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緣瑣記(精裝本)

書緣瑣記(精裝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
  • 散文
  • 隨筆
  • 書評
  • 閱讀
  • 文化
  • 生活
  • 情感
  • 精裝
  • 書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藏書、著錄到鑑賞,書話是一種收藏的趣味
(書中附有限量經典復刻藏書票,共有五款隨機齣貨)

  德國哲學傢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一個收藏傢記憶中最精彩的時刻,是拯救一部他從未曾想過、更沒用憧憬的目光流連過的書,因為瞥見此書孤伶伶地遺棄在書市,就買下,賦予它自由。」一如所言,資深編輯吳興文在《書緣瑣記》中從自己開箱整理藏書談起,細數關於藏書的過程與書籍背後的曆史與時代意義。由於工作上的編輯經驗,吳興文在閱讀同時也注意到書籍齣版環節中的印刷、裝幀等細節,輔以作傢的軼聞故事,讀者看來猶如身曆其境,更明白許多單純閱讀所難以察覺的知識。書中不乏作者多年來的專業見聞,如八○年代牯嶺街舊書攤的黃金時期、早期中國大陸淘書尋寶的樂趣,亦有書籍齣版至今的曆史價值,例如原本初版隻印一韆本的瓊瑤《窗外》、吳濁流《亞細亞孤兒》初版本、硃天文《淡江記》等等。

  吳興文談及近年所見的書店風景,也反思現代的讀者究竟需要書店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書店應如何改變以因應時代潮流。麵對網路時代,古書店的傳奇故事與實體新書店的競爭壓力,紙本書與電子書兩者是淘汰抑或是互補?他們有各自生活的小確幸,而書與書店該與怎樣的麵貌存續,嚮讀者傳遞知識?作者在書中自有獨到的見解。義大利文學巨擘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曾說:「藏書是一種自我聊慰、孤獨的現象,你很少找得到人可以分享你的激情。」《書緣瑣記》謹以為記,讓所有愛書、藏書的讀者們得以分享吳興文的淘書之樂;有書,並不孤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興文


  1957年生,颱北市人,東吳大學中文係畢業。一個終生以愛書、編書、寫書、藏書為職誌的編輯人。現任北京海豚齣版社特約總編輯,深圳《晶報》專欄作傢。曾任遠流博識網(北京)文化公司總經理、遠流齣版公司副總編輯、聯經齣版公司總編輯特彆助理。著有《票趣˙藏書票閑話》、《圖說藏書票:從杜勒到馬諦斯》、《我的藏書票之旅》、《書癡閑話》、《我的藏書票世界》。
 

圖書目錄

推薦序/這一代的「書苦」 鬍洪俠

一 閱讀與編輯之間

漫遊者─我的閱讀告白
閱讀的第三種選擇
《開箱整理我的藏書》
在傢與書為樂
編輯作為一種誌業
圖書編輯的守、破、離
一段難以磨滅的曆史
鬍愈之與裝幀藝術
張靜廬的簽名本
瀋公進京工作六十年
《颱灣地名辭典》簽名本
功夫在旅行之外
為學術和著述的人
陳正祥、颱北市與我
永遠的活字
名片、小本和ZINE
從《書的曆史》繪本說起
圖畫書中書
古書鎮與手工裝訂
愛上圖書館
《紙之路》的聯想

二 紙本收藏的世界

聚散無常,不如刻書
藏以緻「富」的古書市場
近代藏書傢暨齣版傢
牯嶺街尋寶
初版的「超現代」現象
搜與藏的博弈
「黃跋」的魅力
「黃跋」的可貴在友誼
前朝夢憶‧徽派絕響
悠遊天下─明代文人的樂活方式
永恆和一日─憶黃裳
前塵‧書影‧新錄
《蠹魚篇》vs.《書癡的樂園》
梁思成‧陶湘‧《營造法式》
《環翠堂園景圖》
從一份手稿說起
傅斯年緻王世傑函
傅斯年《東北史綱初稿》
《女兵》日譯本開天窗
趙麗蓮編《北平景光》
話劇本《桃花扇》
《翠吟樓遺集》
孫立人與第四軍官訓練班
蔣經國與政工乾部學校
李登輝的菜單
《夢書之城》的異想世界
藝術市場的兩個世界

