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琐记(精装本)

书缘琐记(精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
  • 散文
  • 随笔
  • 书评
  • 阅读
  • 文化
  • 生活
  • 情感
  • 精装
  • 书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藏书、着录到鑑赏,书话是一种收藏的趣味
(书中附有限量经典复刻藏书票,共有五款随机出货)

  德国哲学家华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说:「一个收藏家记忆中最精彩的时刻,是拯救一部他从未曾想过、更没用憧憬的目光流连过的书,因为瞥见此书孤伶伶地遗弃在书市,就买下,赋予它自由。」一如所言,资深编辑吴兴文在《书缘琐记》中从自己开箱整理藏书谈起,细数关于藏书的过程与书籍背后的历史与时代意义。由于工作上的编辑经验,吴兴文在阅读同时也注意到书籍出版环节中的印刷、装帧等细节,辅以作家的轶闻故事,读者看来犹如身历其境,更明白许多单纯阅读所难以察觉的知识。书中不乏作者多年来的专业见闻,如八○年代牯岭街旧书摊的黄金时期、早期中国大陆淘书寻宝的乐趣,亦有书籍出版至今的历史价值,例如原本初版只印一千本的琼瑶《窗外》、吴浊流《亚细亚孤儿》初版本、朱天文《淡江记》等等。

  吴兴文谈及近年所见的书店风景,也反思现代的读者究竟需要书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书店应如何改变以因应时代潮流。面对网路时代,古书店的传奇故事与实体新书店的竞争压力,纸本书与电子书两者是淘汰抑或是互补?他们有各自生活的小确幸,而书与书店该与怎样的面貌存续,向读者传递知识?作者在书中自有独到的见解。义大利文学巨擘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曾说:「藏书是一种自我聊慰、孤独的现象,你很少找得到人可以分享你的激情。」《书缘琐记》谨以为记,让所有爱书、藏书的读者们得以分享吴兴文的淘书之乐;有书,并不孤独。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与《书缘琐记(精装本)》无关的书籍的详细简介。 --- 《古韵新声:宋词的审美变迁与时代回响》 作者: 王伯谦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全彩插图版 定价: 188.00 元 ISBN: 978-7-5678-9012-3 书籍简介: 《古韵新声:宋词的审美变迁与时代回响》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词学发展脉络、风格演变及其文化意蕴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跳脱传统对宋词的碎片化赏析,力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宋词审美史框架,揭示词体如何在北宋的盛世气象与南渡后的悲怆情怀中,完成从“艳科小调”到“一代之文学”的蜕变。 第一部分:词体的初生与北宋的雅化 本书开篇追溯了词体自晚唐五代萌芽至北宋初期的发展历程。作者着重探讨了晏殊、欧阳修等“先大家”在词风上的革新。他们如何将词从歌筵酒席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注入士大夫的理性精神与清雅格调。在此部分,我们详细分析了“花间派”遗风的消退与“宋人气象”的建立。重点考察了苏轼对词体的“以诗为词”的颠覆性贡献,他如何以旷达的胸襟、雄浑的笔力,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使其能够容纳哲理思辨与山水写意。 审美转向的剖析: 这一阶段的审美核心在于“闲雅”与“自然”。我们通过对柳永词中市井风情与城市生活的细致梳理,探讨了“都市词”这一独特现象的形成,以及这种世俗化倾向如何反作用于词体的格律结构。 第二部分:格律的精进与豪放/婉约的对峙 北宋中后期,词坛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本书用大量篇幅聚焦于李清照的横空出世。李清照的词,以其“易安体”的独特风格,标志着婉约词在艺术手法和情感深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的语言精炼、意象灵动,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捕捉细腻入微,为后世婉约词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与此同时,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豪放派,则在词的境界上进行了大胆突破。作者认为,豪放并非仅仅是题材的开阔,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投射,是对传统词风的有力反拨。本书通过对比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的结构布局和用典习惯,清晰地勾勒出两种审美范式在艺术表达上的差异与张力。 技术性探讨: 书中详细介绍了北宋时期词牌的演变,以及词牌的音乐性对词作者的限制与启发。 第三部分:靖康之耻与南渡后的“沉郁顿挫” “靖康之变”是宋词史上一个决定性的断裂点。本书将此视为词风剧变的催化剂。南渡后的词人,其创作主题不再是闺怨离愁的泛化表达,而是直接面对家国破碎的巨大悲怆。 秦观、姜夔、周邦彦的词风承接与转化,构成了南宋初期的重要景观。姜夔的“清空”之美,被认为是将词的意境推向极致的表现。他摒弃了过于直露的情感宣泄,转而采用高妙、清冷的笔触,营造出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感。 时代主题的深化: 重点分析了辛弃疾的词作。辛弃疾的词,是家国情怀、政治抱负与个人失意的复杂混合体。本书认为,辛词的“慷慨悲凉”并非仅是情绪的宣泄,而是士大夫在时代洪流中对“经世致用”理想的顽强坚守与幻灭的深刻自省。我们细致辨析了辛弃疾如何运用典故、比兴手法,将历史叙事融入个人情感的抒发之中。 第四部分:宋词的终局与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最后考察了南宋晚期,如文天祥的“气节之词”,标志着宋词在艺术形式上的最后一次振作,其悲壮的殉国情怀使词的社会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者总结了宋词对元曲、明清小说乃至近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特别指出了宋词所奠定的“含蓄蕴藉”、“以景衬情”的东方抒情传统,如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审美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与亮点: 史料扎实: 引用了大量宋代文集、笔记以及词谱资料,确保论述的可靠性。 图文并茂: 选取了近百幅宋代绘画、书法拓片与词人画像,对应分析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 理论创新: 提出了“审美周期性理论”,用以解释词风在雅化、世俗化、深化、悲剧化之间的循环往复。 《古韵新声》不仅是一部学术研究,更是一部带领读者重返那个“词的黄金时代”的文化之旅。它以严谨的考据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宋词作为一种独特文体,如何映照出一个伟大时代的精神肖像。它将帮助当代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宋词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兴文


