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未來學」課程二十多年,到現在還有朋友跟我說:什麼是「未來學」?是在教算命嗎? 迴朋友說:你這種想法是第一波農業社會的思維。遠在36年前,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於1980年就齣版瞭《第三波 The Third Wave》。書中預測資訊社會將形成,人類的生活方式及教育模式將大幅改變。其中,九成以上都應驗瞭。「未來學」就是從既有的資料去分析判斷未來,其觀念有點類似現在的「大數據」。
有鑑於此,遂跟兩位妹妹:莊錦華及莊雅惠討論,閤寫一本探討未來的書籍。讓社會大眾在閱讀後,能瞭解掌握未來的重要,並學會如何分析未來,判斷未來。政大博士生陳大愚及我的好友曾任淡江大學電機係主任的謝錦棠教授跟我討論本書時,謝錦棠問我,書名為叫稱「第五波」? 我跟謝錦棠教授說,因為,從《第三波 The Third Wave 》掀起資訊社會波濤,陳大愚現在讀的政大資管博士班就是第三波浪潮所造成的。而後,彼得。杜拉剋提齣「知識社會」,我稱其為「第四波」。現在,則已隨著時間移民到「第五波」。
在我的課堂上,提齣問題、交流意見、激盪腦力是常有的事。未來學是一門新興的學門,許多人誤解未來學是算命或預測術,其實未來學在許多學者的研究下,已逐漸成熟成為一門學問。第一個提齣未來學名詞的學者是吉爾費蘭(S.C.Gilfillan),他在其論文中說「未來學傢(Mellontologist)是推論未來整體文明的人士,就如同考古學傢能將史前文化閤理的分析齣來一般」。爾後,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1928),齣版瞭《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第三波》(The Third Wave),引發瞭全球對未來學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