三 徘徊現代與當代

盛成‧黃扶‧徐悲鴻
他是個學者,其次是詩人
李霽野與《四季隨筆》
昔人已乘黃鶴去
花木叢中─周瘦鵑的後半生
覃子豪與《東京迴憶散記》
和風四海已紛吹
女人的另一種唇,會說話
《性史》(1980)
韆年綺夢
缺乏愛的時代
試說「那話兒」
一韆本的《窗外》
歐巴桑的書之二:《魯冰花》
《籃球情人夢》
送給玲麗的《中國詩選》
張深切的抗日與知日
一本被遺忘的迴憶錄
《惘然記》初版本
《淡江記》中的老靈魂
《古春風樓瑣記》贅語
「林誌玲現象」背後
迴想李麗華
戴國煇與《亞細亞的孤兒》
何妨是書生:張充和與周策縱
隨喜與心得

四 推動書店新型態

推動書店新型態
文字淵源不窮盡
與友人論實體書店
這一代的香港書展
書店不死
誰還需要舊書店?
小確幸的書店時光
新浪漫主義價值觀
另一種書店風景
分眾書店的時代
我是平凡單純的讀者
看到更多的生活風景
《偷書賊》與《愛書狂賊》
沒有人是孤島

跋 書話是一種收藏的趣味──從藏書、著錄到鑑賞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這一代的「書苦」


  忽然不想再寫三韆字以下的文章瞭。我剛寫瞭篇〈颱灣的「一九八四」〉,一萬多字;準備寫的那篇〈壽宴〉,少說也得三萬字。年齡見長,文章亦應更長,這算不算「人與書俱老」的翻版?且說某日,我如此盤來算去,正得意間,不小心接一電話,竟是颱灣的興文兄自北京打來的。他說他的《書緣瑣記》就要齣版,其中大半首發於《晶報》「深港書評」,「不讓你寫序,感覺、似乎、好像、難免有些不太對頭。」

  我迅速想像電話那端興文兄結結巴巴邊說話邊點頭如點數的樣子,隨即應承下來。不答應寫序確實不太對頭,應承或硬撐下來我又有點撩興。書中他的書話每篇多在韆字左右,序文字數理應以不超韆字為宜。可是,我忽然不想再寫三韆字以下的文章瞭,這讓我如何是好?

  於是我說,先把書稿傳來。

  他說,其實你應該都看過瞭。

  我說,我必須再看一遍。

  這一「再看」,一篇一篇連起來看,我不期然而彆有所悟:以這本《書緣瑣記》而言,彆人讀時大可與興文同遊書海,共浴書香,分享得書之喜、淘書之樂,我卻獨獨對其字裏行間彌漫的「書苦」體會尤深。原來如今愛書可能會愛得很苦;原來一生追尋「書香」的人遭逢互聯網時代,最終心裏裝的也許是「書苦」;原來這讀書愛書聚書藏書寫書齣書終究是一件「苦中作樂」的事情。

  既然是「苦中作樂」,我就樂得把纏繞吳興文數十載的書香暫置一邊,聚精會神數一數他的「書苦」─

  二十世紀六○年代初,颱北藝文印書館嚴一萍先生發願重編並影印《叢書集成》。他優選底本,綫裝精印,聚齊四韆餘種,費時七年而大業告成。到瞭八○年代末期,興文購其《酒譜》等書而想見嚴氏其人,誰知先生已然病逝。書在人亡,豈不痛哉。況且這尚在的書,像《宋刊施顧注蘇東坡詩》、改琦繪《紅樓夢圖詠》,據說也已為大陸書友蒐羅一空瞭。某日興文兄懷揣思古念舊之情重遊印書館,發現店內雖說古韻猶存,但差不多就剩下滿頭銀發的老闆娘瞭。此是一苦。

  三十多年前,他上大三,主編一份四開雙週刊校報,常常跑到印刷廠體會活字排版的甘苦。鉛活字,老師傅,繁華街區的小印刷廠,而今安在哉?那時,他還去重慶南路書店街,逛商務印書館,逛中華書局與世界書局,覺得店內陳設俱是老派味道,處處與眾不同,儼然是哪位大藏書傢的書房。曾幾何時,而今俱不復識矣!此又是一苦。

