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形塑现代世界的关键年

1946:形塑现代世界的关键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Victor Sebestye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46年对许多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冷战开打,美苏双方不断彼此猜疑。
  .在联合国介入下,以色列得以建国,至今以、巴双方仍冲突不断。
  .印度爆发大规模罢工与示威,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马歇尔调停,使得国共内战结果大不同。
  .麦克阿瑟将军的决断改变日本现代史的发展。
  
  二战结束,世界步入新局。结束这场战争的和平协议,不只形塑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格局,还继续影响今日的世界,影响世界的未来。一九四六年,冷战开始,东欧地图重划,中国共产党在国共争霸战中占上风,以色列建国构想出炉,印度独立已几乎获批准。那是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年,数个国家在这年重生,国界和意识形态分界线在这年重划,全球各地的人在这年开始重建生活。
  
  在这部不同凡响的历史着作中,维克托.谢别斯琛运用众多档案资料和个人证词,探讨1946年的时局如何影响世界上数代人的生活。作者将带领读者从柏林到华府,从伦敦到莫斯科,从德里到上海,笔下既有权力掮客,也有平凡男女,全书叙述生动且内容包罗广泛。读完本书,你会更理解这个现代世界如何诞生,以及未来我们将往何处前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维克托.谢别斯琛Victor Sebestyen


  生于布达佩斯。家人以难民身分离开匈牙利时,他年纪还很小。投入新闻工作以来,在许多报社工作过,包括《泰晤士报》、《每日邮报》、《纽约时报》。目前为美国《新闻周刊》副主笔。一九八九年共产主义垮台时,他从东欧各地发出报导,也报导过前南斯拉夫境内的战争。曾在伦敦的《旗帜晚报》担任外事主编、媒体主编、首席社论主笔。他的第一部着作《十二日》(Twelve Days),以一九五六年匈牙利起义为主题,是备受肯定的历史书。第二部着作《一九八九革命》(Revolution 1989)描述苏联帝国的倾覆,佳评如潮。

  个人网站:victorsebestyen.com/about/

译者简介

黄中宪


  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专职翻译,译有《明代宦官》、《维梅尔的帽子》、《大探险家》、《帖木儿之后》、《成吉思汗》、《剑桥伊斯兰史》、《非典型法国》等。

图书目录

导读:既没有和平也没有战争的年代(蒋竹山)
推荐文:由零走向未知的第一步(陈思宇)
地图
前言

1.「我受够了把苏联人当婴儿般呵护」
2.美国世纪
3.俄罗斯人:「一个信奉沙皇专制统治的民族」
4.Stunde Null (零时)
5.奥地利忘了它的过去
6.古琴科事件
7.力行撙节的英国
8.波修瓦剧院的一场演出
9.冷战宣言
10.退位危机
11.姦淫劫掠
12.大难临头,德意志人大驱逐
13.「愿意去任何地方,就是不要回乡」
14.「这个中国泥沼」
15.铁幕
16.难以捉摸的情势
17.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日暮途穷
18.难民
19.尝试与错误
20.一场希腊悲剧
21.倖存者
22.「一桩犹太人与布尔什维克联手的计谋」──血祭诽谤
23.反恐战争
24.「世人听着,这是关键时刻」
25.法国的荣光:「心里的抵抗」
26.史达林对土耳其的虚张声势
27.加尔各答的大屠杀
28.「半修女、半妓女」
29.国王归来
30.「把沙灌进鼠洞里」
31.通用规则──民主
32.大寒

后记
志谢
插图一览表
参考书目
注释

图书序言

导读

既没有和平也没有战争的年代
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蒋竹山


  着名历史学者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在他那本着名的全球史着作《新全球史》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这样描述二战的结束,他的标题是:既没有和平也没有战争。他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制造了和平的景象:苏联和美国士兵在易北河密切合作,庆祝他们对德军的胜利;维克托.托利与一个日本男孩和他的家人静静地喝着茶;盟军轰炸机成为仁慈之机,正在为德国和日本人运送粮食和药品。共同的人性即使在这场最致命的战争中也拒绝死亡,尽管在战后,还等待着人性的进一步考验。」虽然这样的描述过于简单,但也许道出了二战在一九四五年结束时,全世界要面对的新问题才正要开始。

