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小旅行:韩良露的英伦漫游

大不列颠小旅行:韩良露的英伦漫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英国
  • 文化
  • 随笔
  • 个人游记
  • 韩良露
  • 英伦风情
  • 散文
  • 游记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这里,你会听到光阴的声音,看到帝国昔日的风采;
在这里,你会发现宇宙的信号,体会心灵微醺的感觉。

  ★ 穿越小镇村庄,满足有英国旅行瘾的你
  ★ 精美手绘插图搭配,更显英伦闲适风情
  ★ 延伸QR code连结,掌握漫游实用资讯


  不列颠及伦敦,对我的意义一直是某种灵魂回到家的感觉……,我也不懂自己为什么每次想到跟英国有关的人事物地时,都会觉得心灵中有条隐形的丝线被牵动了,而那种牵动很舒服,好像循着某条情感的丝线,我就可以回到前世的迷宫之中,和自己过去的灵魂相遇。—韩良露

  ★ 旅英设计师詹朴、作家谢哲青专文推荐

  多年后,这本充满世故与人情的行旅散文,仍可以把我带回不列颠,体验伦敦的日常、远古的传说、神祕的过往,与艺术的想像。对我来说,《大不列颠小旅行》是每位旅人随心携带的蓝色徽章,是带有浓厚伦敦口音的《闲情偶寄》。—谢哲青

  这就是那样一个难以形容,看似矛盾却又巧妙融合的地方。传统又开放,复古又创新,有那么多出现过的角色,文学的、音乐的、艺术的、历史上的,有那么多的过去可以追寻。……很奇妙地,人们总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找自己,整理自己。—詹朴

  在理性的不列颠岛上,享受非理性的恣意漫游

  从远古的皇祕到各种神话传说,从世袭的城堡幽灵到充满皇室遗风的小镇,千年的文明传承、工业文明的遗产、无数美景幽路,都重现在大不列颠的现代生活中。韩良露将她多年来旅居英国的生活情味,以及行旅大城小镇的独特经历与感受,透过闲适却富知性的笔触,让读者跟着她,彷彿走在英国的大街小巷,品味优雅恬静的乡城小调与城堡的幽幽历史……韵味无穷的文字在清丽雅致的绘图陪衬下,更显出大不列颠的优美风情。
 
