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共同體的建構與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論與實踐

東協共同體的建構與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論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東盟
  • 區域閤作
  • 安全文化
  • 共同體建設
  • 國際關係
  • 政治學
  • 4C安全文化
  • 東南亞
  • 區域安全
  • 構建與成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本「東協共同體的建構與成立」之著作,所揭示的企圖心相當大,它不僅要為當下的東協共同體提齣一個分析架構,還要為過去半世紀東協諸國尋求整閤的種種嘗試,提示一個更大的詮釋架構,這中間有純理論開發的論述,也有區域研究開發的旨趣,為有誌研究相關領域者不可或缺的一本佳作。
跨越國界的對話:區域閤作的深度探索 書名:東協共同體的建構與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論與實踐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東南亞國傢聯盟(ASEAN)在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所麵臨的復雜挑戰與獨特機遇。作為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中日益重要的力量,東協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經濟增長的奇跡,更在於其在維護區域穩定與促進共同繁榮方麵所展現齣的集體意誌。本書聚焦於東協共同體(ASEAN Community)的宏偉藍圖,從曆史淵源、核心機製到未來願景,進行瞭一次全麵而精微的考察。 第一部分:東協的起源與演進:從曆史的碎片到區域的共識 本書首先迴溯瞭東協的建立背景。二戰後,東南亞地區長期處於冷戰的邊緣地帶,充斥著殖民主義殘餘、意識形態衝突以及領土爭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東協的成立(1967年)並非偶然,而是區域內各國尋求自主、穩定與集體安全的一種戰略選擇。 早期的生存與凝聚力構建: 早期東協的運作模式主要體現為“協商一緻”(Concerted Consensus)和“不乾涉內政”原則。這種低姿態的、非對抗性的外交策略,在初期成功地避免瞭成員國之間的大規模衝突,為後續的深入閤作奠定瞭必要的互信基礎。本書詳細梳理瞭從曼榖宣言到巴厘協約等關鍵曆史文獻,闡釋瞭東協“東方精神”(The ASEAN Way)的內涵——即通過耐心、對話和非強製性的方式解決分歧。 冷戰後的角色轉型: 隨著冷戰的結束,東協麵臨著如何在新全球秩序中定位自身的問題。本書分析瞭東協如何積極吸納瞭中南半島國傢,實現瞭區域的實質性“東協十國化”,並逐步將自身從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轉型為一個具有明確目標和製度框架的共同體。 第二部分:共同體的支柱:經濟、政治安全與社會文化 東協共同體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三大支柱:經濟共同體(AEC)、政治安全共同體(APSC)和社會文化共同體(ASCC)。本書對這三大支柱的構建過程進行瞭細緻的解剖。 經濟共同體的挑戰與成就: 東協經濟共同體旨在建立一個單一的市場和生産基地,促進商品、服務、投資、資本和熟練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本書探討瞭東協在消除關稅壁壘、統一標準以及促進區域內供應鏈整閤方麵的顯著成就,同時也深入分析瞭成員國之間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差異以及對外部經濟衝擊的脆弱性等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特彆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AEC一體化進程構成的現實壓力,成為本部分著重討論的議題。 政治安全共同體的復雜性: 政治安全共同體是東協最敏感也最具挑戰性的領域。本書著重討論瞭東協在處理南海爭端、跨國犯罪(如恐怖主義和海盜活動)以及維護區域戰略自主性方麵的努力。不同於歐盟式的集體安全機製,東協在安全領域傾嚮於更靈活的“區域安全架構”構建,例如東協地區論壇(ARF)和東協防長擴大會議(ADMM-Plus)。這些機製如何平衡大國競爭與區域內國傢利益,是本書探討的核心。 社會文化融閤的深層含義: 社會文化共同體旨在增強人民間的聯係,促進包容性發展。本書分析瞭文化多樣性在促進創意産業發展方麵的潛力,以及在應對氣候變化、傳染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時,社會層麵的閤作機製如何發揮作用。 第三部分:安全文化的重塑與實踐:「4C安全文化」的理論框架 本書的核心創新點在於引入並闡釋瞭“4C安全文化”理論框架,並將其應用於分析東協的實踐。此理論旨在超越傳統的軍事安全範疇,關注構建一種基於共同理解、相互尊重和預防性閤作的區域安全生態。 “4C”的理論維度解析: 1. 共識性(Consensus Building): 強調決策過程的包容性和審慎性,確保所有成員國的核心利益都得到體現,即使這會犧牲效率。本書分析瞭“東協方式”在多邊安全議題上如何運用共識原則,以確保任何重大的安全倡議都不會被視為外部強加的。 2. 閤作性(Collaborative Action): 關注非傳統安全威脅下的聯閤行動能力。這包括跨國執法閤作、災難人道主義援助(HADR)機製的建立與演練,以及在網絡安全領域建立共享信息平颱。 3. 約束性(Commitment to Norms): 指成員國對既定國際法和區域性行為準則的自覺遵守。本書著重研究瞭東協《關於南海行為準則》(COC)談判過程中,對建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則的集體期望與現實障礙的權衡。 4. 差異性容忍(Cultural Contingency): 承認成員國在政治體製、發展階段和安全認知上的根本差異,並將其視為安全閤作的現實基礎而非障礙。這種容忍性促使東協在安全議題上采取“分層閤作”的策略,即在易於達成一緻的領域先行閤作,而在敏感議題上保持對話渠道暢通。 實踐案例分析: 本部分通過具體案例,如東協應對“跨界煙霧汙染”的閤作機製、區域反恐閤作的有效性,以及在美中戰略競爭背景下,東協如何在“平衡策略”中維護其行動空間,來檢驗“4C安全文化”框架的解釋力和指導意義。 第四部分:東協的未來與全球角色的定位 展望未來,本書探討瞭東協在印太戰略時代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隨著東協與主要大國關係的深化(如RCEP的生效和與歐盟、美國等區域外夥伴的閤作加強),東協如何保持其中心地位(Centrality)至關重要。 本書認為,東協的未來成功將取決於其能否有效平衡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效率提升與政治安全領域內部差異的管控。特彆是,如何將“4C安全文化”內化為更具前瞻性和適應性的製度,以應對氣候危機、技術顛覆和地緣政治衝突的加劇,將是東協能否真正實現其“韌性與創新共同體”願景的關鍵所在。 本書適閤所有對國際關係、區域安全研究、亞洲政治經濟發展感興趣的學者、政策製定者以及區域發展實踐者深入研讀。它不僅提供瞭一套分析東協發展的理論工具,更描繪瞭一幅關於區域閤作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生動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若雩


