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乱局:美欧政策孕育了伊斯兰国

中东乱局:美欧政策孕育了伊斯兰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ael Lüders
图书标签:
  • 中东
  • 伊斯兰国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美国政策
  • 欧洲政策
  • 恐怖主义
  • 冲突
  • 政治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5年德国畅销书,即年再版15次
全球累计销量超过22万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才是令伊斯兰国崛起的幕后黑手!

  一个故事,从不同的地方开始叙述,会使人得出不同的结论。要弄明白伊朗与西方关系,就得了解一九五三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英国情报局一手策划的推翻民选总理摩萨台的历史;没有二○○三年的伊拉克战争和西方对叙利亚阿萨德的政策,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伊斯兰国」能够得逞。本书深刻揭示中东地区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这个地区不断树敌,令中亚、中东、非洲的人民持续生活在战火之中。

  本书由二○一五年春天在德国出版,到二○一六年三月已再版十五次,卖出二十二万本,到今天仍高踞德国阿马逊非小说书榜头二十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米高.吕德斯博士(Dr. Michael Lüders)


  一九五九年生于德国柏林,记者、作家、时事评论员、阿拉伯文学、中东民族发展史及埃及电影专家。吕德斯是德国《时代週报》(Die Zeit)资深编辑及记者,已发表过数本有关中东问题的着作,并经常受邀到各国演说。

序者简介

关愚谦


  一九三一年生于广州,德国汉堡大学硕士、博士,作家、时事评论家、翻译家。一九七○年受聘于德国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前后任教近三十年。已出版中、德、英、意多国语言共二十余本着作,包括《中国文化指南》、《中国文化名胜揽萃》、《欧风欧雨》、《浪迹天涯──一个追求自由者的自述》、《情──德国情话》。

译者简介

马晋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毕业,留学德国,并在外交部、德国使领馆工作多年。曾参与翻译施特劳斯回忆录、施密特着作等。

刘霞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研究生毕业,后留学德国,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任教,德国《明镜》週刊驻京记者处翻译,驻德国使领馆工作多年。曾参与翻译卡夫卡书信集和短篇小说等。

图书目录

序:奥巴马本想甩掉他──关愚谦
前言:自食其果

德黑兰政变:天理难容
决战兴都库什:华盛顿和利雅德是基地组织的助产士
完成使命:美国人为伊斯兰国奠定基础
善与恶的圣战分子:西方回避反省
黑暗核心:伊斯兰国缘何成功
神圣同盟:美国寄望于独裁者和封建统治者
以色列持有尚方宝剑?二○一四年的加沙战争
新的世界乱局:展望未来

地图

图书序言



奥巴马本想甩掉他──关愚谦


  这本德文版的原着,是我妻子海珮春的姐姐克莉丝蒂娜・海翎女士于去年(二○一五)年向我们介绍的。她是一个德国人,平时不怎么关心世界政治。自从欧洲因中东形势严峻,出现了可怕的难民潮后,影响了德国社会,她愈来愈困惑,开始关心起国际形势来。她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觉得很有收获,把它推荐给我。

  当前这个世界,乱作一团,凡是在非洲、欧洲、亚洲发生的一些纷争,都和美国这个帝国分不开(「帝国」这词是德国老总理施密特亲口对我说的)。尤其是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忽然冒出了一个名叫「伊斯兰国」的恐怖集团,它凭空出现才不几年,不但把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搞个稀巴烂,连其他的近邻科威特、黎巴嫩、也门、沙地阿拉伯、伊朗等国都卷进去,事态还蔓延到欧洲。如果我们好好地深挖,无论在哪一个事件背后,总有美国的阴影。美国想尽办法把不和她合作的什叶派的叙利亚阿萨德政权扳倒,但是,一直做不到,反而遭到国际上的「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批评。俄罗斯的总统普京也气不打一处来,他因为乌克兰内乱,被西方国家经济制裁,被弄得很狼狈,一怒之下,开始声东击西,支持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军,全面轰炸「伊斯兰国」大本营,顺便敲打一下叙利亚的反政府武装。叙利亚这个古老国家的百姓变成了无辜的大国博弈的牺牲品,百万人纷纷逃亡欧洲避难,造成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欧洲大逃亡潮」。

  我在欧洲住了近半个世纪,亲眼看到,欧洲在二次大战后,获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经济上也日益兴旺。忽然避难大军扶老携幼从东方涌来,措手不及,其紧张和担忧可想而知。进入欧洲的难民潮愈来愈高涨,再加上一些来自中东、北非国家的难民不知检点,偷盗钱财、侮辱女性,品质恶劣,虽然只是少数个别人所为,但被媒体渲染,掀起了一股反难民之风。德国大多数国民,对当前中东北非发生的混乱,抓不住要害,把怨恨都加在穆斯林阿拉伯人头上,显然,这是不公平的。反而忘却了去刨根追底,此难民潮从何而来?

