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日本学者《三礼》之研究

近百年来日本学者《三礼》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三礼
  • 日本学
  • 近现代
  • 学术史
  • 文化研究
  • 儒学
  • 文献学
  • 历史学
  • 东亚学
  • 中国古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礼」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三礼》───《周礼》、《仪礼》及《礼记》则在中国学之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无庸赘言。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亦颇多,尤其在一九○○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年左右,其总量相当庞大,堪称日本《三礼》研究的「黄金时代」。但其绝大部分的论着,尚未翻成中文或其他语言,海外学者难以参阅。

  本书是梳理日本学者近代以来研究《三礼》的庞大文献中的问题意识、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研究史上的影响以及其学术意义,并且在卷末附上相关研究的论着目录来成册的。笔者庶几中文界的学者、研究生以及读懂中文的汉学家,透过本书的评述能够理解日本学者近代以来对《三礼》研究的主要见解,以期相关研究更爲丰富。
近百年来日本学者《三礼》之研究 (非此书内容) 导言:东亚礼乐传统的深度回响与学术脉络的梳理 本书旨在探讨东亚文化圈中,以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和思想体系,在日本学界自二十世纪初至今(即“近百年”)的发展轨迹与核心议题。不同于专注于特定文献考据或单一时代研究的传统路径,本书的考察范围着眼于宏观的学术史动态,力求描摹出日本学者如何理解、重塑并批判性地继承这一影响深远的汉文化遗产。 “三礼”不仅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与宗教仪式的蓝图,更是维系东亚儒学圈数千年社会秩序的基石。当明治维新打破了日本的封建体制,西方现代性思潮涌入,如何处理与自身文化根基深处的“三礼”传统,成为日本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本书将这一过程视为一场复杂的文化对话,涉及古史重建、思想史梳理、社会人类学观察,乃至现代国家构建的理论基础探寻。 第一章:汉籍输入与“三礼”研究的奠基期(明治初期至昭和初期) 日本对“三礼”的接触自奈良、平安时代即已开始,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是在近代西方学术范式引入之后才得以系统化。 1. 早期考订与经典的回归: 在明治维新初期,尊王攘夷思潮的抬头使得对古代典章制度的复古热情高涨。学者们一方面致力于通过汉籍校勘,恢复早期文献的“原貌”,以期从中找到日本神道与古代王权结合的理论依据。这一阶段的研究,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集中于《仪礼》中具体仪式的精确复原,以及《周礼》中“王制”的理想化投射。 2. 经学史的宏观叙事建立: 随着西方史学和文献学方法的引入,一批具备现代史学素养的学者开始对自汉代至唐宋的“三礼”注疏史进行梳理。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朱熹或郑玄的简单依从,而是开始探讨历代经师在诠释上的分歧点,尤其关注魏晋玄学背景下“礼”的哲学化倾向,以及唐代“礼”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具体实践。重点关注的议题包括“礼”的礼仪性与伦理性的张力。 3.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型想象: 这一时期的研究带有明显的“他者化”倾向,即将先秦至汉代的中国视为一个遥远的、构建理想社会模型的实验室。学者们借助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初步框架,尝试解析《周礼》中的职官制度和土地分配制度,试图从中寻找“理想共同体”的线索。例如,对《周礼》中“井田制”的经济学解读,以及对“天子”权威的社会学分析,构成了这一阶段的理论热点。 第二章:战间期与战后的转向:从古典主义到社会科学的介入 进入昭和时期,日本学界对“三礼”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的校勘和经学史的梳理,而是经历了深刻的方法论革新。 1. 礼仪人类学的视角: 二战后,受到法国年鉴学派和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影响,日本学者开始从“仪礼的社会功能”这一角度重新审视“三礼”。他们将目光投向《仪礼》中大量的婚、丧、祭、射、燕等具体仪式,探讨这些仪式如何在古代社会中实现群体凝聚、维护等级秩序、传递文化符号的功能。这一转向使得研究重心从“礼的意义”转移到“礼的作用”。 2. 礼与“家”/“国家”的结构分析: 礼乐制度与日本的“家国同构”体质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战后,日本社会对“家”的结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因此,研究焦点集中于“三礼”如何构建宗法制度,特别是《礼记》中关于孝道、长幼尊卑的规范,如何内化为社会心理。有学者甚至将战前日本的国家神道与古代的“祭祀”(如《礼记·祭统》)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机制。 3. 文本的“去神圣化”与批判性重读: 随着实证主义的深化,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传统注疏对“三礼”的过度神圣化。他们力求还原《礼记》中可能存在的不同学派的观点冲突,以及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如汉代经学家的增补)所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例如,对《礼记》中“礼”与“情”关系的辩论,被视为古代知识分子对普世人性与社会规范之间永恒张力的思考。 第三章:当代研究的拓展与方法论的多元化(二十世纪末至今) 进入冷战后期及信息时代,日本的“三礼”研究展现出更强的跨学科性和全球视野。 1. 比较礼制与东亚文化圈研究: 日本学者不再将“三礼”视为孤立的中国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东亚礼乐文化圈中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与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礼制的互动与变异。这种比较视野有助于区分何为“儒家核心的礼”与何为“区域性的适应”。 2. 礼与身体的再现: 受到身体哲学和表演理论的影响,当代研究越来越重视“礼”的实践性层面。学者们关注古代贵族在行礼过程中对身体姿态、语音语调的训练,这不仅是技术的传承,也是身份政治的体现。通过对“礼”中舞蹈、音乐(雅乐)的复原研究,揭示了礼仪在非语言层面上传达的意识形态力量。 3. 礼、法、俗的边界消融: 现代研究倾向于打破传统经学中“礼为内、法为外”的二元对立。学者们通过个案研究(如古代的诉讼、乡间治理),考察“礼”如何渗透到法律执行的细节中,以及地方风俗(俗)是如何对官方的“三礼”规范进行地方化的修正与再创造的。这使得对“三礼”的研究更加贴近古代社会生活的“肌理”。 结论:传承、批判与现代性的张力 近百年来,日本学者对“三礼”的研究历程,实质上是一部日本知识界在面对自身传统与外来现代性时不断进行自我定位的历史。从早期的复古主义诠释,到战后的社会科学解构,再到当代的跨学科对话,日本学界始终致力于在“三礼”这部宏大的古代社会蓝图中,寻找能够解释当代社会结构、伦理困境与文化身份的参照系。本书的意义在于,通过梳理这些重要的学术脉络与理论争点,为理解“三礼”在东亚世界的多重生命力,提供一个清晰而深入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工藤卓司