  由于去年正值二战结束七十週年,各家出版社都卯起来出版有关二战的书。像是半藤一利的《日本最漫长的一天》、小熊英二的《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茉莉.曼宁(Molly Manning)的《书本也参战:看一亿四千万本平装书如何战胜砲火,引起世界第一波平民阅读风潮》、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通敌:二战中国的日本特务与地方菁英》、约翰.托兰(John Toland)的《帝国落日:大日本帝国的衰亡》。这些书有的是谈帝国,或是谈中日战争时沦陷区的合作,以及描述日本投降的那一天,比较少涉及二战之后的冲击。

  若以广义的角度来看,二战的书当然不该只谈战争期,有的重点则是放在战后结束之后的世界发展。其中,就以维克托.谢别斯琛(Victor Sebestyen)于二○一四年出版的《一九四六:形塑现代世界的关键年》(1946: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以下简称《一九四六》)最受瞩目。作者谢别斯琛是位英国记者,曾着有《十二日:一九五六年革命》、《一九八九年革命:苏联帝国的衰颓》。从这两本书可看出,谢别斯琛特别着重在变动的关键那一年,所谈的主题都是以年代当做是书籍的标题。

  身为记者的谢别斯琛,多年来报导过许多重大事件,从柏林围墙倒塌到前苏联瓦解,一直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存在问题引发的冤冤相报的报复行动。当他以史家的角度试图找出这些事件和故事的根源时,都会回到一个时间点,那就是「一九四六」,战后的那一年。就是这一年,为当代世界奠立了基础。

  在这一年,冷战开始,欧洲开始以「铁幕」为界,开始受意识形态主导,划分为两半。那是大英帝国声望开始走下坡,印度独立,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民主国家的一年;那一年也是犹太人创建家园的那年;一九四六年更是中国共产党为打赢内战,发动最后攻势的一年,此后开始以大国姿态重现世界舞台的那一年。从这些现象来看,本书的主要观点在探讨一九四六年所做的决定的那些人,如何形塑了我们今日所处的世界。本书的研究区域虽然以欧洲为主,但研究方法却带有全球史的视角,因此同时也探讨了一九四六年的情势如何影响到亚洲及中东的未来。

  在这些故事中,冷战带来的持续四十年的文明冲突,以欧洲最为激烈,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新的军事冲突。二次大战时为了要阻止德国掠夺欧洲,虽然平息了攻势,却迎来苏联将德国取而代之的危险。有的国家在战争结束后渔翁得利,变得超级强大。美国就是在一九四六年之后,开始以世界性经济、金融、军事强权的身分称霸世界。而亚洲大多处地方如东印度群岛、越南、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纷纷开始脱离欧洲传统帝国的殖民统治。对于一九四六年的大多数人来说,最害怕的事,除了挨饿与生病外,就属担心全球性战争再度卷土而来。

  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与书写脉络下,作者用三十二则或长或短的故事,呈现出一九四六年的时代特色。在这些篇章中,他谈论许多课题,像是:美国人世纪的到来;史达林与俄罗斯;德国的「零时」;成为冷战重要舞台的奥地利;美加境内的俄罗斯间谍网;濒临破产的英国;史达林的莫斯科演说;冷战宣言与围堵苏联扩张的观念;日本天皇的退位危机;战后复仇与姦淫劫掠;驱逐德意志人;战俘问题;美国人的国共调停;铁幕的开始;伊朗危机;英国的印度难题;联合国救济总署与难民;去纳粹化的审判;希腊的代理人战役;犹太人建国;波兰的反犹屠杀事件;耶路撒冷的大卫王饭店炸弹事件;美国的第一次水下核子弹试爆;巴黎和会与法国;美苏与土耳其问题;加尔各答大屠杀;马歇尔的使华调停失败;裕仁天皇与日本新宪法;欧洲最冷的一天与绝望。每一则故事都将事件、人物、时代紧密地串连在一起。

  本书的结构相当特别,许多事件看似乱无章法的书写,但仔细阅读,你会发现每则故事的先后是刻意安排的结果。虽然这些文章并不完全有很明确的前后文关系,但是作者还是相当细腻地以时序来呈现这些故事。从第一篇一月的〈我受够了把苏联人当婴儿般呵护〉到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大寒〉,这期间的大大小小事件,谢别斯琛都尽量以时间先后出现。在写作技巧上,谢别斯琛和以往类似主题着作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具有记者追查新闻的敏感度及犀利的文笔,往往在书写一个事件时,能够透过不同人物所说过的话来烘托出当时人的看法。

