用「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stry)中的科学理论、甚至相对论的质能方程式加以推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白灵


  本名庄祖煌,1951年生于台北万华。美国新泽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化工硕士,现任台北科技大学副教授、台湾「年度诗选」编委。《诗的声光》创始人,曾担任过草根诗刊、台湾诗学季刊主编。作品曾获国家文艺奖、2011新诗金典奖等十余项。着有诗集《昨日之肉》、《五行诗及其手稿》、《爱与死的间隙》、《女人与玻璃的几种关系》等十一种,诗论集《一首诗的玩法》等五种,童诗集两种,散文集三种。主编《新诗三十家》、《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诗卷II等十余种。建置个人网页「白灵文学船」、「象天堂」、「岁月中浮出一座芹壁村」、「布演台湾」、「乒乓诗」等十二种网页(www.ntut.edu.tw/~thchuang/)。

图书目录

论丛总序/李瑞腾
花和它的影子/白灵
偶然与必然―周梦蝶诗中的惊与惑
约束与涌现―商禽诗的形式与精神意涵
不际之际,际之不际―管管诗中的生命热力和时空意涵
持「序」不断―痖弦书序中的虚静美学
天地与障碍―郑愁予诗中的颜色与意涵
承载与流动―隐地诗中的船舶美学
站在蚀隐与圆显之间―林焕彰诗中的「半半」美学
烟火与水舞―萧萧小诗中的空白美学
束缚与脱困―从身分认同看渡也诗中的情与侠
宇宙潜意识:解离与漫游   ―以罗智成《地球之岛》的末日书写为例

附录
白灵诗学年表

图书序言



花和它的影子


  诗是语言之花、乃至宇宙之花,其奥祕与宇宙深层的现象有关。说「诗之道,非常道」,其与宇宙之道并无不同,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即使写诗人亦然。因此谈诗只能像谈论花的影子,就影子的形似和摇动,试图触及诗的真貌,于是也只能模拟近之,很难真正说得清楚。尤其是诗之味或诗形成之根本究因就像花之香,是没有影子的,其传达还得看个人修养和领会,更难将其妙处说予人听。

  即使如此,有时还是不得不说。而谈什么是诗、自己怎么写诗,和论述他人的诗,是完全不一样的路数。前者是搔自己痒处、甚至揭自己短处或疮疤,偶而还觉得过瘾或痛快。后者若说得好,很像偷窥或不经同意揭他人底细,说得不好只像是隔着靴搔他人的痒。

  前者是我乐意的、喜欢做的,即使很像硬要把金针度予人似的。后者常是应邀参加各式研讨会,推拖不了,只得顶着头皮硬干,认真读书一阵子,对某位要研讨的诗人想出甚至挤出什么新颖的说法而且还要自圆其说,因此其实多是痛苦的,常是漫长的一两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自我折磨,这本书的十篇论文便是这样的结果,而且大半与香港大学的黎活仁长年推动台湾诗人作品研究有关。

  其实之前在大陆的作家出版社已出过一本论文集,叫《桂冠与荆棘》,也收了一半与黎活仁办的研讨会相涉的论文,那是更早写的,因此完全未与此书重叠。

  写这些论文的最大好处是,竟然可以认真地把一个诗人的诗乃至一生行谊稍加追踪研究了一番,即使追索归纳出的只是一堆花的影子。然后试图把这堆影子整理一番,用一些奇奇怪怪的说法,比如大胆到使用「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stry)中的一些科学理论、甚至相对论的质能方程式加以推演,给一个自己都半信半疑的说法。最麻烦的是,很像科学实验似的,做少数几个实验,就要归纳提出一个结论,然后用这个结论再去推演尚未来得及做的其他实验。比如〈偶然与必然―周梦蝶诗中的惊与惑〉中以气态液态固态的「物质三相需求能量图」与周氏的身心灵三态作比对,得出如下结论:

  由上述「身心灵三态需求能量图」大致可看出,他的生命观与宇宙观,早期是「惊多于惑」(能量需求快速走高/外在时代影响/偶发机缘),其后是「惑多于惊」(能量需求维持在极高档/反思求道/生命困境),最后终知人生与宇宙的深义,尤其中衍发出「惊惑同观」(能量需求大为降低/不假外求/一即一切)的生命美学,且越后期「瞬时自如感」频率越高。

  其实学者或读者碰到这些图(参见书中)一定很头痛,不知其如何冒出来的,通常只有略而不读。这倒无妨,因为任何评论莫不是用花影在模拟花,本来就不易说清,那又何妨多一个不同路数的说法呢?

