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及其象征

诗及其象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象征主义
  • 文学批评
  • 意象
  • 隐喻
  • 文化研究
  • 艺术
  • 解读
  • 现代诗
  • 古典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强调「诗歌的象征性」与「人类个体内在性」之间的连系与结合,证明「诗」作为「精神疗癒」的一种可能存在。

  海子诗歌内外的「死亡」,是英勇殉诗还是心灵实况?
  在叶红身上,文学──诗语如何成为一种「抗抑郁剂」?
  写诗对商禽而言,究竟为了「逃离现实」还是「治疗」?
  零雨如何以诗翻译内在异质,并隐含反抗意涵?
  林梵诗中的「神明」,其实是诗人「超我」的化身?
  鲁迅〈复雠〉二首深藏了何等黑暗思维与人性原罪观念?
  「李格弟」是谁?夏宇如何安置其身分?

  李癸云以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的探问方式,剖析诗人写作现象,尝试沟通文学与精神医学的隐形交错路径!

本书特色

  台湾诗学论丛系列书之一


  《台湾诗学季刊》以论说台湾诗学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学任教,能写诗,亦都有现代新诗的论述能力,策划编印「台湾诗学论丛」,将收入有关台湾现代诗的专着、论集、诗话等,初期将以同仁为主,未来不排除扩大征稿,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出个几本。先推出的第一批有四本,包括白灵的《新诗十家论》、渡也的《新诗新探索》、李瑞腾的《诗心与诗史》和李癸云的《诗及其象征》。丛书有总序,各本有自序,内文可分辑,最后或有附录,如作者诗学年表等。期待本论丛能朝跨领域整合的大方向前进,为台湾现代诗学的建设,略尽棉薄之力。