怀旧之味,都市之光:关于“吃”与“行”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此处填写一位与韩良露风格相似,但并非韩良露本人的虚构作者名,例如:林晚风] 书名:《寻味陌路:城市的烟火与远方的风土》 图书简介: 这不是一本旅行指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在路上”和“在家中”的哲学沉思录,一场穿梭于全球寻常巷陌与风土人情之间的味蕾与心灵漫游。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穿行于世界不同角落的所见、所感、所食,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摹出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忽略的、带着时间沉淀的市井温度。 全书分为“寻味篇”与“驻足篇”两大部分,合力构建了一个既遥远又亲近的感知世界。 第一部分:寻味篇——人间烟火的气息 “寻味篇”的焦点,是那些隐藏在光鲜橱窗背后的、真正代表一座城市灵魂的“吃食”。作者拒绝高冷的米其林星级推荐,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世代相传的小店、清晨才开张的街边摊贩,以及那些专属于特定时令的、不易察觉的民间手艺。 【一、亚洲的湿润与辛辣:关于“时间”的烹饪哲学】 本篇首先深入东南亚的腹地。在泰国曼谷潮湿的夜市中,作者捕捉的不是食物的色泽,而是热浪中翻炒香料时,油锅爆裂出的那一瞬间“生命力”。重点描摹了泰式咖喱的层次感,如何通过姜黄、南姜、青柠叶的精准配比,讲述了热带雨林馈赠的馈赠。不同于那些只关注“辣度”的游客,作者细致剖析了不同地区辣椒发酵和晾晒工艺的细微差别,如何影响最终的酸度和回甘。 随后笔锋转向日本。但此处的日本并非樱花与精致的怀石料理。作者潜入了北海道一个偏远渔村,记录了一位年迈渔夫如何处理当日清晨捕获的海胆。那份对食材的敬畏、那套近乎仪式感的处理流程,被作者捕捉为一种抵抗现代工业化的“慢艺术”。与其说是在写食物,不如说是在书写一种正在消逝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态度。书中甚至用较大篇幅描述了制作一碗正宗日式高汤(出汁)时,昆布与鲣鱼片如何通过恰到好处的浸泡与加热,释放出“鲜味”(Umami)的本质——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存在于时间和水之间的魔法。 【二、欧洲的粗粝与坚韧:关于“土壤”的记忆载体】 在欧洲的探访中,作者将视角从都市转移到乡村的泥土。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丘陵地带,重点探讨了橄榄油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一种记录风土的载体。作者对比了不同年份、不同采摘时间,甚至不同石磨压榨方式下出产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如何能清晰地反映出那一年雨水的多寡和日照的强度。书中的段落描绘了老农用手指沾取少量油滴,在舌尖轻轻碾磨,然后闭眼“倾听”土地声音的场景。 而在法国南部,作者没有停留在高级面包房,而是深入到普罗旺斯山区,寻找那些依山而建的小酒庄。重点放在了当地传统制作的硬质面包和奶酪上。这些食物的特点是“耐储存”和“质地坚硬”,它们是过去农业社会物资匮乏时期,人们智慧的结晶。作者描绘了奶酪在洞穴中陈化时,霉菌与微生物如何进行一场无声的“战争”,最终成就出其独特的陈年风味。这种风味,是时间的重量,而非技术的堆砌。 第二部分:驻足篇——记忆与日常的交织 “驻足篇”是关于“地方感”的建立。如果说“寻味篇”是关于舌尖上的体验,那么“驻足篇”则是关于身体在特定空间中的感受——气味、声音、光影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 【三、气味的地图学:看不见的风景线】 作者认为,一个地方最难以被模仿和带走的,是其独特的气味组合。本篇尝试用文字建构一个“气味地图”。 书中细致描绘了摩洛哥马拉喀什市集上,皮革鞣制的气味、薄荷茶的热蒸汽、香料店里孜然与丁香混合的干燥气息,与远处清真寺宣礼塔传来的颂经声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官体验。 而在北欧的冬季,作者则着墨于壁炉燃烧的干燥松木气味,以及雪夜中,户外寒冷空气与室内热咖啡冒出的蒸汽相遇时,那种瞬间的“安宁感”。这种对“非视觉”信息的捕捉,使得读者仿佛能通过文字进行二次嗅觉体验。 【四、时间感的错位:老物件与新故事】 本篇探讨了空间中留存的“时间残余”。作者偏爱那些老旧的、功能性强的物件。例如,在布拉格的老钟楼下,作者观察了机械钟摆的晃动,并思考这种精准却略显迟滞的机械运动,如何与现代人对“即时信息”的渴望形成鲜明对比。 书中还描述了在一次意外闯入的东欧二手市场中,发现的一张褪色的老明信片。明信片上的手写字迹模糊不清,但那份传递的思念,穿越了数十年时光,依旧带着一种灼热的温度。作者借此探讨,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到达”,而在于你与那些凝固在某个瞬间的“物”产生了共鸣。 【五、城市肌理的脉搏:人与建筑的共生关系】 最后,作者回归到城市本身。这不是关于宏伟建筑的介绍,而是关于“人与建筑如何共同呼吸”。在某个欧洲古城的小巷中,作者记录了夕阳斜照时,石板路上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痕迹,以及那些窗台上晾晒的衣物如何打破了古典建筑的严肃性,注入了日常生活的生动。 作者强调,真正的“在地感”,来自于对这些细微互动——比如一个街角面包师早晨开门时发出的铁门声,邻居间用方言互相问候的语调——的关注。这些才是构成一个地方独特“肌理”的真正脉搏。 结语: 《寻味陌路》是一本邀请读者放下地图,用身体去感受世界、用味蕾去记忆历史的书。它不提供答案,只提供一种更深入、更具人文关怀的观察视角,教我们在每一次启程与归来中,发现隐藏在寻常事物背后的,永不褪色的生命力。它是一份献给所有热爱“慢生活”与“深体验”的旅行者、美食家和生活美学爱好者的邀请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文字/韩良露(1958-2015)


  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非典型知识分子、公益文化推广者;种种兴趣、专长、投入与身分,让她成为丰厚多元的文化人。