  1957年生,台北市人,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个终生以爱书、编书、写书、藏书为职志的编辑人。现任北京海豚出版社特约总编辑,深圳《晶报》专栏作家。曾任远流博识网(北京)文化公司总经理、远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联经出版公司总编辑特别助理。着有《票趣˙藏书票闲话》、《图说藏书票:从杜勒到马谛斯》、《我的藏书票之旅》、《书痴闲话》、《我的藏书票世界》。
 

图书目录

推荐序/这一代的「书苦」 胡洪侠

一 阅读与编辑之间

漫游者─我的阅读告白
阅读的第三种选择
《开箱整理我的藏书》
在家与书为乐
编辑作为一种志业
图书编辑的守、破、离
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
胡愈之与装帧艺术
张静庐的签名本
沈公进京工作六十年
《台湾地名辞典》签名本
功夫在旅行之外
为学术和着述的人
陈正祥、台北市与我
永远的活字
名片、小本和ZINE
从《书的历史》绘本说起
图画书中书
古书镇与手工装订
爱上图书馆
《纸之路》的联想

二 纸本收藏的世界

聚散无常,不如刻书
藏以致「富」的古书市场
近代藏书家暨出版家
牯岭街寻宝
初版的「超现代」现象
搜与藏的博弈
「黄跋」的魅力
「黄跋」的可贵在友谊
前朝梦忆‧徽派绝响
悠游天下─明代文人的乐活方式
永恆和一日─忆黄裳
前尘‧书影‧新录
《蠹鱼篇》vs.《书痴的乐园》
梁思成‧陶湘‧《营造法式》
《环翠堂园景图》
从一份手稿说起
傅斯年致王世杰函
傅斯年《东北史纲初稿》
《女兵》日译本开天窗
赵丽莲编《北平景光》
话剧本《桃花扇》
《翠吟楼遗集》
孙立人与第四军官训练班
蒋经国与政工干部学校
李登辉的菜单
《梦书之城》的异想世界
艺术市场的两个世界

三 徘徊现代与当代

盛成‧黄扶‧徐悲鸿
他是个学者,其次是诗人
李霁野与《四季随笔》
昔人已乘黄鹤去
花木丛中─周瘦鹃的后半生
覃子豪与《东京回忆散记》
和风四海已纷吹
女人的另一种唇,会说话
《性史》(1980)
千年绮梦
缺乏爱的时代
试说「那话儿」
一千本的《窗外》
欧巴桑的书之二:《鲁冰花》
《篮球情人梦》
送给玲丽的《中国诗选》
张深切的抗日与知日
一本被遗忘的回忆录
《惘然记》初版本
《淡江记》中的老灵魂
《古春风楼琐记》赘语
「林志玲现象」背后
回想李丽华
戴国煇与《亚细亚的孤儿》
何妨是书生:张充和与周策纵
随喜与心得

