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德文: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战旧信中的德国往事(软精装修订典藏版)

每天读一点德文: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战旧信中的德国往事(软精装修订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战
  • 德国历史
  • 书信
  • 文化
  • 历史
  • 战争
  • 欧洲历史
  • 传记
  • 历史文化
  • 精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么富有情感的二战书信
这么珍贵的二战纪实
这么具有学习意义的德中对译内容
《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战旧信中的德国往事》
佳评如潮,堂堂推出软精装修订典藏版!

  Liebe Eltern u. Schwester!

  Ich will nicht versäumen Euch wieder ein Lebenszeichen von mir zu geben.

  Ihr habt bestimmt den Aufruf des Führers an uns Soldaten der Ostfront vom Radio vernommen, wir erhielten hier den Aufruf auf Zetteln überreicht.Als ich die Worte des Führers laß [las], durchrann ein Glücksgefühl meinen Körper, so ging es bestimmt faßt [fast] allen Soldaten der Ostfront. Wissen wir nun doch, daß [dass] noch vor Winter die Entscheidung fallen muß [muss] und auch fallen wird...

  亲爱的双亲和姊妹!

  我想及时让你们知道我平安的消息。
  你们肯定在广播中听到了元首对我们东线军人的号召。我们是在这里接到了书面的传达。当我读到元首的讲话时,一股兴奋感充斥我的身躯,相信东线的所有军人都有同感。现在我们知道,胜负必须也必将在冬季之前决定……

  返乡与亲爱家人重聚,看似触手可及,却又微渺难以掌握
  即使不会德文,透过81封二战时德中对译的家书
  看尽战争的残酷与无奈,也让您能看见时代洪流中星火般的希望

  ★宛如电影中一幕幕画面的战地家书,带您一窥战时士兵们的真挚情感!

  如果您喜欢《来自硫磺岛的信》、《珍珠港》等描述战争的电影,尤其对里面不管是身为哪一方立场的小兵们都思念家乡、家人而心有感触,您一定不能不看《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战旧信中的德国往事》!因为这是最能一窥战时士兵们思念家乡和家人全貌、最能打动人心的战地家书!相对其他写实而残酷的战争纪录而言,这则是最感人肺腑的二战纪实!

  作者旅居德国多年,因为喜爱研读中德两国近现代史,精心收集各种二战时士兵写给家人的书信。因为对信中士兵们上战场的无奈、为祖国而战的忠诚、期望战争早日结束返乡与家人团聚的心愿而心有所感,与数位德国友人一一考证每一封书信的历史、地理与文化背景,针对每一封书信撰写导读,并根据「德语正字法」标註、校订,将原书信里的德文与珍贵的照片完完全全不做任何修改地照实刊出,且附上中文翻译及注释说明,让您能更快理解战地家书的内容,彷彿身历其境!

  不管是国、高中正唸到二战历史想更进一步探究的学生,或是亲身经历过战争的士兵及家眷们,亦或是喜爱研读历史的人,相信《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战旧信中的德国往事》都是您必收藏欣赏的珍贵史料!

  ★双语阅读系列中的「每天读一点德文」,让您在阅读富有意义内容的同时,也能提升德文的阅读能力!

  《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战旧信中的德国往事》全书从每一封书信一开始的导读到书信的内容、照片说明及注释都德中对译,优美的中文翻译、解说,不但可以让您深入了解二战时期德国的社会背景,拓展更宏观的历史视野,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能增进德文的阅读能力。

  想要进一步提升德文阅读能力吗?每天可先阅读一封书信的德文,看看自己理解了多少,再阅读中文,确认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最后再逐句对照,日积月累之下,相信您的德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大幅跃进!

  如果您想了解二战德国士兵们的内心世界,您可以阅读《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战旧信中的德国往事》;如果您想提升德文能力,您更可以阅读《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战旧信中的德国往事》!本书新推出的「修订典藏版」不仅增加注解,更在装订上选用「软精装」,呈现经典收藏精致质感!