  颱北牯嶺街舊書攤曾經多麼興旺,可是等到吳興文上高中時,書街已似漸空漸盪的末班車瞭。即使如此,此地此街,仍是他難以割捨之所。再後來,他的傢竟然就搬到瞭南昌路妙章書店對麵的巷弄,自相鄰一條巷子穿過,可直達牯嶺街。巷口右轉十公尺,即是赫赫有名的人文書捨。店內兩排書架麵對麵,中間路狹,僅可容兩人擦肩而過。他在這裏買過武漢大學旅颱校友會編印《珞珈》第二十七期「紀念陳通伯教授」特輯,還有一九六九年三月經濟畫刊總社限量重印的《弘一大師永懷錄》。凡此種種往事,隨著人換屋空,如今漸漸湮沒瞭。興文隻好用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1932-2016)的話自嘲─「藏書是一種自慰、孤獨的現象,你很少找得到人可以分享你的激情。」自以為是天下至樂,到頭來隻能自樂獨樂。再說此樂香甜,也難掩箇中苦味。

  古舊書價越來越高瞭,冷攤揀漏也越來越難瞭,近十幾年間吳興文穿梭於北京、颱北之間,眼睛不停尋尋覓覓,心中難免慘慘戚戚。某日在某店,淘書畢,正結帳,目光不知為何就鑽進一張書桌腳下,見光暗處層層疊疊者,雜亂無章者,在在皆是零落殘籍。他抽齣一紫色活頁夾,打開,竟是署名曹端群的〈我的練字經過〉散文手稿,寫在「國語日報社副刊稿紙」上。如亂葬崗瓦礫中得一片秦漢瓦當。吳興文長嘆「皇天不負苦心人」。唉,此嘆雖有幾分氣魄,所嘆之人畢竟仍是「苦心人」。

  藏書傢是與舊時月色打交道的人,其苦其樂都與歲月流逝有關。當年平鑫濤為瓊瑤印《窗外》單行本,料想不會暢銷,隻印一韆本給作者留個念想。誰知這小冊子自己爭氣,銷量一飛衝天,一週後加印兩韆本,然後再加印三韆本,再加印五韆本,再加印一萬本……一年之內,銷量過百萬。即使在當時,《窗外》初版本也已十分難得,何況今朝。可是人傢吳興文竟然輾轉從一位歐巴桑手上得到一冊。雖紙張泛黃,歲月留痕,然觸手若新,幾未曾讀。這該是興文開心時刻瞭,誰知他又「苦」從中來:英姿少年今老矣,初版青春安在哉?

  二十世紀八、九○年代之交,是吳興文獵書生涯中香噴噴的歲月。那時大陸懂書又有財力的藏書者少,颱灣愛書人有機會能來往兩岸者也不多,琉璃廠一帶,海王村店內,在他眼中俱是物美價廉之書。他說:「一九八九年九月,秦賢次、王國良、誌文齣版社少東與我,連子善兄一起,專門為淘書,從上海轉機到北京。有一天他們爬長城,我乘機溜到琉璃廠淘書,收獲頗豐。」其中淘到的一本書便是鬍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記》。可是,韆不該萬不該,不該讓中國書店於一九九三年拿到一本「第一屆颱北古書拍賣會」目錄。得聞此訊,吳興文心知不妙,暗暗叫苦,料定大陸舊書物美價廉時代行將結束,他這樣的海外書客北京上海一路揀漏偷著樂的好日子眼看一去不復返瞭。「果然,」他說,「當年九月,在他們舉辦『北京首屆稀見圖書拍賣會』的目錄,看到和颱北拍賣會的目錄,不但部分書種雷同,而且估價相近。事後北京收藏傢迴憶:書之底價,均是在中國書店門市部標價後一律加個零。」今天憶及此節,他仍是彆有一番苦味在心頭。

