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对伊核问题政策立场之比较研究(2005-2011)

美中对伊核问题政策立场之比较研究(2005-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伊核问题
  • 美中关系
  • 外交政策
  • 国际政治
  • 比较研究
  • 核不扩散
  • 中东地区
  • 美国政策
  • 中国政策
  • 21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纵观以往美中关系,双方皆为伊核问题的「利益攸关方」,但两国在伊核问题上并非常有一致的看法,因此,本书以DavidEaston的系统论为研究途径,全面且具体的探讨影响美中伊核政策之国内及国际变数为何,而后分析美中伊核政策与作为,进而评估两国针对伊核问题所採取的手段是否有达双方国家所预期之成效?

  此外,本书将更进一步以共同利益、冲突利益和互补利益等三种利益做为研究指标,借此分析美中在伊核问题上的走向,是「同床异梦」亦或「求同存异」?是否会基于共同利益而合作,亦或互补利益而妥协,还是最终皆因冲突利益而发展为核僵局?并借此提出可供观察未来发展的参考方向。
远方的回响:全球治理与地区冲突的交织叙事 一部审视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国际关系复杂图景的深度力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地区的热点争端,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大、更具普遍性的国际体系变迁、治理困境与文化冲突的深层逻辑。它以严谨的史学视角和批判性的理论框架,剖析了冷战后初期,世界在权力结构重塑、意识形态松动与新兴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力求从多个维度揭示驱动当代国际关系运行的核心动力。 --- 第一部分:权力转移与秩序的脆弱性(约3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自1990年代初以来,全球权力格局发生的微妙而深刻的转变。我们不再将关注点置于单一超级大国的主导地位,而是着重分析了多极化趋势的萌芽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 核心议题包括: 1. “历史的终结”后的迷思: 考察了后冷战时期,西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自我肯定如何逐渐遭遇内部张力和外部挑战。书中详细分析了区域性强国(如金砖国家的前身群体)在经济崛起后,对既有国际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话语权分配的首次系统性诉求,以及由此引发的治理赤字。 2. 安全范式的重构: 探讨了安全威胁如何从传统的国家间军事对抗,转向混合型威胁。这包括跨国恐怖主义的兴起(侧重其意识形态根源与资金链条的全球渗透)、信息战的初步形态,以及国家主权在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时的失效与重构。 3. “软实力”与文化外交的兴衰: 对比分析了美国在“9·11”事件前后,其文化输出战略(如好莱坞、流行音乐)在不同文化圈层中接受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作用于其外交政策的可行性。 --- 第二部分: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与反弹(约350字) 本部分将焦点从国家行为体转向了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并着重分析了这一进程中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以及由此催生的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反弹。 内容侧重于: 1. 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与监管套利: 详细梳理了2000年代初期,全球金融体系一体化所带来的效率提升与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过程。书中借助多个案例,分析了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s)的角色,以及它们在规避国家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为后续的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2. 供应链的重塑与劳动力的分化: 聚焦于制造业向发展中世界的转移。本书通过对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特定工业区的实地考察(通过二手资料的交叉验证),揭示了全球价值链中“微笑曲线”两端与中段的利润分配不均现象。重点分析了全球南方国家内部,工人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为后续的民粹主义浪潮提供了经济基础。 3. 技术进步的双刃剑: 考察了互联网和早期移动通信技术在促进信息共享的同时,如何加剧了知识鸿沟(Digital Divide),并为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垄断创造了条件。 --- 第三部分:国际人权话语的扩张与边界(约300字) 本部分探讨了自《世界人权宣言》以来,人权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实践中遭遇的文化相对主义挑战,以及“干预的权利”在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具体分析包括: 1. “普世性”的辩论: 梳理了不同文明体系(特别是东亚和伊斯兰文化圈)对个体权利与集体责任优先级的哲学辩论。书中不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国家在吸收人权概念时,如何进行本土化的重塑和再解释。 2. 人道主义干预的局限性: 对199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几次重大的“保护责任”(R2P)理论实践案例进行反思。分析了在缺乏明确的国际授权或多边共识的情况下,单边或小多边干预行动在当地造成的长期不稳定后果,以及对国际法合法性的侵蚀。 3. 非政府组织的全球网络: 研究了国际特赦组织、无国界医生等跨国非政府组织(NGOs)在信息传播和施压方面的崛起,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传统国家对信息控制的垄断,成为国际政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 第四部分:意识形态的碎片化与身份政治的崛起(约350字) 本部分转向社会文化层面,考察了全球化和信息爆炸如何导致身份认同的固化、极端化和碎片化,并成为影响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 核心内容是: 1. “部落化”的倾向: 探讨了全球不同地理区域内,基于宗教、民族或族群的新型身份认同如何被政治化和动员起来。这并非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现代媒介和政治精英利用历史记忆构建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再激活。 2. 对“世俗化”预期的反驳: 分析了在许多地区,宗教信仰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并未如西方理论预期的那样衰退,反而以更具政治动员力的形式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反抗外部影响或内部腐败的旗帜。 3. 知识分子与公共话语权: 考察了全球范围内知识分子群体在身份政治兴起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从传统精英的“引领者”转变为不同阵营的“辩护者”,导致了公共理性讨论空间的萎缩。 --- 第五部分:区域主义的复杂性与制度构建的挑战(约250字)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收窄至区域合作的实践,指出区域组织并非全球秩序的完美替代品,它们本身也充满了结构性矛盾与内部张力。 关键分析点包括: 1. 一体化进程的“分层”现象: 以几个主要区域经济集团为例,分析了成员国在经济一体化、政治协调和安全合作方面的参与深度不一,导致区域内部出现“核心”与“边缘”的固化。 2. 共同安全机制的脆弱性: 探讨了在区域层面建立的集体安全机制,在面对成员国之间或内部的族群冲突时,往往因缺乏超越国家利益的最高仲裁力而显得软弱无力。 3. 制度建设的“机会窗口”与关闭: 总结了冷战后初期,各国在制度构建上所把握住的历史机遇,以及随着全球不确定性增加,各国转而采取更偏向国家利益的“交易性外交”而非“制度性建设”的趋势。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非线性的框架,用以理解那个充满希望、也充满陷阱的后冷战过渡时期,为理解今日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与理论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依蓁