  作者以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的探问方式,剖析诗人写作现象,尝试沟通文学与精神医学的隐形交错路径!强调「诗歌的象征性」与「人类个体内在性」之间的连系与结合,证明「诗」作为「精神疗癒」的一种可能存在。
诗与时代的迴响:一份侧重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的导览 作者: 佚名(此处为虚构,旨在强调内容侧重) 出版社: 远帆书局 装帧: 精装,附插图与重要文本节选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诗与时代的迴响》并非一部专注于探讨“诗歌的本质”或“意象的构成”的传统诗论。相反,它是一份深入的、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导览手册,旨在勾勒出二十世纪西方世界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剧变、现代主义的崛起与衰落、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诗歌语言、功能和社会角色的深刻变迁。本书力求以清晰的脉络,剖析特定历史语境如何塑造了诗人的“发声方式”与“缄默空间”。 本书将结构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历史与理论阶段,力求在宏观的文学史视野下,捕捉到那些最尖锐、最具有时代烙印的诗歌实践。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断裂与重建 (1900-1945) 本部分聚焦于欧洲和北美在两次世界大战阴影下,传统诗歌形式遭受的结构性破坏以及随后建立的新秩序。我们不再探讨诗歌的普遍规律,而是关注特定危机如何催生了特定美学策略。 1. 语言的瓦解与密度的追求: 我们将详细审视意象派(Imagism)如何作为对维多利亚时代冗余修辞的初步反叛。重点分析庞德(Ezra Pound)的“直接处理事物”原则如何与他对中国汉字和古典文本的挪用策略相结合,探讨其在追求“经济性”与“精准性”过程中,无意中制造出的文化殖民式的疏离感。随后,深入分析T.S.艾略特(T.S. Eliot)的《荒原》——将其置于战后欧洲精神失语症的背景下考察。本书将着重分析艾略特如何运用“神话原型”作为一种结构性工具,试图在破碎的现实中植入一种虚构的整体性,并讨论这种“整体性”本身在当代语境下的有效性问题。 2. 欧洲大陆的超现实与政治介入: 本书将跨越英美诗歌的范畴,进入法国超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我们着重讨论布勒东(André Breton)对无意识的迷恋,并非将其视为一种纯粹的心理学现象,而是视作一种对抗资产阶级理性逻辑的“革命性武器”。分析其诗歌在自动书写中对偶然性、梦境逻辑的依赖,如何挑战了传统叙事诗的边界,并探讨这种内在的解放姿态与后续的政治转向(如与共产党运动的分歧)之间的张力。 3. 现代主义的本土化与反思: 在北美,我们将分析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对美国日常语言和具体地域经验的强调,将其视为对庞德式精英主义的温和抵抗。重点分析“事物流派”(Objectivism)如何试图将诗歌还原为事物本身,讨论这种“去神秘化”的努力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抵御了现代主义后期走向晦涩的倾向。 第二部分:战后格局的重塑与反思 (1945-1970) 二战结束后,文学界对现代主义的“英雄式”承担责任的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本部分关注诗人如何在新的社会结构、冷战的恐惧以及新兴的消费文化面前,重新定位诗歌的“位置”。 1. 开放形式与诗歌的即时性: 着重分析“黑山学院”的遗产及其对“表演性”诗歌的影响。格雷戈里·科索(Gregory Corso)和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诗歌不再是书房里的沉思,而是公共集会和反文化运动的口号。本书将分析《嚎叫》如何利用冗长、累积的句法结构来模仿一种被压抑的社会能量的爆发,并讨论这种“先知式”的姿态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消费社会空虚感的有效批判,而非简单的反叛修辞。 2. 学院化与“新批评”的回声: 尽管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影响力在蔓延,但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其在诗歌教学中的固化作用,以及它如何将诗歌作品视为一个封闭的、可以被“精确解析”的文本宇宙。我们将对比约翰·贝里曼(John Berryman)和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的“认同诗”(Confessional Poetry)。重点分析“认同诗”如何利用心理创伤和私人丑闻作为诗歌的“证据”,探讨这种将个人隐私转化为公共艺术的策略在道德和美学上的复杂性。这种坦白是否真正打开了沟通的渠道,还是仅仅创造了另一种精心构筑的“真实性”假象? 3. 欧洲的“客观性”尝试: 简要涉及欧洲在战后对“客观性”的持续探索,例如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在英国诗歌中对日常琐碎、中产阶级平庸性的冷静描绘,将其视为对战后盛行的高亢激情的另一种“抵抗”形式。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解构与诗歌的边界消融 (1970至今) 本部分探讨在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下,诗歌的严肃性、作者的权威性以及文本的连续性如何受到挑战。 1. 语言游戏与“文本生产”: 本书将重点介绍“语言诗派”(Language Poets)的激进实践。我们关注其如何系统性地破坏句法、语法和指代关系,不再将诗歌视为意义的载体,而是视为“文本的运作过程”。分析其如何试图通过暴露语言本身的物质性和异化性,来瓦解资本主义话语的控制。 2. 技术与身体的交织: 探讨数字时代早期,诗歌如何开始向媒介本身提出质疑。这部分将分析视觉诗歌、声音诗歌的持续发展,以及诗人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早期的计算机生成文本或声音采样)来探讨“作者身份”的模糊性。 3. 边缘的重构与身份政治的转向: 最后,本书触及当代诗歌中身份政治的重要性。我们讨论边缘群体(如酷儿诗歌、少数族裔诗歌)如何继承了现代主义的断裂感,但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重写历史”的政治行动。分析这些诗歌如何利用非标准语法、混合语言和非传统体裁,来挑战既定的文化和语言霸权。 总结: 《诗与时代的迴响》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诗歌“优美”或“深刻”的传统评判,转而审视诗歌如何作为一种敏感的社会探针,记录并反作用于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纪。它是一份关于“诗歌如何试图应对失序世界”的详尽编年史和理论剖析。 --- 目标读者: 文学专业学生、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寻求超越形式分析的诗歌研究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癸云


  台南东山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政治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曾获全国大专学生文学奖现代文学评论奖、台北文学奖新诗评审奖、台中县文学奖新诗奖、南瀛文学奖「南瀛新人奖」、台湾文学奖散文奖、清华大学校杰出教学奖,以及多次清华大学教师学术卓越奖励。

  着有《结构与符号之间:台湾现代女性诗作之意象研究》(2008)、《朦胧、清明与流动:台湾现代女性诗作中的女性主体》(2002)、《与诗对话:台湾现代诗评论集》(2000)等学术专着,以及期刊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论丛总序/李瑞腾
自序/李癸云