  男,一九七九年生于日本国大分县竹田市。日本广岛大学、同大学院毕业,经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后、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后等,现任台湾致理科技大学应用日语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汉代思想、近代日本汉学以及《三礼》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i
自序  i
序论  1

第一章 近代以来日本《三礼》研究的特色
及其问题意识  15
前言  15
第一节 日本明治时期以前的《三礼》学  16
一 《三礼》在古代日本的流传  16
二 程朱学的东传与日本《三礼》学  21
三 德川时代的《三礼》学  24
第二节 日本明治以后对「礼」的言论  28
第三节 日本近代以来《三礼》研究的特色  44
一 日译与版本研究  44
二 成书研究与思想史研究  48
结语  51

第二章 日本学者《周礼》之研究  55
前言  55
第一节 《周礼》的和刻本与日译  56
第二节 《周礼》文献学研究  71
一 林泰辅的西周末期成书说  76
二 津田左右吉的西汉末期成书说  80
三 宇野精一的战国齐成书说  81
四 田中利明、大川俊隆的秦代成书说  90
五 平㔟隆郎的战国燕成书说及井上了的秦汉成书说  93
六 吉本道雅的战国成书说及山田崇仁的战国齐成书说  95
七 小结  97
第三节 《周礼》内容的研究  99
一 各官研究  99
二 制度研究  115
三 整体思想研究  123
四 註疏研究  130
结语  133