  就我而言,本书虽然是为一般读者而写的非虚构写作,却能充分利用各种文献,将时代发展的脉动,深入浅出地呈现。基本上,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球史取向:虽然本书的书写是以欧洲为主,但还是兼顾到中东、南亚、及中国、日本与台湾。虽然三十二个故事篇篇都能单独阅读,各自有各自微观的故事重点,但若将观看镜头拉远,放到更大的时空脉络来看,这些故事都与美国及苏联两大强国有关,尤其是美国。在〈后记〉里,谢别斯琛特别强调这一点。他借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话:「一九四六年是『决定之年』,美国决意将其影响力、意识形态和军力扩及到全世界的一年。」苏联拜希特勒及美国之赐,赫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紧跟在美国之后。若不是纳粹入侵苏联,二战结束时,就不会有苏联占领东欧、中欧大部分地方,也不会具有能对西方的自由民主理想构成挑战的帝国姿态。在战争时,给予苏联武器、粮食,以及工业实力者,正是美国。正如同谢别斯琛所说的:「布尔什维克始终具有输出『革命的意志』,美国则提供他们输出『革命』的工具」。

  同样的情况也可套用在中国身上,共党一九四九年在中国的胜利,虽然与苏联的援助毛泽东有关,却不如美国人不愿无限援助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的关系来得大。中共之所以可以赢得内战,这与美国的杜鲁门及马歇尔于一九四六年的决议有密切关系。

  二、资料的丰富性:作者虽非专业史家,却能蒐集各式各样的史料与当代研究来呈现故事的多元性。在档案方面,已经利用「苏联领导人档案」、「波兰流亡政府档案」、「苏联外交政策档案」、「德国联邦档案」、「CNN冷战系列档案」、「冷战国家历史计画档案」、「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计画」、「犹太人历史博物馆与档案」及「匈牙利国家档案」等等。除了档案,还大量运用已公开的文件,像是「德国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文件」。他所使用的资料当中,最多的还是历来学者们的专着,像是东尼.贾德(Tony Judt)的名着《战后欧洲六十年》一至三卷,以及跟《一九四六》的写作手法很相似的着作,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的《零年:一九四五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

  三、铺梗高手:作者的每一篇事件都是以说故事的方式在进行,既有叙事,也有析论。尤其是每篇文章的第一段,他会先来一段微观的现场报导式前言,以一则小故事带入整章要谈论的核心,这种方式容易让读者有种亲临历史现场的感觉。像是第三章〈俄罗斯人〉,他写道:「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五日晚上九点左右,一个神情紧张,长长山羊胡梳理得很整齐的男子,由人引进克里姆林宫的史达林办公室」;第四章〈零时〉:「事故发生一个月后,他们仍在煤矿截面附近找到尸体。元旦三天前,在汉诺威东边不算太远的派内一地的煤矿场,下午班就要结束时,搭载矿工回地面的升降笼,在矿坑竖井里坠落数百呎深,造成四十六名矿工死亡。」在〈古琴科事件〉这章,他说:「二月三日星期日晚上,美国记者德鲁.皮尔森在其NBC电台广播节目上,播出一则轰动的独家新闻。他说,有个苏联间谍已向渥太华的皇家加拿大骑警自首,并揭露『美国和加拿大境内一庞大的俄罗斯间谍网』。」

  四、以人写事:作者虽然以事为核心,但相当擅长用人物的对话来呈现事情本身或是对事情的看法,文中充斥着大大小小人物所说的话。像是〈零时〉这章,主要谈的是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午夜纳粹投降生效开始俗称「零时」之后的德国发展。作者在描述战后德国柏林城市的毛骨悚然的气氛时,引用了一位在战前住过柏林的军人的回忆录,这人说:「最叫人难忘的印象,不是视觉上的,而是听觉上的印象。」又或是〈退位危机〉中天皇退位这章,麦克阿瑟提醒艾森豪,如果起诉天皇:「日本会陷入极大的骚动,……会引发报复心态……冤冤相报的循环可能要数百年才会结束……毁了他,这个国家会解体。」