  但读者对较为感性的归纳说不定兴趣就高些,比如一样在〈偶然与必然―周梦蝶诗中的惊与惑〉一文中说周梦蝶:

  他不忮不求、却是情痴一个,他如僧如丐、对人又常以十报一,他是顽石,他是幻影,他是萤火,他给了后世诗人很难追随的身影和典范。

  因此他的诗每一首都是「直到高寒最处仍不肯结冰的一滴水」,凡心太重的人很难仰首一窥究竟,俗尘落满身的人很难理解他的真和他的清澈,用情不深之人很难明了他内在强烈的阴性的、柔软的、阿尼玛(anima)特质。他也是当前两岸诗人最靠近禅、最能面向宇宙之根之心之所由、而又最终能明白自己一无所知也终究敢一无所有的诗人,他应该是自有新诗以来最靠近生命底质也将之写得最透底的诗人!

  归纳有时是不得不然,却不免危险,比如说他是「自有新诗以来最靠近生命底质也将之写得最透底的诗人!」一定有人不服,但也无妨,因为这是更靠近感性的个人主观意见罢了。

  又比如说到商禽,在〈约束与涌现―商禽诗的形式与精神意涵〉一文中,写的是:

  他是用语言画画的诗人,他的诗隐涵了六分的夏卡尔(Marc Chagall, 1887~1985)、三分的米罗(Joan Miro, 1893~1983)、和一分的鲁迅(1881~1936)。他的诗兼有夏卡尔的冷、米罗的趣、鲁迅的刺,但却是更内敛的、是苦涩而忧郁的。他的每首诗都是一面窗,开向一出出悲剧的人生舞台,他一生所经历的人生体验绝对比他们三位都精彩,却还没有他们一样的耀眼光芒,他是站在时代的缺口上,被时间与战争、夹带东西方文明的大河,沖刷削磨得差一点不见的众多小石砾中的一块顽石,但未来终究是会突显在新诗史上的一粒晶钻。余光中说「六○年代,不少『难懂』的诗,或虚无,或晦涩,往往以此自许,但是真能传后的杰作寥寥无几」,那「寥寥无几」中绝对少不了商禽。

  因为鲁迅《野草》的散文诗形式是商禽一生奋斗不懈、终于青出于蓝的形式基砥,而夏卡尔尚可追索的自然式超现实、米罗非理性难以逻辑思索的书法式超现实,正是商禽超现实手法的两大路数。他在散文诗上的开创与影响两岸恐难有人可与他匹敌。

  在写到诗坛不老的顽童管管时,则于〈不际之际,际之不际―管管诗中的生命热力和时空意涵〉一文中说:

  在「不际之际,际之不际」(没有界线的界线,有界线也等于没有界线)这一点上,管管天生就是好手、能手、高手。比如他九岁大了还吵着要喝奶,他妈妈不得已只得背着他到村子里求有奶水的年轻妈妈,给一碗碗香甜的乳汁,却又死皮赖脸说非自己所求,他可说是「一村子的母亲们」一起养大的,「一村子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是没有分际或界线的。这种「没有母奶界线」的成长过程既殊异、又不寻常,世上恐不易有他例,因此一方面推迟了他的童年岁月,一方面也推迟了他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甚至不是推迟,而是「同一化」了他的一生,乃至他一生都在寻找「没有母奶界线」的人生。