辑一  诗的疗癒
诗人自杀.精神分裂.烈火诗语 ──再探海子诗作的死亡书写
文学作为精神疗癒之实践──以台湾女诗人叶红为研究对象
战争.囚禁.逃亡──试探商禽的战争创伤书写

辑二  从诗到人
赋诗言志,重新排练──论零雨诗作的反抗意涵
神格人物,人格理想──试探林梵诗作的神明书写
「四面都是敌意」──论鲁迅〈复雠〉二首的原罪观念
「唯一可以抵抗噪音的就是靡靡之音」──从《这只斑马_is Zebra》谈「李格弟」的身分意义

《诗及其象征》各篇发表资料

图书序言

自序

  「什么是有意义的诗论?」

  这个问题始终在我的研究生涯里回盪着。近年来大学改革,为求顶尖与竞争力,学术成果被分类,依期刊等级分出所谓的优劣高下,再以论文篇数来评估教授的成就。因此,进行研究工作时,通常该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论文可以被核心期刊接受?」「什么样的论文具备国际性视野与跨领域对话?」。

  「什么是有意义的诗论?」这种问题是不合时宜的。然而,每次稿约一来,我就「偷偷」自问。我总想从研究对象里找出一些与「人」的处境或生命际遇相关的部分,想去问他们为何写作?为何如此书写?书写有何意义?更甚者,我希望在探讨诗人书写对象时,同时也解决自己对人与人生的问题思索。这样的研究动机(或言问题意识)似乎是缺乏纯然的客观化与科学性,也远离了当代热闹的意识型态与文化霸权之批判现场。

  这样自顾自的往前走,竟也能收到若干回响。林瑞明老师(林梵)多次表达赞赏,肯定我指出他自己没意识到但确实深层存在的写作心理。零雨女士认为我以「异质转译」阐释其诗作,道中了她对写诗的期许。至于鲁迅、商禽、海子和叶红,他们已远离尘世喧嚣,但这些讨论其某个写作问题的篇章,在各式国内外学术场合上,却仍激起交流浪花。而从高中起就喜欢李格弟所填之词的我,大学时遇到夏宇,如今讨论夏宇噪音和李格弟靡靡之音的诗歌裂合问题,正是安置我自身萦绕不去之音乐记忆的方式。

  我所喜爱的现代心理学大师荣格(Carl G. Jung),关注现代人个体化的问题,他研究「人及其象征」,就是在探讨人与内在无意识的关系。人是永恒的课题,而诗充满象征,本书的研究旨趣即在此。

  一本书能顺利出版,必须致谢的对象众多。感谢国科会(科技部)提供经费,充实研究后援;感谢历届研究助理的协助与切磋;感谢清华大学优质的教研环境;感谢每次投稿期刊,审查委员惠予的意见与建议;感谢李瑞腾老师的丛书策画、秀威出版、秉学编校;感谢亲爱的清大台文所同事们与行政助理,这几年大家互吐苦水,彼此砥砺,如同兄弟姐妹众多的和乐大家庭。最后,最该感谢的是外子,他每个周末都奉命带着孩子去打球,把家留给我安静写论文。几年下来,曾经有球友以同情的语气问他是否为单亲爸爸?逼得我必须利用偶尔接送孩子的机会,进球场晃晃,制造在场证明。而儿子从幼稚园起就泡在球场的意外收获,则是练就了一身好球技,并且朝向专业羽球选手生涯之路迈进。将来他若有所成就,必须回头感谢妈妈因辛勤写作这本书,而让他找到人生目标。

李癸云

图书试读

诗人自杀‧精神分裂‧烈火诗语--再探海子诗作的死亡书写

二、自杀--精神分裂--诗语

「谷物和她的外壳啊 只有言说和诗歌/抛下了我们 直入核心/一首陌生的诗鸣叫又寂静」--海子〈太阳‧土地篇〉节录

(一)海子自杀成因

王德威曾经观察现代中国作家的自杀案例,如沈从文、老舍等,发现背后的主要原因为政治。然而,到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华文作家的自杀案例更为多见,自杀的主因也不全然与政治社会相关,反而多与精神病症有关。美国精神医学教授杰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曾以临床精神医学和科学分析方法研究自杀议题的专着《夜,骤然而降:了解自杀》分析统计出现代人自杀最常见的因素就是精神疾病。而在各种精神疾病中,几种与自杀有特别强烈的关联,包括:精绪疾患(忧郁症和躁郁症)、精神分裂、边缘型和反社会型人格疾患等。

