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侪今日皆苟活:读陈寅恪三部书

吾侪今日皆苟活:读陈寅恪三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陈寅恪
  • 学术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史学
  • 历史
  • 国学
  • 清史
  • 魏晋南北朝史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陈寅恪后三十年所作之《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皆为世人所乐道者。此札记乃莫名细读此三部书后所得,开卷即知:白居易、陈端生、柳如是三人身世,何以如此牵动寅恪先生心思;或亦可见:莫名阅读是否认真、见解有无独到?纵览《吾侪今日皆苟活》,意可作引玉之砖石,而于欲读原着而乏时乏力者,又恐不无裨益。
寻常烟火中的历史回响:近代中国社会风貌与文化脉络考察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在剧烈转型期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文化张力与个体命运的交织。我们不以宏大叙事为唯一依归,而是试图通过聚焦于特定历史片段、社会群体以及文化现象的细微之处,构建一幅立体而富含张力的历史图景。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侧重于社会生活变迁、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困境。 第一部分:市井烟云与日常的结构性变迁 本部分着眼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力图还原近代中国城市与乡村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真实肌理。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高居庙堂的政治风云,而是渗透于街巷、家庭与劳作之中的细微变化。 一、城市空间的人群重塑与界限消融: 近代都市的兴起,伴随着传统坊市制度的瓦解与新型社会阶层的涌现。本书详尽考察了租界与华界交界地带的文化渗透现象。在这里,西方的商业模式、生活习俗与本土的宗族伦理、民间信仰发生碰撞,催生出一种既新又旧的“混杂空间”。我们通过对早期商会档案、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规章制度的梳理,分析了城市管理逻辑的转变如何重塑了人群的流动性与居住格局。例如,从传统士绅的“深宅大院”向新兴买办阶层“西式洋房”的过渡,不仅仅是建筑风格的改变,更是权力结构和社交规范的隐秘更迭。我们特别探讨了“摩登”概念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解读差异:对于富裕阶层而言,它是精致的消费主义体现;而对于底层劳动者而言,摩登可能仅仅意味着更残酷的工厂纪律与更微薄的薪水。 二、乡土社会的韧性与断裂: 相较于城市的剧烈变动,乡村的演变更为缓慢且充满韧性。本部分考察了乡村经济结构在土地兼并、自然灾害与国家税收压力下的多重挤压。我们借助地方志、宗族谱牒以及口述史料,重构了近代乡村社会中权威的转移过程。传统上由乡绅、族长所维系的社会秩序,在新的地方精英——如新式教育培养出的教员、或是在外地经商归来的“洋行职员”——出现后,其合法性基础受到了挑战。这种权威的“去中心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权力博弈的过程。尤其关注了女性在家庭经济中的角色变化,她们在传统劳作之余,如何开始接触到新的生产关系,例如手工纺织业的衰退与新型手工业的兴起对女性劳动力的重新定位。 三、物质文化的流变与日常仪式: 物质文化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心态的独特视角。本书细致描绘了衣食住行的转变。从服装的“长袍马褂”到“西装领带”的流行,背后是身份认同的重塑。茶馆、澡堂、戏园子等公共空间的功能演变,揭示了新的社交礼仪和公共舆论的形成。我们尤其关注了节日习俗的“世俗化”趋势,传统宗教仪式在商业化和世俗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其内涵如何被重新诠释,甚至被挪用为一种文化怀旧的符号。 第二部分:知识的疆界与思想的漂泊 本部分转向知识阶层,探讨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传统学术体系的瓦解与新知识体系的艰难建构。 一、旧学的凋零与新学的勃兴: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结构性断裂。本书通过考察晚清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从“师徒相授”向“学堂教育”转移的轨迹,分析了这一转变对知识传承方式的根本性影响。一方面,是对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狂热吸收;另一方面,是对于自身文化根基的焦虑与反思。我们选取了几位在经学、史学和文学领域都有深厚造诣的学者,研究他们如何在新旧知识的夹缝中求存。他们的著述中,既有对国粹的极力维护,也有对传统治学方法的批判性继承。这种“双重任务”——既要向西方学习,又要为本土文化寻找出路——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主要张力。 二、学术的转向与学科的专业化: 近代学术的专业化进程,标志着中国知识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本书考察了史学、哲学、文学批评等领域如何借鉴西方的方法论,逐步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学科边界。例如,实证主义史学思潮的引入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史鉴”功能,将历史研究从道德教化转向对“事实”的还原与考证。这种专业化的过程,也伴随着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化——一部分人专注于“纯粹学术”的精深研究,而另一部分人则将学术视为改造社会的工具。我们试图描绘这种“象牙塔”与“救世情怀”之间的微妙平衡。 三、翻译的鸿沟与思想的误读: 近代思想的传播,极大地依赖于翻译活动。本部分深入分析了翻译实践中的困境与选择。大量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术语的引入,不仅带来了语言上的挑战,更带来了观念上的错位。例如,“民主”、“科学”、“进化论”等核心概念,在被翻译和引入的过程中,如何被赋予了不同于原语境的本土化意义,甚至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所挪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本土化现代性”。我们通过对特定时期翻译作品的对照分析,揭示了思想传播中必然存在的“信息失真”与“意义再生”的动态过程。 第三部分:个体心性的迷惘与时代的镜像 最后一部分,本书转向探讨个体在剧烈社会变动下的心理景观与文化应对策略。 一、新式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 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失去了原有的身份定位,但在新兴的政治与文化领域中,其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他们一方面渴望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另一方面又对自身的价值和效用产生怀疑。这种身份的悬浮状态,常表现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感与深刻的自我批判。我们通过分析他们留下的日记、书信和私人文学创作,探究了这种“现代性焦虑”如何在私人层面转化为对友谊、爱情乃至个人道德的重新审视。 二、伦理的重塑与情感的困境: 传统“家国一体”的伦理观受到个人主义思潮的冲击,导致家庭内部,尤其是代际关系和婚姻观念上出现深刻的裂痕。本书探讨了在“自由恋爱”观念兴起的同时,经济基础的制约如何使得这种自由常常沦为一种理想化的口号。传统孝道与个人独立意志之间的拉扯,构成了那个时代个体情感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关注到,在追求个体解放的表象之下,许多人依然无法彻底摆脱宗族压力与社会舆论的无形束缚。 三、文化的“去魅”与精神的依傍: 在旧有宗教信仰和传统哲学体系逐渐失去解释力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寄托开始转向新的方向。这种转向可能是对某种政治理想的狂热投入,是对纯粹艺术或科学的沉迷,也可能是对某种“异域文化”的投射性依恋。本书考察了这种精神“去魅”过程如何催生出对乌托邦的渴望,以及当这种渴望遭遇现实的挫折时,个体所经历的精神上的失落与重构。这是一种在失去确定性后,对意义的再发现与再构建的艰难旅程。 本书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精细的观察为笔触,描摹出近代中国社会在宏大历史叙事下,那些生动、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日常碎片与思想脉络。它试图提醒读者,历史的重量,不仅在于君王的诏书和战争的硝烟,更在于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生活、思想与尊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莫名