  五、以数字呈现历史:要呈现战争所造成的影响,除了文字的叙述与人物的感觉书写外,另外就是以数字来呈现对国家、社会造成的伤害程度。有关这点,我觉得多少有受到战后欧洲史专家贾德着作《战后欧洲六十年》的影响。譬如贾德书中提到:在苏联所占领的德国区域,出生了十五万至二十万「俄罗斯宝宝」;光是柏林一地,一九四五年结束时,就有约五万三千名无家可归的小孩;在德国的美国占领区,一九四五年时,官方给一般德国消费者的每日配给仅有八百六十大卡,这和战前的两千多卡有极大的差距。

  《一九四六》中也可处处见到以数字来呈现战争带来的各种影响与生活变化。这场战争造成德国有形的东西几乎全毁。超过五百五十万德国人死于战争,战后一千五百万德国人无家可归。德国的民宅近二分之一遭摧毁,比一九四○年纳粹德国空袭伦敦期间的伤害还要大。此外,战后的德国马克一文不值,大家所认定每日使用真正的货币竟然是香菸,而且是美国牌子Lucky Strkie。一九四六年初时,一包这个牌子香菸可换四盎司面包,到了夏天却买不到两盎司面包。

  在难民方面:一九四六年春天,欧洲仍有四百万流离失所的难民。这些人包括有集中营里倖存的犹太人、来自十二个国家的战俘、纳粹送到德国的奴工。在收容营内,也可以见到一种奇特的现象,就是超高的出生率。一九四六年中,美国占领区的收容营,一个月诞生七百五十名新生儿。十八至四十五岁的犹太女人,三分之一已经生产或怀孕。当时有位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法国医生解释说:「无聊是原因之一,在收容所不做这个,还能做什么?」

  姦淫和劫掠的数字也让人看的触目惊心。除了强暴德国女人外,苏联占领下引发最大的民怨是要求庞大的战争赔款,这数目是一千两百八十亿美元。从胜利那一刻起,俄罗斯人就派「赔款小组」拆除德东的基础设施和工业设施运回苏联。据估计,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东德工业产能被夺走。美国人则估计在占领区内的前十五个月,苏联就拆走近八成的机器。苏联军官的非正式劫掠也很让人讶异,才占领不到一年,军人就从德东运回了六千台钢琴、四十九万五千架收音机、十八万张地毯、一百万件家具、二十六万多个壁钟、十万个火车车厢的各种建材及家用品、三百三十万双鞋、一百二十万件大衣、一百万顶帽子。对苏联而言,德国根本就像是一座巨型商场,随他们任意收刮。

  人员的跨国移动的数字也值得关注,最受注目的是德国人被驱离的数字。战争结束两年后,有两百五十多万德意志人被驱离出捷克斯洛伐克。这些人有许多是先被关在集中营,再遭驱离,其遭遇就像战时犹太人的处境一样,所有德裔人都得在衣服上绣上大大的字母N。这些人不得进入公园,若想进入商店,只有在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买完东西后才能进去购买。从一九四六到一九四七年间,共有一百四十万左右的德国人抵达美国及英国的德国占领区,以及有七十八万多人抵达苏联占领区。这过程中,死亡人数说法不一,本书作者推估约有二十一万左右,大多死于饥饿、疾病、监禁、殴打、虐杀等等。

  有意思的是,在《一九四六》书中,作者还点出不只是德国人被驱离,有许多地方都将非我族群者驱离出境。这之后,德国的人口比战前还要多,一九四六年底时已经有六千六百万。这情况相当特别,欧洲人口组合上的族群同质性,比以往高出很多。弔诡地是,希特勒曾梦想建立一个单一族群的欧洲,但到了一九四六年底时,拜德国战败之赐,这梦想似乎已经达成。
  尽管《一九四六》有上述这些特色,但仍有一些论点值得进一步商榷。

  像是在〈这个中国泥沼〉这章,作者提到:「日本的占领手段非常残暴,很少让战俘活命。日本人炸毁黄河堤防,展现其恶意破坏的心态,残忍程度罕有匹敌。一百五十万公顷的中国良田瞬间没入水里,使数百万人陷入严重饥荒。」关于这段日军炸毁黄河河堤的说法完全错误。