  十六岁开始于诗刊发表现代诗,开启写作之门,写作触角广及影评、散文、电视和电影剧本等,曾获台北文学奖、新闻局优良剧本奖、广播金钟奖、电视金钟奖多项殊荣。二○○六年起,成立「南村落」,以艺文社会企业方式介入推广、举办超过千场文化活动,重新诠释在地文化,并因此荣获二○一三年「台北文化奖」个人奖,被盛赞为「城市的文化魔术师」。二○一五年,以《良露家之味》荣获图书类金鼎奖。

  平日喜欢研究星象、蒐集地上城镇,着有《美好生活,其实很简单──韩良露和李渔的闲情偶寄》《露水京都》《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乐活在天地节奏中:过好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良露家之味》《文化小露台》《台北回味》《爱情全占星》《上昇星座》《小饮良露》等多部作品。

  韩良露原来规划与她一生的挚爱朱全斌,多相陪伴,一起过生活,也从事更多写作、出版、电影等文化投入。但因缘果熟,于二○一五年三月三日舍报,留给她的夫婿、家人、朋友和众多读者丰美的着述和回忆,以及一门人生叩问真善美的修行功课。

绘者简介    

插画/朱全斌


  从小就喜欢接触文艺以及表演艺术的狮子座,人生经验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包括电视制作人、电视台副总、纪录片导演、音乐剧导演等,偶而也兼作插画、编剧、专栏作家、广播主持人等工作。拍照是旅游时不可缺少的兴趣,于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取得媒体与传播博士,目前正职是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系教授兼传播学院院长,仍持续在人生中探索开展一己帮助他人的新可能。着有《当爱比遗忘还长》,纪念三十年相守相惜的妻子韩良露。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本旅人随心携带的蓝色徽章   ◎谢哲青
【推荐序】再走过一遍,或是还没相遇的那些小旅行   ◎詹朴
【自序】回应召唤的旅人
【绘者序】绘画,将人生再走一次   ◎朱全斌
 
Part 1   有心的灵魂,就会听见光阴的声音─名人胜地
黛安娜在此长眠─雅索布
邱吉尔度过四十年的家─查特威
荒原上的白朗特三姊妹─哈华斯
珍.奥斯汀的家园─温彻斯特
威尔斯浪子狄伦.汤玛斯的船屋─洛夫恩
艾芳河上的莎士比亚镇─史特拉福
浪漫诗人华兹华斯的湖区
亨利.詹姆斯旅居的中世纪小镇─莱伊镇
寻访克莉丝蒂的家乡─英国西南乡村
 
Part 2   在这里,欣赏大英帝国的昔日光辉─皇邑采风

拥有皇家宫殿的滨海小城─布莱顿
乔治王朝的温泉镇─巴斯
钓河鳟的幽静小镇─马罗
和皇室比邻而居的小镇─温莎、伊顿
威河旁的典雅小镇─吉尔福
最富乔治王朝风味的小镇─皇家唐桥井镇
 
Part 3  在古老的土地上,倾听着宇宙隐藏的信号─地灵祕境

神祕的史前巨石柱─沙里斯贝利平原
麦田圈之谜─希伯林山丘
亚瑟王的传奇之地
魔幻的苍穹岛
古罗马人看上的地灵小镇─圣亚本
威尔斯两座古城堡的鬼魂─卡地夫、卡夫立
男人的城堡VS.女人的城堡─华威古堡、丽池古堡
亨利八世的汉普顿宫
 
Part 4  即使没喝酒,都会有种微醺的感觉─特色城镇
旧书独立国─威尔斯赫镇
世界赛舟的首都─翰利
英国海上的美食家乐园─泽西岛
双城记─牛津、剑桥
宛如一首田园牧歌─柯兹窝
风城爱丁堡的冬日
险峻壮丽的苏格兰高地
苏格兰斯佩河畔的威士忌酒径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本旅人随心携带的蓝色徽章 ◎谢哲青(作家、节目主持人)


