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教你看画,却很少人教你看雕塑!
看画,要到美术馆,但雕塑,随处可见。
第一本雕塑完全欣赏指南,从古典到现代,超过200个经典图例!
用最简易的图文解析,带你一窥雕塑的立体视界。
雕塑怎么看? ◎同样是《大卫像》,为什么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高大无比?多纳泰罗的大卫却小于真人比例?雕塑的尺度大小有什么重要?
◎罗浮宫里的《胜利女神》,展开双翼大步迈前,充满力量与戏剧性,把它摆到户外,是否同样令人震撼?空间环境对雕塑的影响力?
◎为什么古希腊着名的《里亚切青铜战士像》,完美无瑕的健美体格,成为各个时代男性的美好典范?而当代雕塑家奎恩却雕出怀孕且缺乏双臂的女子形象,雕塑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甚至,雕塑还具有纪念的意义,海德公园角的《皇家砲兵纪念碑》,缅怀追悼阵亡的战士即为一例。
学会用不同的观看方式及思考,你我都能轻松欣赏雕塑的奥妙!
生活中处处是雕塑,一栋建筑物、一尊人物像、一件大型装置甚至是一个玻璃杯、一把椅子、抑或汽车的引擎,这些都可以是雕塑。它融入我们的周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雕塑离我们这么近,我们却常常忽略它,它既熟悉又陌生,然而要看懂它却又是一门大学问。
熟稔艺术史与长年推动大众艺术教育的作者玛莉.艾克顿,透过简洁易懂的文字、搭配丰富的案例图示,用图片说雕塑的方式,带领我们分析并充分体验从古到今不同类别的雕塑艺术;从古典传统的源头和雕塑类型的发展,到各种不同类别的雕塑探讨;乃至雕塑在空间的摆放,它与建筑、绘画、工业设计的关系,以及现代雕塑的进展与变化,一步步带领读者进入雕塑的世界,领略与感受雕塑之美。同时,作者更引入雕塑背后的故事及意涵,让读者在咀嚼精彩故事时也彷彿游历了整个雕塑史现场,进行一趟雕塑史之旅。
书末所列的雕塑术语汇编、延伸阅读文献,以及欣赏雕塑时该有的问题思考,则让如何看懂雕塑变得更加简单入手。
观看雕塑时的10个思考问题 1. 雕塑摆放位置与你所在位置的相对关系为何?
2. 你能否绕着雕塑行走,观看它的不同面向?
3. 雕塑的形式与周边空间的关系为何?
4. 雕塑的尺寸为何?它是真人尺寸,还是小于或大于真人尺寸?
5. 雕塑的类别为何?它是浮雕、半身像,还是人物立雕?
6. 雕塑的媒材为何?是青铜、大理石、木材、金属,还是其他媒材?
7. 雕塑表面有何特征?它是否光滑、完成度高和/或经过抛光?
8. 雕塑位于室外还是室内?这会改变你观看它的方式吗?
9. 光线如何照射在雕塑上?这会改变你观看它的方式吗?
10. 雕塑是否具有或曾经具有某种功能?它是已完成还是未完成?
专业推荐 王志文 雕塑创作者
吴顺令 朱铭美术馆馆长
林庆祥 长荣大学美术系所教授
陈恺璜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刘柏村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雕塑系专任教授
刘俊兰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雕塑学系教授兼有章艺术博物馆馆长
蔡坤霖 英国曼彻斯特大都会大学创新设计学院(MIRIAD)雕塑比较研究博士候选人
蔡怀国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系教授
简志达 艺术家
简俊成 台北市立复兴高中美术教师兼图书馆主任
顾世勇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所长
(依姓氏笔划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