  表字其妙,己丑年生于长安。布衣。守拙书屋主人。

  莫名性喜读书,却是独学浅薄。近年读史,集有笔记数部。蒙「天地图书」不弃,继《不信东风唤不回》、《寻些碎石好垫底》之后,再许拙着《吾侪今日皆苟活》付梓。感念之余,仍自视是不知天高地厚,尽野狐禅也。

图书目录

自序   1
 
如是解倜怅──《柳如是别传》笔记   3
寅恪先生   3
关于此书   5
阅读前的一点功课   9
寅恪先生考证之法   10
读《柳如是别传》之要   12
柳如是其人   13
顾云美《河东君传》   15
柳如是与宋辕文、李存我   18
柳如是嘉定之游   20
柳如是与陈卧子   25
柳如是与半野堂   29
柳如是诗文   31
汪然明为如是作伐   37
钱柳初婚时日   40
寅恪校评如是诗词   44
钱柳间轶事   45
钱柳与复明运动   48
钱谦益晚年   54
柳如是死期考   54
《柳如是别传》读后   56
附录:谁人能知先生苦──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59
选择是走是留   60
晚年治学环境   62
不惜驳回「上谕」   63
短暂的舒心日子   65
夫人唐篔   67
晚年新知   68
写于岭南的两部书   70
另两位不可不提的人   74
读后的话   75
 
弦断难再续──《论再生缘》笔记   76
何以读此书   76
香港友联图书的话   77
《论再生缘》生不逢辰   80
《再生缘》故事梗概   82
断弦难再续   83
先生何以着此书   83
《再生缘》十七卷本考   84
陈端生身世考   90
端生与范菼   91
端生卒期考   93
寅恪评《再生缘》   96
楚生续写再生缘   100
考证之不易   101
《论再生缘》 读后   104
附录一:读文尚友──读英时先生〈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   105
附录二:陈寅恪:《论再生缘》校本   111
 