  大不列颠,拥有最拘谨人民与最前卫思潮的自由国度,同时也充满丰富的文学与艺术想像,从文艺复兴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独立编纂《约翰生博士英语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的文学评论名家塞缪尔・詹森(Samuel Johnson)、细腻捕捉乔治王时期生活场景的珍・奥斯汀、记录伦敦昇华与沉沦的狄更斯,到女性主义与意识流先锋维吉尼亚・吴尔芙与被誉为「全英国最聪明的女人」,写下小说《大海・大海》的艾瑞斯・梅铎(Iris Murdoch)…… 当我们在街头漫游时,若悉心留意,你会发现处处都有颂扬他们的蓝徽(blue plaque)与雕像。

  一八六七年,皇家艺术协会(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于牛津圆环(Oxford Circus)附近的哈洛斯街(Holles Street),挂上第一面蓝色徽章,纪念浪漫主义文学泰斗与革命家拜伦的诞生,在历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市区重划改建,今天拜伦的出生地点已不复存在,但纪念蓝徽的颁定制度仍承袭至二十一世纪。

  嵌镶在红砖墙上的蓝色徽章,铭记着大英帝国的过往荣光。观光客、旅行家、朝圣客,循着文字与故事的脉络,亦步亦趋地追逐、细数千古风流。

  即使爱尔兰才子王尔德对伦敦贬多于褒,甚至留下「好人都去了巴黎,坏心眼才留在伦敦」这句掷地有声的尖锐评论,却也没办法阻止我们爱上伦敦,爱上那多风多雨的不列颠。

  二○○三年,当时旅居伦敦的我,收到从台湾朋友寄来的惊奇,那是甫出版的《大不列颠小旅行》,包裹中稍来一封短笺:「我想,你会喜欢!」透过韩良露老师的文字,我看见旅人的驿动与飘忽,像莎翁笔下的李尔王一样,徘徊在「进行式」与「过去式」的萧瑟荒野,「对不可言喻的召唤做出回应。」

  多年后,这本充满世故与人情的行旅散文,仍可以把我带回不列颠,体验伦敦的日常、远古的传说、神祕的过往与艺术的想像。对我来说,《大不列颠小旅行》是每位旅人随心携带的蓝色徽章,是带有浓厚伦敦口音的《闲情偶寄》,透过良露老师温润丰盈的文字,见证我们记忆中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

  如果你热爱生活、热爱旅行与生命,那你一定会喜欢这本精致亮丽的《大不列颠小旅行》。

推荐序

再走过一遍,或是还没相遇的那些小旅行 ◎詹朴(服装设计师)

    
  多年前,因缘际会下,来到大不列颠读书。当时的我,并没有预想到,这会是一次那么长的旅行。不知不觉,就这样地停留在这个不知该拿它如何是好的地方。多年前,毕业时,再度于英国旅游的良露阿姨与朱老师,拉着我去吃饭,听我心目中的英国与迷惘,说着她心目中的英国与牵动。

  那时才发觉,良露阿姨与大不列颠,有着那样微妙地契合。也许,这里有一点点像她。念旧却热爱追寻新事物,有着广泛的兴趣,有着多重的文化背景,体验生活,喜爱冒险。有时候,又有点难以捉摸。

  这就是那样一个难以形容,看似矛盾却又巧妙融合的地方。传统又开放,复古又创新,有那么多出现过的角色,文学的、音乐的、艺术的、历史上的,有那么多的过去可以追寻。而尽管经过了几段不同的旅行,有时候,好像以为多了解了一点,有时候,却仍然很陌生。很奇妙地,人们总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找自己,整理自己。也许当时良露阿姨也在一段段小旅行中找寻自己内心的唿唤。旅行的人永远在找寻,却又或许从来没有想要找到什么答案。

  这是一段段透过她剪辑旁白注解拍摄的片段,一颗颗她所选的镜头,一篇篇她所引荐的,那些地点中出现过的人和事。

  朱老师问,能不能帮这本重新再出版的书写一段话。这本书也许适合很多人,想知道大不列颠有些什么魅力的人,想用旅行来探索过去的人,但是他们却没有相遇。

  我们总是很怕错过。

  书,要再度出版了。为的是让那些错过的,也许可以再遇见。阅读,就是一次次的旅行。我们用写作来记录那些走过了的记忆,我们用阅读来想像那些还到不了的地方。我们跟着作者,分享着她的感受。把时间跟空间,把过去跟现在,把历史跟地点,把作者的想像跟自己的想像,都连结成一块。没有什么人旅行会是一样的,我们看着不同旅人的笔记,我们同时在旅行。