  現職/
  淡江大學「東協研究中心」中心主任與主持人
  淡江大學 外交與國際關係學係全英語學士班 副教授
  颱灣東南亞學會 理事  
  颱灣智庫國際事務委員會 諮詢委員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 政治學博士 ( 1995)
  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1991-1992)
  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2003-2004)

  經曆/
  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所長 (2011-2013)
  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訪問學者II (2013)
  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訪問學者I (2002-2003)
  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1996-2002)
  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1989-1994)
 

圖書目錄

蕭序 (蕭全政教授)
蕭序 (蕭新煌教授)
莫序 (莫大華教授)
倪序 (倪炎元教授)
左序 (左正東教授)
自序
謝辭

第一篇 東協共同體與東協成員國的安全思維
第一章 緒 論   003
第一節 寫作動機   004
第二節 東南亞區域研究是否需要國際關係理論?   006

第二章 什麼是東協「4C」安全文化?   011
第一節 2015年底東協終於成立共同體:過程與願景   013
第二節 五十年來國際社會有關東協共同體之辯論   018
第三節 剖析國內外學者對於共同體的理念與想法   031
第四節 東協「4C」安全文化之內容剖析   039

第三章 東協組織安全思維的轉變   051
第一節 「前東協」時期的個彆國傢利益   054
第二節 冷戰時期的安全思維   063
第三節 後冷戰時期東協的安全思維   065
第四節 新世紀東協的全球角色安全思維:強化對外關係與安全   069
本章小結   073

第二篇 冷戰時期東協組織的成立背景與製度建立:衝突的(Conflict)安全文化(1967~1989)
第四章 1967年東協成立初期的戰略選擇:政治聯盟或經濟閤作夥伴?   077
第一節 前東協組織成立的源由   077
第二節 東協「和平、自由、中立區」的提倡   080
第三節 東協成立之初的重大問題與爭端解決   085
第四節 東協組織的三大支柱   091
本章小結   095

第五章 東協三大宣言與對話夥伴製度之建立   097
第一節 東協成立初期五創始成員國前十年的磨閤   098
第二節 東協組織成立初期三大宣言:曼榖宣言(1967)、吉隆坡宣言(1971)、峇裏宣言(1976)   101
第三節 東協對話夥伴製度之建立   106
第四節 東協秘書處的成立   110
本章小結   115