  作者米高.吕德斯博士,是个专门研究中东和阿拉伯民族发展史的德国学者,住过伊朗多年,能说波斯语,听懂阿拉伯话,走遍了中东伊斯兰世界。他在德国有名的《时代週报》,做过中东问题编辑和记者。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觉得他看问题敏锐,拍案叫绝,眼前忽然明亮了许多。最值得我钦佩的是他很客观,没有给自己设下一个政治框框。诸位读者,不要以为现在的西方世界,新闻媒体都那么公平、正义。大部分的媒体背后都有出钱的老板,总编也要看投资者的眼色。吕德斯用独立的眼光,揭露事实真相,他的书在短短一年时间,出了十二版(编按:本书在二○一六年三月即将发行第十六版),打破了德国畅销书的纪录,并且成为欧洲德文电视台的着名的中东问题评论家,使很多同行跌了眼镜。

  这本德文版的书是二○一五年春由德国慕尼黑着名的贝克出版社推出的,书到我的手里时,发行才不过几个月已经是第九版了,这说明,这本书受欢迎的程度。它的最大特点是敢写敢说,没有后顾之忧。

  历史又再重演

  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是重道德,讲礼仪。《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有道有德,众亲挚友都会来助。你无道无德,人人避而远之。人和国家都一样。我这个青少年时的崇美派,在这几十年里,看到美国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极端自私自利,为了石油利益,为了保持美国在国际上永远是老大的地位,她在全世界以国际警察自居,到处干涉他国内政,甚至挑拨离间,愈来愈失去道德和威信。

  伊拉克首府巴格达是一个世界历史上非常古老的文化城,「巴格达」本意是「神赐」的意思。闻名于世的《一千零一夜》小说就是从这里开始流传的。一九一七年伊拉克沦为英国殖民地。又有谁知晓,这个有几千年文化史的古老美丽之都,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因为纽约发生「九一一事件」,小布殊下决心报仇,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矛头对准阿拉伯世界,炮轰阿富汗,接着转过头来对准伊拉克,假借说伊拉克「存有大杀伤武器」,和英国一起,派军队浩浩荡荡佔领了这个千年古国。美国总统小布殊公开表示,要用美国先进的「自由价值观」和基督教义来拯救阿拉伯世界。他的政府在伊拉克推行的所谓议会民主选举,实际上是揠苗助长,结果激化了穆斯林内部几派的矛盾,社会更不稳定。

  这十几年来,中东北非的「茉莉花革命」由于先天不足,造成一片火海,人的生命毫无保障,难道美国真的是为了中东穆斯林国家获得自由、和平、民主?本书作者从历史根源开始,对这几十年来的中东形势的发展,作出了详尽的分析。

  既平静又激动地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真想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但首先要获得作者的同意。互联网帮助我们很快地找到了与作者吕德斯先生的联系方式,他也很快地接受我们的邀请,到我们柏林家来做客。

  一个平易近人毫无架子的德国学者,戴着一副银边眼镜,大大方方地向我们介绍他自己。他于二○一二年就发表了一本关于「阿拉伯之春」和「一场对伊朗错误战争」的书,并且决定这后半生从事写作事业。我发现,我们年纪虽然相差一大截,但性格相投,一见如故。他很高兴地接受我争取把他的《中东乱局──美欧政策孕育了伊斯兰国》一书在中国出版,并约他到中国一些大学做演讲的建议。

  二○一五年秋,我们夫妇二人来到北京和香港,见到我们的老朋友香港三联出版社李安副总编和北京三联前总编李昕老弟,他们都是杰出、有智慧的出版人,立即答应安排此书出版的计划,并希望能找到一位出色的翻译。我当即想到我们的一对朋友──马晋生和刘霞夫妇。刘霞女士长期在德国使、领馆任领事,马晋生先生则先后是中国驻德国汉堡、慕尼黑总领事。他们不但有丰富的外交经验,而且精通德语,文字一流。这么高的身份,请他们做翻译,当然是大材小用,难以启口。去秋返国,和他们见面,送给他们这本德文版的新书,请他们代为寻找有能力的翻译,他们竟然一口答应,把这翻译任务自己接受下来。令我喜出望外。我真是愈来愈相信这个「缘」字。我这一辈子,尤其是后半生,喜结各种良缘,只要有困难,总有贤人出手帮助。这么快就安排好一切,香港三联和北京商务印书馆并和德国出版社很快签订了合同,不需我插手,令我感动不已。但愿这本书受到国内外同胞的欢迎!
 
