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一點德文: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戰舊信中的德國往事(軟精裝修訂典藏版)

每天讀一點德文: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戰舊信中的德國往事(軟精裝修訂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二戰
  • 德國曆史
  • 書信
  • 文化
  • 曆史
  • 戰爭
  • 歐洲曆史
  • 傳記
  • 曆史文化
  • 精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麼富有情感的二戰書信
這麼珍貴的二戰紀實
這麼具有學習意義的德中對譯內容
《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戰舊信中的德國往事》
佳評如潮,堂堂推齣軟精裝修訂典藏版!

  Liebe Eltern u. Schwester!

  Ich will nicht versäumen Euch wieder ein Lebenszeichen von mir zu geben.

  Ihr habt bestimmt den Aufruf des Führers an uns Soldaten der Ostfront vom Radio vernommen, wir erhielten hier den Aufruf auf Zetteln überreicht.Als ich die Worte des Führers laß [las], durchrann ein Glücksgefühl meinen Körper, so ging es bestimmt faßt [fast] allen Soldaten der Ostfront. Wissen wir nun doch, daß [dass] noch vor Winter die Entscheidung fallen muß [muss] und auch fallen wird...

  親愛的雙親和姊妹!

  我想及時讓你們知道我平安的消息。
  你們肯定在廣播中聽到瞭元首對我們東綫軍人的號召。我們是在這裏接到瞭書麵的傳達。當我讀到元首的講話時,一股興奮感充斥我的身軀,相信東綫的所有軍人都有同感。現在我們知道,勝負必須也必將在鼕季之前決定……

  返鄉與親愛傢人重聚,看似觸手可及,卻又微渺難以掌握
  即使不會德文,透過81封二戰時德中對譯的傢書
  看盡戰爭的殘酷與無奈,也讓您能看見時代洪流中星火般的希望

  ★宛如電影中一幕幕畫麵的戰地傢書,帶您一窺戰時士兵們的真摯情感!

  如果您喜歡《來自硫磺島的信》、《珍珠港》等描述戰爭的電影,尤其對裏麵不管是身為哪一方立場的小兵們都思念傢鄉、傢人而心有感觸,您一定不能不看《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戰舊信中的德國往事》!因為這是最能一窺戰時士兵們思念傢鄉和傢人全貌、最能打動人心的戰地傢書!相對其他寫實而殘酷的戰爭紀錄而言,這則是最感人肺腑的二戰紀實!

  作者旅居德國多年,因為喜愛研讀中德兩國近現代史,精心收集各種二戰時士兵寫給傢人的書信。因為對信中士兵們上戰場的無奈、為祖國而戰的忠誠、期望戰爭早日結束返鄉與傢人團聚的心願而心有所感,與數位德國友人一一考證每一封書信的曆史、地理與文化背景,針對每一封書信撰寫導讀,並根據「德語正字法」標註、校訂,將原書信裏的德文與珍貴的照片完完全全不做任何修改地照實刊齣,且附上中文翻譯及注釋說明,讓您能更快理解戰地傢書的內容,彷彿身曆其境!

  不管是國、高中正唸到二戰曆史想更進一步探究的學生,或是親身經曆過戰爭的士兵及傢眷們,亦或是喜愛研讀曆史的人,相信《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戰舊信中的德國往事》都是您必收藏欣賞的珍貴史料!

  ★雙語閱讀係列中的「每天讀一點德文」,讓您在閱讀富有意義內容的同時,也能提升德文的閱讀能力!

  《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戰舊信中的德國往事》全書從每一封書信一開始的導讀到書信的內容、照片說明及注釋都德中對譯,優美的中文翻譯、解說,不但可以讓您深入瞭解二戰時期德國的社會背景,拓展更宏觀的曆史視野,也能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能增進德文的閱讀能力。

  想要進一步提升德文閱讀能力嗎?每天可先閱讀一封書信的德文,看看自己理解瞭多少,再閱讀中文,確認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確,最後再逐句對照,日積月纍之下,相信您的德文閱讀能力一定能大幅躍進!

  如果您想瞭解二戰德國士兵們的內心世界,您可以閱讀《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戰舊信中的德國往事》;如果您想提升德文能力,您更可以閱讀《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戰舊信中的德國往事》!本書新推齣的「修訂典藏版」不僅增加注解,更在裝訂上選用「軟精裝」,呈現經典收藏精緻質感!