  「界线」的解除,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是从意识及理性上去了解「有界线」与「无界线」的分际乃肉眼的限制,「同一」有困难,「同一感」仍是可能的。「不际之际,际之不际」二句出自《庄子》之〈知北游〉:

  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

  意思是:使物成为物的,与物没有分际,物若彼此有分际,是物自己使之有分际;没有分际的分际,即使有分际也等于没有分际。这是要从根本态度、角度、和眼光上,展现自身的生命热力,于万物中找到「同一化」或「同一感」(界线解除的感受),即使仅是短暂的解除也无妨,而这正是管管的生命和诗的特质。

  至于〈持「序」不断―痖弦书序中的虚静美学〉一文则由痖弦早年与友人季红的来往信函,探讨其「诗创作的未竟之业」及「编辑的伟业勋业」间与其如何在「大引力中保持一个真我」的关系,并由两厚册的《聚繖花序》中的书序看出,若能在「激情」与「悲壮」间取得奇妙的「均衡」,将是其心目中文人精神卓越的典型。而其「真我观」乃积极的超功利的又有所作为的「光明种」,可以为人间点亮「无尽灯火」。最后将其「美思力三质素说」(艺术性、创造性、思想性)、「自因共因他因三因说」、「小我大我无我三层界说」……等等思想整理列表,以理解其文艺美学的思维路径和视野。
在〈天地与障碍―郑愁予诗中的颜色与意涵〉一文则透过郑愁予诗创作历程中的颜色变化,看出诗人的
  颜色词汇由无(或白)到色泽斑斓(蓝/红/白乃至各色)末了又回复到无(或白)的诗路历程和不同境界。并以大脑的功能与拉康幻象公式做推论,得知「左脑化」(众生/人间)「右脑化」(自然/天地)的相互关系,而唯有如郑氏先拓展「右脑化」(天地)的能力才有可能持赤子之心进入被「左脑化」(众生)过度的人间,达至一种拉康幻象公式所未触及的「右脑过后再回到左脑」(自天地回到众生)之境,即若能先经历「未经分化的齐一,人和自然之间、人和同侪之间不言自明的了解」之冥合体悟再回落人间(见自己见天地再见众生,或王家卫所说「还的过程」),那或是另一种较不同的人生路数,而这或是郑氏诗中颜色词汇变化的终极意涵。

  谈到隐地时,于〈承载与流动―隐地诗中的船舶美学〉一文中说:

  隐地(柯青华,1937-)是一位行走陆上的「航海家」,他的身体是船,尔雅出版社是船,笔是船、书是船、每一首诗也都是船,甚至咖啡杯是船、每一顿美食也都是船,带他去到传承品味的各个异乡。每一条船的「承载」都不只是「过去之承」和「现在之载」,而是为了「未来之航」、为了航向不可知的神祕而「流动」。……当他在陆上滑行时,整座城都是大海,高兴时就停泊在读者的窗前或书桌前,气馁时就停泊在自家出版社地下的书山堆里。也不一定要在陆上滑行,尤其五十六岁(1992年)的中壮年才开始写诗以后,他会改用气垫船或飞船,轻装简从,以文字的铆钉打造快速的游艇,用十八年的时间纵横唿啸过诗海,让他过了七十岁犹觉年少。恍惚此时他才敢对时间和生死大神吹胡子瞪眼睛,诗文字的「极简」和「有限」,已让他感受到「无限之航」的愉悦和魅力。

  上述所有「船」皆有各自不同的承载负重、和流动方向,但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却是建构在「终极船舶论」上,因为世上再大轮船的宿命仍然是:

  最后会沉没,我也会沉没,随后赶来的独木舟、小帆船和纸船一一都会沉没。但是我们怕什么呢?历史会记载我们的航程,虽然历史也将沉没,沉没才是这个世界最后的命运。

  此话冷静、理性、却深具穿透力,更是红尘世间最残酷的现象和实景,即使如此,「人最难能可贵的特质在于明知会失去,却仍勇于追求」,像在说,即使「花之影」也罢,至少它是美的,至少曾暂映心中,而「一瞬之美」不就是诗吗?