  ★此书必买收藏4大原因:

  原因1.严谨的考据:历史、地理与文化背景皆经过严谨考证,文字根据「德语正字法」标註、校订。

  原因2.珍贵的史料:战地书信由于保存不易,大部分前线来信都在战后近70年间霉烂或遗失。本书收藏可作为研究德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原因3.真挚的情感:从战地家书中感受诚挚无私的真情,洞悉时代内涵,体会人生百景。

  原因4.完整的学习:全书从导读至内容、图说皆德中对译,译文内容完全忠于德文原文,无任何增删篡改,可以从中增进德文的阅读能力。
 
历史的碎片,人性的光辉:一部跨越时空的家族记忆录 这是一部以书信为载体,深挖特定历史时期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非虚构作品。它没有宏大的战争叙事,没有冰冷的政治分析,而是通过一系列私人信件,细腻地捕捉了特定年代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情感波动、日常挣扎与对未来的期盼。本书将带领读者潜入一个逝去的时代,触摸历史的温度。 一、 聚焦个体生存的微观史诗 本书的核心是一批跨越数十年的私人通信往来。这些信件的主人公并非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而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公民。他们记录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在时代剧变面前,个体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和脆弱性。 信件的时间跨度尤为引人深思。它们始于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记录了初期的憧憬与生活细节,随后,笔迹逐渐被时代的阴影所笼罩。信纸上的墨迹,仿佛成为历史的年轮,清晰地标记了局势的恶化与日常生活的颠覆。读者将通过这些手写的文字,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结构如何一点点瓦解,个人选择如何变得愈发艰难。 二、 情感的深度挖掘与人性的复杂性 书信最动人心魄之处,在于其展现出的人性深度。在记录了宏大历史事件的侧面冲击时,更深入地探讨了爱、失落、责任与背叛等永恒主题。 爱与牵挂: 许多信件是恋人、夫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往来。在信息受限、分离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每一句“平安”都重若千钧。信中描绘了对未来共同生活的无限构想,这些构想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强烈的张力,令人唏嘘。 道德的困境: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一些信件开始透露出道德抉择的挣扎。主人公们需要在个人良知与集体压力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挣扎,并非简单的黑白对错,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深刻反映了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希望的坚守: 即便在最黑暗的时期,信件中依然闪烁着对“明天会更好”的微弱但坚定的信念。这种对生活本能的热爱和对亲情的执着,构成了本书最温暖的底色。 三、 时代背景的侧面描绘 虽然本书的主角是书信本身,但其背景依托的特定历史时期,为这些私人情感赋予了厚重的时代意义。 信件中不乏对当时社会氛围的侧面反映。例如,对物资短缺的描述、对政治宣传口号的引用(或回避),以及对周遭环境变化的隐晦提及。这些信息,以一种远比官方文献更生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重建了历史的肌理。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冰冷的年代是如何渗入到最私密的家庭对话之中。 作者在整理和编排这些信件时,采取了极高的史料审慎态度,对信件的真伪、年代背景进行了细致的考证,确保了作品的可靠性,同时也保持了叙事的流畅性。 四、 文本的文学价值与历史重量 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档案的展示,更是一部充满文学张力的作品。信件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质朴直白,有的则充满古典韵味。通过不同笔迹、不同语气的切换,读者仿佛能听到不同人物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独特的个性。 这种“发现”式的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年代数字,而是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生命故事。它促使读者反思:在任何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我们真正应该坚守的,究竟是宏大的理想,还是脚下的、微小而真实的幸福? 通过这批跨越风雨的私人通信,我们得以窥见历史巨轮下,那些沉默而坚韧的生命轨迹,体会到时间流逝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恒久力量。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珍视记忆、探求人性深处的人们的时间胶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沈忠锴


