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樋口一叶的东京下町浮世绘:收录吉原哀歌〈青梅竹马〉等诉不尽的爱恋

(新译)樋口一叶的东京下町浮世绘:收录吉原哀歌〈青梅竹马〉等诉不尽的爱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樋口一叶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学
  • 明治维新
  • 东京下町
  • 浮世绘
  • 爱情
  • 吉原
  • 短篇小说
  • 樋口一叶
  • 古典文学
  • 文学译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四岁的老灵魂看尽世相百态 一抹冷笑写热泪 书就清丽而绚烂的下町庶民众生绘 明治时期天才女流作家樋口一叶 日币五千圆纸钞肖像人物 近代文坛上的闪亮彗星 令森鸥外、幸田露伴绝赞不已 享「现代紫式部」之美誉 逝世一二〇週年纪念版小说选 【重点介绍】 本书精选四篇创作于「奇蹟的十四个月」间的精致小品:〈大年夜〉、〈青梅竹马〉、〈十三夜〉及〈吾子〉,分别描写四名浮沉于艰困世道的女子,不仅十足展现了明治时期的女性百态,在樋口一叶清丽而古典的文笔之下,那些令人感到酸酸涩涩、诉不尽又理不清的爱恋情思跃然纸上。 究竟年仅二十四岁即陨落的女流作家樋口一叶是如何登上新版日币五千元纸钞肖像人物?书中特别收录文学创作新锐盛浩伟读后感、以中文写作的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深度专文,带领读者优游樋口一叶的文学世界。 跟随樋口一叶的目光,一窥明治女性的爱恋情怀,本书不容错过── 大年夜(一八九四.十二) ──题材从仿拟古典文学趣味转向刻划世相百态,开启日本文学史上「奇蹟的十四个月」之作。 青梅竹马(一八九五.一) ──在下町孩童的嬉笑游戏中掩映一段青涩爱恋,备受明治文坛大家森鸥外等人赞扬之作,告别纯真童年之必读经典。 十三夜(一八九五.十二) ──饱受家暴之苦的人妻巧遇初恋情人,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 吾子(一八九六.一) ──作者短瞬的一生唯一口语体之作,直书年轻母亲的哀怨独白。究竟男婴的出生是祸是福? 本书特色 ◎ 重量级文人评论【冷眼看尽庶民愁欢的现代紫式部──话说樋口一叶】 ◎ 生平小传与年谱【浮生如同一叶扁舟──樋口一叶小传与重要着作年表】 ◎ 作者轶事专栏【尘之中一叶记】 ◎ 读后感【明治女性的多重面貌】 ◎ 特别收录【樋口一叶与吉原花街柳巷】 ◎ 跟着手绘地图进行一场东京下町之旅【走吧,这尘世间的梦之浮桥──樋口一叶文学散步】 专文导读 元智大学应用外语系副教授 廖秀娟 历来文人眼中的樋口一叶 即便世人讥笑我是盲目的一叶迷也无妨,我要奉送给她「真正的诗人」这样的头衔。──森鸥外(一八六二-一九二二) 身为一名独立自主的女性,樋口女史在那个时代可说是例外中的例外。不论思维还是表现力都相当的敏锐,这不仅是就一名女性来说,即使是在汎汎众生中她仍是具有非凡才情的人。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将她视做一名女性。在那个时代,她的能力足以与男性并驾齐驱。──相马御风(一八八三-一九五〇) 樋口一叶天份极高,所写的女主人,多是自己化身,所以特别真挚。后期的着作,如〈浊流〉、〈青梅竹马〉等,尤为完善,几乎自成一家。……一叶在明治文学史上好像是一颗大彗星,忽然就去了。──周作人(一八八五-一九六七) 樋口一叶可能是日本文学史上最短寿的知名作家,但她寄居东京都市一隅陋巷,冷眼看尽世态,将庶民众生的欢愁收入笔底,写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林文月(一九三三-) 樋口一叶是打破花柳街与一般社会之隔的先驱,无论是妓女还是女作家、女诗人,都视作同等的女性去描写。──关礼子(一九四九-) 樋口一叶毫无疑问可以进入十九世纪最伟大女作家之列,〈青梅竹马〉是我读到的最优美的爱情篇章,她深入人心的叙述有着阳光的温暖和夜晚的凉爽。──余华(一九六〇-)