第六章 由敵對漠視、和緩改善、日趨友好到積極親和: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協的中國政策   117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國傢與中國之關係   118
第二節 新世紀以來東南亞國傢的中國政策   130
第三節 海峽兩岸與東協   138
本章小結   142

第三篇 後冷戰時期東協的內外環境:協商的(Coordinative)安全文化(1990~2002)
第七章 後冷戰時期東協的對外關係   145
第一節 後冷戰時期至新世紀的東亞政治局勢   146
第二節 大國在東南亞的權力競逐   150
第三節 新世紀的權力動態與布局   172
本章小結   179

第八章 東協共同體內外安全治理之睏境   181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區域主義的萌芽   183
第二節 東協安全治理失靈(failure)的挑戰   200
第三節 東協成員國內部加強人權與民主化實踐   207
本章小結   212

第九章 東協一軌與二軌多邊安全機製:東協區域論壇(ARF)、東協戰略暨國際關係研究所(ASEAN­ISIS)與亞太圓桌多邊論壇(Asia Pacific Roundtable, APR)   215
第一節 後冷戰時期東協的安全睏境   216
第二節 東協一軌多邊安全機製:東協區域論壇   219
第三節 東協二軌多邊安全機製:東協戰略暨國際關係研究所(ASEAN­ISIS)、亞太圓桌多邊論壇(Asia Pacific Roundtable, APR)       231
本章小結   247

第四篇 區域主義與東亞整閤:新世紀閤作的(Cooperative)安全文化(2003~2015)
第十章 東協憲章與東協三大支柱共同體   251
第一節 簽署《東協憲章》的淵源與背景   253
第二節 國際建製規範的形成:東協安全共同體與《東協憲章》   258
第三節 東南亞安全仍受大國製約   272
第四節 對東亞區域閤作發展趨勢的動力與可能的影響   276
本章小結:兼論颱灣因應之道   278

第十一章 東協中心地位與東協方式   279
第一節 東協中心地位(ASEAN Centrality)與東協方式(ASEAN Way)   279
第二節 東協方式的內容與實踐   285
第三節 以「東協方式」處理南海主權爭端?   287
第四節 「東協中心地位」真實存在?—未來如何發展   297
本章小結   302

第十二章 全球化與區域化下的東亞整閤   303
第一節 東亞區域主義之內涵:「海洋型」與「大陸型」兩概念   304
第二節 全球化與區域化下的東亞整閤   310
第三節 東亞高峰會之遠景   330
本章小結   335

第五篇 後2015年(ASEAN post 2015)東協願景:2016年起共同的(Common)安全文化(2016迄今)
第十三章 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的特徵與展望   339
第一節 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的特徵   340
第二節 新世紀以來東南亞地區之恐怖主義威脅情勢   348
第三節 「伊斯蘭國」勢力加速東擴東南亞   357
第四節 東南亞國傢與中國、美國之反恐互動   362
本章小結   364

第十四章 2015年東協成立經濟共同體:一個事實或幻象?   367
第一節 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成立過程與願景(the Vision of AEC)   368
第二節 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內涵與發展進程   372
第三節 2015年以後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EC)       377
第四節 東亞地區多重製度競爭形成製度過剩(Institutional Surplus)   381
第五節 東亞區域的大國角力方興未艾   386
本章小結   388

第十五章 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成立背景、現狀與未來遠景   391
第一節 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的成立背景   393
第二節 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的內容   396
第三節 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的成效   405
第四節 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的具體實踐   408
本章小結   412

第十六章 結論:東協後2015年(ASEAN post 2015)願景   4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418
第二節 2016年蔡英文總統提「新南嚮政策」   422
結 論   428
參考書目   431

圖目錄
圖1-1:東協區域內外環境關係圖   009
圖2-1:東協不同時期的發展   043
圖2-2:冷戰時期衝突型安全文化(1967~1989)   045
圖2-3:後冷戰時期協商型安全文化(1990~2002)   046
圖2-4:新世紀閤作型安全文化(2003~2014)   046
圖2-5:2015年起共同型安全文化(2015~)   046
圖5-1:東協秘書處組織架構圖   112
圖5-2:ASEAN高峰會部長會議與委員會組織架構圖   114
圖8-1:印馬新成長三角(左)與東協東成長區(右)   196
圖8-2: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成長區   197
圖8-3:大湄公河成長區   198
圖10-1:東協共同體藍圖   268
圖11-1:影響東亞社區成功與否的因素   299
圖12-1:亞太地區兩種區域整閤競閤圖   315
圖13-1:東協共同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340
圖14-1: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四大支柱   371
圖14-2:東亞經濟整閤之FTA   384
圖14-3:亞太與東亞經濟整閤TPP and RCEP   384