  二○一六年元月二十日于德国汉堡

图书试读

前言:自食其果
 
当我与一位布达佩斯友人谈到我打算写这本书的想法时,他是这样理解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把中东搞乱了,而且还乐于继续这样干下去。就我而言,他的理解没有错。撰写此书旨在剖析清算西方的中东政策:西方的意图是在中近东推行他们自我炫耀的「价值观」,但留下的却是片片焦土。该政策的实施者主要是美国及其最密切的盟友英国。「九一一事件」后,欧盟其他国家包括德国也参与其中。

要想搞清楚当前中东种种冲突是怎么回事,例如「伊斯兰国」的崛起、伊朗核问题冲突或者叙利亚内战等问题,就必须研究西方推行的相关政策,分析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如何对该地区施加影响。当然,西方不是唯一的纵火人,但笃定无疑是放了火。一开始是一九五三年推翻伊朗穆罕默德.摩萨台政权──完全有悖天理。从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西方插手干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基本做法如出一辙,几乎无任何改变,而惯用的手法就是把冲突各方划分为「善」与「恶」。
 
一个国家、一个非政府组织(如哈马斯、真主党)或一国政府首脑,只要被贴上「恶」的标签,再加上「智库」和媒体御用文人的推波助澜,就会被妖魔化。为达此目的,最惯用的也是最见效的做法就是与希特拉相提并论──不要说谈判了,就是与这样的罪犯进行交谈,那都是姑息纵容,是对西方推崇的价值观的背叛。摩萨台一九五一年下令将英国控制的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两年后为此付出了代价,被英国和美国秘密情报机构策划的政变推翻。摩萨台是被西方称为「希特拉二世」的第一人。紧随其后的是埃及总统阿卜杜拉.纳萨尔,他于一九五六年收回苏彝士运河并因此惹火了英法投资商。西方也指责纳萨尔是「希特拉」,声称要借助苏彝士运河战争将其赶下台,但未能如愿。被西方列入妖魔化名单的还有四个人,他们是萨达姆・侯赛因、伊朗前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巴沙尔・阿萨德和弗拉基米尔.普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中东乱局:美欧政策孕育了伊斯兰国」,在台湾的读者群中,无疑会引起一阵不小的波澜。它抛出的这个论点,简直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我一直以来,对国际政治,特别是中东地区的问题,都保持着相当高的关注度。新闻报道里充斥着各种冲突、制裁、难民危机,但对于ISIS(伊斯兰国)这个极端组织的崛起,其深层原因的探讨,总是显得有些破碎和碎片化。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ISIS是如何残暴,如何颠覆地区稳定,但很少有人会像这本书那样,直接将“美欧政策”列为“孕育”其产生的关键因素。在我看来,“孕育”这个词,它所暗示的,是一种漫长、复杂、甚至可能是“无心之举”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引发”或“造成”,而是可能包含了多种历史因素的交织,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那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我脑海中不禁开始构思,这本书里会探讨哪些具体的情节?是否会深入分析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的政治安排,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真空?又或是,欧洲在处理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的难民潮问题时,是否存在一些失误,反而为极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甚至,书中是否会揭示一些,我们普通读者难以接触到的,关于外交决策的内幕,以及这些决策如何与地区现实产生化学反应。 对于一本这样的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重要的是逻辑的清晰和论据的扎实。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一系列看似无关的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孕育”链条。这需要作者具备极强的分析能力和宏观的视野。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颠覆我们对ISIS起源的传统认知,并提供一个更加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框架,那么它必将成为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让我们明白,在宏大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决策,都可能在遥远的角落,催生出意想不到的“恶果”。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与其说是期待一场轰轰烈烈的叙事,不如说,我更渴望的是一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一种能够让我拨开迷雾,看清事件背后逻辑的清晰思路。书名「中东乱局:美欧政策孕育了伊斯兰国」,它抛出了一个极其大胆且充满争议的论点。在台湾,我们常常能听到对于中东冲突的各种解读,有关于宗教民族矛盾的,有关于资源争夺的,也有关于地区大国博弈的。但将“美欧政策”列为“孕育”ISIS的关键因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角度。 我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一幅幅画面:或许是某个地区因为不当的军事介入,导致了权力的真空,为极端势力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或许是某个国家在处理内部矛盾时,忽略了某些深层的原因,反而让不满的情绪发酵;又或者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无意间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这本书的书名,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细节,但它释放出的信号是明确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善恶对决”的故事,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讽刺性的因果关系链条。 对于我而言,了解“为什么”比了解“发生了什么”更加重要。ISIS的暴行,已经足够触目惊心,再去重复那些血腥的场面,并不能帮助我建立起更深刻的理解。我更想知道,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政治决策,在遥远的土地上,是如何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催生出了如此恐怖的“恶果”。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传统的视角,一些我们平时在新闻中难以接触到的信息。比如,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历史档案、智库报告,甚至是某个前政府官员的访谈?它会不会对美欧在特定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详细的剖析,例如,在冷战结束后,在反恐战争中,又或是某些地区国家的内部转型期,西方国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扎实的论据,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来支撑起“孕育”这个论断。