第三章 日本学者《仪礼》之研究  135
前言  135
第一节 《仪礼》的和刻本与日译  139
第二节 《仪礼》文献学研究  152
一 《仪礼》成书考  152
二 西汉《仪礼》的传授与《逸礼》研究  165
三 《仪礼註》、《仪礼疏》的研究  172
第三节 《仪礼》内容的研究  177
一 分篇研究  177
二 其他研究  199
结语  201

第四章 日本学者《礼记》之研究  203
前言  203
第一节 《礼记》的和刻本与日译  206
第二节 《礼记》文献学研究—以成书问题为中心  214
第三节 《礼记》思想研究  243
一 分篇研究  243
二 《礼记》整体思想研究  268
结语  271
附录 近百年来日本学者《三礼》研究论着目录  275
凡例  275
一 《三礼》及礼学总论  276
(一)专着  276
(二)论文、论说  278
二 《周礼》  290
(一)註译、校勘、索引  290
(二)专着  295
(三)论文、论说  295
三 《仪礼》  313
(一)註译、校勘、索引  313
(二)专着  317
(三)论文、论说  318
四 《礼记》  329
(一)註译、校勘、索引  329
(二)专着  336
(三)论文、论说  337
五 其他  359
(一)概说  359
(二)研究目录、研究回顾  36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学术研究的“幕后故事”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近百年来日本学者〈三礼〉之研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它不仅仅是对《三礼》本身研究成果的罗列,更像是一次深入探究日本学界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运用其独特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法,来解读和发展中国古代经典的一次梳理。我尤其关注的是,这些日本学者是如何回应西方汉学研究的影响,又是如何在本土文化语境下,为《三礼》赋予新的意义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早期研究者,比如那些奠基性的学者,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文化上的障碍,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哲思的?我很好奇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否经历了从传统的文本解读到现代的跨学科分析的演变。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在日本众多的学术机构和研究者之间,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学术碰撞与交流,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为《三礼》研究贡献力量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给我一种厚重而典雅的感觉,初拿到时就充满了期待。尽管我并非《三礼》研究的专业学者,但对于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近百年来,日本学者在汉学研究上的深耕细作,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经典方面的探索,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我很好奇,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后,日本学界是如何从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来解读《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奠定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基石的经典著作的。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是文本的校勘、注释,还是其背后所折射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抑或是与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承诺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对“礼”这一概念的理解与阐释。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史料梳理,展现不同学者的研究路径和学术争鸣,从而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三礼》的价值,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近百年来日本学者〈三礼〉之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挖掘”的意味。它暗示着有一些我们可能不太了解,或者说被忽视的研究成果,正隐藏在历史的某个角落,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和审视。日本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早已是学术界公认的。而《三礼》作为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集大成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让我好奇的是,日本学者是否能够带来一些我们国内学者可能忽略的独特视角?例如,他们是否会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将《三礼》与日本自身的礼仪传统进行对比,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又或者,他们在文本解读上,是否有基于日本语言学或历史学特点的独特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学术案例,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是如何在跨越时空和文化的障碍后,依然能够对同一部经典产生深刻的共鸣和独到的见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三礼》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机制和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然而,对于海外汉学研究,尤其是日本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我的了解还比较有限。这本书《近百年来日本学者〈三礼〉之研究》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日本学者在解读《三礼》时,是否会特别关注其政治伦理和社会功能,而不仅仅是文本的学术价值?他们是否会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去考察《三礼》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另外,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提及一些具体的研究者,他们的学术轨迹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的?我想了解的是,这些日本学者是如何在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并最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三礼》研究体系的。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揭示”的“近百年”这个时间跨度,以及“日本学者”这一特定的研究群体。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交流,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日本与中国之间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互动,这必然也会体现在学术研究上。我很好奇,在经历了二战前后,乃至改革开放后的不同时期,日本学者对《三礼》的研究重心和视角是否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是否存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汉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曾在中国学术界引起过讨论,甚至引发过争鸣?这本书能否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研究图景,而非静态的成果堆砌?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重要的研究案例,分析其学术背景、方法论以及最终的学术贡献。同时,我也希望了解,日本学界对《三礼》的研究,是否也曾受到中国本土学术思潮的影响,或者反过来,为中国《三礼》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