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1375年之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1375年之前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联经出版公司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译者: 王国军, 刘倩, 彭淮栋, 唐巧美, 赵颖之, 李芳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6/03/30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全书完整翻译、不删不剪
集合美国十几位重要知名汉学家
为一般普通大众读者,共同撰写新角度、新观点、整体连贯、可通读
1375年之前至当代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华语语系文学

  由美国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哈佛大学字文所安教授主编,田晓菲、伊维德、艾朗诺、王德威、奚密、贺麦晓、石静远等知名英美汉学家执笔撰写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以1375年为界分为上、下两卷,以断代而非文体的结构方式,介绍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到当代的中国文学这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化中关于写作的故事。上下各卷各章因作者各异其趣的学术与表达风格,呈现不同的叙述面貌。

  一部新的文学史,是一次重新检视各种范畴的机会,既包括那些前现代中国的范畴,也包括1920年代出现的新文学史所引入的范畴。重新检视并不意味着全盘拒斥,只意味着要用证据来检验各种旧范畴。──宇文所安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头到尾地阅读《剑桥中国文学史》,就像读一本小说一样。我们的目的是阅读,而非提供参考。我们的目标不是写一本传统的文学史,而是写成一本文学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点。──孙康宜

  ‧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国别文学史之一,该系列由着名学者主编,因定位的读者目标为一般大众,故力求以叙事的方式写成一部整体连贯、可通读的文学史,而非仅供专家参考的研究性论着;同时又能把相关领域最前沿的观点和学术成果呈现出来。

  ‧《剑桥中国文学史》以1375年为界分为上、下两卷,分别由知名学者宇文所安、孙康宜主编,作者涵括十几位美国汉学界的重要学者。全书以断代而非文体的结构方式介绍了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到当代中国文学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化中关于写作的故事。

  ‧《剑桥中国文学史》力图实践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即文学文化史:相对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分析,更重视物质文化发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杂志与报纸副刊等──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对作家个体的强烈关注,更注重文学史的有机整体性,及对一些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对于以朝代断代、将文学史与政治史重合,则更强调文学、文化的历史自主性;相对于传统文学史致力于将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则更注重文本的不确定性……因而作者问题,文学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选集的编纂,文本的制作、流传与改写等等,在本书中获得更多关注。

  ‧《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1375年之前》,从上古时期汉语书写肇始及早期铭文等问题入手,追溯了这一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学传统的起源。到了本卷结束的十四世纪下叶,商业印刷文化已高度发展,在文言文写作之外,新兴的城市白话写作已逐渐蔚为大观。

  ‧《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1375年之前》各章描述一些重要王朝的兴衰起灭、宫廷在文学生产中扮演的角色、孕育着名大作家的社会及物质语境、亚洲其他各国的文化影响,包括佛教的输入等等。而在这一长时段中,写作以及对写作的阐释,已从附着于宫廷贵族的文士们的特殊技能,转变为一个大帝国菁英阶层的根本身分象征。

  ‧《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下):1375年之后》,以1400年前后形成的明代文化开篇,贯穿满族治下的清代,直至当代中国文学,以迄华语语系发展近况。这一时期多样的文学形式和风格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范畴,因而本卷文学史的写作也相应包括多样主题,如政治审查对文学的影响、印刷文化的变迁、朝代更叠与文学发展、青楼文化、女性作家等等。除了诗词、小说、戏曲、说唱文学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外,还深入探讨西方文学的汉译,现代「新小说」的兴起等等。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孙康宜


  美国耶鲁大学首任Malcolm G. Chace’56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性别研究以及文化理论和美学。主要英文着作包括《词与文类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与忠:陈子龙、柳如是诗词因缘》(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2010)以外,还与魏爱莲(Ellen Widmer)合作主编《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与苏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编《历代女作家选集:诗歌与评论》(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还用中文出版了多部关于美国文化、女性主义、文学及电影的着作。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美国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特级讲座教授,任教于比较文学系和东亚语言文明系。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和比较诗学。研究以中国中古时代(200-1200)的文学为主,目前正在从事杜甫全集的翻译。主要着作包括《晚唐》(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2006)、《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006)、《诺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1996)、《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论集》(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1996)、《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2)、《迷楼》(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1989)、《追忆》(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986)、《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Omen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1985)、《盛唐诗》(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1980),《初唐诗》(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1977)等等。