因为一旦这个论点被有效证明,那将对我们理解当前国际政治的许多其他现象,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坦白讲,当我第一次看到「中东乱局:美欧政策孕育了伊斯兰国」这个书名时,我内心是有些许震撼,甚至可以说是难以置信的。因为长久以来,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将ISIS描绘成一个纯粹的、由宗教狂热分子组成的极端组织,他们的出现似乎是一种突发的、无法解释的“病变”。但这本书的书名,却直接将矛头指向了“美欧政策”,并用“孕育”这个词,暗示了一种更为深层、更为根本的联系。 这立刻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在台湾,我们虽然身处东亚,但中东局势的变化,对我们来说,早已不是遥远地区的事情。石油价格的波动,能源安全的影响,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国际新闻,无不与中东的动荡息息相关。然而,对于ISIS这样一个极端组织的出现,其根源的探讨,总感觉有些模糊不清,像是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 书名里的“孕育”,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说“引发”或“导致”,而是暗示了一个更为漫长、更为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无心插柳”的过程。这让我联想到,或许在某些历史时刻,美欧国家的决策者们,在出于自身的战略考量、意识形态输出,或是其他各种原因,做出了一些在当时看来是“正常”或“必要”的举动,但这些举动,却在日后,在特定的人文、社会、历史土壤中,意外地催生出了ISIS这样一种极端势力。 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一步步地揭示这个“孕育”的过程?是否会通过分析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的重建政策,欧洲在应对叙利亚内战难民潮时的某些失误,或是西方国家在支持某些地方派别时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一种能够颠覆我们既有认知,并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权力运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让我们不再只看到表面的恐怖,而是去探寻那潜藏在水面之下的暗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出来,就狠狠地抓住了我的眼球。「中东乱局:美欧政策孕育了伊斯兰国」,光看书名,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的鸡汤文。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诚品书店闲逛时瞥见的,当时就觉得,这简直就是直击要害,直指问题的根源。 近十年来,中东地区的新闻充斥着各种暴力、冲突、难民潮,ISIS(伊斯兰国)更是如同噩梦一般,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无数的恐慌。每每看到相关的报道,总是会有一种无力感,觉得这一切太复杂,太难以理解。但这本书的名字,却试图给我们一个解读的钥匙,将“乱局”与“美欧政策”联系起来,并点出“伊斯兰国”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某种“孕育”的结果。 台湾这边,我们对国际政治的讨论,虽然不如欧美那样直接,但很多时候,我们也能从新闻报道和学者的分析中,窥探到一些蛛丝马迹。对于中东局势,我们更多的是从人道主义、地缘政治影响、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等角度去理解。但这本书显然更进一步,它不是在描述“乱”,而是在探讨“乱”是如何形成的,而且矛头直指西方大国的政策。 这让我充满了好奇。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美欧政策”与“伊斯兰国”的崛起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的?是美国的军事干预?是欧洲在难民问题上的处理方式?还是历史遗留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爆发?书名里的“孕育”二字,暗示着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变。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论证过程,以及作者所能提供的证据,充满了期待。我想,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这一点,那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启发,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看到「中东乱局:美欧政策孕育了伊斯兰国」这本书的名字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太敢写了!” 毕竟,在主流的论调中,ISIS往往被定义为一种宗教极端主义的产物,它的出现似乎更多地与地区内部的宗教、民族矛盾,或是社会经济的落后有关。而这本书的书名,却直接将“美欧政策”推上了“孕育者”的位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甚至可以说带有某种颠覆性的论点。 在台湾,我们对于国际政治的讨论,往往会受到来自不同媒体和学者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对于中东地区的复杂局势,以及ISIS这样的极端组织的出现,我们更多的是从“恐怖主义”这一标签来理解。很少有人会像这本书的书名那样,将焦点放在西方大国的政策上,并认为它们是“孕育”了ISIS的关键因素。这种视角上的差异,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蕴含着一些非常独特且深刻的见解。 “孕育”这个词,它传递的信息不仅仅是“促成”或“造成”,更有一种潜移默化、从无到有的过程。这让我开始想象,书里可能会描绘怎样的画面:或许是某些地区因为西方的干预,导致了政治权力的真空,为极端思想的滋生提供了空间;或许是某些经济援助或政治改革,在不经意间加剧了地区内部的社会裂痕;又或者是,在反恐战争的背景下,某些策略上的失误,反而为ISIS的崛起提供了温床。 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用严谨的论据来支撑起“美欧政策孕育了伊斯兰国”这一论断。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描淡写就完成的书,它需要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历史事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动态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细致的分析。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亚于提供了一把新的钥匙,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中东。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一场思维的“洗礼”,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何世界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