  ★此書必買收藏4大原因:

  原因1.嚴謹的考據:曆史、地理與文化背景皆經過嚴謹考證,文字根據「德語正字法」標註、校訂。

  原因2.珍貴的史料:戰地書信由於保存不易,大部分前綫來信都在戰後近70年間黴爛或遺失。本書收藏可作為研究德國曆史的重要文獻。

  原因3.真摯的情感:從戰地傢書中感受誠摯無私的真情,洞悉時代內涵,體會人生百景。

  原因4.完整的學習:全書從導讀至內容、圖說皆德中對譯,譯文內容完全忠於德文原文,無任何增刪篡改,可以從中增進德文的閱讀能力。
 
曆史的碎片,人性的光輝:一部跨越時空的傢族記憶錄 這是一部以書信為載體,深挖特定曆史時期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的非虛構作品。它沒有宏大的戰爭敘事,沒有冰冷的政治分析,而是通過一係列私人信件,細膩地捕捉瞭特定年代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的情感波動、日常掙紮與對未來的期盼。本書將帶領讀者潛入一個逝去的時代,觸摸曆史的溫度。 一、 聚焦個體生存的微觀史詩 本書的核心是一批跨越數十年的私人通信往來。這些信件的主人公並非叱吒風雲的政治人物,而是處於社會中下層的普通公民。他們記錄的,是柴米油鹽的瑣碎、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在時代劇變麵前,個體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和脆弱性。 信件的時間跨度尤為引人深思。它們始於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記錄瞭初期的憧憬與生活細節,隨後,筆跡逐漸被時代的陰影所籠罩。信紙上的墨跡,仿佛成為曆史的年輪,清晰地標記瞭局勢的惡化與日常生活的顛覆。讀者將通過這些手寫的文字,直觀地感受到社會結構如何一點點瓦解,個人選擇如何變得愈發艱難。 二、 情感的深度挖掘與人性的復雜性 書信最動人心魄之處,在於其展現齣的人性深度。在記錄瞭宏大曆史事件的側麵衝擊時,更深入地探討瞭愛、失落、責任與背叛等永恒主題。 愛與牽掛: 許多信件是戀人、夫妻、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往來。在信息受限、分離成為常態的背景下,每一句“平安”都重若韆鈞。信中描繪瞭對未來共同生活的無限構想,這些構想與現實的殘酷形成瞭強烈的張力,令人唏噓。 道德的睏境: 隨著社會壓力增大,一些信件開始透露齣道德抉擇的掙紮。主人公們需要在個人良知與集體壓力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些掙紮,並非簡單的黑白對錯,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深刻反映瞭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復雜與多麵性。 希望的堅守: 即便在最黑暗的時期,信件中依然閃爍著對“明天會更好”的微弱但堅定的信念。這種對生活本能的熱愛和對親情的執著,構成瞭本書最溫暖的底色。 三、 時代背景的側麵描繪 雖然本書的主角是書信本身,但其背景依托的特定曆史時期,為這些私人情感賦予瞭厚重的時代意義。 信件中不乏對當時社會氛圍的側麵反映。例如,對物資短缺的描述、對政治宣傳口號的引用(或迴避),以及對周遭環境變化的隱晦提及。這些信息,以一種遠比官方文獻更生動、更具感染力的方式,重建瞭曆史的肌理。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冰冷的年代是如何滲入到最私密的傢庭對話之中。 作者在整理和編排這些信件時,采取瞭極高的史料審慎態度,對信件的真僞、年代背景進行瞭細緻的考證,確保瞭作品的可靠性,同時也保持瞭敘事的流暢性。 四、 文本的文學價值與曆史重量 本書不僅僅是一份曆史檔案的展示,更是一部充滿文學張力的作品。信件的語言風格各異,有的質樸直白,有的則充滿古典韻味。通過不同筆跡、不同語氣的切換,讀者仿佛能聽到不同人物的聲音,感受到他們獨特的個性。 這種“發現”式的閱讀體驗,讓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抽象的年代數字,而是變成瞭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生命故事。它促使讀者反思:在任何劇烈的社會變革麵前,我們真正應該堅守的,究竟是宏大的理想,還是腳下的、微小而真實的幸福? 通過這批跨越風雨的私人通信,我們得以窺見曆史巨輪下,那些沉默而堅韌的生命軌跡,體會到時間流逝中,人與人之間情感紐帶的恒久力量。這是一部獻給所有珍視記憶、探求人性深處的人們的時間膠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瀋忠鍇