海子死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传记资料则显示他生前便已发病,在后人将他视为宗教狂热般的诗人英雄、典范化他的诗作之前,文学研究者应先了解诗人内在所承受的混乱与痛苦,死亡也许对诗人而言是某种完成,自杀所透露的痛苦解脱也不该被忽略。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诗及其象征》这本书,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它可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我曾经读过的,或者即将阅读的诗歌作品。我一直认为,诗歌的精髓往往不在于直白的叙述,而在于那些被精心挑选和安排的意象所构建起来的象征体系。这些象征,如同一个个微缩的宇宙,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哲学思考,甚至是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然而,理解这些象征并非易事,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解读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诗歌中象征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表现。我尤其好奇,那些看似平凡的自然事物,为何会逐渐被赋予如此丰富的象征意义,又如何在诗人的笔下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歌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看见”的指南。它将教我如何穿透语言的表象,去捕捉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触动人心的象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博大精深。

评分

《诗及其象征》这本书,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期待感。我一直觉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流动,思想的碰撞,以及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空间。“诗”,这个字眼本身就带有一种含蓄的美,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而“象征”,更是将诗歌的解读提升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我常常在阅读一些经典诗篇时,会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那些意象,那些比喻,似乎都承载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含义,却又难以一语道破。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把钥匙,将为我打开通往诗歌内心世界的门扉。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晦涩的诗句,挖掘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让我在品读诗歌时,不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而是能够深入其核心,感受到作者的心跳,体会到时代的情绪。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象征的解析,因为我相信,象征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它能让我们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找到共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位心灵的向导。

评分

《诗及其象征》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常常在阅读诗歌时感到“力不从心”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期待已久的礼物。我一直觉得,诗歌的魅力在于其高度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但这种魅力也常常伴随着一种解读上的挑战。很多时候,我能感受到诗句中某种情绪的涌动,或是画面感的强烈,却无法准确把握那些隐藏在词语背后的深层含义。特别是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比如月亮、河流、花朵,它们在不同的诗歌中似乎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载着不同的情感。我常常在猜测,这轮明月,是寄托思乡之情,还是象征着永恒与变迁?这条潺潺的流水,是喻指时间的流逝,还是生命的不息?这本书的书名,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迫切地希望它能为我揭示诗歌中象征的运作逻辑,教我如何去辨识、理解和品味这些象征,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诗歌的象征世界中漫游,让我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

评分

《诗及其象征》这本书,一听名字就有一种想要深入探究的冲动。我一直相信,伟大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其语言的优美,更因为其中蕴含的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如同种子一般,能够在读者的心中生根发芽,引发无尽的联想和思考。然而,如何在阅读过程中精准地捕捉和理解这些象征,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常常在品读一些古诗时,会感到某些词语或意象似乎带有特殊的含义,却又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有效的解读方法,帮助我理解诗歌中象征的构成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从作者的创作背景、文化传统以及诗歌本身的结构来理解这些象征,从而让我的阅读体验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真正走进诗歌的心灵深处,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关于诗歌“隐语”的探索之旅。

评分

拿到《诗及其象征》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它整体散发出的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反而营造出一种学者的严谨和对内容本身的自信。我个人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象征”这个词,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解读的迷惘之处。我常常在阅读那些意象纷繁、情感充沛的诗歌时,感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词语,那些隐喻和象征,它们到底是如何与作者的情感、时代的精神产生关联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诗歌中象征的生成机制、发展脉络以及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我想知道,为何有些意象会成为普遍的象征,又为何有些象征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等待我去挖掘其中蕴含的关于诗歌世界运转的规律,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深刻的诗歌理解体系。我希望它能引导我从“读懂”诗歌,迈向“悟透”诗歌,最终达到一种与诗歌灵魂共鸣的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