  吳興文獵書的舞颱不是拍賣會,而是大大小小新新舊舊的書店。書店越少,書店裏的書越少,他所嘗收藏之苦就越大。苦處越多,就越是不甘心。所以近些年他對兩岸書店的興衰最敏感,對拯救書店的思考也獨多。他逛颱北永漢書店,很不滿意這傢過去標榜「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的書店,麵積不僅比從前縮小五分之一,主體區域也變瞭味道。他逛颱北一○一大樓的PAGE ONE書店,發現其營業麵積也縮小不少,門麵局促於一隅,宛如隱藏在迷宮般的商場。於是他以救苦救難之菩薩心,拋齣普度書店之方略:全球化大都會在社區書店和重要商圈之外,都更需要地標書店,如巴黎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紐約高談書集(Gotham Book Mart)、舊金山城市之光書店(City Lights Booksellers & Publishers)等;書店如紙質媒體,需具有一己之個性。營造書和人相遇的場所,誘使顧客留下來,拿起書來,多在書架前流連;書店不隻是賣書而已,書店應該將聚集在那裏的資訊重新加以包裝,進而産生創意,創造齣新的商品……

  我原以為,像吳興文這樣的重癥書癡,趕上這樣一個到處有人預言「紙質書即將消亡」的碎片時代,迷戀書籍雖飽嘗前輩愛書人不曾體會的種種苦處,晚上作起夢來,總應該是香甜的吧。他的室內、床上、身邊,環繞著情色美人藏書票、木刻石闆插圖本、稀見絕版珍本書,還有竹刻硯颱紫砂壺,美夢的元素俱已齊備,待夜深人靜,酒意正濃,睡眼初閉,精神恍惚間,似有佳人擁書而至,一時間多少書香氤氳,多少書緣聚閤,什麼美夢作不齣來?可是,他卻在書裏說,他常常作惡夢。

  俞曉群有書名曰《這一代的書香》,吳興文其實應該再寫一本書,名字不妨就叫《這一代的「書苦」》。如果真的要寫,興文兄又讓我寫序,我就不這麼費勁寫幾韆字瞭。我隻需把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改編如下:

  善本如聚,
  價格如怒,
  牯嶺廠甸無歸路。
  望拍場,
  意躊躇。
  傷心網絡經行處,
  古今萬捲都做瞭土。
  興,書人苦;亡,書人苦。

  寫至此,話已盡,無奈還不到三韆字。食己言而肥己,這種事乾不得。好吧,結尾處我們再話說從頭:我和興文兄是如何認識的?且說第一屆香港國際舊書展上,我正和董橋先生聊天,晃悠悠過來一人,和董先生點頭寒暄。董先生見我對此人反應平平,大為奇怪,問道:「洪俠,你不認識他嗎?」我說我不認識。「你怎麼能不認識他呢?」董先生嗬嗬笑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吳興文啊!」

  一晃,這都是十年前的一幕瞭。
 
鬍洪俠(資深愛書人,深圳《晶報》總編輯)

圖書試讀

《惘然記》初版本

張愛玲的文字好比上海的風土,比較溼潤,除瞭視覺的效果外,令人聯想到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彷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讓人喜歡上她。一個地區的文字如果偏油膩,肯定會喜歡張愛玲。就像民國初年的白話文,是剛解開纏足的大腳,充滿白開水似的形容詞和副詞,到瞭張愛玲,或《古今》雜誌時期的黃裳,融入古典詩詞,或加上文史掌故的淬鍊,遂使大多數讀者眼睛為之一亮;例如:〈色,戒〉開始描寫王佳芝「胸前丘壑」、「嬌紅欲滴」、「雲鬢蓬鬆往上掃」等詞句。可貴的是,她的小說拆開來讀像散文,值得慢慢地品讀。

特彆是一九四九年以前齣版的版本,已經成為張迷追逐的標的。她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傳奇》,上海雜誌社,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五日初版,鄧散木題書名,共收十篇;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再版,增加〈再版的話〉,封麵改由炎櫻設計;山河圖書公司,一九四六年十一月齣版增訂本,增加新作五篇:〈留情〉、〈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桂花蒸‧阿小悲鞦〉,前言〈有幾句話同讀者說〉,跋〈中國的日月〉;以上隻見初版本在私下交易,不但品相不佳,而且非萬元人民幣不可。以及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言》,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中國科學公司初版,她自己設計的封麵,在網上交易,但品相不好,仍需八韆元人民幣(以上價格僅供參考)。

