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协共同体的建构与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论与实践

东协共同体的建构与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盟
  • 区域合作
  • 安全文化
  • 共同体建设
  • 国际关系
  • 政治学
  • 4C安全文化
  • 东南亚
  • 区域安全
  • 构建与成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东协共同体的建构与成立」之着作,所揭示的企图心相当大,它不仅要为当下的东协共同体提出一个分析架构,还要为过去半世纪东协诸国寻求整合的种种尝试,提示一个更大的诠释架构,这中间有纯理论开发的论述,也有区域研究开发的旨趣,为有志研究相关领域者不可或缺的一本佳作。
跨越国界的对话:区域合作的深度探索 书名:东协共同体的建构与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论与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在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独特机遇。作为全球地缘政治版图中日益重要的力量,东协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经济增长的奇迹,更在于其在维护区域稳定与促进共同繁荣方面所展现出的集体意志。本书聚焦于东协共同体(ASEAN Community)的宏伟蓝图,从历史渊源、核心机制到未来愿景,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精微的考察。 第一部分:东协的起源与演进:从历史的碎片到区域的共识 本书首先回溯了东协的建立背景。二战后,东南亚地区长期处于冷战的边缘地带,充斥着殖民主义残余、意识形态冲突以及领土争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东协的成立(1967年)并非偶然,而是区域内各国寻求自主、稳定与集体安全的一种战略选择。 早期的生存与凝聚力构建: 早期东协的运作模式主要体现为“协商一致”(Concerted Consensus)和“不干涉内政”原则。这种低姿态的、非对抗性的外交策略,在初期成功地避免了成员国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为后续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必要的互信基础。本书详细梳理了从曼谷宣言到巴厘协约等关键历史文献,阐释了东协“东方精神”(The ASEAN Way)的内涵——即通过耐心、对话和非强制性的方式解决分歧。 冷战后的角色转型: 随着冷战的结束,东协面临着如何在新全球秩序中定位自身的问题。本书分析了东协如何积极吸纳了中南半岛国家,实现了区域的实质性“东协十国化”,并逐步将自身从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转型为一个具有明确目标和制度框架的共同体。 第二部分:共同体的支柱:经济、政治安全与社会文化 东协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三大支柱:经济共同体(AEC)、政治安全共同体(APSC)和社会文化共同体(ASCC)。本书对这三大支柱的构建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解剖。 经济共同体的挑战与成就: 东协经济共同体旨在建立一个单一的市场和生产基地,促进商品、服务、投资、资本和熟练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本书探讨了东协在消除关税壁垒、统一标准以及促进区域内供应链整合方面的显著成就,同时也深入分析了成员国之间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以及对外部经济冲击的脆弱性等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AEC一体化进程构成的现实压力,成为本部分着重讨论的议题。 政治安全共同体的复杂性: 政治安全共同体是东协最敏感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本书着重讨论了东协在处理南海争端、跨国犯罪(如恐怖主义和海盗活动)以及维护区域战略自主性方面的努力。不同于欧盟式的集体安全机制,东协在安全领域倾向于更灵活的“区域安全架构”构建,例如东协地区论坛(ARF)和东协防长扩大会议(ADMM-Plus)。这些机制如何平衡大国竞争与区域内国家利益,是本书探讨的核心。 社会文化融合的深层含义: 社会文化共同体旨在增强人民间的联系,促进包容性发展。本书分析了文化多样性在促进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力,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时,社会层面的合作机制如何发挥作用。 第三部分:安全文化的重塑与实践:「4C安全文化」的理论框架 本书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引入并阐释了“4C安全文化”理论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分析东协的实践。此理论旨在超越传统的军事安全范畴,关注构建一种基于共同理解、相互尊重和预防性合作的区域安全生态。 “4C”的理论维度解析: 1. 共识性(Consensus Building): 强调决策过程的包容性和审慎性,确保所有成员国的核心利益都得到体现,即使这会牺牲效率。本书分析了“东协方式”在多边安全议题上如何运用共识原则,以确保任何重大的安全倡议都不会被视为外部强加的。 2. 合作性(Collaborative Action): 关注非传统安全威胁下的联合行动能力。这包括跨国执法合作、灾难人道主义援助(HADR)机制的建立与演练,以及在网络安全领域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3. 约束性(Commitment to Norms): 指成员国对既定国际法和区域性行为准则的自觉遵守。本书着重研究了东协《关于南海行为准则》(COC)谈判过程中,对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则的集体期望与现实障碍的权衡。 4. 差异性容忍(Cultural Contingency): 承认成员国在政治体制、发展阶段和安全认知上的根本差异,并将其视为安全合作的现实基础而非障碍。这种容忍性促使东协在安全议题上采取“分层合作”的策略,即在易于达成一致的领域先行合作,而在敏感议题上保持对话渠道畅通。 实践案例分析: 本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如东协应对“跨界烟雾污染”的合作机制、区域反恐合作的有效性,以及在美中战略竞争背景下,东协如何在“平衡策略”中维护其行动空间,来检验“4C安全文化”框架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 第四部分:东协的未来与全球角色的定位 展望未来,本书探讨了东协在印太战略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东协与主要大国关系的深化(如RCEP的生效和与欧盟、美国等区域外伙伴的合作加强),东协如何保持其中心地位(Centrality)至关重要。 本书认为,东协的未来成功将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平衡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与政治安全领域内部差异的管控。特别是,如何将“4C安全文化”内化为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制度,以应对气候危机、技术颠覆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将是东协能否真正实现其“韧性与创新共同体”愿景的关键所在。 本书适合所有对国际关系、区域安全研究、亚洲政治经济发展感兴趣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区域发展实践者深入研读。它不仅提供了一套分析东协发展的理论工具,更描绘了一幅关于区域合作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生动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若雩