四 推动书店新型态

推动书店新型态
文字渊源不穷尽
与友人论实体书店
这一代的香港书展
书店不死
谁还需要旧书店?
小确幸的书店时光
新浪漫主义价值观
另一种书店风景
分众书店的时代
我是平凡单纯的读者
看到更多的生活风景
《偷书贼》与《爱书狂贼》
没有人是孤岛

跋 书话是一种收藏的趣味──从藏书、着录到鑑赏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这一代的「书苦」


  忽然不想再写三千字以下的文章了。我刚写了篇〈台湾的「一九八四」〉,一万多字;准备写的那篇〈寿宴〉,少说也得三万字。年龄见长,文章亦应更长,这算不算「人与书俱老」的翻版?且说某日,我如此盘来算去,正得意间,不小心接一电话,竟是台湾的兴文兄自北京打来的。他说他的《书缘琐记》就要出版,其中大半首发于《晶报》「深港书评」,「不让你写序,感觉、似乎、好像、难免有些不太对头。」

  我迅速想像电话那端兴文兄结结巴巴边说话边点头如点数的样子,随即应承下来。不答应写序确实不太对头,应承或硬撑下来我又有点撩兴。书中他的书话每篇多在千字左右,序文字数理应以不超千字为宜。可是,我忽然不想再写三千字以下的文章了,这让我如何是好?

  于是我说,先把书稿传来。

  他说,其实你应该都看过了。

  我说,我必须再看一遍。

  这一「再看」,一篇一篇连起来看,我不期然而别有所悟:以这本《书缘琐记》而言,别人读时大可与兴文同游书海,共浴书香,分享得书之喜、淘书之乐,我却独独对其字里行间弥漫的「书苦」体会尤深。原来如今爱书可能会爱得很苦;原来一生追寻「书香」的人遭逢互联网时代,最终心里装的也许是「书苦」;原来这读书爱书聚书藏书写书出书终究是一件「苦中作乐」的事情。

  既然是「苦中作乐」,我就乐得把缠绕吴兴文数十载的书香暂置一边,聚精会神数一数他的「书苦」─

  二十世纪六○年代初,台北艺文印书馆严一萍先生发愿重编并影印《丛书集成》。他优选底本,线装精印,聚齐四千余种,费时七年而大业告成。到了八○年代末期,兴文购其《酒谱》等书而想见严氏其人,谁知先生已然病逝。书在人亡,岂不痛哉。况且这尚在的书,像《宋刊施顾注苏东坡诗》、改琦绘《红楼梦图咏》,据说也已为大陆书友蒐罗一空了。某日兴文兄怀揣思古念旧之情重游印书馆,发现店内虽说古韵犹存,但差不多就剩下满头银发的老板娘了。此是一苦。

  三十多年前,他上大三,主编一份四开双週刊校报,常常跑到印刷厂体会活字排版的甘苦。铅活字,老师傅,繁华街区的小印刷厂,而今安在哉?那时,他还去重庆南路书店街,逛商务印书馆,逛中华书局与世界书局,觉得店内陈设俱是老派味道,处处与众不同,俨然是哪位大藏书家的书房。曾几何时,而今俱不复识矣!此又是一苦。

  台北牯岭街旧书摊曾经多么兴旺,可是等到吴兴文上高中时,书街已似渐空渐盪的末班车了。即使如此,此地此街,仍是他难以割舍之所。再后来,他的家竟然就搬到了南昌路妙章书店对面的巷弄,自相邻一条巷子穿过,可直达牯岭街。巷口右转十公尺,即是赫赫有名的人文书舍。店内两排书架面对面,中间路狭,仅可容两人擦肩而过。他在这里买过武汉大学旅台校友会编印《珞珈》第二十七期「纪念陈通伯教授」特辑,还有一九六九年三月经济画刊总社限量重印的《弘一大师永怀录》。凡此种种往事,随着人换屋空,如今渐渐湮没了。兴文只好用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1932-2016)的话自嘲─「藏书是一种自慰、孤独的现象,你很少找得到人可以分享你的激情。」自以为是天下至乐,到头来只能自乐独乐。再说此乐香甜,也难掩箇中苦味。

  古旧书价越来越高了,冷摊拣漏也越来越难了,近十几年间吴兴文穿梭于北京、台北之间,眼睛不停寻寻觅觅,心中难免惨惨戚戚。某日在某店,淘书毕,正结帐,目光不知为何就钻进一张书桌脚下,见光暗处层层叠叠者,杂乱无章者,在在皆是零落残籍。他抽出一紫色活页夹,打开,竟是署名曹端群的〈我的练字经过〉散文手稿,写在「国语日报社副刊稿纸」上。如乱葬岗瓦砾中得一片秦汉瓦当。吴兴文长叹「皇天不负苦心人」。唉,此叹虽有几分气魄,所叹之人毕竟仍是「苦心人」。