  1980年9月生於北京。2001年10月至2007年11月就讀於柏林洪堡大學並獲得日耳曼語言學與英美文學碩士學位。

  曾先後實習於德國聯邦議院、Daimler股份公司,以及德國國傢電視二颱鳳凰時事紀錄頻道。自2008年9月起任職於fischerAppelt傳媒集團,負責中文影視翻譯與配音。自2009年12月起同時兼職於Daimler股份公司,從事中文技術文件及影視編輯與校對。

  閑暇之時喜愛閱讀曆史書籍與人物傳記,尤愛研讀中德兩國近現代史。
 

圖書目錄

自序
感恩
引言
閱讀提示
 
1.我還活著!
2.瓜分波蘭
3.晉升喜訊
4.巴黎的日子
5.媽媽在天國
6.我的新娘
7.孤獨的復活節
8.巴巴羅薩行動
9.對蘇閃電戰
10.非洲水土
11.攻佔哈爾科夫
12.人海對火海
13.我們的半套房子
14.戰時小趣
15.此生最後一程
16.史達林格勒城下
17.為瞭不上戰場
18.來自包圍圈中的最後音訊
19.在非洲最後的好時光
20.諒解媽媽
21.無盡的等待
22.母親節祝福
23.人類的命運
24.「已為大德意誌陣亡」
25.撤退
26.同一天
27.玩具車
28.雞蛋
29.活在迴憶中
30.布格河畔守橋人
31.您的男友下落不明
32.我們的未來
33.黑人飛行員
34.刺殺元首
35.蘋果
36.當戰俘或許更好
37.香菸貨幣
38.艦上遐思
39.布倫瑞剋,1944年10月15日
40.火中取栗
41.最後兩封信
42.終戰前
43.北歐平安夜1944
44.你們在哪裏?
45.俄國人來瞭!
46.我們的孩子病瞭
47.逃亡
48.「模擬戰爭」(!?!)
49.混亂的帝國
 
附錄1 戰地郵編目錄
附錄2 德文縮寫目錄
附錄3 曆史與文化背景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作者序

  2005年夏季的一個週末,我第一次在柏林波茨坦廣場附近的一個舊貨市場上看到一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遺留下來的德軍傢書。從那時起,我心中就萌發瞭搜集德國人在二戰中的書信並譯成中文,從而讓更多的中國人瞭解德國曆史的想法。無奈當時作為窮學生的我阮囊羞澀,隻得作罷。2009年2月的一天,我無偶然在互聯網上發現有二戰舊信齣售,於是便開始瞭收藏。時過四年,這本書終於可以與讀者見麵。

  本書收錄的81封舊信中有些曾被遺忘在某個閣樓或地窖中數十年之久,直到最近幾年纔被人發現,而有些則被持有人一直珍藏至生命的終點。這些信件原本不過是一些平常的紙張,然而飽含深情的筆墨卻使他們凝聚瞭母親的愛、戀人的心、孩子的夢。手持這些信件,我會感覺到當年收信人因喜訊而欣喜若狂或因噩耗而肝腸寸斷;閱讀這些信件,我能體會到當年寄信人對生活的期待與對死亡的恐懼,對和平的嚮往與對戰爭的無奈。我似乎看到瞭柏林夜空的沖天烈焰,聽到瞭俄國鼕日的寒風呼嘯,感到瞭北非沙漠的似火驕陽。

  這81封信分彆齣自49名德國人之手。無論寄信人還是收信人,皆是在任何曆史書中都找不到的所謂「小人物」,男人中軍銜最高的一位僅為中士,而女人則皆為平凡的母親、妻子或女兒。他們不曾像那些載入史冊的所謂「大人物」一樣創造曆史,而僅是在曆史長河中隨波沉浮的沙礫。然而正如聖經所言:「上帝不偏待人」(羅馬書2章11節)。在上帝麵前人人平等。我想人的生命從來就不應有貴賤之分,這些「小人物」的生命與「大人物」的生命等值,他們的故事也不應被時間所湮沒。我希望讓這些普通德國人的故事得以流傳於東西方,讓中國人和德國人都知道在德意誌民族的曆史上有過如此之人、如此之事。
 
瀋忠鍇
2013年初 斯圖加特

圖書試讀

Mama vergeben
諒解媽媽
 
Die Freundin des Obergefreiten Paul Hagen, Fräulein Lieselene Höhn, beklagte sich über den schwierigen Umgang mit ihrer Mutter. Angesichts der Verstimmung und der Betrübnis seiner Freundin redete Paul in diesem Antwortbrief Lieselene mit sanftem Ton zu, ihrer Mama zu vergeben. Durch seine eigenen Erlebnisse geprägt erklärte er seiner Freundin, warum man seine Mama „solange wie eben möglich hüten“ müsste, sonst würde es eines Tages „zu spät“ sein. Nach wenigen Monaten heiratete Lieselene diesen großmütigen Mann.
 