  而后来,良露阿姨又出发去了更遥远更遥远的地方。也许,看到了更不一样的景色。她总是很爱冒险,总是可以找到乐趣,总是会有很多感想等着分享。

  当一段轨迹叠在另一段轨迹,旅人们留下那么多经历过的景色与记忆,我们则舍不得走远。也许,翻着看着,是否一起,再走过一遍。
 
二○一六年七月于大不列颠的小小角落

自序

回应召唤的旅人


  《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出版后,我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是我欠了自己好多年的一本书;从九二年定居伦敦起,五年居住的时光,再加上其后五年来来回回伦敦的日子,这本书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另一本也萦绕着我的书,在《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出版后,也不时在午夜梦回时唿唤着我,「把我写出来……」这些我在大不列颠之岛无数次小旅行的记忆精灵,总是骚动着我,许多行旅的回忆总想借着写作再次复活。

  旅行,有三件美妙的事,一是出发之前的幻想,一是旅行当下的体会,一是日后不断回味的感触。而写作是回味最美好的方式。

  我是个有很大旅行瘾的人,在近二十年的旅行生涯中,屈指算算,去了五十多个国家,到过好几百个大小城镇村落,当我回顾这些丰富的行旅经验时,我发现自己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缘分。有的城镇会强烈唤起我对美的感受及需要,像不少法国的大城小镇,都会给我这种想在那生活一段时间的渴望。

  有的地方,旅行当下十分愉快,像挪威、丹麦,但却不会特别想重回这些地方。

  有的地方,散发着强烈的神祕吸引力,让我又爱又怕,像希腊克里特岛及埃及路克索,总觉得自己又想重游旧地,又怕会在那里改变了生命原本的途径,譬如说,突然决定就留在克里特岛了……。

  不列颠及伦敦,对我的意义一直是某种灵魂回到家的感觉,有时我会和十分喜爱法国的外子全斌笑着说,我也不懂自己为什么每次想到跟英国有关的人事物地时,都会觉得心灵中有条隐形的丝线被牵动了,而那种牵动很舒服,好像循着某条情感的丝线,我就可以回到前世的迷宫之中,和自己过去的灵魂相遇。

  我对英国的情感是颇非理性的,因为我在理性上常常跟外子承认,法国的食物、气候、人情、物价、生活方式都比较好。

  但是,我无法解释,英国那些不是很受外国人欢迎的乡村肉派、经常阴沉沉的天空、萧索的旷野荒沼、沉默退缩的人情、荒凉的遗迹废墟……对我就是有种不可言喻的召唤。而我在大不列颠岛所作的的各种小旅行,都是为了回应这样的召唤。

  希望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可以透过我的写作,让你们听见召唤我的那些事物。在大不列颠这块土地上,有太多丰富的存在,从远古的皇祕到各种神话和传说、世袭的城堡幽灵和有着皇室遗风的城镇、数千年的文明传承,重现在当代生活之中,近代优良的工业文明的遗产,无数美景幽路上的健行步道及海岸小径……大不列颠的美,需要特别安静的心来发现和体会。

  最后,再次谢谢帮本书绘图的外子朱全斌(朱利安),由于他在伦敦求学,我才能过着中年退休般的生活,而他发现自己竟然有绘图的天分,也是在我们重返伦敦时发现的。

  由于他的绘图,《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和这本书,都变得更美丽了。

绘者序

绘画,将人生再走一次 ◎朱全斌


  自从《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出书以来,良露碰到不少朋友的询问,以为「朱利安」是她从英国找到的一位老外插画家。即使当她揭晓「朱利安」就是书中那位在念博士、却每每被拖着陪游的先生时,朋友们还是皱着眉,一脸不解地不懂她为何这么说?因为画插画不像是身在学院中的我会做的事。