  藏书家是与旧时月色打交道的人,其苦其乐都与岁月流逝有关。当年平鑫涛为琼瑶印《窗外》单行本,料想不会畅销,只印一千本给作者留个念想。谁知这小册子自己争气,销量一飞冲天,一週后加印两千本,然后再加印三千本,再加印五千本,再加印一万本……一年之内,销量过百万。即使在当时,《窗外》初版本也已十分难得,何况今朝。可是人家吴兴文竟然辗转从一位欧巴桑手上得到一册。虽纸张泛黄,岁月留痕,然触手若新,几未曾读。这该是兴文开心时刻了,谁知他又「苦」从中来:英姿少年今老矣,初版青春安在哉?

  二十世纪八、九○年代之交,是吴兴文猎书生涯中香喷喷的岁月。那时大陆懂书又有财力的藏书者少,台湾爱书人有机会能来往两岸者也不多,琉璃厂一带,海王村店内,在他眼中俱是物美价廉之书。他说:「一九八九年九月,秦贤次、王国良、志文出版社少东与我,连子善兄一起,专门为淘书,从上海转机到北京。有一天他们爬长城,我乘机熘到琉璃厂淘书,收获颇丰。」其中淘到的一本书便是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可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让中国书店于一九九三年拿到一本「第一届台北古书拍卖会」目录。得闻此讯,吴兴文心知不妙,暗暗叫苦,料定大陆旧书物美价廉时代行将结束,他这样的海外书客北京上海一路拣漏偷着乐的好日子眼看一去不复返了。「果然,」他说,「当年九月,在他们举办『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的目录,看到和台北拍卖会的目录,不但部分书种雷同,而且估价相近。事后北京收藏家回忆:书之底价,均是在中国书店门市部标价后一律加个零。」今天忆及此节,他仍是别有一番苦味在心头。

  吴兴文猎书的舞台不是拍卖会,而是大大小小新新旧旧的书店。书店越少,书店里的书越少,他所尝收藏之苦就越大。苦处越多,就越是不甘心。所以近些年他对两岸书店的兴衰最敏感,对拯救书店的思考也独多。他逛台北永汉书店,很不满意这家过去标榜「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的书店,面积不仅比从前缩小五分之一,主体区域也变了味道。他逛台北一○一大楼的PAGE ONE书店,发现其营业面积也缩小不少,门面局促于一隅,宛如隐藏在迷宫般的商场。于是他以救苦救难之菩萨心,抛出普度书店之方略:全球化大都会在社区书店和重要商圈之外,都更需要地标书店,如巴黎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纽约高谈书集(Gotham Book Mart)、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sellers & Publishers)等;书店如纸质媒体,需具有一己之个性。营造书和人相遇的场所,诱使顾客留下来,拿起书来,多在书架前流连;书店不只是卖书而已,书店应该将聚集在那里的资讯重新加以包装,进而产生创意,创造出新的商品……

  我原以为,像吴兴文这样的重症书痴,赶上这样一个到处有人预言「纸质书即将消亡」的碎片时代,迷恋书籍虽饱尝前辈爱书人不曾体会的种种苦处,晚上作起梦来,总应该是香甜的吧。他的室内、床上、身边,环绕着情色美人藏书票、木刻石板插图本、稀见绝版珍本书,还有竹刻砚台紫砂壶,美梦的元素俱已齐备,待夜深人静,酒意正浓,睡眼初闭,精神恍惚间,似有佳人拥书而至,一时间多少书香氤氲,多少书缘聚合,什么美梦作不出来?可是,他却在书里说,他常常作恶梦。

  俞晓群有书名曰《这一代的书香》,吴兴文其实应该再写一本书,名字不妨就叫《这一代的「书苦」》。如果真的要写,兴文兄又让我写序,我就不这么费劲写几千字了。我只需把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改编如下:

  善本如聚,
  价格如怒,
  牯岭厂甸无归路。
  望拍场,
  意踌躇。
  伤心网络经行处,
  古今万卷都做了土。
  兴,书人苦;亡,书人苦。

  写至此,话已尽,无奈还不到三千字。食己言而肥己,这种事干不得。好吧,结尾处我们再话说从头:我和兴文兄是如何认识的?且说第一届香港国际旧书展上,我正和董桥先生聊天,晃悠悠过来一人,和董先生点头寒暄。董先生见我对此人反应平平,大为奇怪,问道:「洪侠,你不认识他吗?」我说我不认识。「你怎么能不认识他呢?」董先生呵呵笑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吴兴文啊!」