作者简介

柯马丁(Martin Kern)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教授。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早期文学、历史以及宗教的研究着作。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意表达、礼仪表演和周代的文化记忆与身分认同。近作包括《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The Stele Inscriptions of Ch’in Shih-huang: 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ese Imperial Representation, 2000),并主编《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2005)。

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

  美国华盛顿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着有《汉赋研究二则》(Two Studies on the Han Fu, 1968)、《扬雄赋研究》(The Han Rhapsody: A Study of the Fu of Yang Hsiung, 1976)、《汉书扬雄传研究》(The Han shu Biography of Yang Xiong, 1982)。一直从事《文选》的英译,目前已出版三卷(1982, 1987, 1996)。编译了龚克昌的《汉赋研究》(1997),与范士谨(Eugene Vance)合作主编了《宫廷文化中的权力话语和修辞》(Rhetoric and the Discourses of Power in Court Culture, 2005),还与张泰平(Taiping Chang)合作主编了《古代及中古中国文学史料丛考》(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 Reference Guide, 2010)。

田晓菲(Xiaofei Tian)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文学和文化、书籍史以及比较文学。着有《神游:中国中古时期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Visionary Journeys: Travel Writings from Early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2011)、《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 [502-557], 2007)、《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2005)、《「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2004)、《秋水堂论金瓶梅》(2003)等等。

伊维德(Wilt L. Idema)

  先后在荷兰莱顿大学、日本及香港学习中国语言文化,1970至1999年任教于莱顿大学,2000年起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中国文学。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荣退教授。用英文和荷兰文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宋代至清代通俗文学的研究作品,英文近作包括与管佩达(Beata Grant)合编的《彤管:中华帝国的女性书写》(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2004)、《孝道与救赎:两种观音宝卷》(Personal Salvation and Filial Piety: Two Precious Scroll Narratives on Guanyin and Her Acolytes, 2008)、《孟姜女哭长城:十个版本译介》(Meng Jiangnü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2008)、《包公与法治:1250至1450年代词话八种》(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 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0, 2010)等。

艾朗诺(Ronald Egan)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中国文学教授。着有《欧阳修文学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 1984)、《苏轼之辞、象、事》(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 1994)、钱钟书作品选译本《管锥编:钱钟书论文学与思想》(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1998)、《美的问题:北宋的美学思想与趣味》(The Problem of Beauty: 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 2006)。

傅君劢(Michael A. Fuller)

  美国加州大学厄湾分校中国文学教授。着有《漂流于江湖之间:南宋诗与文学史之难题》(Drifting among Rivers and Lakes: Southern Song Poetry and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History, 2013)、《文言文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hinese, 1999)、《东坡之路》(The Road to East Slope: The Development of Su Shi’s Poetic Voice, 1990),以及《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01)中关于宋代诗歌的章节。

林顺夫(Shuen-Fu Lin)

  1972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73年9月起执教于美国密西根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学系。美国密西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学系中国文学荣誉教授。主要着作包括《中国诗歌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Chiang K’uei and Southern Sung Tz’u Poetry, 1978)、中文演讲集《理想国的追寻》(2003)和学术论文集《透过梦之视窗:中国古典文学与文艺理论论丛》(2009)。与宇文所安合作主编《汉末至唐代的诗歌》(The Vitality of the Lyric Voice: Shih Poetry from the Late Han to the T’ang, 1986),并与舒来瑞博士(Larry J. Schulz)合作翻译董说的《西游补》(The Tower of Myriad Mirrors: A Supplement to Journey to the West, 1978; 2000)。

奚如谷(Stephen H. West)