  清代诗人李密庵曾作〈半半歌〉一诗,其中有「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等句,说的是事事预留退路、低调度日,属于潇洒风流行径。但在〈站在蚀隐与圆显之间―林焕彰诗中的「半半」美学〉一文中提到的「半半哲学」则即林焕彰生活本身,他一生大多立于山与海一半的地方、原乡与都会一半的地方、养母与生母两位母亲一半的地方、成人与儿童一半的地方、完整教育与失学一半的地方,「一半一半」不只是观念,更是践之履之的生活,也是他在两半之间跳来跳去、逃来逃去的挣扎行径。也使他后来回头,看到自己凄凉却精彩的童年,因而走进了儿童诗领域,从此大放光彩,创造了林焕彰迥异于其他诗人纯粹只经营成人诗的特殊风貌。这也是因为林焕彰能在原有「现实」的「重复」中找到人生分歧点的「差异」,没有把自己束缚在某个固定的世俗的传统观念中,因此能从被「现实」所「异化」的痛苦中(注视「重复」忽略「差异」)抽拔「逃逸」,将自身推向「人道化」的路径(忽略「重复」注视「差异」),乃能创造了自己的新未来。

  〈烟火与水舞―萧萧小诗中的空白美学〉一文中提及萧萧近七百首诗超过八成是小诗,此与他的「空」「白」思想或许有关。而他的诗集书名之所以会取「举目」、「悲凉」、「毫末天地」、「缘无缘」、「云边书」、「皈依风皈依松」、「凝神」、「后更年期的白色忧伤」、「草叶随意书」等充满要与「天地风云」对话的企图或情结,且又如「毫末」、「草叶」随意可被吹去的微不足道感,实非偶然。前几本与「天」关系较大(「举」目、悲「凉」、「云」边书),然后逐渐走向「人」(「缘」无缘、「凝神」、「后更年期」的白色「忧伤」)与「地」(皈依「风」皈依「松」、「草叶」随意书)的纠葛。因此生长于乡村田野、且「自小就从阡陌之间站起来」的经验,对他而言,无比重要。「举目」一望就是连绵不绝的天与白云,因此当萧萧说「无限的空无限的白」这句话时,首先应是「经验」的「无限的天『空』」与「无限的『白』云」,日后才是超验的「无限的空」与「无限的白」等思想的建构。最初令他动心与深思的「天」之「空与白」成了他经验之白之「小诗」、与超验之思之禅不虞枯竭的源泉。

  而于〈束缚与脱困―从身分认同看渡也诗中的情与侠〉一文中则谈及渡也一生明里暗里都不断要严肃面对的最大难题,是他血液里的身分认同障碍(母亲是日人),这原非他所能决定,「身分」实为他人设置的界线与障碍,「台日之界之框」一生环视着他,使他逃脱困难,自幼就伤痕累累。最后他是靠语言与想像力的自由游戈而将之解构的,即使熔融不了这些别人眼中所谓的国界与框限,一如他所说的:「人心太小,有所限,所以才将国与国分界。如果心胸无限,岂有国界?」因这个情结的纠葛和解开过程,使他为了解放自身,一生遂在情与侠中奔闯,以设法超脱。这个情结也成了他创作的最大动源,作品乃能源源不绝。

  最后在〈宇宙潜意识:解离与漫游―以罗智成《地球之岛》的末日书写为例〉一文中,则从科学中电解质「无限稀释溶液」的观念入手,谈到「解离」、「漫游」与「一个人星球」一样的荒岛的关系。由此去了解罗智成何以是书写孤独的高手,他的笔下常不是一人、便是二人,很少超过三人,即使是第三者也常是「理想我」或「理想你」的另一化身。他是自现实或社会规范中擅长自我「解离」的能手,在群众「外头」自立为「少数」,远离纷扰,自唱高音,因而能「漫游」诗国,掳获不少爱诗者和信众。他很像走在众多鲑鱼之前先期「自唱解离」的「领头鲑」,领先离开其诞生之河,领先展开一生无比漫长的「漫游」,在离众鲑有一段距离的前方以其生之本能、想像之本能追索寻讨另一半灵魂的虚无或实有,由此衍生的「不覊不绊」的「情爱与形上学漫游术」,的确迷倒了诸多孤独无依的青年。