  一晃,这都是十年前的一幕了。
 
胡洪侠(资深爱书人,深圳《晶报》总编辑)

图书试读

《惘然记》初版本

张爱玲的文字好比上海的风土,比较溼润,除了视觉的效果外,令人联想到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彷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让人喜欢上她。一个地区的文字如果偏油腻,肯定会喜欢张爱玲。就像民国初年的白话文,是刚解开缠足的大脚,充满白开水似的形容词和副词,到了张爱玲,或《古今》杂志时期的黄裳,融入古典诗词,或加上文史掌故的淬鍊,遂使大多数读者眼睛为之一亮;例如:〈色,戒〉开始描写王佳芝「胸前丘壑」、「娇红欲滴」、「云鬓蓬松往上扫」等词句。可贵的是,她的小说拆开来读像散文,值得慢慢地品读。

特别是一九四九年以前出版的版本,已经成为张迷追逐的标的。她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上海杂志社,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五日初版,邓散木题书名,共收十篇;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再版,增加〈再版的话〉,封面改由炎樱设计;山河图书公司,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出版增订本,增加新作五篇:〈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阿小悲秋〉,前言〈有几句话同读者说〉,跋〈中国的日月〉;以上只见初版本在私下交易,不但品相不佳,而且非万元人民币不可。以及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言》,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中国科学公司初版,她自己设计的封面,在网上交易,但品相不好,仍需八千元人民币(以上价格仅供参考)。

可见张爱玲是很重视自己的作品,每个阶段再版或增订版都会修改文字,或者交待缘由,值得像奥德雷‧汉纳曼编纂《海明威书目大全》般,帮她编成一部现代文学书目的典范。可惜的是,台湾早期出版的都没有註明出版年月,以我看到的《秧歌》,只註明封面设计夏祖明。不像琼瑶《窗外》,只有第一版没有註明,再版以后都註明,并且註明印数,我才有办法确认没有註明出版年月的版本是第一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装帧精良,一看就是用心之作。书缘,光听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古典的诗意,仿佛能联想到文人墨客围炉夜话,或是书堆中偶遇的惊喜。精装本更是增添了一份仪式感,让人忍不住想找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细细品味。我一向偏爱实体书,尤其是这种有厚重感的书,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阅读者的情感投入和作者的心血。封面上的插画也很有意境,色彩运用和构图都恰到好处,没有落俗的痕迹,反而透着一股淡雅的书卷气。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而是带着微微的粗糙,仿佛能抓住文字的灵魂。封底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本书的独特韵味,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曾在一个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翻开一本泛黄的老书,那股淡淡的墨香至今让我难忘。这本书的精装,仿佛也让我捕捉到了那种怀旧的、纯粹的阅读体验。在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一本装帧如此讲究的书,本身就是一种收藏。它提醒着我们,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包装本身,就已经是一件艺术品了,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大小,尺寸拿捏得非常到位,既不像大部头那样显得笨重,又不像口袋本那样过于袖珍,放在手中正好,翻页也十分顺手。封面设计上,那种留白的处理,以及字体的选择,都透着一股极简主义的美学,但又不是冷冰冰的,反而有一种内敛的、深邃的韵味。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个若隐若现的图案,感觉像是隐藏了什么故事,需要你静下心来去发现。当指尖轻轻滑过封面,那细致的纹理,那种磨砂的触感,都让人觉得十分舒服。我曾有本喜欢的书,封面就是那种光滑的亮面,结果没用多久就布满了指纹,看着就心烦。而这本书的质感,显然考虑到了长久的阅读和收藏。我是一个对书的“颜值”要求很高的人,毕竟它要陪伴我度过一段又一段的时光,一个好看又好摸的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缘琐记》的装帧,无疑是达到了我心中“精品”的标准。