元白诗中看中唐──《元白诗笺证稿》笔记
原着版本   175
第一章 长恨歌   176
论诗传之共存互补   176
诗文皆可言上   179
长恨歌史实考   180
陈鸿《长恨歌传》   182
第二章 琵琶引   183
琵琶行创作背景   183
批评与辩解   184
《琵琶行》诗句考证   185
第三章 连昌宫词   187
写作时间考辨   187
元稹时政治背景   189
读《连昌宫词》另须注意处   190
第四章 艳诗及悼亡诗   192
元稹之社会背景   192
元稹之婚姻仕途   194
元氏香艳诗与悼亡诗   196
原着附录:莺莺传考   199
第五章 新乐府   201
新乐府概略   201
元白新乐府比较   202
七德舞   205
法曲   208
二王后 海漫漫   209
立部伎   211
华原磬   212
上阳白发人   212
胡旋女   214
新丰折臂翁   214
太行路   215
司天台   216
捕蝗   217
昆明春   218
城盐州   219
道州民   220
驯犀   221
五弦弹   222
蛮子朝   223
骠国乐   224
缚戎人   225
骊宫高   226
百炼镜   227
青石   228
两朱阁   229
西凉伎   229
八骏图   231
涧底松   232
牡丹芳   233
红线毯   233
杜陵叟   234
缭绫   235
卖炭翁   236
母别子   238
阴山道   238
时世妆   240
李夫人   241
陵圜妾   243
盐商妇   244.
杏为梁   246
井底引银瓶   247
官牛   248
紫毫笔   249
隋堤柳   250
草茫茫   251
古冢狐   251
黑潭龙   252
天可度   253
秦吉了   254
鵶九剑   255
采诗官   256
第六章 古题乐府   258
原着附论   259
(甲)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   259
(乙)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   262
(丙)论元白诗之分类   266
(丁)元和体诗   266
(戊)白乐天与刘梦得之诗   268
读后语   270
再补几句   271
附录:《太平广记》所涉元白事   272
 
跋   276
后记:严耕始可望   279

图书序言

自序

  这些年説陈寅恪先生者众。但若问陈先生之高明究在何处?恐怕多是要吱唔其词的。何耶?原因固多,但病根首先出在不读原着上;若仅凭他人评説,即敢一论先生短长,哪怕自身学问再好,于此无根,其説恐也难以令人信服。

  余英时先生説:「在中国学界,王国维以后,便很少有人像陈先生那样受到人们普遍的崇敬和仰慕了。」此敬仰从何而来?当然是本于其人格学问,因为人品高洁而学术精深,所以得此敬仰。英时先生又指,陈先生学术有「四大支柱」,一,「博通多种古典语文」;二,「对西方古典文化的亲切了解」;三,「所掌握到的与史学有关的辅助学科远比同时一般的史学家为丰富」;四,「在中国文献资料的掌握方面所达到的广度和高度」。这番话非泛泛而谈,能有此归纳提炼,自是因英时先生学养深厚、独具慧眼,却也必来自他对陈着之深入閲读,否则所见就是从天而降了。

  寅恪先生治学最精深处在隋唐史,原欲以之成一巨着,所着《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都是为此一宏大研究计划所积,惜目盲之后屡遭离乱,岭南廿年磨难不已,终未能了却心愿,极之遗憾。在下不过一粗陋读者,绝不敢望诸位前辈先进于万一,自是不敢于隋唐史随意置喙;为不至道听途説、人云亦云,亦为稍窥先生学术风釆,在三年中陆续读了坊间议论最多之《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和《元白诗笺证稿》。这三部书,一部写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两部写在中共执政时。余所作笔记总标题取名《今日吾侪皆苟活》,是借用陈先生〈王观堂先生輓词〉「齐州祸乱何时歇,今日吾侪皆苟活」句。一则窃以为此乃先生后半生未改之心境;二则以为正可借此句以自况并以励人。

  寅恪先生着作读之不易。况余根基肤浅,秉性驽钝,此笔记中所説之鄙陋更势在必然;所以不揣冒昧,敢拿来示人,一是为得有道先进指教,一是欲得同学后生批评,更是欲引得多有几人读寅恪先生原着;但若非蒙「天地」宽厚,准予拙着付梓,则此三愿恐皆要落空矣。
 
莫名  谨识于守拙书屋
二○一五年六月

图书试读

如是解倜怅──《柳如是别传》笔记
 
寅恪先生
 
寅恪先生祖籍江西修水义宁客家,一八九○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相真曾任湖南巡抚,父陈三立伯严为庶出,为同光体诗文名家,故寅恪先生自幼能得承庭训,筑成旧学根基。一九○○年其祖父逝世后,其父散原先生举家迁往南京,居江宁头条巷。
 