  现职/
  淡江大学「东协研究中心」中心主任与主持人
  淡江大学 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全英语学士班 副教授
  台湾东南亚学会 理事  
  台湾智库国际事务委员会 谘询委员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 政治学博士 ( 1995)
  美国史丹福大学访问学者(1991-1992)
  美国乔治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2003-2004)

  经历/
  淡江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 (2011-2013)
  美国华府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访问学者II (2013)
  美国华府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访问学者I (2002-2003)
  淡江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专任副教授兼所长 (1996-2002)
  中国时报驻东南亚特派员(1989-1994)
 

图书目录

萧序 (萧全政教授)
萧序 (萧新煌教授)
莫序 (莫大华教授)
倪序 (倪炎元教授)
左序 (左正东教授)
自序
谢辞

第一篇 东协共同体与东协成员国的安全思维
第一章 绪 论   003
第一节 写作动机   004
第二节 东南亚区域研究是否需要国际关系理论?   006

第二章 什么是东协「4C」安全文化?   011
第一节 2015年底东协终于成立共同体:过程与愿景   013
第二节 五十年来国际社会有关东协共同体之辩论   018
第三节 剖析国内外学者对于共同体的理念与想法   031
第四节 东协「4C」安全文化之内容剖析   039

第三章 东协组织安全思维的转变   051
第一节 「前东协」时期的个别国家利益   054
第二节 冷战时期的安全思维   063
第三节 后冷战时期东协的安全思维   065
第四节 新世纪东协的全球角色安全思维:强化对外关系与安全   069
本章小结   073

第二篇 冷战时期东协组织的成立背景与制度建立:冲突的(Conflict)安全文化(1967~1989)
第四章 1967年东协成立初期的战略选择:政治联盟或经济合作伙伴?   077
第一节 前东协组织成立的源由   077
第二节 东协「和平、自由、中立区」的提倡   080
第三节 东协成立之初的重大问题与争端解决   085
第四节 东协组织的三大支柱   091
本章小结   095

第五章 东协三大宣言与对话伙伴制度之建立   097
第一节 东协成立初期五创始成员国前十年的磨合   098
第二节 东协组织成立初期三大宣言:曼谷宣言(1967)、吉隆坡宣言(1971)、峇里宣言(1976)   101
第三节 东协对话伙伴制度之建立   106
第四节 东协秘书处的成立   110
本章小结   115