《明治风华录:东京下町的时代侧影》 导言:穿梭于时光的褶皱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的文学巨匠,亦非仅仅是某一部代表作的深入剖析。它是一部致力于还原明治时代晚期,特别是东京下町(平民居住区)社会风貌、民俗生活、以及隐藏在日常琐碎背后的复杂人性的历史侧影集。我们试图通过对大量史料、地方志、以及当时生活记录的梳理与解读,构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旧东京”景象。 第一章:大都会的胎动——明治维新后的社会结构变迁 明治维新如同一场强劲的季风,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地理与社会版图。然而,这种变革并非雨露均沾。本章将探讨东京,这座从江户蜕变而来的新首都,其内部的阶层分化。 上野与筑地之别: 探讨知识分子、官僚精英聚集的“新”地带(如银座、丸之内)与传统手工业者、小商贩聚居的“旧”下町之间的生活鸿沟。我们考察了新式西学对传统手艺人的冲击,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旧秩序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之道。 居住形态的变迁: 详细描绘了町屋(木结构房屋)的密集布局、共用水井与公厕等公共设施的社会功能,以及在狭小空间内人际关系的紧密性与潜在的摩擦。通过对町会(地方自治组织)运作的考察,展示了平民阶层如何维持社区秩序。 第二章:市井的韵律——衣食住行中的文化密码 下町的生活充满了独特的节奏感和仪式感。本章将深入剖析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轻易抹去的细节。 “暖帘”下的经济学: 考察江户遗留下来的各种小型店铺——豆腐店、米店、干货铺等。分析它们独特的经营模式,例如赊账系统(挂勘定)在社区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店主与顾客之间超越买卖关系的信赖纽带。 季度的更迭与饮食风俗: 详述明治时期下町的季节性食材与烹饪方式的演变。从渍物的制作到年节祭典中特有的食物,展现了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食物如何成为维系家庭情感和社区认同的核心元素。尤其关注豆腐、纳豆等传统豆制品的广泛消费及其营养地位。 公共澡堂与“汤治”文化: 澡堂(钱汤)不仅仅是清洁身体的场所,更是重要的信息交流中心和社交平台。本章分析了澡堂内的等级划分、谈资的流向,以及它在构建邻里关系中的非正式权力结构。 第三章:声色场中的边缘人——娱乐与慰藉的场所考察 在严格的社会规范下,人们总需要释放压力的出口。本章将聚焦于下町中那些提供娱乐与情感寄托的特定空间。 寄席的魅力与落语的生命力: 深入探讨以浅草六区为中心的“寄席”文化。分析落语(单口相声)如何以幽默的方式讽刺时弊、调侃生活中的不幸,成为底层民众最直接的文化慰藉。我们收集了数则当时流行的段子,并解析其背后的社会语境。 茶馆与烟草——流动的闲谈空间: 考察那些提供廉价茶水和烟草的场所。这些地方是信息传递的“非官方报纸”,各种传闻、八卦乃至对时局的不满都在这里悄然发酵和传播。 简述艺伎与“花街”的生存法则: 虽然本书主体聚焦于普通平民,但我们简要概述了在下町边缘地带存在的娱乐场所,尤其是那些为普通工薪阶层服务的“三流”艺伎馆或慰藉所,揭示了在特定经济条件下,女性在边缘职业中的挣扎与策略。 第四章:信仰的土壤——神祇与日常的交织 在快速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信仰如何在新兴的都市环境中找到立足点? 街角的神社与佛龛: 考察下町居民对地方守护神(如稻荷神、天神)的虔诚。分析小规模的、社区化的祭祀活动如何取代大型寺社,成为凝聚社区精神力量的主要载体。 迷信与科学的拉锯战: 记录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民间疗法、占卜术,以及它们与新传入的西医知识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普通民众在面对疾病与灾厄时的复杂心态。 第五章:劳动者的面孔——汗水与尊严的价值 下町是东京工业与商业的基石,是无数工匠、搬运工和店铺帮佣的聚集地。 学徒制与终身雇佣的残余: 考察传统行业中“师徒”关系的延续,以及这种关系在资本逻辑冲击下面临的瓦解。探讨年轻学徒如何在艰苦的劳动中学习技艺并被社会化。 女性劳动力: 聚焦于在纺织、制作、以及家庭帮佣中辛勤劳作的女性。分析她们在微薄收入下如何支撑家庭,以及新兴的工厂女工与传统家庭作坊女工的不同境遇。 结语:流逝的浮光掠影 本书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描摹,试图还原一个既有活力又充满压抑的“明治东京下町”。它没有宏大的政治叙事,只有千千万万普通人为了生存、为了情感、为了维护那份卑微尊严而付出的努力。这些片段,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也最易被后人遗忘的社会肌理。这些故事,与那些在文学中被描绘的华丽与哀愁,共同构成了日本近代史的厚重底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樋口一叶(ひぐち いちよう)