一等兵保爾‧哈根的女友莉澤萊娜‧赫恩小姐抱怨難以與自己的母親相處。麵對女友的憤怨,保爾在這封迴信中以非常溫和的口吻勸說莉澤萊娜要諒解媽媽,並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女友,為什麼「要竭盡全力愛護」媽媽,否則有朝一日將「追悔莫及」。莉澤萊娜在數月後嫁給瞭這個寬宏大量的男人。
 
Ich hatte gedacht, dass nur die Chinesen die Bedeutung der „Kindespietät“ verstehen würden. Doch nachdem ich viele Jahre in Deutschland gelebt und mich ein bisschen mit der deutschen Kultur vertraut gemacht hatte, merkte ich allmählich, dass die „Kindespietät“ auf keinen Fall ein Patent der Chinesen war. Sie wurde bloß in der chinesischen Kultur tiefer und häufiger betont als in den anderen Kulturen. Der berühmte deutsche Schriftsteller Erich Kästner (1899 - 1974) veröffentlichte im Jahre 1957 seinen Kindheitserinnerungsroman „Als ich ein kleiner Junge war“. In diesem Buch erzählte er voller Dankbarkeit über die schönen Erinnerungen an seine Mutter, darunter war die Szene über seine mütterliche Begleitung auf dem Schulweg besonders bewegend. Heute glaube ich, dass die durch Blut verbundene Liebe eine Gemeinsamkeit der ganzen Menschheit ist. Obwohl tausende Meilen zwischen den beiden Ländern liegen, besitzen die Deutschen, die nie vom Konfuzianismus beeinflusst worden sind, ebenfalls solche übereinstimmende Wertvorstellungen wie die Chinesen. Dieser Brief sowie die Briefe im 5. und 22. Kapitel sind hierzu aussagekräftige Belege.

用戶評價

评分

“每天讀一點德文”,這句話讓我感到非常親切。我一直認為,語言是理解一個民族、一個文化的鑰匙。在閱讀這些二戰時期的德國信件時,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內容的理解,更希望能通過那些真實的文字,去感受德語本身的魅力,去領略不同於漢語的錶達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在享受曆史故事的同時,也能在語言學習上有所收獲。“81封二戰舊信中的德國往事”,這個組閤讓我眼前一亮。我期待著,這些信件能夠像一部部微型的電影,為我展現那個時代德國社會的多樣麵貌,從士兵的戰場日記,到後方的傢書,再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絮語,都能夠一一呈現。

评分

我一直相信,曆史不應該僅僅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列錶,而更應該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故事串聯起來的畫捲。這本書的“81封二戰舊信”的切入點,無疑是非常獨特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這81封信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人生軌跡,又描繪瞭怎樣一幅幅動人的畫麵。是戀人間的海誓山盟,還是親人間的殷切囑托?是戰友間的生死情誼,還是普通民眾在亂世中的掙紮與堅持?我期待著,每一封信都能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通往那個時代的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微小卻閃光的個體命運。這本書的“修訂典藏版”,也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我期待著,在內容的嚴謹性、翻譯的準確性,以及排版的舒適度上,都能有令人滿意的錶現。

评分

這本書的“軟精裝修訂典藏版”的標簽,讓我對它的品質充滿瞭信心。我是一個非常注重書籍的觸感和質感的人,一本好的書,不僅僅是內容,它的“形”也是一種享受。我喜歡那種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喜歡翻頁時沙沙的聲響,喜歡書頁散發齣的淡淡油墨香。我期待著,這本“典藏版”能夠滿足我對實體書的所有美好想象。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著,在內容層麵,它能給我帶來深刻的觸動。81封二戰舊信,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背後一定隱藏著無數的故事。我希望,這些故事能夠真實、生動,能夠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能夠讓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産生更深切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那種略帶復古的色調,搭配上精心挑選的字體,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種冰冷的現代印刷紙,而是帶著一絲溫暖和厚重,這種細緻的打磨,確實配得上“修訂典藏版”的稱號。我喜歡收藏一些有年代感的物件,而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一本可以被珍視和反復閱讀的“舊物”。它不隻是知識的載體,更承載著一種情緒,一種跨越時空的連接感。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聆聽那些來自過去的低語,去感受那些被時光塵封的故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鳴的書籍,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的裝幀,讓我從一開始就感受到瞭它的誠意,仿佛作者和齣版方都在用心地邀請我,進入一個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空間。我期待著,在這裏,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一種與曆史人物心靈對話的旅程。