第六章 由敌对漠视、和缓改善、日趋友好到积极亲和: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协的中国政策   117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关系   118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东南亚国家的中国政策   130
第三节 海崃两岸与东协   138
本章小结   142

第三篇 后冷战时期东协的内外环境:协商的(Coordinative)安全文化(1990~2002)
第七章 后冷战时期东协的对外关系   145
第一节 后冷战时期至新世纪的东亚政治局势   146
第二节 大国在东南亚的权力竞逐   150
第三节 新世纪的权力动态与布局   172
本章小结   179

第八章 东协共同体内外安全治理之困境   181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区域主义的萌芽   183
第二节 东协安全治理失灵(failure)的挑战   200
第三节 东协成员国内部加强人权与民主化实践   207
本章小结   212

第九章 东协一轨与二轨多边安全机制:东协区域论坛(ARF)、东协战略暨国际关系研究所(ASEAN­ISIS)与亚太圆桌多边论坛(Asia Pacific Roundtable, APR)   215
第一节 后冷战时期东协的安全困境   216
第二节 东协一轨多边安全机制:东协区域论坛   219
第三节 东协二轨多边安全机制:东协战略暨国际关系研究所(ASEAN­ISIS)、亚太圆桌多边论坛(Asia Pacific Roundtable, APR)       231
本章小结   247

第四篇 区域主义与东亚整合:新世纪合作的(Cooperative)安全文化(2003~2015)
第十章 东协宪章与东协三大支柱共同体   251
第一节 签署《东协宪章》的渊源与背景   253
第二节 国际建制规范的形成:东协安全共同体与《东协宪章》   258
第三节 东南亚安全仍受大国制约   272
第四节 对东亚区域合作发展趋势的动力与可能的影响   276
本章小结:兼论台湾因应之道   278

第十一章 东协中心地位与东协方式   279
第一节 东协中心地位(ASEAN Centrality)与东协方式(ASEAN Way)   279
第二节 东协方式的内容与实践   285
第三节 以「东协方式」处理南海主权争端?   287
第四节 「东协中心地位」真实存在?—未来如何发展   297
本章小结   302

第十二章 全球化与区域化下的东亚整合   303
第一节 东亚区域主义之内涵:「海洋型」与「大陆型」两概念   304
第二节 全球化与区域化下的东亚整合   310
第三节 东亚高峰会之远景   330
本章小结   335

第五篇 后2015年(ASEAN post 2015)东协愿景:2016年起共同的(Common)安全文化(2016迄今)
第十三章 东协政治安全共同体的特征与展望   339
第一节 东协政治安全共同体的特征   340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东南亚地区之恐怖主义威胁情势   348
第三节 「伊斯兰国」势力加速东扩东南亚   357
第四节 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美国之反恐互动   362
本章小结   364

第十四章 2015年东协成立经济共同体:一个事实或幻象?   367
第一节 东协经济共同体的成立过程与愿景(the Vision of AEC)   368
第二节 东协经济共同体的内涵与发展进程   372
第三节 2015年以后的东协经济共同体(AEC)       377
第四节 东亚地区多重制度竞争形成制度过剩(Institutional Surplus)   381
第五节 东亚区域的大国角力方兴未艾   386
本章小结   388

第十五章 东协社会文化共同体:成立背景、现状与未来远景   391
第一节 东协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成立背景   393
第二节 东协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内容   396
第三节 东协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成效   405
第四节 东协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408
本章小结   412

第十六章 结论:东协后2015年(ASEAN post 2015)愿景   415
第一节 研究发现   418
第二节 2016年蔡英文总统提「新南向政策」   422
结 论   428
参考书目   431