  1872年5月2日─1896年11月23日

  日本着名小说家。本名樋口奈津,一八七二年出生于东京千代田区小康士族家庭。曾接受过五年正规教育,学历仅有小学程度,后进入由女歌人中岛歌子主持的「荻之舍」私塾,学习古典文学及和歌创作,熟读《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古典文学经典。二十岁时发表处女作〈闇樱〉于《武野藏》杂志打响文名,是近代日本社会第一个以写作为职志的女性。

  曾陋居于东京下町风月场所附近以经营杂货维生,其间看尽周遭贩夫走卒、赌徒妓女之百态,丰富了写作内涵。自一八九四年十二月至一八九六年一月的十四个月间,接连发表了〈大年夜〉、〈青梅竹马〉、〈浊流〉等生涯代表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奇蹟的十四个月」。 一八九六年因肺结核病逝,得年二十四岁。

译者简介

陈冠贵


  专职日文译者,台湾大学日文系双修中文系毕业,译作横跨手工艺、小说、生活、商管类等各领域。自我期许能优游于中日文之间,带给读者阅读无碍的文字飨宴。苦心孤译 detectivestella.blogspot.tw/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明治女流文学的第一人:樋口一叶


  二〇〇四年日本银行发行的新钞当中,樋口一叶是首位肖像被选入五千日圆纸钞的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採用古典的文体,以细腻的文笔描述女性在贫困的庶民生活以及封建社会中备受磨难的哀伤与辛劳,作品内容立点于弱势女性的视点为其发声并对当时的封建社会发出批判。然而樋口一叶受欢迎的原因除了她的作品本身之外,她单身、未婚、无子、只身闯入男性职场奋战不懈的精神,大大的冲撞了明治时期在家父长制度箝制下寄予女性的贤妻良母形象,在现今也让同在日本职场中艰困闯荡的职业女性心生共鸣。

  樋口一叶出生于一八七二年,本名奈津,别名夏子。樋口一叶的父亲名叫樋口则义、母亲多喜,一叶之上有二位哥哥和一名姊姊,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是个七人大家庭。樋口家原为农民,在幕末时期举家迁居至东京,并使用了方法购得了士族的身分,在幕末维新初期的动盪时期中又顺利的谋得下品官吏的位置,家境可谓安泰。樋口一叶热爱学问,成绩名列首席,自小即喜爱阅读江户时期的草双纸,并在父亲的规划下进入桂园派学习和歌;十四岁时即入门中岛歌子的歌塾萩之舎成为门生,接受和歌以及作文的指导,并接触《源氏物语》以及平安朝的古典文学,培养她的文学感受性。

  但好景不常,长兄体弱早逝,父亲不谙投资经营之道事业失败,在她十七岁时,一心栽培她的父亲因病过逝,留下了庞大的债务,樋口一家宣告破产。已经有媒妁之言的未婚夫也随即取消婚约,樋口一叶带着母亲与妹妹一家三口流落至本乡菊坂,母女三人靠着家庭代工赚取生活费用。没有正职的工作,又必须独自扶养家人,被未婚夫抛弃又背负庞大债务的一叶终日为借款奔波,以现今的用语来说可称得上是人生的失败组(败犬)。

  在她穷困潦倒借贷无门之时,同样也是萩之舎门生的三宅花圃以小说《薮の莺》赚取高额的稿费,樋口一叶受到激励放弃了一向喜爱的和歌,转而开始写小说,期望可以以此营生养家。换言之,她写小说并不是因为个人兴趣,也不是为了自我救赎,而是为了养活母亲与妹妹,然而这些当初为了钱而写出的小说却成了开启日本近代小说的杰出的作品。

  一叶十九岁时认识了东京朝日新闻的小说记者半井桃水,并受他指导学习小说的书写手法。之后发表了第一部作品〈闇樱〉,但小说的收入并不如期待。在半井桃水热心的指导下,樋口一叶对半井产生了情愫,可是两人的交往在萩之舎之中引起轩然大波,最后两人在周围流言蜚语的压力之下分手。

  与半井桃水分手后,一叶因精神上的打击以及穷困的生活一时有了放弃写作的念头,并决定搬家至当时靠近风化地吉原游廓的外围之处──下谷龙泉町附近,做起了卖文具糖果的杂货店生意,但结果也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以关店收场。虽然杂货店的营业成果不佳,但在这个风化区后方小巷生活的经验对她日后的写作却有了相当大的助益,培育了她观察市井小民心声的文学能力,发表的作品以及文才不仅受到当时代文坛领袖森鸥外的欣赏,也获得最具影响力的文艺杂志《文学界》同人的肯定与青睐,代表作〈青梅竹马〉即是这时期的生活经验蕴育出来的作品。

  〈青梅竹马〉发表后在文坛引起旋风,樋口一叶以此作品获得当代一流女作家的名声。之后创作意欲强盛又陆续发表了多篇作品,但是因执笔的辛劳以及长年贫困的生活所累积的疲累造成身体的困顿,最后在二十四岁时因肺结核去世。她从发表作品到辞世之间发表了多篇优美的作品,被称为「奇蹟的十四个月」。