  其实不能怪朋友们多疑,因为在一年前,连我自己都无法想像我是可以画画的。许多人打趣说,我是被韩良露埋没了,其实,我是被她启发的,故事要从去年的暑假说起……。

  为了处理伦敦的房子,我和良露在去年七月回到英国。埋首《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书稿的良露为了怕我烦她,便随口说:「你要没事做,为什么不去画画呢?你不是一直说你从小就爱涂鸦吗?」她说的没错,在小学毕业以前,我主要的自娱活动就是拿笔画连环图跟电影海报,而在进国中后就再也没有画过,因好像总有更重要、更具生产力的事等着我做。而当下在伦敦闲闲过日子的我好像再也没有借口不动笔了。

  于是,我当天就去街上的连锁文具铺Paper Chase买了墨水笔以及一盒十二色的色铅笔,回到家就坐在客厅中画起来了。奇妙的是才动笔不久,我就好像又恢复到三十多年前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心中没有责任也没有他人的眼光,充分沉浸在由线条与色彩带来的乐趣中。

  就这样,我一发不可收拾地在夏天中画了三、四十张画,而为了鼓励我继续画下去,良露把它们都收到了《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中,也让我尝到了画作出版的滋味。不到一年,我继续又为她的《食在有意思》以及《大不列颠小旅行》绘图,而画画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生活中固定的活动。

  开始画画后,我的日子变得多元了。除了原来在大学教书的那个社会我之外,另一个爱想像、爱创造,个性有点任性,也有点耽溺的那个本我也成为家中一分子。我好像有了两个分身,一个严肃,一个淘气;一个守纪律,一个不按牌理。我快乐地游走在两个分身之间:当我对学校厌烦了,我随时拿起画笔,它就会像魔杖一样地把我带到童年。而当我玩得不安了,我马上回到研究室,就能继续尽我的社会责任。这么过,忽然觉得日子快意又实在。

  人到中年,生活可以碰到这样的改变是相当幸福的。岁月虽然不能回头,但我却像是退回到面临升学竞争前的起点,另选条叉路,将人生再走一次。至于是不是又能走出条康庄大道,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图书试读

艾芳河上的莎士比亚镇—史特拉福
 
《罗蜜欧与茱丽叶》、《马可白》、《仲夏夜之梦》是谁写的? 这个问题对一般英国人而言,简直是太侮辱心智了,稍微受过教育的人,谁会不知道莎士比亚?

然而,在英国,却也有一小撮的人,他们认为大部分公众相信的事情未必一定是真相,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培根协会」,他们认为所谓莎翁的戏剧,其实并非莎士比亚所写,而是法兰西斯.培根(Francais Bacon)匿名莎士比亚创作的。
 
当我人在艾芳河上的史特拉福镇(Straford-upon-Avon)的莎士比亚博物馆前,有位穿着得体、谈吐不俗的老先生递了张印刷文件给我,我拿过来一看,是「培根协会」出版的,上面登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在探讨,为什么十七世纪初期英国大韵文家培根为文的风格与莎翁的名着那么接近? 而培根本是当代饱学多闻的名士,对历史、皇室典故、文学、戏剧都学有专长,但在剧场任演员、导演的莎士比亚却只是一介平民,没受过太多的教育,也没发表过作品。而最启人疑窦的是,为什么当培根停止以培根之名发表作品的同时(因培根得罪了当朝权贵,上了黑名单),却开始出现大量以莎士比亚为名的剧作? 培根协会认为是培根写成了剧本,但交给莎士比亚去演出。
 
这件历史公案迄今仍无解,虽然英国人喜欢说「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也许对培根或莎士比亚而言,时间还没长到可以让这件谜团的真相诞生。而也许,这件谜案要派英国当代的推理小说家而非历史学家来解谜才成。
 