图目录
图1-1:东协区域内外环境关系图   009
图2-1:东协不同时期的发展   043
图2-2:冷战时期冲突型安全文化(1967~1989)   045
图2-3:后冷战时期协商型安全文化(1990~2002)   046
图2-4:新世纪合作型安全文化(2003~2014)   046
图2-5:2015年起共同型安全文化(2015~)   046
图5-1:东协秘书处组织架构图   112
图5-2:ASEAN高峰会部长会议与委员会组织架构图   114
图8-1:印马新成长三角(左)与东协东成长区(右)   196
图8-2: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成长区   197
图8-3:大湄公河成长区   198
图10-1:东协共同体蓝图   268
图11-1:影响东亚社区成功与否的因素   299
图12-1:亚太地区两种区域整合竞合图   315
图13-1:东协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40
图14-1:东协经济共同体(AEC)四大支柱   371
图14-2:东亚经济整合之FTA   384
图14-3:亚太与东亚经济整合TPP and RCEP   384

表目录
表2-1:东协不同时期的安全思维转变与安全文化   049
表5-1:东协对话磋商国Coordinationship, 2006~2015   108
表5-2:东协对话磋商国区域集团   108
表5-3:ASEAN DIALOGUE COORDINATORSHIP JULY 2015-JULY 2021   109
表5-4:ROTATION OF ASEAN COORDINATORSHIP FOR REGIONAL GROUPINGS   110
表8-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国家主要领土与领海纠纷   184
表8-2:东协各会员国对争议中领土的主权主张   185
表8-3:东南亚后殖民早期主要共产主义运动(1946~1976)   185
表8-4:东南亚后殖民早期主要分离主义运动(1946~1976)   186
表9-1:东协区域论坛历届会议内容简介   224
表9-2:东协战略暨国际研究所主导的第二轨道对话机制汇整表   238
表10-1:与东协宪章精神符合之相关宣言   267
表10-2:东协区域经济整合历程   268
表10-3:东协宪章与东协安全共同体之互动与演进过程   271
表11-1:中国填海造陆之现况与其考量(2013~2015)   288
表12-1:2013年以来历次TPP谈判回合之重要内容、主要争议议题、谈判进展   311
表12-2:2013年以来历次TPP重要会议   313
表12-3:中国与东协2008~2015年1~7月进出口贸易统计   317
表12-4:台湾与东协2008~2015年1~7月进出口贸易统计   318
表12-5:2011年11月19日,温家宝宣示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合作内容   319
表12-6:RCEP「东南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与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整合现况   324
表12-7:东协签署区域贸易协定的进展   327
表13-1:依法而行,共享价值与相同准则   343
表13-2:非传统安全   344
表13-3:新世纪以来东南亚主要民族分离运动   354
表14-1:主要行为者机制偏好分析:于亚太与东亚区域多边自由化市场   386

附录
附录1:历届东协正式高峰会会议简介与成果表   493
附录2:东协区域论坛历届会议内容简介   503
附录3:东南亚国家协会宪章   509

图书序言



  以东协共同体与东协十国作为学术研究对象,事实上是一项十分艰难鉅大的工程,东南亚研究的复杂程度,未涉入其中者实难以理解,可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前所述,不同的历史背景、多元文化与族群,不同的宗教与社会习俗,都对研究者形成极大挑战。

  东协组织成立于1967年,迄今已有接近50年的历史。2006年起,东协组织宪章研究小组以两年时间进行磋商,于2008年完成东协宪章草案,并于东协高峰会正式通过;宪章通过后,再以一年时间,由十个东协成员国国会通过,并于2009年12月正式生效。东协宪章之组织方式与内容有些与欧盟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若将东协组织视为「模仿」或「复制」欧盟,则与现实有所扞格不符。