  而本书所收录的四篇作品〈大年夜〉(一八九四.十二)、〈青梅竹马》(一八九五.一)、〈十三夜〉(一八九五.十二)、〈吾子〉(一八九六.一) 皆是这期间的创作。其中〈青梅竹马〉被视为是樋口一叶的最高杰作,更荣登日本近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与夏目漱石的《心》、森鸥外的《舞姬》、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岛敦的《山月记》同为日本高中生国语教科书的固定教材 ,论文研究量庞大且着名的研究者众,例如前田爱氏(《樋口一叶の世界》1989.3,筑摩书房)、佐多稻子氏 、关礼子氏皆是为〈青梅竹马〉提出崭新读解的重要学者。     〈青梅竹马〉原意为《比肩》,此一词乃取材自《伊势物语》第二十三段――

  筒井筒兮井筒量/而今身高已过昔/不见阿妹兮几时光
  比头发兮互较长/今已过肩非同昔/结发为谁兮君岂详

  描述的是少男少女青梅竹马之情。作品中十四岁的女主角美登利拥有一位在青楼大黑屋当红牌花魁的姊姊,美登利对龙华寺住持的儿子藤本信如暗中抱有好感。在一年夏季祭典的夜晚,横町的孩子王长吉假借信如的名字跑去挑衅美登利,让美登利误以为信如对自己不满,在不知道实情之下对信如产生了怨怼,之后彼此间便不再交谈,但是即使如此喜爱信如的心情仍然无法断然斩除。某日在阵雨中信如走到大黑屋前时不凑巧脚上木屐的前鞋带碰巧松脱,只能在大黑屋前的屋檐下避雨修鞋,美登利发现屋外之人是信如时一阵脸红,心头扑通地急跳着,隔着格子门的间隙赶紧将友禅绉绸的碎布默默地抛出去,但是信如却视若无睹,待美登利伤心离开后才郁闷的看着地上被雨淋湿的红色友禅。最后被美登利误解的信如,则在无法对美登利解释的情况之下,在美登利家门口的格子门上插了一朶水仙的造花后,随即离开接受僧侣的修行。

  〈青梅竹马〉中主要登场人物多为十三至十六岁的少年少女,介于男孩女孩转化成为男人女人的分界线上,他们的父母与亲人的工作皆围绕着吉原游廓而生,例如美登利的姊姊是吉原中顶级妓院大黑屋里红极一时的名妓,凭此关系她与父母三人借居在大黑屋的宿舎,母亲靠着为吉原妓女们缝衣补袖贴补家用,父亲则是在吉原的小妓院担任书记,大街帮的田中屋正太郎的祖母开当舖放高利货给吉原妓楼以及周围依附吉原求生的劳工阶级,三五郎的父亲是人力车夫,为挣钱养家终日只能对廓内大爹们鞠躬哈腰唯唯诺诺,而龙华寺信如的父亲原是一名该清心修佛的和尚,却好色纵欲、贪食爱财,娶了小自己二十多歳的少妻,并要女儿顾店,利用她年轻的姿色引诱男人购买,或是强迫妻子在寺庙前大声叫卖贩卖发簪拚命歛财。吉原游廓表面上看起来是贩卖性与欲的地方,但背后却是个由金钱能力支配的社会结构,美登利的父母无钱无势,何以美登利可以以大姊头之姿恣意横行在大音寺前,其背后的原因无非是姊姊大卷花魁正值全盛时期,往来客人中多为兜町(现今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老板或是银行的董事、国会议员,以及美登利本身姿色的商品价值。然而在父母、大黑屋老板、依附权势的老鸨们的緃容之下,天真浪漫、热情开阔、随性而为的美登利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身体的商品性,也不曾意识到周围男性投射在她身体上的欲望。本文第三章刚从妓院出来的年青人看到她早晨沐浴返家途中露出的雪白脖颈不禁说道「真想看看她三年后的模样」,第五章中小巷帮的长吉怒骂她「臭妓女」、「继承妳姊姊的臭乞丐」,或是第十四章中卖丸子的高个儿与正太的对话中,卖丸子的童言童语「当花魁不是很好吗?那我明年开始就要卖季节商品,等我赚钱了就拿钱去买她」,一语点破了美登利的未来,然而对此丝毫不觉的美登利仍相信自己拥有「恋爱〉的可能与自由。