錶目錄
錶2-1:東協不同時期的安全思維轉變與安全文化   049
錶5-1:東協對話磋商國Coordinationship, 2006~2015   108
錶5-2:東協對話磋商國區域集團   108
錶5-3:ASEAN DIALOGUE COORDINATORSHIP JULY 2015-JULY 2021   109
錶5-4:ROTATION OF ASEAN COORDINATORSHIP FOR REGIONAL GROUPINGS   110
錶8-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國傢主要領土與領海糾紛   184
錶8-2:東協各會員國對爭議中領土的主權主張   185
錶8-3:東南亞後殖民早期主要共産主義運動(1946~1976)   185
錶8-4:東南亞後殖民早期主要分離主義運動(1946~1976)   186
錶9-1:東協區域論壇曆屆會議內容簡介   224
錶9-2:東協戰略暨國際研究所主導的第二軌道對話機製匯整錶   238
錶10-1:與東協憲章精神符閤之相關宣言   267
錶10-2:東協區域經濟整閤曆程   268
錶10-3:東協憲章與東協安全共同體之互動與演進過程   271
錶11-1:中國填海造陸之現況與其考量(2013~2015)   288
錶12-1:2013年以來曆次TPP談判迴閤之重要內容、主要爭議議題、談判進展   311
錶12-2:2013年以來曆次TPP重要會議   313
錶12-3:中國與東協2008~2015年1~7月進齣口貿易統計   317
錶12-4:颱灣與東協2008~2015年1~7月進齣口貿易統計   318
錶12-5:2011年11月19日,溫傢寶宣示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閤作內容   319
錶12-6:RCEP「東南亞區域全麵經濟夥伴協定」與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整閤現況   324
錶12-7:東協簽署區域貿易協定的進展   327
錶13-1:依法而行,共享價值與相同準則   343
錶13-2:非傳統安全   344
錶13-3:新世紀以來東南亞主要民族分離運動   354
錶14-1:主要行為者機製偏好分析:於亞太與東亞區域多邊自由化市場   386

附錄
附錄1:曆屆東協正式高峰會會議簡介與成果錶   493
附錄2:東協區域論壇曆屆會議內容簡介   503
附錄3:東南亞國傢協會憲章   509

圖書序言



  以東協共同體與東協十國作為學術研究對象,事實上是一項十分艱難钜大的工程,東南亞研究的復雜程度,未涉入其中者實難以理解,可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前所述,不同的曆史背景、多元文化與族群,不同的宗教與社會習俗,都對研究者形成極大挑戰。

  東協組織成立於1967年,迄今已有接近50年的曆史。2006年起,東協組織憲章研究小組以兩年時間進行磋商,於2008年完成東協憲章草案,並於東協高峰會正式通過;憲章通過後,再以一年時間,由十個東協成員國國會通過,並於2009年12月正式生效。東協憲章之組織方式與內容有些與歐盟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若將東協組織視為「模仿」或「復製」歐盟,則與現實有所扞格不符。

  本書的正式撰寫工作,大約始於2006年,當時中央研究院開始進行一係列的「亞太和平與安全研究」,我開始以建構主義的角度撰寫部分章節,並陸續發錶於不同的期刊與國際關係學會、颱灣東南亞學會年會、颱灣政治學會年會。倏乎轉眼,個人耕耘於東南亞區域研究之領域,已將近有三十年以上的時間,總計本書前後撰寫期也花費逾十年的時間。迴首前程,個人深切期望能為本國東協研究領域留下一點貢獻與成果。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東協共同體的建構與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論與實踐》這本書,對於我這個長期關注區域整閤議題的颱灣讀者來說,簡直像是一場及時的甘霖。過去幾年,我們常常聽到“新南嚮政策”,也感受到颱灣企業和政府在深化與東南亞國傢往來上的努力。然而,對於東協(ASEAN)這個區域組織本身,以及它背後是如何一步步從鬆散的閤作邁嚮更緊密的共同體,內部的驅動力是什麼,我一直覺得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梳理。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它不僅詳細闡述瞭東協從成立至今的演變過程,更重要的是,它將“4C安全文化”這個概念引入,試圖解釋在復雜的區域政治經濟環境下,東協如何凝聚內部共識,應對外部挑戰。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於“4C”具體內涵的解析,例如是代錶閤作(Cooperation)、信任(Confidence)、共榮(Co-prosperity)、還是其他什麼?又如何在實踐層麵,透過區域對話、經濟一體化、社會文化交流等方式來落實,形成一種有彆於傳統國傢間安全觀的東協式安全文化。我相信,對於理解東協的運作邏輯,以及颱灣如何在其中找準定位,這本書會提供非常寶貴的視角。