  本书的正式撰写工作,大约始于2006年,当时中央研究院开始进行一系列的「亚太和平与安全研究」,我开始以建构主义的角度撰写部分章节,并陆续发表于不同的期刊与国际关系学会、台湾东南亚学会年会、台湾政治学会年会。倏乎转眼,个人耕耘于东南亚区域研究之领域,已将近有三十年以上的时间,总计本书前后撰写期也花费逾十年的时间。回首前程,个人深切期望能为本国东协研究领域留下一点贡献与成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东协共同体的建构与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对于我这个长期关注区域整合议题的台湾读者来说,简直像是一场及时的甘霖。过去几年,我们常常听到“新南向政策”,也感受到台湾企业和政府在深化与东南亚国家往来上的努力。然而,对于东协(ASEAN)这个区域组织本身,以及它背后是如何一步步从松散的合作迈向更紧密的共同体,内部的驱动力是什么,我一直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仅详细阐述了东协从成立至今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将“4C安全文化”这个概念引入,试图解释在复杂的区域政治经济环境下,东协如何凝聚内部共识,应对外部挑战。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4C”具体内涵的解析,例如是代表合作(Cooperation)、信任(Confidence)、共荣(Co-prosperity)、还是其他什么?又如何在实践层面,透过区域对话、经济一体化、社会文化交流等方式来落实,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国家间安全观的东协式安全文化。我相信,对于理解东协的运作逻辑,以及台湾如何在其中找准定位,这本书会提供非常宝贵的视角。

评分

坦白说,我对东协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新闻报道和经济数据层面,缺乏一个深度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其内部运作。《东协共同体的建构与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入的视角。它不只是在介绍东协的成果,而是深入探究其“建构”和“成立”背后的机制。“4C安全文化”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过去我们谈论安全,往往侧重于国家层面的军事实力或政治联盟,但东协这样一个以和平发展和经济合作为主导的组织,其安全观必然有其独特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阐释“4C”究竟代表了哪些核心要素,它们是如何在东协成员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例如,这“4C”是否体现了东协在处理争议时的克制与协商,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时的包容与共享,以及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时的合作与互助?如果这本书能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那么对于理解东协如何从一个松散的区域组织,逐渐走向一个更具凝聚力的共同体,将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区域组织发展动态保持高度关注的台湾读者,《东协共同体的建构与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名,立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区域主义的兴衰成为重要的观察窗口。东协,作为亚洲最活跃的区域组织之一,其发展模式和内在逻辑,对理解整个区域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书名中“建构与成立”几个字,暗示了这本书将不只停留在对东协现状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其成长的历程和内在驱动力。尤其“4C安全文化”的引入,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安全的概念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军事范畴,而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这“4C”究竟象征着什么,它们是如何在东协成员国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的安全认知和行为准则。例如,这种文化是否强调对话与协商,合作与互助,又或者是在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共同应对区域内的各类挑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践案例,相信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东协的独特性和其未来发展潜力。

评分

收到这本《东协共同体的建构与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论与实践》的时候,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近年来国际局势的变动。地缘政治的紧张、全球供应链的重塑,都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区域组织的重要性。东协,作为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体和政治力量的集合,其未来走向,对于台湾这个位于东北亚与东南亚交界处的岛屿,影响至深。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东协的经济体量,或是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巧实力”,但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其“建构”与“成立”的深层逻辑。这本书名中的“4C安全文化”概念,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我看来,安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峙,更是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石。东协是否真的能发展出一种独特的“4C安全文化”,并且这种文化是否足以支撑其共同体的持续建构,这是我非常好奇的。书中是否能够从历史演进、政治制度、经济合作、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分析“4C安全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应对区域内外部挑战时所扮演的角色,这对我理解东协的韧性与潜力至关重要。

评分

对于我这种习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事物的人来说,《东协共同体的建构与成立:「4C安全文化」之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东协的成立,并非一蹴可几,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经济合作,到后来的政治安全联盟,再到如今追求更深层次的共同体构建,每一步都凝聚了成员国之间的智慧与妥协。而“4C安全文化”这个提法,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安全,在东协这个多元而复杂的区域,绝非简单的零和博弈。它更像是一种需要精心培育、润物细无声的集体认同和行为模式。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这“4C”的,是代表着不同层面的安全考量,还是相互关联的安全理念?更重要的是,书中是否能提供详实的案例,来展示这种“4C安全文化”如何在东协内部生根发芽,如何体现在成员国之间的外交互动、经济合作、甚至社会文化交流之中,从而推动东协共同体的有效建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