  另一方面,信如自小看着父亲的贪婪、母亲的无耻、姊姊的无知,他在意世人的眼光、憎恶父亲的俗气贪婪好色与不守佛门清规,这样的心理也反映在他对待美登利的态度上。如前所言,美登利象征的即是吉原世界的价值—―钱与欲,也因此,当信如玩游戏不小心跌倒时,美登利递出了红绢手帕反而被同学们取笑「藤本明明明是和尚还和女生讲话……美登利大概会变成藤本的老婆」,这无疑是违背了他的信念,使他有可能成为如同父亲一般的人。在阵雨中美登利隔着格子门投递出来的,不仅仅是一条绑木屐的友禅碎布,更是她对信如的爱恋,而信如对于在地上被雨淋湿的红色友禅(美登利的情)久久无法捡起只能郁抑的凝视,则是因为拾起了就代表着自己向父亲的价值观、吉原所意含的色欲与金钱妥协,作品中的敍事者多次以龙华寺的信如与大黑屋的美登利来称唿二人,就如同纯白的水仙造花与绽红的友禅碎布,二人之间耸立的是佛与欲/圣与性的对峙,无法认同吉原价值的信如最终将离开吉原成为僧侣,其余人则无法脱离吉原由钱与欲拑制纠缠的命运。

  而第一篇作品〈大年夜〉则被视为是樋口一叶向江户文学大师井原西鹤致敬的作品。井原西鹤以作品《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成名,其着作《西鹤诸国话》中有一篇〈除夕夜计算不合的故事〉(「大晦日はあはぬ算用」) ,描写的是即便年终面临被人讨债的窘迫,浪人仍应坚持武士应有的气节。而樋口一叶的〈大年夜〉也是一篇描写除夕夜计算不合的故事,但樋口一叶所描述的大年夜则意在彰显明治社会中富裕阶级与贫困百姓的生活对照,这也是一叶首篇以金钱为主题的作品,其中欠债、追债与借贷的描写被认为部份反映一叶的实际欠债经验与心声。

  第三篇作品〈十三夜〉分成上下篇,上篇描写的是在十三夜这晚女主角阿关夜奔回家盼望能与丈夫离婚,并向父母道出嫁入豪门七年的心酸。女主角阿关虽出身平民,但因丈夫原田勇对十七歳的阿关一见钟情死命纠缠,使得阿关虽无富裕人家的技艺学识仍得以幸运嫁入豪门,但是婚后几年娘家的穷困与技艺学识的浅薄反成为丈夫讪笑嘲讽和沉迷于艺妓、小老婆的理由。阿关每日都活在丈夫的语言暴力与羞辱逼迫之下,忍无可忍之余,阿关某日夜晚抛下儿子太郎飞奔回家想央求父亲代写离婚书,但在父母亲的劝说并考量到弟弟亥之助的前途之下放弃离婚的念头,决心当自身已死,仅以太郎母亲的身分努力维持与丈夫的婚姻。一八九六年一月发表的〈吾子〉虽然也是描述夫妻关系的不和,但是因着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情让女主角「我」试图重新修复与丈夫的感情,是一篇以快乐结尾的作品,但是〈十三夜〉则并非如此,家虽回了却难以期待阿关会有美满的婚姻,这也不禁让人思索众人欣羡万分嫁入豪门的婚姻是否就意谓着手持黄金打造的钥匙就能开启幸福婚姻的大门?

  〈十三夜〉另一个意外的展开则是下篇青梅竹马高坂录之助的出现。阿关在抚袖掩泪告别家人后搭上人力车,清月虫鸣风声穿耳流逝,人力车夫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车夫突然停车说道「我不愿意再拉了请下车吧!」这突发的状况也让乘客阿关与人力车夫高坂录之助有了相认与对话契机。原来阿关与青梅竹马菸草店的小老板录之助情投意合,但在她十七歳时因原田勇的强势介入而改变了二人的命运,录之助在阿关嫁人之后失去了生命的动力,也放弃了所有的职责,虽然娶妻生子却不愿工作,只知日日放纵寻乐,最终妻离子逝、家破人亡,独身一人靠着微薄的金钱借宿村田家二楼的一隅才得以免于流落街头的命运。