  197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同年执教于亚利桑那大学,1986至2004年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任Louis Agassiz中国文学讲座教授。目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并且是该校全球研究学院语言和文学系(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etters and Cultures)讲座教授(Foundation Professor)。研究集中于中国早期剧场以及晚期的城市文化和文化史;教授的课程涵盖宋元时期的诗文,12、3世纪的城市文学以及早期戏剧。
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1375年之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联经中文版序  孙康宜
英文版序  孙康宜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致谢  宇文所安

卷上导言  宇文所安

第一章 早期中国文学──开端至西汉  柯马丁(Martin Kern)
一 汉语及其书写系统
二 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
三 《诗经》
四 〈国风〉与早期阐释传统
五 《尚书》中的王室诏令
六 战国时期的叙事文学与修辞
七 读写能力的问题
八 战国文本谱系的汉代建构
九 战国哲学、政治话语文本
十 《楚辞》
十一 早期帝国的诗歌
十二 西汉的历史叙事与杂史叙事
十三 秦与西汉的政治、哲学论着
十四 经典的地位

第二章 东汉至西晋(二五─三一七)  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
一 东汉文学
(一)概述
(二)班氏家族及其同时代人
(三)崔氏家族
(四)杜笃与冯衍
(五)桓谭与王充
(六)两种新兴的散文文体:铭、箴
(七)东汉中期
(八)张衡
(九)马融与崔瑗
(十)两位南方人:王逸与王延寿
(十一)东汉末年
(十二)东汉末年的「论」
(十三)赵壹
(十四)蔡邕
(十五)东汉诗歌
二 建安时期
(一)概述
(二)邺城文学「沙龙」
(三)曹植与曹丕
三 正始时期
(一)概述
(二)竹林七贤
(三)阮籍
(四)嵇康
四 西晋文学
(一)概述
(二)潘岳
(三)陆机与陆云
(四)张协、左思、左棻
(五)西晋赋
(六)刘琨、卢谌,向东晋过渡

第三章 从东晋到初唐(三一七─六四九)  田晓菲
一 四世纪的文学
(一)东晋(三一七─四二○):概述
(二)文学的社会用途
(三)记叙
(四)内省的山水:诗与文
(五)其他的诗歌题材和赋
(六)乐府
(七)文学批评
(八)陶渊明
(九)十六国文学
二 五世纪的南方文学
(一)概述
(二)写作与社会生活
(三)谢灵运
(四)颜延之
(五)鲍照和江淹
(六)刘义庆及其文学集团
(七)绝句的兴起
(八)永明一代
三 六世纪的南方文学
(一)梁武帝的统治和文化菁英的崛起
(二)文学生产:目录、类书、选集
(三)文学批评
(四)宫体诗
(五)其他文学形式
(六)「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建构
(七)创伤和离散:书写江南的没落
(八)余烬
四 五世纪初至七世纪初的北方宫廷
(一)概述
(二)五、六世纪的北方文学
(三)从隋炀帝到唐太宗

第四章 文化唐朝(六五○─一○二○)  宇文所安
一 概述
二 武后时期(六五○─七一二)
三 玄宗时期:「盛唐」(七一二─七五五)
四 佛教写作
五 安史之乱后(七五六─七九一)
六 中唐一代(七九二─八二○)
七 最后的繁荣(八二一─八六○)
八 唐朝的没落和地方政权时期(八六一─九六○)
九 新朝(九六○─一○二○)
十 敦煌叙事文学伊维德(Wilt L. Idema)

第五章 北宋(一○二○─一一二六)  艾朗诺(Ronald Egan)
一 概述
二 梅尧臣、欧阳修与新诗风的出现
三 欧阳修与文艺散文
四 王安石:作为诗人的政治改革家
五 苏轼
六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七 佛教与诗歌
八 题画诗
九 宋词
(一)张先、晏殊
(二)柳永:有争议的综合
(三)欧阳修
(四)苏轼与远离女性化
(五)词论的肇始
(六)周邦彦
十 「非文艺」散文
(一)笔记与小说
(二)诗话
(三)鑑赏文学
(四)非正式书信