一九○二年,幼年寅恪东渡日本留学。一九○五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就读于上海吴淞复旦公学。一九一○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在德国洪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学习。一九一四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回国。
 
一九一八年冬,寅恪先生再获江西教育司官费资助,往哈佛大学随兰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一九二一年重往洪堡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习得蒙古语、藏语、满语、日语、梵语、英语、法语、德语、巴利语、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拉丁语、希腊语等文字。
 
一九二五年,寅恪先生回国,应邀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吴宓主持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先生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诸先生一道被称为国学四大导师。期间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一九三○年,开佛经文学、世説新语研究、唐诗校释、晋至唐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隋唐五代史专题研究诸科。因吴宓、朱自清、冯友兰等皆往先生讲堂旁听,当时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每一次翻开陈寅恪先生的书,都感觉像是踏入了一片未知的学术殿堂。殿堂内部,藏书无数,精美绝伦,但又不像普通的书屋那般明亮通风,而是带着一种历史的沉静和深邃。他的研究方法,堪称一绝,能够从最细微之处发现历史的端倪,从最驳杂的史料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阅读他的著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去理解他层层递进的论证,去体会他字斟句酌的严谨。他的文字,不像当下流行的网络文章那般追求速度和效率,而是如同慢火炖煮的佳肴,需要时间去熬煮,才能品出其真正的味道。先生的书,并非轻易就能读懂,它需要读者付出努力,去跟随他的思路,去理解他的思考。但一旦你能够进入他的世界,你就会发现,那里有无穷的智慧,有深厚的学养,有对历史最真挚的热爱。

评分

读陈寅恪先生的著作,总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受。他的文字,像一座深邃的古老宫殿,砖瓦间都浸润着历史的沧桑,学识的渊博,但通往深处的路却蜿蜒曲折,需要反复揣摩,方能窥见一斑。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他用一种极其审慎、内敛的方式,缓缓铺陈他的观点,不疾不徐,却字字珠玑。你不能期望从中得到清晰的“答案”,更多的是一种智识的启迪,一种对史料的全新解读,一种对文化精神的深刻洞察。他处理史料的方法,严谨得近乎苛刻,考订之处,往往是前人未曾留意或轻易放过的细节,却往往成为打开新视角的关键。阅读他的著作,需要的是耐心,是沉静,是抛开浮躁,去细细品味那些被时间掩盖的光芒。他不仅仅是在梳理史实,更是在探寻历史背后的人物精神、文化脉络,以及那种超越时代的思考。每一次掩卷,都留下一片沉思的空间,让你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回味那些精妙的论断和深刻的见解。

评分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给我的感觉是,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对话。他的文字,如同陈年的佳酿,初尝可能有些许涩味,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醇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层次。先生治学的严谨,体现在他对每一处史料都一丝不苟的考证,每一个结论都基于充分的证据。这种严谨,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是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阅读他的著作,常常需要反复推敲,去理解他为何会这样断句,为何会这样理解一个词的含义,为何会选择引用这样一段史料。这种过程,虽然耗费心力,但每一次的豁然开朗,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先生的书,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启迪思想,拓展视野的。它能够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历史认知,让你看到历史更深层的意义。

评分

接触陈寅恪先生的学术著作,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馈赠。他的学问,犹如一位古老的大师,端坐在那里,不言不语,却自有千钧之力。要真正理解先生的思想,绝非易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那些繁复的考证,去领悟那些精妙的论断。先生的文字,字字珠玑,但又密不透风,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史学功底,才能在字里行间游刃有余。他对于史料的运用,可谓是达到了极致,每一个引文,每一个考订,都经过了千锤百炼,令人不得不服。读先生的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每一次的深入,都能发现新的宝藏,每一次的推敲,都能获得新的启发。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揭示历史的肌理,在探寻历史的精神。他的著作,是历史研究的巅峰之作,也是文化传承的瑰宝,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的人去细细品味,去反复研读。

评分

在浩瀚的史学海洋中,陈寅恪先生的名字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迷失的求索者。他的学术成就,如同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散发着令人惊叹的光芒。先生治学,严谨而不失灵动,考证之处,力求穷尽史料,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史料的堆砌,更在于其对史料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他擅长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多重维度切入,为我们呈现出更为立体、鲜活的历史图景。阅读他的著作,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智识的飞跃。你会惊叹于他广博的学识,更会折服于他深邃的洞察力。他能够从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发现被前人忽略的联系,并以此构建起宏伟的学术大厦。他的文字,或许不如通俗读物那样引人入胜,但其内在的魅力,却能深深地吸引住每一个真正对历史怀有敬畏之心的人。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智慧的碰撞,一次对真理的追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