  过往对于小说〈十三夜〉的上、下篇构成解释分歧,特别是在阿关与丈夫原田勇的故事中,该如何定义下篇中阿关与青梅竹马录之助遇然邂逅的意义?首先前田爱氏认为下篇录之助的出现,是为了要凸显出在上篇中阿关因身为原田勇之妻所建构出的被害者身份之下,其实隐藏了她是改变录之助人生的加害者的身分。〈十三夜〉下篇中借由录之助的潦倒来揭露出阿关对婚约的无做为与不反抗,使她成为将录之助逼入絶望并使其人生破灭的加害者,这样的作品结构使小说〈十三夜〉的作品世界涵义更深远。高田知波氏则认为,下篇中录之助出现是为了要让阿关透过与录之助的相逢,真实的体认到想再回到未婚前的旧时已经是全然不可能的事了,放弃养家育儿工作的录之助早已不是她十七岁时认识的美少男。而田中实氏则将焦点关注在阿关的丈夫原田勇上,认为解明原田勇的态度变化应当有助于理解身为原田勇之妻的阿关。因为〈十三夜〉是採取阿关向父亲控诉与丈夫原田夫妻间龃龉的形式,所以原田勇的话语权在〈十三夜〉的空间是被压迫的,透过阿关的视点被世人视为才俊的原田就如同「鬼」一般的呈现,但是在阿关父亲的视点导入之下,则又揭示了原田勇明理、懂人情事故又有学问,有其人人夸奖且能干的一面,特别是户松泉氏将焦点放在原田勇的职业「奏任官」上。原田勇受过高等教育,应是位拥有开明主义价值观的人士,这可从他不顾阶级差距、学识深浅,勇于追求恋爱结婚的行动中得到证实,再加上奏任官的工作乃是明治维新期促进近代化的机构,在此职位上担任高级官员的原田对妻子阿关的不满,可能是来自于他对阿关能够超越传统的桎梏学会独力思考判断的期望。阿关的封建性与被动性可以从她对自身婚姻的无反抗、全依父母之意取舍放弃自我判断一事看出,亦可从她对于丈夫态度转变理由的不探询,只将丈夫施在自身的奚落嘲讽,视为自身的不幸而被动承受的态度中看到。她唯一做出冲破封建思维、独立自主的行动,就是在十三夜的夜晚决定离家,放弃贤妻良母身分,换言之,原田勇对于妻子阿关的言语奚落,极有可能是源自于他对妻子追求新思惟的期待,亦或是对妻子固守旧思惟的憎恶。透过〈十三夜〉中原田勇形象的新发现,得以突破以往容易陷入夫妻小三、言语家暴的制式读解,而有了创新阅读的可能。如此新旧思惟的冲突展现,也更能够刻划出一八九五年明治政府试图摆脱旧思惟、积极晋升欧美帝国之列的企图心。

  长久以来因樋口一叶倣古体的书写方式让不惯于阅读古文的读者远离了她的作品,虽然有众多学者投入作品研究并累积了庞大的研究成果,但也不可讳言她的作品与一般民众的距离甚远,这也间接的影响了台湾读者对于樋口一叶的了解。然而在五千日圆纸钞的推波助澜之下,樋口一叶热潮再起,再加上近几年女性深入职场为求自我实现而错过、或选择放弃婚姻的实例增加,这时选择单身、未婚、无子、只身闯入男性职场奋战、披荆斩棘的樋口一叶就如同人生路途上的前辈般,为现今的女性展现出一种新的生命哲学与典范。
 
(元智大学应用外语系副教授 廖秀娟)

图书试读

十三夜



平时阿关会搭乘威风凛凛的漆黑人力车回娘家,只要车声在门前停了,她的双亲就知道应该是女儿回来了而出去迎接。可是,今夜她却搭乘路过载客的人力车,甚至在街头就老早把车打发回去,一个人无精打采地站在格子门外。

而父亲在家中仍旧老样子大声说话:

「说起来我也算是一个幸福的人,不管哪个孩子都很温顺,抚养他们不用太费心,而且又人见人夸。只要不渴求非分的慾望,我也没有其他愿望了。哎呀呀,这真是值得庆幸啊。」

父亲肯定是在和母亲说话吧。

唉,他那么开心什么都还不知道,我有什么脸请他帮我要离婚书呢?被骂是必然的。身为已经有太郎这个儿子的妈妈,却把太郎放着跑出夫家,虽然也已经左思右想过种种,但事到如今要惊动两位老人家,让他们至今的喜悦都化为泡影,还是觉得很痛苦。

干脆不要说回去算了。只要回去了,我就是太郎的母亲,无论到什么时候我永远都是原田的夫人。双亲也可以有个奏任官女婿而引以为傲,只要我勤俭持家,偶尔也可以送他们合口味的点心或零用钱。如果按我的意思离婚了,继母就会让太郎尝到苦头,双亲也会忽然失去以往的骄傲而抬不起头来。还要担心别人的看法、弟弟的未来,唉,我怎能因为自己的私心阻挡了弟弟出人头地的前途。回去吧,回去吧,回到那个像魔鬼的丈夫身边吧,那个魔鬼的、魔鬼的丈夫身边……