第六章 北与南:十二与十三世纪  傅君劢(Michael Fuller)、林顺夫
一 「中国转向内在」时代的文学林顺夫
(一)北宋亡于女真
(二)中国转向内在
(三)北宋覆亡对学术与文学的冲击
二 文与道:道学的冲击傅君劢
(一)道学对缘饰语言的批判
(二)内在性的文学与转向外在的反向运动
(三)初期:美学与哲学议题在杨万里和陆游身上会合
(四)初期:朱熹与文本的透明性
(五)十三世纪初叶:「理」的各种立场
(六)南宋后期:道德自我的诗学
三 文学的社会世界:团体与结社,以及印刷术的影响傅君劢
(一)印刷与考试文化
(二)南宋的官刻与私刻
(三)诗歌风格与文学菁英
(四)诗人团体:风格的社会组织
四 截止到一二一四年的金朝菁英文学傅君劢
(一)金朝初叶:「借才异代」
(二)中期:世宗与章宗朝,历史与文化语境
(三)世宗与章宗朝的文学
五 专业性与艺术手法林顺夫
(一)古典诗歌
(二)词
(二)散文
六 城市生活之乐林顺夫
(一)南宋的都市发展
(二)文学中的都市生活刻画
(三)宋朝都市里的娱乐
七 南宋覆亡林顺夫
(一)蒙古征服南宋
(二)文人转为战士
(三)宋朝遗民作家风格多样
(四)对南宋文化的怀念与批评

第七章 金末至明初文学(约一二三○─约一三七五)  奚如谷(Stephen West)
一 概述
二 一三○○年之前的北方创作
三 一三○○年之前的南方创作
四 元诗四大家
五 外族作家
六 一三七五年之前的诗歌
七 辞赋
八 元代白话文学
九 散曲:诗歌混合的新形式
十 尾声

参考书目
本卷作者简介(依本卷目次排序)
索引

图书序言

第一章 早期中国文学:开端至西汉

一 汉语及其书写系统

/柯马丁(Martin Kern)


汉语──以及作为一种书写系统的汉字──的最早证据是在今日安阳附近的殷商末代(约前一二五○ ─前一○四六)都城发现的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安阳位于今天河南省的最北端。从那时起至今,中国文学表达的语言和文字,在过去三千多年间,可以勾勒出一个连绵不断的发展脉络。在人类历史上,汉字是少数几种独立创造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最初的书写系统仍在被继续使用的唯一一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中国人用汉字书写,其他东亚、东南亚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等也使用汉字,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远远跨越了口头语言的疆界。

刻在牛胛骨和龟甲上的商末甲骨文,是与王室祖先神灵交流的记录。从首次发现甲骨文的一八九九年以来,至今已发现了十五万多片刻字甲骨。甲骨文的长度,从几个字到几十个字不等,保存了王室对各种大大小小问题的占卜记录,如君王的健康、军事胜利、祭祀时机、天气情况等等,关乎君王本人及王朝的繁荣昌盛。刻在龟甲、牛骨上用于占卜的这些文字,记录了君王与其祖先的成功交流,因而具有宗教、政治的双重意义。此外,另一类商末文献数量较少,是浇铸在用于祖先祭祀的精美青铜容器(多为食器、酒器)上的铭文。至少在西元前十五世纪,商王朝就已开始铸造青铜礼器,但直至西元前一二五○年左右才出现青铜器铭文。这些最早的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绝大多数只有一至五个字,表明该青铜容器的器主身分与祭祀目的。不过,这些西元前二千年晚期以来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说明中国的书写系统已经相当精密发达,其起源、发展可以追溯至更早的年代。而且,尽管这些文字不纯粹是为了归档备案或记录历史而创造出来的,但却似乎基于那些最初写在竹、木等易于朽坏的材质之上的文本。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商都发现的文字仅限于甲骨文或青铜器铭文;那些写在不那么经久耐用的材质上的文字,不过是消失不见了而已。

图书试读

None

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1375年之前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1375年之前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1375年之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1375年之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