  1980年9月生于北京。2001年10月至2007年11月就读于柏林洪堡大学并获得日耳曼语言学与英美文学硕士学位。

  曾先后实习于德国联邦议院、Daimler股份公司,以及德国国家电视二台凤凰时事纪录频道。自2008年9月起任职于fischerAppelt传媒集团,负责中文影视翻译与配音。自2009年12月起同时兼职于Daimler股份公司,从事中文技术文件及影视编辑与校对。

  闲暇之时喜爱阅读历史书籍与人物传记,尤爱研读中德两国近现代史。
 

图书目录

自序
感恩
引言
阅读提示
 
1.我还活着!
2.瓜分波兰
3.晋升喜讯
4.巴黎的日子
5.妈妈在天国
6.我的新娘
7.孤独的复活节
8.巴巴罗萨行动
9.对苏闪电战
10.非洲水土
11.攻佔哈尔科夫
12.人海对火海
13.我们的半套房子
14.战时小趣
15.此生最后一程
16.史达林格勒城下
17.为了不上战场
18.来自包围圈中的最后音讯
19.在非洲最后的好时光
20.谅解妈妈
21.无尽的等待
22.母亲节祝福
23.人类的命运
24.「已为大德意志阵亡」
25.撤退
26.同一天
27.玩具车
28.鸡蛋
29.活在回忆中
30.布格河畔守桥人
31.您的男友下落不明
32.我们的未来
33.黑人飞行员
34.刺杀元首
35.苹果
36.当战俘或许更好
37.香菸货币
38.舰上遐思
39.布伦瑞克,1944年10月15日
40.火中取栗
41.最后两封信
42.终战前
43.北欧平安夜1944
44.你们在哪里?
45.俄国人来了!
46.我们的孩子病了
47.逃亡
48.「模拟战争」(!?!)
49.混乱的帝国
 
附录1 战地邮编目录
附录2 德文缩写目录
附录3 历史与文化背景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2005年夏季的一个週末,我第一次在柏林波茨坦广场附近的一个旧货市场上看到一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遗留下来的德军家书。从那时起,我心中就萌发了搜集德国人在二战中的书信并译成中文,从而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德国历史的想法。无奈当时作为穷学生的我阮囊羞涩,只得作罢。2009年2月的一天,我无偶然在互联网上发现有二战旧信出售,于是便开始了收藏。时过四年,这本书终于可以与读者见面。

  本书收录的81封旧信中有些曾被遗忘在某个阁楼或地窖中数十年之久,直到最近几年才被人发现,而有些则被持有人一直珍藏至生命的终点。这些信件原本不过是一些平常的纸张,然而饱含深情的笔墨却使他们凝聚了母亲的爱、恋人的心、孩子的梦。手持这些信件,我会感觉到当年收信人因喜讯而欣喜若狂或因噩耗而肝肠寸断;阅读这些信件,我能体会到当年寄信人对生活的期待与对死亡的恐惧,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战争的无奈。我似乎看到了柏林夜空的沖天烈焰,听到了俄国冬日的寒风唿啸,感到了北非沙漠的似火骄阳。

  这81封信分别出自49名德国人之手。无论寄信人还是收信人,皆是在任何历史书中都找不到的所谓「小人物」,男人中军衔最高的一位仅为中士,而女人则皆为平凡的母亲、妻子或女儿。他们不曾像那些载入史册的所谓「大人物」一样创造历史,而仅是在历史长河中随波沉浮的沙砾。然而正如圣经所言:「上帝不偏待人」(罗马书2章11节)。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我想人的生命从来就不应有贵贱之分,这些「小人物」的生命与「大人物」的生命等值,他们的故事也不应被时间所湮没。我希望让这些普通德国人的故事得以流传于东西方,让中国人和德国人都知道在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上有过如此之人、如此之事。
 