我看完了文件,我身后一对像我一样在排队进入莎翁博物馆的美国夫妇,也刚看完「培根协会」的宣传品,我问他们对此事的想法,那个太太的回答很有趣。她说,人们都喜欢传奇,莎翁剧作如果是有名的上层阶级的仕绅培根所写就一点也不特别,但因为是没没无名的莎士比亚所写,才更让人觉得莎士比亚是天才。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见到“大不列颠小旅行:韩良露的英伦漫游”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画面。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旅行,是放下匆忙的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地方的独特韵味。我猜想,韩良露的英伦漫游,一定不是那种打卡式的旅行,而是更注重一种体验式、沉浸式的探索。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读到关于英国乡村生活的描写,那些被精心打理的花园,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场,以及古老酒吧里人们热情的交谈,一定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淳朴。我也非常期待作者能带我领略英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比如苏格兰高地的壮丽景色,威尔士崎岖的山脉,或是北爱尔兰迷人的海岸线。我好奇作者在旅途中会遇到怎样的人,会听到怎样的故事,又会如何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生动而感人的英伦画卷。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与作者一同踏上的、充满惊喜的英伦探索之旅,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不为人知的精彩。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大不列颠小旅行:韩良露的英伦漫游",给我一种非常宁静、沉静的感觉,仿佛捧在手里,就能闻到纸张淡淡的墨香,以及一种穿越时空的质感。我一直以来都对旅行中那些“看不见的风景”情有独钟,比如一个地方的人文气息,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以及隐藏在古老建筑背后的故事。我猜想,韩良露先生(或者女士,我还不确定作者的性别,这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在她的“英伦漫游”中,一定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地去体会、去感受。我想象她会在某个雨后的午后,坐在一家古老的茶馆里,一边品味着伯爵茶的醇厚,一边观察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然后用她独特的笔触,将这份静谧与生动描绘出来。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英伦乡村的描写,那些起伏的丘陵,点缀着羊群的牧场,以及隐藏在绿树丛中的古老村庄,一定能让人心旷神怡。同时,对于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比如爱丁堡、约克,我更是期待作者能挖掘出它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更是那些渗透在城市肌理中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底蕴。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英伦文化的深度对话。

评分

“大不列颠小旅行:韩良露的英伦漫游”,这个书名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魔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以来都喜欢那种深入骨髓的旅行体验,不仅仅是走过景点,更是去触摸那个地方的脉搏,去感受它的呼吸。我设想,韩良露的英伦漫游,一定充满了对细节的关注,或许是对一家独立书店的喜爱,或许是对一家街角咖啡馆的留恋,又或许是对某个历史建筑背后故事的探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英格兰北部,尤其是约克郡地区的描写,那里古老的城镇,壮丽的国家公园,以及浓厚的历史氛围,一直是我心之所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跟随作者的文字,去感受那些古老城堡的沧桑,去聆听那些历史故事的低语,去品味那些地道英式美食的香醇。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更是一次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英伦文化之旅,去发掘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大不列颠小旅行:韩良露的英伦漫游",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悠闲自在、探索未知的冲动。我一直对英伦三岛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些古老的城堡、宁静的乡村、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韩良露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并不太熟悉,但“漫游”这个词,立刻勾勒出一种不赶时间、随心所欲的旅行方式,这恰恰是我梦寐以求的。我设想,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她或许会带领我走过那些游客如织的热门景点,但更可能的是,她会拐进那些鲜为人知的小巷,发现隐藏在角落里的惊喜。想象一下,在苏格兰高地的迷雾中,聆听风的故事;在科茨沃尔德的蜂蜜色石头小屋间穿梭,感受英格兰乡村的慢生活;抑或是漫步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体会这座国际大都市的脉搏。我特别好奇,作者在“漫游”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际遇?会遇见怎样的人?会品尝到怎样的美食?这些细节,才是旅行中最动人的部分。这本书,仿佛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英伦寻梦之旅,去感受那个遥远国度独有的魅力。

评分

"大不列颠小旅行:韩良露的英伦漫游",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引力。我一直相信,旅行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目的地,而在于行走的过程本身,在于我们用怎样的心境去观察和体验。我非常好奇,韩良露在她的英伦漫游中,是如何“漫游”的?是乘坐古老的火车,穿越绿色的田野,还是选择租一辆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随心所欲?我设想,她一定是一位极其细致的观察者,能够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比如路边盛开的野花,小镇上居民友善的微笑,或是海边一家小小的海鲜餐厅里最新鲜的渔获。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英格兰南部海岸线的描写,那里湛蓝的海水,奇特的岩石地貌,以及那些依海而建的古老渔村,一定充满了迷人的故事。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关于英伦文学和艺术的探讨感到兴奋,毕竟,英伦是那么多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故乡。我想象,作者或许会在某个著名的文学场景发生地,驻足沉思,将书中的人物与现实的风景融为一体。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英伦深处的一扇门,让我有机会去探索那些不曾触及的角落,去感受那片土地的灵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