可見張愛玲是很重視自己的作品,每個階段再版或增訂版都會修改文字,或者交待緣由,值得像奧德雷‧漢納曼編纂《海明威書目大全》般,幫她編成一部現代文學書目的典範。可惜的是,颱灣早期齣版的都沒有註明齣版年月,以我看到的《秧歌》,隻註明封麵設計夏祖明。不像瓊瑤《窗外》,隻有第一版沒有註明,再版以後都註明,並且註明印數,我纔有辦法確認沒有註明齣版年月的版本是第一版。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裝幀精良,一看就是用心之作。書緣,光聽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古典的詩意,仿佛能聯想到文人墨客圍爐夜話,或是書堆中偶遇的驚喜。精裝本更是增添瞭一份儀式感,讓人忍不住想找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茶,細細品味。我一嚮偏愛實體書,尤其是這種有厚重感的書,它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閱讀者的情感投入和作者的心血。封麵上的插畫也很有意境,色彩運用和構圖都恰到好處,沒有落俗的痕跡,反而透著一股淡雅的書捲氣。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也很好,不是那種廉價的滑膩,而是帶著微微的粗糙,仿佛能抓住文字的靈魂。封底的文字雖然不多,但寥寥數語便勾勒齣本書的獨特韻味,讓人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曾在一個書店的角落裏,偶然翻開一本泛黃的老書,那股淡淡的墨香至今讓我難忘。這本書的精裝,仿佛也讓我捕捉到瞭那種懷舊的、純粹的閱讀體驗。在這個電子書泛濫的時代,一本裝幀如此講究的書,本身就是一種收藏。它提醒著我們,閱讀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包裝本身,就已經是一件藝術品瞭,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评分

這本書的開本大小,尺寸拿捏得非常到位,既不像大部頭那樣顯得笨重,又不像口袋本那樣過於袖珍,放在手中正好,翻頁也十分順手。封麵設計上,那種留白的處理,以及字體的選擇,都透著一股極簡主義的美學,但又不是冷冰冰的,反而有一種內斂的、深邃的韻味。我尤其喜歡封麵上的那個若隱若現的圖案,感覺像是隱藏瞭什麼故事,需要你靜下心來去發現。當指尖輕輕滑過封麵,那細緻的紋理,那種磨砂的觸感,都讓人覺得十分舒服。我曾有本喜歡的書,封麵就是那種光滑的亮麵,結果沒用多久就布滿瞭指紋,看著就心煩。而這本書的質感,顯然考慮到瞭長久的閱讀和收藏。我是一個對書的“顔值”要求很高的人,畢竟它要陪伴我度過一段又一段的時光,一個好看又好摸的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這本《書緣瑣記》的裝幀,無疑是達到瞭我心中“精品”的標準。

评分

這本書的書脊上,燙金的字體閃爍著低調而奢華的光芒,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夜晚,都能散發齣一種迷人的魅力。我特彆喜歡這種燙金的處理方式,它不像印刷體那樣普通,而是帶著一種立體感和金屬質感,讓整本書顯得更加精緻和有品味。而且,在不同的光綫下,燙金的字體還會呈現齣不同的光澤,仿佛賦予瞭書名生命。我曾經買過一本我非常喜歡的書,它的書脊上也是燙金的,每次拿齣來,總能吸引彆人的目光。而《書緣瑣記》的書脊,也是這樣,給人一種“一眼萬年”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要擁有它。

评分

這本書的紙張選擇,我必須要提一下。它采用的不是那種一摺就皺的薄紙,也不是那種過於光滑、反光的紙張,而是那種略帶啞光質感的,摸起來有微微的顆粒感,感覺非常舒服。字跡印在這樣的紙張上,顯得格外清晰,而且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我曾一本喜歡的小說,就是用的那種太薄的紙,字都有些透,讀起來感覺很糟糕。而《書緣瑣記》的紙張,給我一種厚實、溫潤的感覺,就像是那種古籍的紙張,帶著曆史的沉澱感。這種紙張的選擇,不僅提升瞭閱讀體驗,也讓這本書本身顯得更加珍貴。我甚至覺得,用這樣的紙張去承載文字,是對文字本身的一種尊重。

评分

這本書的內頁插圖,雖然篇幅不多,但每一幅都恰到好處,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為閱讀增添瞭不少色彩。我喜歡這種“畫龍點睛”式的插圖,它不像那種密密麻麻的圖畫書,而是用最簡潔的筆觸,勾勒齣最動人的畫麵。這些插圖,仿佛是從文字中生長齣來的,它們不僅豐富瞭我的閱讀想象,也讓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我曾經看過一本純文字的書,雖然內容很好,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而《書緣瑣記》的插圖,就像是給文字注入瞭靈魂,讓整個閱讀過程更加愉悅和深刻。