沈忠锴
2013年初 斯图加特

图书试读

Mama vergeben
谅解妈妈
 
Die Freundin des Obergefreiten Paul Hagen, Fräulein Lieselene Höhn, beklagte sich über den schwierigen Umgang mit ihrer Mutter. Angesichts der Verstimmung und der Betrübnis seiner Freundin redete Paul in diesem Antwortbrief Lieselene mit sanftem Ton zu, ihrer Mama zu vergeben. Durch seine eigenen Erlebnisse geprägt erklärte er seiner Freundin, warum man seine Mama „solange wie eben möglich hüten“ müsste, sonst würde es eines Tages „zu spät“ sein. Nach wenigen Monaten heiratete Lieselene diesen großmütigen Mann.
 
一等兵保尔‧哈根的女友莉泽莱娜‧赫恩小姐抱怨难以与自己的母亲相处。面对女友的愤怨,保尔在这封回信中以非常温和的口吻劝说莉泽莱娜要谅解妈妈,并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女友,为什么「要竭尽全力爱护」妈妈,否则有朝一日将「追悔莫及」。莉泽莱娜在数月后嫁给了这个宽宏大量的男人。
 
Ich hatte gedacht, dass nur die Chinesen die Bedeutung der „Kindespietät“ verstehen würden. Doch nachdem ich viele Jahre in Deutschland gelebt und mich ein bisschen mit der deutschen Kultur vertraut gemacht hatte, merkte ich allmählich, dass die „Kindespietät“ auf keinen Fall ein Patent der Chinesen war. Sie wurde bloß in der chinesischen Kultur tiefer und häufiger betont als in den anderen Kulturen. Der berühmte deutsche Schriftsteller Erich Kästner (1899 - 1974) veröffentlichte im Jahre 1957 seinen Kindheitserinnerungsroman „Als ich ein kleiner Junge war“. In diesem Buch erzählte er voller Dankbarkeit über die schönen Erinnerungen an seine Mutter, darunter war die Szene über seine mütterliche Begleitung auf dem Schulweg besonders bewegend. Heute glaube ich, dass die durch Blut verbundene Liebe eine Gemeinsamkeit der ganzen Menschheit ist. Obwohl tausende Meilen zwischen den beiden Ländern liegen, besitzen die Deutschen, die nie vom Konfuzianismus beeinflusst worden sind, ebenfalls solche übereinstimmende Wertvorstellungen wie die Chinesen. Dieser Brief sowie die Briefe im 5. und 22. Kapitel sind hierzu aussagekräftige Belege.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相信,历史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列表,而更应该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故事串联起来的画卷。这本书的“81封二战旧信”的切入点,无疑是非常独特的。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这81封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生轨迹,又描绘了怎样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是恋人间的海誓山盟,还是亲人间的殷切嘱托?是战友间的生死情谊,还是普通民众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坚持?我期待着,每一封信都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通往那个时代的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微小却闪光的个体命运。这本书的“修订典藏版”,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期待着,在内容的严谨性、翻译的准确性,以及排版的舒适度上,都能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评分

我一直对二战时期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那些夹杂在宏大叙事下的琐碎日常和真实情感。这本书的名字,“知君何日同”,就自带了一种宿命感和对远方思念的情绪,让人在读到的一瞬间就产生了代入感。我猜想,那些“81封二战旧信”,一定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写给不同的收信人,但它们共同汇聚成了一条时间的河流,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面貌。我特别想知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如何维系情感,如何表达思念,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又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展现坚韧。我期待看到,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最真实、最朴素的人性光辉。这本书的副标题也很有意思,“德国往事”,这其中包含的内容一定非常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本身,更可能涉及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家庭生活、甚至是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正是我所追求的。

评分

这本书的“软精装修订典藏版”的标签,让我对它的品质充满了信心。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的触感和质感的人,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内容,它的“形”也是一种享受。我喜欢那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喜欢翻页时沙沙的声响,喜欢书页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我期待着,这本“典藏版”能够满足我对实体书的所有美好想象。更重要的是,我期待着,在内容层面,它能给我带来深刻的触动。81封二战旧信,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的故事。我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真实、生动,能够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够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产生更深切的理解。