哎呀,不要不要!就在她身体发抖的时候,摇摇晃晃之间不禁撞到格子门发出嘎的一声。于是父亲大声问:「是谁啊?」他误以为是路过的顽童恶作剧。

阿关站在门外呵呵笑着说:「父亲,是我啊。」声音极为可爱。「咦?是谁、是谁啊?」父亲拉开纸门一看说:「喔,是阿关啊。妳怎么站在那里?怎么这么晚还过来,没搭人力车,也没带女佣吗?哎呀呀,快进来里面,快进来吧。忽然被妳吓到真让人惊慌失措,格子门不用关没关系,我来关。妳就进去里面吧,一直往里面到月亮照到的地方吧。来,用坐垫,坐在坐垫上吧。榻榻米很脏,我跟房东说过了,但他说工匠没空处理。妳不用客气什么,怕衣服弄脏了垫着这个吧。哎呀呀,妳怎么这么晚才出来,家里都还好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新譯)樋口一葉的東京下町浮世繪》這個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種懷舊又充滿故事性的氛圍。「東京下町」是一個非常有畫面感的詞,讓人立刻聯想到日劇中常出現的,充滿人情味的老街區,在那裡,生活雖然樸實,卻也蘊藏著許多鮮活的故事。而「浮世繪」更是增添了一種古典的藝術美感,暗示著書中的描寫將如同浮世繪般,捕捉時代的瞬間,呈現出豐富多彩的人生百態。接著,「吉原哀歌」這個詞,瞬間就帶來了濃厚的戲劇張力,它代表著一個特殊的社會場域,也預示著書中將有許多關於無奈、悲傷、卻又無法擺脫的情感糾葛。而「〈青梅竹馬〉」的出現,則像是一抹溫暖的色彩,對比之下,更讓人好奇這段純真的情誼,將如何在那個複雜的時代背景下,面對「吉原哀歌」所代表的現實考驗。我迫切想知道,樋口一葉如何透過她的筆觸,描繪出這些「訴不盡的愛戀」,以及在那種環境下,女性所展現的堅韌與脆弱。

评分

《(新譯)樋口一葉的東京下町浮世繪:收錄吉原哀歌〈青梅竹馬〉等訴不盡的愛戀》這個書名,有一種詩意和故事感。我特別注意到「浮世繪」這個詞,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對當時社會百態的描繪。「東京下町」則具體化了場景,讓人聯想到舊時的巷弄、市集,以及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而「訴不盡的愛戀」和「吉原哀歌」,則點出了故事的核心,那將是關於情感的糾葛,也許是愛而不得,也許是身不由己。我對「吉原」這個詞一直有種複雜的感受,它代表著聲色場所,但也可能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女性故事。而「〈青梅竹馬〉」的出現,則帶來了一絲溫暖的懷舊感,對比之下,更凸顯了之後的「哀歌」的悲情。我非常期待透過樋口一葉的文字,能夠看到那個時代的女性,她們的喜怒哀樂,以及她們在愛情中所經歷的種種。

评分

(新译)樋口一叶的东京下町浮世绘:收录吉原哀歌〈青梅竹马〉等诉不尽的爱恋

评分

我一直對明治時代的日本文學充滿好奇,特別是那些描繪女性生活與情感的細膩作品。樋口一葉這個名字,雖然在台灣不算是家喻戶曉,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容小覷。這次偶然看到這本《(新译)樋口一葉的東京下町浮世繪》,書名就很吸引人,既有「浮世繪」的古典意境,又點出「東京下町」的庶民生活,加上「訴不盡的愛戀」,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扎求生,卻依然保有細膩情感的女性角色。我對「吉原哀歌」這個詞也印象深刻,總覺得那是一個充滿了悲歡離合,卻又帶著幾分淒美的世界。想像著在那個時代,女性的生存空間有多麼受限,她們的愛戀又會以怎樣扭曲卻又真實的方式呈現,實在令人感到好奇。書名裡特別提到〈青梅竹馬〉,這又是一個勾起我無限想像的點。青梅竹馬的純真情誼,在亂世之中能否得以倖存?又會遭遇怎樣的波折?我非常期待透過一葉的筆觸,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窺探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愛戀與悲歌,希望能藉由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明治時期的社會文化,以及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這本《(新譯)樋口一葉的東京下町浮世繪》的書名,讓我對「訴不盡的愛戀」這部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明治時期,社會結構變革劇烈,女性的地位與選擇更是受到諸多限制。我好奇,樋口一葉筆下的女性,她們的愛戀會是怎樣的樣貌?是深閨中的思念,還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無奈選擇?「吉原哀歌」的出現,更加深了我對這份愛戀的複雜性的想像,那是一個充滿了慾望與悲傷的地方,在那裡的情感,想必都帶著一層濃重的色彩。而「〈青梅竹馬〉」又像是一絲純真的曙光,對比之下,更顯得悲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女性在愛情中的掙扎、犧牲與堅守,展現出她們在那個時代的生存韌性,以及那份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依然能夠燃燒的愛戀。