  事实上,一九三八年造成花园口黄河决堤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自己。这在芮纳.米德(Rana Mitter)的《被遗忘的盟友》中有清楚的交代。米德提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从来没有承认是他们,而非日本人干下决堤。但是真相很快就广为人知。」由于决堤造成约五十万人的死亡及三百多万的难民,虽然战术上短期阻挡了日军的进攻,但蒋介石政府深知内情曝光会严重伤害政府声誉,因此决定推卸责任,对外宣称黄河是在日本人的空袭下才决堤的。就连外国媒体也没能分辨事情真伪,当时的《时代》週刊特派记者白修德的报导也误认为这是日本人干的坏事。

  此外,台湾读者若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二战后台湾在一九四六年历史的话,可能会有点失望,作者仅在〈「把沙灌进鼠洞里」〉简单用不到两页的篇幅提到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一日,蒋介石首度踏上台湾岛,一来是要准备后路,找寻新的据点进行军事部署;另外也是要测试一下台湾人的忠诚度。事实上,有关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台湾岛上发生的事,除了二二八事件有比较多的历史书写外,仍有一大片空白值得史家好好研究。

  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是先读了二○一五年山西人民出版社的简体版,才知道有《一九四六》这本书。很高兴马可孛罗出版社请到翻译好手黄中宪重新翻译,让我们有个新的翻译本可看。两个译本一比,立刻可以看出台版的优势是什么。首先,简体版的英文题目有误,封面写的是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正确的写法是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其次,译文的精确性,除了小部分的瑕疵外,还是黄中宪的译笔较佳。而在内容的删节上,原书〈这个中国泥沼〉提到毛泽东几乎未出力抗日,共党种植鸦片来赚取暴利来武装军队、餵饱人民及支持高干的豪奢生活的部分,碍于意识形态,简体版悉数删除,光是这章的字数就少了三页的篇幅,这做法明显剥夺读者知的权益。

  如果你读了这本《一九四六:形塑现代世界的关键年》对二战后的世界发展还意犹未尽的话,建议可以再去找伊恩.布鲁玛在二○一三年出版的《零年:一九四五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来看,一个是形塑现代世界的关键年,一个是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两者有许多重叠的地方。相较于谢别斯琛着重于各种事件的发生,布鲁玛则透过「欢腾」、「饥饿」、「复仇」、「回家」、「法治」、「教化」等主题来认识一九四五年所缔造的世界。

  这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都在关怀一个大的命题,那就是战争真的结束于一九四五年吗?还是如有些史家所说,全世界的对抗要一直到一九八九年才走向终结?或许这些都不是,而是「这是个既没有和平也没有战争的年代」。然而,不管结束了没,一九四六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推荐文

由零走向未知的第一步
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内容力」营运企划长陈思宇
  

  许多读者可能都如我一般,曾经在片刻间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的当代世界以及种种制度是源起于何时?又是如何形成?」而回答上述的问题就如同说明「一个人为何诞生?又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当下的『自己』?」同样困难!对于历史学家而言,此种牵涉到「历史分期」的问题,尤其棘手,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史观,甚至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答案。例如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就认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应该远溯至十八世纪末期,源起于西欧的「双元革命」(The Du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交错互动形成一股巨大的变革力量,并且由西欧扩展至全球,形塑了现代世界的整体面貌。

  不少历史学家则认为重大历史事件或短期间的鉅变,往往造成历史的「断裂」,并且成为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因此倾向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划分「历史阶段」。例如,二十世纪的历史,经常以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二次世界大战停止为界线,划分为「战前」(pre-war)、「战后」(post-war)两个阶段,而所谓「战后」,也被不少人视为是当代世界的开端。

  前些时候,我恰好阅读了荷兰作家也是大众史家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的近作《零年:一九四五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他在这本着作中,便将一九四五年视为是现代史肇始的新纪元,也是「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在伊恩.布鲁玛笔下,现代史的开端,并不因二战结束而瞬间和平并充满光明,反而是混乱且混沌不明。在同盟国占领下的欧洲与日本,人们面临的是既有秩序全面崩溃的状态:饥饿与报复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战胜国原有的政策构想与现实出现极大落差;曾经被压迫的人们效法极权统治者的清洗策略;大量的难民人口离开熟悉的故乡而被迫迁徙。「解放」带来的并非多元及融合,反而是更为分裂与壁垒分明的疆界。由欧洲扩及到中东、印度、东南亚、东亚等权力真空或重组的地带,相较于合作,对抗与斗争才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伊恩.布鲁玛竭尽所能为我们描绘了创世初始的荒芜图像。