  学历:
  国立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硕士

  专长领域/研究领域:
  国际关系

  指导教授:
  蔡明彦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文献探讨
第三节研究途径、架构与方法
第四节研究范围与限制
第五节章节安排

第二章伊核问题之源起与影响
第一节伊核问题之肇始与经过
第二节伊核计画之动机探析
第三节伊核问题对区域和全球层次之影响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美国对伊核之政策分析
第一节影响美国伊核政策之因素
第二节美国对伊核之政策与作为
第三节美国伊核政策之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中国对伊核之政策分析
第一节影响中国伊核政策之因素
第二节中国对伊核之政策与作为
第三节中国伊核政策之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美中对伊核政策之比较分析
第一节美中在伊核问题之利益比较
第二节美中对伊核政策之比较分析
第三节小结

第六章结论
第一节研究发现
第二节未来发展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美中對伊核問題政策立場之比較研究(2005-2011)》感到極大的興趣,尤其是「比較研究」這個詞,彷彿是為我量身打造的。身為一個對國際政治有著濃厚興趣的台灣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理解全球事務,必須要看到不同國家在同一議題上的不同視角和策略。2005至2011年,這七年,可說是伊核問題發展的一個關鍵階段,從早期的談判與制裁,到後續的持續僵持,背後牽涉的國家利益與戰略考量,絕非三言兩語能概括。書名點明了美中兩國,這意味著作者將會深入剖析這兩個對國際局勢有著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國家,它們在面對伊朗核問題時,各自的戰略目標、政策工具、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模式。我想,書中必然會觸及到當時美國政府如何平衡其盟友以色列的擔憂、俄羅斯和中國的立場,以及聯合國安理會的運作機制。而中國,又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堅守「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一方面又要在國際安全格局中尋求自身定位?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從大國戰略到具體政策的分析,相信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更為立體、更為深刻的理解。對於台灣而言,了解大國博弈的邏輯,對於我們如何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尋求自身生存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评分