评分

這本《(新譯)樋口一葉的東京下町浮世繪》的書名,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日本明治時代的電影或文學作品。書名中的「東京下町」,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詞彙,它勾勒出了一個真實、接地氣的場景,我想像著那裡有著熱鬧的市集、狹窄的街道,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們。而「浮世繪」的意涵,則為這個場景增添了一層藝術的想像,彷彿在翻閱一本古老的畫冊,看到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與故事。「吉原哀歌」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一股濃濃的悲劇色彩,讓人不禁聯想到那個時代,女性在社會中的艱難處境,以及她們在情愛中所承受的痛苦。「〈青梅竹馬〉」又是另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關鍵詞,它代表著純真、美好,卻又在「吉原哀歌」的背景下,顯得格外脆弱,令人擔心這段情誼的最終走向。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呈現出,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女性如何努力地在情感與現實之間找到生存的空間。

评分

這本《(新译)樋口一葉的東京下町浮世繪》的書名,真的有一種古典而又充滿韻味的感覺。首先,「浮世繪」這三個字,立刻讓人聯想到江戶時代那些色彩斑斕、描繪市井風情與美人圖的版畫,充滿了生活氣息,也帶著一絲虛幻與無常。而「東京下町」,更是具體地勾勒出了一個庶民生活的場景,那裡有著市井小民的日常喧囂,也有著他們獨特的生存智慧與情感糾葛。接著,「訴不盡的愛戀」更是直擊人心,讓人好奇這「愛戀」的樣貌,究竟是熱烈奔放,還是壓抑隱忍?尤其提到「吉原哀歌」,那可是當時風月場所的代名詞,多少故事與悲劇在那裡上演,又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愛恨情仇。而「〈青梅竹馬〉」這個標題,更是為故事增添了一抹純真與懷舊的色彩,讓人不禁想知道,這段童年時期的情誼,在這複雜的社會背景下,將如何發展。總而言之,這書名就已經構築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文學畫卷,我對一葉如何將這些元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展現出那個時代女性的細膩情感與生活困境,充滿了高度的期待。

评分

《(新譯)樋口一葉的東京下町浮世繪》這書名,光聽就很有日本文學的韻味。我尤其對「下町」這個詞特別有感觸,它總能勾起我對於舊時代日本的想像,那種充滿生活氣息,卻又帶點憂傷的氛圍。「浮世繪」的意涵,則像是為這個場景增添了一層藝術的濾鏡,讓人期待書中能有細膩的觀察與深刻的描繪。「吉原哀歌」這四個字,瞬間就將故事的基調定調為一種複雜的情感,它可能包含了誘惑、迷失、無奈,甚至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青梅竹馬〉」的加入,則像是在這沉重的背景中,投下了一絲懷舊的溫暖,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這段純真的情誼,在時代的洪流中,將會走向何方。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呈現出,明治時代女性在愛情中所經歷的種種,以及她們如何在嚴酷的社會環境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

评分

這本《(新譯)樋口一葉的東京下町浮世繪》的書名,本身就已經是一篇引人入勝的短篇故事了。我對「東京下町」這個詞非常著迷,它不像高樓林立的新宿或銀座,而是充滿了歷史的痕跡和濃濃的人情味。我想像著,在那裡的屋簷下,有多少關於生活、關於愛情的點滴故事正在發生。「浮世繪」則進一步提升了這種想像,彷彿能看到一幅幅畫卷,捕捉下町的日常景象,也描繪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吉原哀歌」的出現,更是直指故事的核心,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場所,更是一個時代女性命運的縮影,那裡的愛戀,想必都帶著深深的無奈和悲傷。「〈青梅竹馬〉」作為一個對比,更能凸顯出「吉原哀歌」的沉重,它像是一道純真的光,卻又被現實的陰影所籠罩。我非常好奇,樋口一葉如何將這些看似衝突的元素巧妙地融合,講述那些「訴不盡的愛戀」,以及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女性所面對的種種挑戰。

评分

從書名《(新译)樋口一葉的東京下町浮世繪:收錄吉原哀歌〈青梅竹馬〉等訴不盡的愛戀》來看,我對「東京下町」這個詞非常感興趣。不同於現今光鮮亮麗的東京,明治時期的下町,想必是一個充滿人情味,但也可能充斥著貧困與掙扎的區域。那裡的生活節奏、人們的交流方式、甚至是空氣中瀰漫的味道,都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樋口一葉身處那個時代,又將如何捕捉下町的精髓?是透過對日常瑣事的細膩描繪,還是對人物細微情感的刻畫?「浮世繪」的意涵,在此處的應用,讓人聯想到一種捕捉瞬間、卻又包含無窮意味的藝術手法。我期待書中能呈現出真實而生動的下町場景,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感受那時代特有的生活氣息。同時,「愛戀」這個主題,在下町的背景下,更顯得格外有力量,或許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在困境中尋求慰藉、在壓抑中渴望釋放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