评分

读到“知君何日同”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期盼。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分别似乎是常态,而重逢的期盼,或许是支撑许多人活下去的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以及在艰难时世中,人与人之间珍贵的联结。我想象着,在某个寒冷的夜晚,有人提笔写下这些信件,字迹里或许还带着一丝颤抖,但字里行间的情感却是真挚而炽热的。这些信件,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心灵的慰藉。我期待着,通过这81封信,去触摸那些曾经跳动过的、鲜活的生命,去理解他们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典藏版”几个字,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和呈现方式有了很高的期待。我一直认为,历史题材的书籍,尤其是涉及个人书信的部分,对翻译和考证的要求会非常高。我希望,这本书的“修订”能够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让读者能够无障碍地走进那个时代。而“典藏版”则暗示着它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读物,更可能是一件可以被长久珍藏的艺术品。我喜欢那些能够让我沉下心来,仔细品读的书籍,这本书似乎就具备这样的特质。我期待着,通过这81封信,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去发现那些被时间掩埋却依旧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细节。

评分

“每天读一点德文:知君何日同-81封二战旧信中的德国往事”,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有意思。“每天读一点德文”的引导,加上“81封二战旧信”的载体,以及“德国往事”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阅读体验。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件翻译,更可能包含了对这些信件的背景介绍、历史解读,甚至是当代的反思。我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个窗口,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二战,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德国,以及生活在那里的普通人。我希望,通过这些信件,我能看到战争的残酷,也能看到人性的光辉;我能感受到时代的无奈,也能看到个体的不屈。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知君何日同”这个书名,总让我觉得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仿佛它本身就承载着无数未能如愿的重逢和无尽的思念。我猜想,这81封信,其中一定有不少是关于离别与等待的。在战争年代,每一次的离别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次的等待都伴随着巨大的煎熬。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读到那些在苦难中坚守的情感,那些在绝望中闪耀的希望。我想象着,当一位战场的士兵写下“知君何日同”,他的心中,或许是对家人的思念,是对和平的渴望,也或许是对未来的迷茫。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正是历史最动人之处。

评分

“每天读一点德文”,这句话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我一直认为,语言是理解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钥匙。在阅读这些二战时期的德国信件时,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内容的理解,更希望能通过那些真实的文字,去感受德语本身的魅力,去领略不同于汉语的表达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在享受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能在语言学习上有所收获。“81封二战旧信中的德国往事”,这个组合让我眼前一亮。我期待着,这些信件能够像一部部微型的电影,为我展现那个时代德国社会的多样面貌,从士兵的战场日记,到后方的家书,再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絮语,都能够一一呈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搭配上精心挑选的字体,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冰冷的现代印刷纸,而是带着一丝温暖和厚重,这种细致的打磨,确实配得上“修订典藏版”的称号。我喜欢收藏一些有年代感的物件,而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可以被珍视和反复阅读的“旧物”。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承载着一种情绪,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聆听那些来自过去的低语,去感受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装帧,让我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它的诚意,仿佛作者和出版方都在用心地邀请我,进入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空间。我期待着,在这里,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种与历史人物心灵对话的旅程。

评分

“每天读一点德文”,这句话似乎暗示着这本书不仅能够满足我对历史的好奇,还能在语言学习方面有所助益。我一直对德语的严谨和逻辑性很着迷,虽然我的德语水平还比较初级,但我相信,通过阅读这些跨越时空的信件,我不仅能接触到一些地道的德语表达,或许还能从中感受到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变化。更重要的是,我期待的是,通过这些信件,去理解那个时代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相信这些手写的信件,比任何官方的史料都更能触及到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我好奇,那些信的收件人,是否还能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依旧是“知君何日同”的心情?这种跨越时空的“同”,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