  此序文等于本书的缩减版,先叙述十篇文章诞生的缘由,再略述大致内容和探讨方向。这些篇章当然也可当诗的导读来看,即使稍显深晦,但读者若能因此略略感受到这些诗家诗作中摇动的花之影、或一瞬之美,则也算不枉费心思了。此十篇文章中写商禽、林焕彰、萧萧、渡也、罗智成等篇的完成必须先感谢香港大学黎活仁教授多年来的邀稿与催促;写周梦蝶、管管、郑愁予、隐地等篇则需感谢明道大学文学院院长,也是台湾诗学季刊社现任社长萧萧教授这几年来推动学术研究的号召与力邀,隐地那篇的完成则多少也与黎活仁教授的极力敲边鼓有关。此外更需感谢台湾诗学季刊社前社长、国立台湾文学馆前馆长李瑞腾教授归队为诗社同仁后,登高一唿,主动出任诗学丛书召集人,欲将多年来台湾诗学的各项研究整併、釐清、归纳后出版,乃能在极短时间内回头加以整理、应卯着出书,否则不知又要疏懒搁置到何年何月。最后得感谢秀威的黄姣洁与卢羿珊小姐在编辑方面的大力协助,使此书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版。至于书中的疏漏一定难以避免,则尚请方家有以正之。

白灵

图书试读

【天地与障碍――郑愁予诗中的颜色与意涵】

摘 要

本文由科学酶反应中的活化能观点和左右脑与个人/众生/天地的关系切入,对拉康幻象公式中的障碍观重予解释,并以之讨论郑愁予的颜色诗变化,和其与个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并指出郑氏对自然天地的踩踏、观察和领悟,是使其诗作格局与气势突出、并能深入一般读者与其共鸣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郑愁予、颜色、障碍、活化态

一、引言

郑愁予在〈寂寞的人坐着看花〉一诗中说:「拥怀天地的人/有简单的寂寞」,这两句诗中的「拥怀天地」四字,对他而言,不只是一种心境,也是其一生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年少及青年时期大山大水履踏的经验,包括行经战乱中的大江南北、包括攀登台湾三千米以上诸山岳之众多实境的摩搓烙印。他的山水诗、抒情诗在台湾读者群中所得到的掌声大概是无出其右者,其原因颇值探究。

上述诗句中的「拥怀」二字最值得注意,「拥」有持、抱、聚集之意,「怀」有存有、想念、包围之意,因此二字相叠,互相强化,有念兹在兹、无时或忘的意涵。「天地」可指天空地表、可指宇宙、也可指自然万物。此四字相连时,就不单指经历或心境,而应是大山大水、曾经沧海后的一种了然或领会。而「简单的寂寞」或即代表了此种领会之奥妙、沉浸其中之愉悦、繁杂尽去纯净顿生的感受,此种简单的人生路径却似乎少人得知,遂萌生难以分享之叹,或深知大道至简至易,然则易知行难,唯实践方能证道,故实不必强求繁忙于尘务之世人跟从,若已「拥怀天地」,则此种「寂寞」也已可「简单」地释怀了。

上段之所以费许多口舌,乃在说明「拥怀天地」在郑诗中的重要性,天地万物缤纷色泽具现在其中,他的诗观诗作也均架构其中。「拥怀天地」不只是登高,那宛如回至万年不移的宇宙的深处,通过那里反而易与读者相会、共鸣。像是生化反应中的酶(enzyme)或酵素,使反应所需的能量障碍的大为降低,「拥怀天地」表现在诗中也有相似的作用,它使读者进入的意愿大为昇高、或难度大大降低。此时表现在诗中,颜色的多样性是一明显的指标,有如化学反应过程,颜色深浅浓淡变化常是一明显的指标一样。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