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未来,将由中美两国决定!
了解美国对中国的真正想法,让你掌握世界趋势!
美国前副国务卿、副国家安全顾问具体指出中美关系的新方向!
本书将中美关系的障碍与潜在风险一一指出,透过反覆的模拟推演,大胆提出一个战略合作框架,
同时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替华府和北京规划出未来中美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许多力量驱使中美走向零和竞争,唯有了解冲突的潜在根源,我们才能制订战略,化危机于无形。」──美国前副国务卿史坦伯格
本书主张两国应该在核武、飞弹防御、太空与网路作战、军事基地与部署等领域上,相互提供「战略再保证」,以实现永续发展且相对合作的双边关系,同时展现保护关键国家利益的战略决心。
国防预算 中国军事预算维持稳定成长而不暴增,并保持在不超过美国的50%
武器现代化 中美进行先进武器的重大试验前,彼此须预先知会
北韩问题 对于突发冲突,中美必须对话,并针对北韩核系统规划应变措施
台湾问题 中国承诺以和平手段对待台湾,美国则承诺不支持台独
南海问题 中国须加入东协的南海行为准则
核武 中国配合美俄核弹头协议,美国则限制发展飞弹的长程精准打击能力
太空领域 双方禁止在一定高度内制造碎片的碰撞与爆炸,禁止反卫星武器试验
网路 中美联合调查彼此境内针对民间目标的攻击
侦查 中美双方同意限制近距离接触对方侦查飞机和船只
通讯 建立专用的军事热线,制定《防止公海意外事件》协议
未来三十年的世界发展,将取决于中美的战略伙伴关系!
思考台湾前途者一定要读的中美关系鉅着!
【国内外人士重量推荐】 吴钊燮民主进步党秘书长、前驻美代表
林郁方立法委员
翁明贤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所长
黄介正中华战略暨兵棋研究协会理事长
杨永明国际关系学会会长
刘必荣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
苏起台北论坛基金会董事长
(依姓氏笔划排列)
「这本杰作简明扼要地陈述,既有强权美国与新崛起的中国之间,如何达成战略共存所需的要件。作者提供一套具体指导方针,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总监克罗宁(Patrick M. Cronin)
「本书指出,美中之间大规模武装冲突并非不可避免的,且同时提出避免这种结果的具体措施。这本条理分明的精心力作,提出许多建议与方案,对于美国如何以政策因应中国崛起助益良多。」——《强大的边境,安全的国家》(Strong Borders, Secure Nation)作者傅泰林(M. Taylor Fravel)
「美国与中国身陷日益激烈的战略竞争。史坦伯格和欧汉龙在发人深省的新作中,试图找出避免美中竞争失控的方法。他们点出美中关系的障碍与潜在风险,同时也提出具体建议,包括提高透明度、自我约束和稳定等。无论是北京或华府,都应该深入探讨这些想法。」——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范亚伦(Aaron L. Friedberg)
「本书对于美中关系有非常完整且务实的分析,不流于过分悲观或太过乐观的论述。书中大胆提出一个战略合作框架,除了美中两国都可以受益之外,还能坚守美国及其盟友利益。作者还不厌其烦举出双方可能合作的一些具体例子,对未来中美关系有兴趣的人一定要读。」——美国小布希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Stephen J. Hadley)
「这本书为维系中美对话提供了一组重要且全面的工具。」──《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阿里‧怀纳(Ali Wyne)
「两位作者所提出的论点,值得所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感兴趣的读者注意。」──《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本书博学精深又浅显易懂,勾勒出潜在的冲突点,且不像其他针对中国崛起影响所作的评论一样信口雌黄。这本书最特别之处在于,它为两国关系规划出一条可行的道路,让双方不致因竞争激化而走向无可避免的冲突;太平洋两岸的政策制定者如果需要一本指导手册,那就是这本了。」──《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菲利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
「两位作者为中美将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一个实际的评估……本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画出鉅细靡遗且极富洞见的蓝图,降低了大国冲突的风险。正如两位作者所说的,美国和中国的长期意图未知、不可得知且瞬息万变,若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危险的敌对、增进稳定,那就是这本书了。」──《国家利益双月刊》(National Interest)米拉‧拉普-胡珀(Mira Rapp-Hooper)
「这本书适合想要全面了解中美间安全、国防与战略议题的读者。」──《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史坦伯格和欧汉龙的论述说服力十足。」──《外交家》杂志(Diplomat)香农‧蒂耶兹(Shannon Tiezzi)
「对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有兴趣的人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之作。」──《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