评分

這本書的“修訂典藏版”幾個字,讓我對它的內容質量和呈現方式有瞭很高的期待。我一直認為,曆史題材的書籍,尤其是涉及個人書信的部分,對翻譯和考證的要求會非常高。我希望,這本書的“修訂”能夠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和流暢性,讓讀者能夠無障礙地走進那個時代。而“典藏版”則暗示著它不僅僅是一本普通的讀物,更可能是一件可以被長久珍藏的藝術品。我喜歡那些能夠讓我沉下心來,仔細品讀的書籍,這本書似乎就具備這樣的特質。我期待著,通過這81封信,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去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世界,去發現那些被時間掩埋卻依舊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細節。

评分

“每天讀一點德文”,這句話似乎暗示著這本書不僅能夠滿足我對曆史的好奇,還能在語言學習方麵有所助益。我一直對德語的嚴謹和邏輯性很著迷,雖然我的德語水平還比較初級,但我相信,通過閱讀這些跨越時空的信件,我不僅能接觸到一些地道的德語錶達,或許還能從中感受到語言在不同語境下的微妙變化。更重要的是,我期待的是,通過這些信件,去理解那個時代德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錶達。文字的力量是無窮的,我相信這些手寫的信件,比任何官方的史料都更能觸及到人們內心深處的東西。我好奇,那些信的收件人,是否還能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依舊是“知君何日同”的心情?這種跨越時空的“同”,又會以何種形式呈現?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給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啓迪。

评分

我一直對二戰時期德國社會的方方麵麵都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狀態,那些夾雜在宏大敘事下的瑣碎日常和真實情感。這本書的名字,“知君何日同”,就自帶瞭一種宿命感和對遠方思念的情緒,讓人在讀到的一瞬間就産生瞭代入感。我猜想,那些“81封二戰舊信”,一定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點,寫給不同的收信人,但它們共同匯聚成瞭一條時間的河流,映照齣那個時代的麵貌。我特彆想知道,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如何維係情感,如何錶達思念,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又如何在日常的瑣碎中展現堅韌。我期待看到,那些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最真實、最樸素的人性光輝。這本書的副標題也很有意思,“德國往事”,這其中包含的內容一定非常豐富,不僅僅局限於戰爭本身,更可能涉及到當時的社會風貌、傢庭生活、甚至是個人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這種多元化的視角,正是我所追求的。

评分

讀到“知君何日同”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深深的期盼。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分彆似乎是常態,而重逢的期盼,或許是支撐許多人活下去的動力。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那種跨越韆山萬水的思念,以及在艱難時世中,人與人之間珍貴的聯結。我想象著,在某個寒冷的夜晚,有人提筆寫下這些信件,字跡裏或許還帶著一絲顫抖,但字裏行間的情感卻是真摯而熾熱的。這些信件,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心靈的慰藉。我期待著,通過這81封信,去觸摸那些曾經跳動過的、鮮活的生命,去理解他們在那段特殊曆史時期所經曆的喜怒哀樂。

评分

“知君何日同”這個書名,總讓我覺得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曆史滄桑感,仿佛它本身就承載著無數未能如願的重逢和無盡的思念。我猜想,這81封信,其中一定有不少是關於離彆與等待的。在戰爭年代,每一次的離彆都充滿瞭不確定性,每一次的等待都伴隨著巨大的煎熬。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讀到那些在苦難中堅守的情感,那些在絕望中閃耀的希望。我想象著,當一位戰場的士兵寫下“知君何日同”,他的心中,或許是對傢人的思念,是對和平的渴望,也或許是對未來的迷茫。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正是曆史最動人之處。

评分

“每天讀一點德文: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戰舊信中的德國往事”,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有意思。“每天讀一點德文”的引導,加上“81封二戰舊信”的載體,以及“德國往事”的內容,構成瞭一個多層次的閱讀體驗。我猜測,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單純的信件翻譯,更可能包含瞭對這些信件的背景介紹、曆史解讀,甚至是當代的反思。我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個窗口,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二戰,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德國,以及生活在那裏的普通人。我希望,通過這些信件,我能看到戰爭的殘酷,也能看到人性的光輝;我能感受到時代的無奈,也能看到個體的不屈。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