這本《美中對伊核問題政策立場之比較研究(2005-2011)》的出現,實在是太及時了。過去幾年,隨著國際媒體報導的碎片化,我們對於伊核問題的了解,常常是被單一事件或論調所驅動,缺乏系統性的梳理。書名中的「比較研究」,立刻抓住我的眼球,因為這暗示著作者不僅僅是單純的事件陳述,而是深入挖掘了美中兩國在制定和執行對伊核政策時,其決策邏輯、戰略目標、以及潛在的利益衝突。2005到2011年,這段時期可謂是充滿了戲劇性。從伊朗的核能力的逐步推進,到國際社會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再到美國國內政治的影響,以及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每一個環節都值得細細咀嚼。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探討美國當時在「反恐」與「核不擴散」之間權衡的難處?又或者,中國在維護地區穩定與自身經濟利益之間,是如何拿捏分寸的?尤其是在台灣,我們對「和平」的訴求總是如此強烈,了解大國如何透過複雜的外交與安全博弈來處理潛在的衝突,對於我們思考自身的安全戰略,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這本書的出現,就像為我們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地圖,讓我們得以在這個複雜的國際關係網絡中,找到清晰的脈絡。

评分

坦白說,這本《美中對伊核問題政策立場之比較研究(2005-2011)》的書名,給了我一種「終於等到你」的感覺。身為一個身處台灣、長期關注國際關係的讀者,對於伊核問題的發展,始終感到其複雜與重要。2005年至2011年,這段時間是伊朗核危機從醞釀到發酵,再到引發多輪國際制裁與談判的關鍵時期。書名中的「美中」兩個字,精準地抓住了問題的核心。畢竟,在國際政治的舞台上,這兩個超級大國的一舉一動,都足以牽動全球的脈搏。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深入剖析,美國在其強硬立場背後,是如何權衡利弊,又是如何運用外交、軍事、經濟等多重手段來影響伊朗的決策。同時,我也想了解,中國在這一時期,是如何在維護地區和平與自身經濟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又是如何透過其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來展現其國家戰略。這種對比分析,對於我們理解不同國家在面對同一挑戰時的戰略思維,具有極大的啟發性。尤其是對於台灣來說,大國的戰略互動,往往會影響到區域的穩定與發展,深入理解這種互動的邏輯,對於我們判斷未來的國際局勢,至關重要。

评分

這本《美中對伊核問題政策立場之比較研究(2005-2011)》的標題,直擊了許多關心國際政治的台灣讀者最核心的疑問。2005到2011年,這段時間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中東地區,充滿了變數與挑戰,而伊朗核問題無疑是其中最為棘手的一個。書名點出了「美中」兩大國,這立刻讓人聯想到,這將是一場關於不同戰略思維、國家利益衝突與合作的深度剖析。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描繪美國當時複雜的心態,是如何在堅持「絕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的同時,又面臨著區域穩定、能源供應等多重考量。而中國,這個在國際舞台上日益活躍的國家,又如何在處理伊核問題時,展現其獨特的「中國模式」,既要維護與伊朗的經濟聯繫,又要顧及國際社會的聲譽和聯合國的權威?這種細膩的對比,相信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理解,為何兩個國家會在同一議題上,採取截然不同的策略。對於台灣而言,在地緣政治的現實中,理解大國之間關於核擴散、區域安全、以及國際規則的博弈,對於我們如何判斷未來的國際局勢,如何捍衛我們的國家利益,至關重要。

评分

這本《美中對伊核問題政策立場之比較研究(2005-2011)》的書名,一掃便讓人感覺到一股學術的厚重感。對於長期關注國際情勢、特別是中東地區複雜地緣政治的台灣讀者而言,這段時期確實是伊核問題激盪的關鍵年份。2005年,伊朗重啟了鈾濃縮活動,隨後聯合國安理會開始對伊朗實施制裁,而到了2011年,國際社會圍繞伊核問題的博弈更是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書名點明了「美中」這兩個主要行為體,這本身就極具吸引力。畢竟,作為全球兩個最重要的力量中心,它們在伊核問題上的互動、分歧與合作,無疑是影響該議題走向的決定性因素。想像一下,書中詳細剖析了美國在這一時期,從小布希政府到奧巴馬政府初期,面對伊朗核計畫時採取的戰略,包括外交施壓、經濟制裁,乃至於嚴峻時期的軍事選項的考量。同時,又 juxtaposed 中國在這個敏感議題上的務實、迴避,以及其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的投票行為背後所折射出的國家利益考量。這種對比研究,想必能為我們理解為何同樣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在同一議題上呈現出如此截然不同的路徑,提供深刻的啟示。尤其是台灣身處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牽動與全球戰略的佈局息息相關,理解大國博弈的邏輯,對於我們判讀區域安全形勢,具備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