评分

拿到《书缘琐记(精装本)》的时候,我首先被它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香吸引了。那不是刺鼻的化工气味,而是一种混合着纸张和油墨的、醇厚的香气,让人瞬间沉浸在一种怀旧而温暖的氛围中。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香气,是它灵魂的一部分,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这种香气,仿佛在诉说着这本书的诞生过程,以及它所承载的每一个故事。我喜欢在睡前,轻轻翻阅这本书,让这种香气伴随我进入梦乡。它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与一本有生命的、有灵魂的书进行对话。这种体验,是电子书永远无法给予的。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书缘琐记(精装本)》的封面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一个画面: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在一个安静的书房里,周围是堆积如山的书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这种古典而宁静的气息。那种色彩的搭配,饱和度不高,却很有层次感,给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字体的设计也非常考究,既有力量感,又不失优雅,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我特别留意了封底的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它们的排版方式也十分讲究,没有丝毫的杂乱,给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感觉。我喜欢那些设计感十足的书籍,它们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种艺术品。这本书的封面,无疑就是一种艺术品,它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拥有它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上,烫金的字体闪烁着低调而奢华的光芒,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都能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魅力。我特别喜欢这种烫金的处理方式,它不像印刷体那样普通,而是带着一种立体感和金属质感,让整本书显得更加精致和有品味。而且,在不同的光线下,烫金的字体还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仿佛赋予了书名生命。我曾经买过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它的书脊上也是烫金的,每次拿出来,总能吸引别人的目光。而《书缘琐记》的书脊,也是这样,给人一种“一眼万年”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拥有它。

评分

《书缘琐记(精装本)》的装订方式,我仔细看了一下,是那种线装的,非常牢固,书页也不会轻易散开。而且,翻开书本的时候,书脊部分非常平整,不会出现那种硬邦邦的、容易折断的感觉。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常需要把书压平来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买过一些胶装的书,用了没多久,书页就开始脱落,看着心疼。而这种精装的线装,不仅耐用,而且打开的幅度也很大,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因为书脊太紧而挡住文字。书口的处理也非常精细,没有毛边,显得非常整齐。我甚至能想象到,这本书经过几十年的时光洗礼,依旧能保持如此良好的状态。这是一种对书籍品质的极致追求,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简直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文字的行距、字号,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也不会显得疏阔,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段落之间的划分也很清晰,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在页边距的处理上也花了不少心思,留白的部分非常合理,既不会让页面显得空荡荡,又能给读者留出思考和批注的空间。我是一个喜欢在书上做笔记、写下自己想法的人,而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就非常适合我。我曾有本设计糟糕的书,排版密密麻麻,看着就头疼,根本无法进行任何的批注。而《书缘琐记》的版式,让我觉得,作者和编辑在内容的呈现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页插图,虽然篇幅不多,但每一幅都恰到好处,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为阅读增添了不少色彩。我喜欢这种“画龙点睛”式的插图,它不像那种密密麻麻的图画书,而是用最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这些插图,仿佛是从文字中生长出来的,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阅读想象,也让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我曾经看过一本纯文字的书,虽然内容很好,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书缘琐记》的插图,就像是给文字注入了灵魂,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愉悦和深刻。

评分

刚拿到《书缘琐记(精装本)》的时候,我被它的书名深深吸引了。书缘,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宿命感和命中注定的意味,让人联想到人与书之间那种奇妙的羁绊。更何况是“琐记”,这三个字又透着一股随性而至的亲切感,仿佛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理论著作,而是作者将自己零散的、真实的情感和思考娓娓道来。精装本的质感更是不用多说,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安定感,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是许多电子书无法给予的。我喜欢在夜晚,借着一盏暖黄的灯光,翻阅这样一本实体书,纸页摩挲的声音,墨香淡淡的氤氲,这一切都构成了我心中最完美的阅读氛围。我总觉得,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缘分”,有的人能在书店里一眼相中它,有的人可能是通过朋友的推荐,而我,就是被这个名字里的“缘”字所打动。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的阅读史,我的书架上的每一本书,又与我有着怎样的“书缘”呢?这本书,从名字到装帧,都似乎在邀请我,走进一个关于书的故事,一个充满偶然与必然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选择,我必须要提一下。它采用的不是那种一折就皱的薄纸,也不是那种过于光滑、反光的纸张,而是那种略带哑光质感的,摸起来有微微的颗粒感,感觉非常舒服。字迹印在这样的纸张上,显得格外清晰,而且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我曾一本喜欢的小说,就是用的那种太薄的纸,字都有些透,读起来感觉很糟糕。而《书缘琐记》的纸张,给我一种厚实、温润的感觉,就像是那种古籍的纸张,带着历史的沉淀感。这种纸张的选择,不仅提升了阅读体验,也让这本书本身显得更加珍贵。我甚至觉得,用这样的纸张去承载文字,是对文字本身的一种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