  本书作者维克托.谢别斯琛(Victor Sebestyen),同样是一位着名的记者与大众史家,不但在东欧、中东、印度等地拥有丰富的採访经验,而且擅长以历史视角分析当代问题。相较于伊恩.布鲁玛,作者在这本历史取向的非虚构着作中,展现了更强的企图心,由本书的副标题: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便可了解,他不仅尝试说明现代世界何时诞生,更希望进一步探讨「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而作者在本书中也给了不同的答案。作者认为,终战固然造成历史的「断裂」,但一九四五年的状态混沌,并未显现出形成当前世界的各种迹象,当代世界实际上源起于一九四六年发生的种种历史事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人们为了克服战后混乱局势而採取的各种策略行动,进而引发了一连串事件,而这一连串的行动与事件最终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变迁力量,进而形塑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维克托.谢别斯琛在本书中指出,「冷战」正是前述塑造现代世界面貌的最重要力量,而「冷战」源起于一九四六年。他一方面运用「倒溯研究」的方式,说明现代世界的种种制度与现象,实际上都根源于「冷战」的长期对抗;另方面,却又能跳出「套套逻辑」的陷阱,进一步指出,「冷战」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轨迹,也不是伟大人物天纵英明的策略规划,而是一九四六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世界一步步走向「冷战」。简言之,是处于历史情境中的人们,在前途不明的状况下,透过一次次行动,最终「创造」出「冷战」与现代世界。

  如同伊恩.布鲁玛,维克托.谢别斯琛也着力描写终战后的「零年景观」:完全崩解的社会秩序、胜者对败者(甚至是败者对败者)间所採取的报复行动、难以容忍的饥饿状态、大规模迁徙的难民,以及各地纷起的动乱与斗争,不但是现代世界诞生时的图像,也是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与必须克服的困局。另方面,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观认知也促使他们採取行动,希望能克服混乱的局势。然而,无论是邱吉尔、杜鲁门或史达林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行动都受限于大国政治的现实考量、对于未来充满恐惧的安全需求,以及意识形态的思维框架等因素,因此并无法综览全局。这些伟大领袖们希望採取行动,带领自己的国家甚至世界脱出「零年」的状态步上轨道,但实际上却是一脚踏进无法预料的未来。

  作者认为,伟大人物的行动与其说是出于种种谋略,更多是基于安全的需求。以史达林为例,他无法接受苏联再一次遭到周边国家的围堵,甚至面临来自西方的威胁,因此,不惜运用各种力量控制占领的地区;英国与美国则是恐惧欧洲的混乱扩散至全球,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覆辙。然而,意识形态的框架却也造成领导者採取不同策略,对于史达林而言,输出革命并非主要的策略目标,但若能在苏联周边创造同样体制的政权,或许更能确保安全。因此在东欧、中东、中国、东亚支援革命内战,便成为融合两种目标的重要行动。相形之下,英、美领导者一方面希望剷除德国与日本的纳粹与法西斯体制,但却难以解决大规模清算行动造成的权力真空状态,尤其更恐惧新兴社会力量走向无法预料的变革道路,因此採取了输出援助、重建既有秩序的策略。「冷战」实际上就是前述对抗策略,由欧洲扩及全球的历史过程。

  值得读者们注意的是,作者在本书中採取的写作视野与方法别具新意。本书採取全球范围的写作视野,以一九四六年全年为叙事时间轴,顺次叙述当时发生在全球不同角落的历史现象与事件;另方面,有别于一般历史学者惯用的叙事史手法,作者并未试图以一个情节结构完整的历史故事,印证全书的论点;反而是透过类似新闻报导的笔法,在各章节中勾勒当时的种种历史现象或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在作者精心裁剪下,每个章节都可独立阅读,但串联起来,却又给于读者相当鲜明的历史图像。如果说,一般的叙事史作品类似小说写作,试图透过情节的安排,向读者解释过去的历史事件;作者的创作方式则类似纪实写作或纪录片手法,除了透过影像感十足的场景描写,带领读者亲临历史现场,并且能适时安插史料说明,发挥类似旁白的效果,此种手法都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究各种历史事件的相关性,最终理解作者希望传达的论述内涵。