评分

這本書的版式設計,簡直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彆的。文字的行距、字號,都拿捏得恰到好處,不會顯得擁擠,也不會顯得疏闊,閱讀起來非常舒服。段落之間的劃分也很清晰,讓我能夠輕鬆地跟隨作者的思路。尤其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在頁邊距的處理上也花瞭不少心思,留白的部分非常閤理,既不會讓頁麵顯得空蕩蕩,又能給讀者留齣思考和批注的空間。我是一個喜歡在書上做筆記、寫下自己想法的人,而這本書的版式設計,就非常適閤我。我曾有本設計糟糕的書,排版密密麻麻,看著就頭疼,根本無法進行任何的批注。而《書緣瑣記》的版式,讓我覺得,作者和編輯在內容的呈現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评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書緣瑣記(精裝本)》的封麵時,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瞭一個畫麵: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在一個安靜的書房裏,周圍是堆積如山的書籍,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書香。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這種古典而寜靜的氣息。那種色彩的搭配,飽和度不高,卻很有層次感,給人一種溫暖而舒適的感覺。字體的設計也非常考究,既有力量感,又不失優雅,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古老而動人的故事。我特彆留意瞭封底的書名和作者的名字,它們的排版方式也十分講究,沒有絲毫的雜亂,給人一種專業和嚴謹的感覺。我喜歡那些設計感十足的書籍,它們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更是一種藝術品。這本書的封麵,無疑就是一種藝術品,它讓我産生瞭強烈的擁有它的欲望。

评分

《書緣瑣記(精裝本)》的裝訂方式,我仔細看瞭一下,是那種綫裝的,非常牢固,書頁也不會輕易散開。而且,翻開書本的時候,書脊部分非常平整,不會齣現那種硬邦邦的、容易摺斷的感覺。這對於我這樣一個經常需要把書壓平來閱讀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曾經買過一些膠裝的書,用瞭沒多久,書頁就開始脫落,看著心疼。而這種精裝的綫裝,不僅耐用,而且打開的幅度也很大,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因為書脊太緊而擋住文字。書口的處理也非常精細,沒有毛邊,顯得非常整齊。我甚至能想象到,這本書經過幾十年的時光洗禮,依舊能保持如此良好的狀態。這是一種對書籍品質的極緻追求,也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的尊重。

评分

拿到《書緣瑣記(精裝本)》的時候,我首先被它散發齣的淡淡的油墨香吸引瞭。那不是刺鼻的化工氣味,而是一種混閤著紙張和油墨的、醇厚的香氣,讓人瞬間沉浸在一種懷舊而溫暖的氛圍中。我一直認為,一本書的香氣,是它靈魂的一部分,能夠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記憶和情感。這種香氣,仿佛在訴說著這本書的誕生過程,以及它所承載的每一個故事。我喜歡在睡前,輕輕翻閱這本書,讓這種香氣伴隨我進入夢鄉。它讓我覺得,我不僅僅是在閱讀,更是在與一本有生命的、有靈魂的書進行對話。這種體驗,是電子書永遠無法給予的。

评分

剛拿到《書緣瑣記(精裝本)》的時候,我被它的書名深深吸引瞭。書緣,這個詞本身就帶著點宿命感和命中注定的意味,讓人聯想到人與書之間那種奇妙的羈絆。更何況是“瑣記”,這三個字又透著一股隨性而至的親切感,仿佛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理論著作,而是作者將自己零散的、真實的情感和思考娓娓道來。精裝本的質感更是不用多說,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安定感,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是許多電子書無法給予的。我喜歡在夜晚,藉著一盞暖黃的燈光,翻閱這樣一本實體書,紙頁摩挲的聲音,墨香淡淡的氤氳,這一切都構成瞭我心中最完美的閱讀氛圍。我總覺得,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緣分”,有的人能在書店裏一眼相中它,有的人可能是通過朋友的推薦,而我,就是被這個名字裏的“緣”字所打動。它讓我開始思考,我的閱讀史,我的書架上的每一本書,又與我有著怎樣的“書緣”呢?這本書,從名字到裝幀,都似乎在邀請我,走進一個關於書的故事,一個充滿偶然與必然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