评分

作為一名對區域組織發展動態保持高度關注的颱灣讀者,《東協共同體的建構與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論與實踐》這本書名,立刻激起瞭我的好奇心。近年來,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區域主義的興衰成為重要的觀察窗口。東協,作為亞洲最活躍的區域組織之一,其發展模式和內在邏輯,對理解整個區域的未來走嚮至關重要。書名中“建構與成立”幾個字,暗示瞭這本書將不隻停留在對東協現狀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其成長的曆程和內在驅動力。尤其“4C安全文化”的引入,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安全的概念早已超越瞭傳統的軍事範疇,而是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讀這“4C”究竟象徵著什麼,它們是如何在東協成員國之間建立起一種共同的安全認知和行為準則。例如,這種文化是否強調對話與協商,閤作與互助,又或者是在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基礎上,共同應對區域內的各類挑戰。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深入的理論分析和豐富的實踐案例,相信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東協的獨特性和其未來發展潛力。

评分

坦白說,我對東協的瞭解,更多停留在新聞報道和經濟數據層麵,缺乏一個深度的理論框架來理解其內部運作。《東協共同體的建構與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深入的視角。它不隻是在介紹東協的成果,而是深入探究其“建構”和“成立”背後的機製。“4C安全文化”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過去我們談論安全,往往側重於國傢層麵的軍事實力或政治聯盟,但東協這樣一個以和平發展和經濟閤作為主導的組織,其安全觀必然有其獨特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詳細闡釋“4C”究竟代錶瞭哪些核心要素,它們是如何在東協成員國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例如,這“4C”是否體現瞭東協在處理爭議時的剋製與協商,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時的包容與共享,以及在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時的閤作與互助?如果這本書能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實踐相結閤,那麼對於理解東協如何從一個鬆散的區域組織,逐漸走嚮一個更具凝聚力的共同體,將有極大的幫助。

评分

收到這本《東協共同體的建構與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論與實踐》的時候,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的是近年來國際局勢的變動。地緣政治的緊張、全球供應鏈的重塑,都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區域組織的重要性。東協,作為東南亞地區最主要的經濟體和政治力量的集閤,其未來走嚮,對於颱灣這個位於東北亞與東南亞交界處的島嶼,影響至深。過去,我們可能更多地關注東協的經濟體量,或是其在國際政治舞颱上的“巧實力”,但很少有人深入探討其“建構”與“成立”的深層邏輯。這本書名中的“4C安全文化”概念,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在我看來,安全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對峙,更是一種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社會文化基石。東協是否真的能發展齣一種獨特的“4C安全文化”,並且這種文化是否足以支撐其共同體的持續建構,這是我非常好奇的。書中是否能夠從曆史演進、政治製度、經濟閤作、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來分析“4C安全文化”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在應對區域內外部挑戰時所扮演的角色,這對我理解東協的韌性與潛力至關重要。

评分

對於我這種習慣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理解事物的人來說,《東協共同體的建構與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論與實踐》這本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東協的成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曆瞭一個漫長且充滿挑戰的演變過程。從最初的經濟閤作,到後來的政治安全聯盟,再到如今追求更深層次的共同體構建,每一步都凝聚瞭成員國之間的智慧與妥協。而“4C安全文化”這個提法,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安全,在東協這個多元而復雜的區域,絕非簡單的零和博弈。它更像是一種需要精心培育、潤物細無聲的集體認同和行為模式。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這“4C”的,是代錶著不同層麵的安全考量,還是相互關聯的安全理念?更重要的是,書中是否能提供詳實的案例,來展示這種“4C安全文化”如何在東協內部生根發芽,如何體現在成員國之間的外交互動、經濟閤作、甚至社會文化交流之中,從而推動東協共同體的有效建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