  阅读过后,我认为《一九四六:形塑现代世界的关键年》一书,有几点值得读者、历史研究者甚至非虚构题材的写作者参考。首先,作者在本书中採取的全球视野叙事角度,十分符合当前历史学界涌现的「全球史」研究潮流,并且能使读者理解在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并非孤立现象,更可能是宏观历史发展的一环。但本书作者之所以能採取此种创作视角,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拥有游历各国丰富的採访经验,并且以强势的英语写作,享有论述上的优势。当前,我们很难想像华文世界的作者敢于挑战类似题材并且在出版市场上取得成功。另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学界、媒体、出版界在此项题材上已有丰硕的成果,足以支持作者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别具新意的观点。关于此点。我们应该学习并且急起直追。

  其次,由于近来参加了几项历史纪录片的制作工作,引发了我对文字资料与影像纪录相互转换问题的兴趣。据我个人粗浅的观察,除了如何运用文字史料塑造历史场景的问题外,目前国内的史学作品,受限于历史写作固有的叙事逻辑,在情节安排上尚有可观之处,但较欠缺勾勒具体历史场景及图像的能力,很难顺利转化为影像语言。相较之下,虽然无法确认本书作者是否拥有影像制作的相关经验,但却能发现,在他笔下,画面生动,具有十足的临场感,因此由文字转换为影像的门槛降低许多。虽然我本身接受的是传统历史学专业训练,但强烈感受影像魅力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具有的效果,并且认为未来的史家应该勇于尝试以影像说故事,而如何着手?或许可以参考《一九四六:形塑现代世界的关键年》一书的写作手法做为起点。

图书试读

6.古琴科事件

二月三日星期日晚上,美国记者德鲁.皮尔森(Drew Pearson)在其NBC电台广播节目上,播出一则轰动的独家新闻。他说,有个苏联间谍已向渥太华的皇家加拿大骑警自首,并揭露「美国和加拿大境内一庞大的俄罗斯间谍网」。皮尔森是美国最受敬重与欢迎的广播人之一,他每週一播的节目「德鲁.皮尔森评论」,常吸引超过两千五百万人聆听。这个晚上,他说:「这个俄罗斯人告诉加拿大当局,有多位为苏联做事的特务,安插在美加政府内部。」这整件事极为复杂,皮尔森只知道其中一部分。他不知道这人在将近六个月前就已变节投诚,不知道美英加三国政府一直压着此事不曝光。但皮尔森的确说到加拿大总理麦肯钖.金恩(Mackenzie King),不久前「特地去了华府一趟」,以让杜鲁门总统了解全部详情。
  
这个消息的播送,标志着古琴科事件(Gouzenko affair)的开端。该事件是战后第一桩重大间谍丑闻,其中复杂的密谋和反制活动,将催生出无数谍报小说和电影。一如皮尔森的主要消息来源所希望的,这桩丑闻激起一波对间谍活动的歇斯底里心态,深深改变了美英两国和西方许多地区民众对苏联的看法。
  
联邦调查局长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给了皮尔森整件事的梗概。他估算那将有助于刺激杜鲁门政府,以更强硬手段对付国内外的「颠覆活动」和共产主义。多年以后,胡佛和皮尔森都死了许久以后,世人才知道胡佛本人就是那个「深喉咙」,在播出这个消息之前的几个星期里,与皮尔森通过多次电话,透露了局部细节。在播出那天的早上,两人甚至还谈过。
  
伊格尔.古琴科(Igor Guzenko)是苏联军情局低阶的密码员,任职于苏联驻渥太华的大使馆。二十六岁的他,已婚,育有一女,还有个小孩已在老婆肚子里。他喜爱西方的生活,担心因为一些安全上的小疏失受惩,被送回莫斯科,于是在一九四五年九月五日晚间带着一百零九份祕密文件离开大使馆。他始终很想多赚点钱,于是先找报纸兜售。他来到《渥太华新闻报》(Ottawa Journal)报社,该报把他打发走,从而与一桩超级轰动的独家新闻失之交臂。加拿大司法部官员认为他是个骗子,把他赶走。最后,他找上某个骑警局,该局警员把他的话当一回事。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