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日美同盟真相

战后的日美同盟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美关系
  • 战后史
  • 同盟
  • 历史
  • 政治
  • 外交
  • 冷战
  • 日本
  • 美国
  • 二战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只是美国全球战略棋盘中的一颗棋子?
在日本有自主派和随美派之分,那在台湾呢?
今天的日本,会是明日的台湾吗?

  ★☆日本亚马逊长居日本史销售排行榜☆★
  ☆★日文版一年内再版9次,销量超过22万册★☆
  作者回顾日本战后70年历史发展的轨迹
  深度剖析战后日美关系
  写出一部简单易懂的日本战后史


  作者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撰写日本二战后的历史发展,以更为亲民、好理解的方式了解美国在过去70年对日本的影响。「战后」,是日本特有的历史时代分野,以区别二次大战战败以后,日本历经佔领时期至今的历史,因此有「战后史」的研究。

  世人都以为日本是美国最重视的亚太盟友,但事实又是如何呢?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与地位都是由大国来决定的。二战结束后的日本是由美国来形塑的,也就是由于美国对日本内部的施压才形成今天的日本。孙崎享根据日本首相对待美国的态度,分成强调本国利益与发展的「自主派」;凡事以美国意见为首要考量的「随美派」,两派分别主宰日本政坛超过七○年。两阵营互有胜败的时候,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美国对日本的掌控。

  追随美国的脚步,日本付出了许多代价:
  ◆日本的外交政策只能根据美国的要求,弃台湾还是选中国,日本无权选择。
  ◆美苏冷战对峙时,美国要求日本大量购买反潜机围堵苏联,还得自己买单。
  ◆全球反恐战争开打后,美国要求日本派兵去打日本没有参与的战争。
  ◆金融海啸爆发时,美国要求日本去填美国银行连动债的破洞。

  这就是战后的日美同盟真相。

  日本能有自主性?

  日本只是美国全球战略棋盘中的一颗棋子,它是随着美国的佈局变动而改变位置的。唯有认清这点,才能看透日美同盟,乃至于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位置。
  作为最「忠实」的盟友,日本要随时因应美国的需要出钱、出兵,甚至声援美国的一切要求,包括支付经费维持驻日美军基地的运作,甚至修改法律、军援美国的盟友。
  被视为「自主派」的政治人物,都会因为美国的干涉,很快地结束他们短暂的政权,反之可以执政更为长久。美国惯常以金援社运团体搞运动、司法抹黑等方式,搞垮一个政权,逼迫政治人物下台。

  给台湾的借镜

  虽然本书的内容在阐述的过程中,都是以日本为例,又或者是日美之间互动的事件,但绝大部分这些事件我们都可以找到台美之间互动的例子来套入,进而也就可以做一个比对与参考。在新政府交接政权后,台美关系的后续发展也牵动着台湾在国际政治上的地位。作为台美互动的参考,看了本书就更清楚,在与美国互动时台湾可以如何去应对。

推荐

  这是一本在日本出版时被大幅删改过的书,因为这本书以很少被人提及的「来自美国的压力」为线索来剖析日本战后史。以这种观点和角度来论述的书籍,以前没有过,今后可能也不会有。因为在日本言论界,论述「美国的意图」是大忌。---- 孙崎 享

  此书通俗易通,将「战后左右日本外交的最大动力是来自美国的压力,以及日本国内对此的『自主』路线和『追随』路线的争辩」的议题贯穿始终,也许是本书易读的原因。---- 琉球大学国际关系学者星野英一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战后的日美同盟真相》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本书内容,同时避免任何可能暗示其为AI生成或包含“AI痕迹”的表达,并确保字数接近1500字。 --- 《战后的日美同盟真相》:历史迷雾中的权谋与演变 一部深入剖析战后东亚地缘政治核心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书《战后的日美同盟真相》并非仅仅是对战后日美关系表面现象的罗列,而是一部试图拨开历史迷雾、深入挖掘同盟关系形成、发展、巩固及内在张力的宏大叙事。它聚焦于一个复杂而至关重要的议题:二战结束后,一个战败国日本与昔日的主要对手美国之间,是如何构建起这一影响至今的、既相互依存又充满微妙制衡的同盟体系的。 本书的叙事逻辑紧密围绕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展开。它首先探讨了二战末期,盟军占领政策的复杂性,以及在冷战爆发的宏大背景下,美国对日本战略定位的根本性转变。从麦克阿瑟将军领导下的“非军事化”与“民主化”改革,到冷战初期,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战略需求,如何迅速调整政策,转而支持日本的经济复苏和有限的武装重建,这些关键的转折点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读者将清晰地看到,日美同盟的基石,并非仅仅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之上,更是冷战初期地缘政治现实的产物。 第一部分:奠基——从占领到安全条约的构建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战后重建初期,美日关系的基础是如何打下的。作者查阅了大量解密的外交档案、回忆录和政策文件,揭示了《旧金山和约》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过程中的幕后博弈。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美国如何平衡其在亚洲的战略利益与日本国内的民主化诉求?日本政治精英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时,是如何巧妙地进行内部协商和外部斡旋,以最小化主权损失,同时确保自身安全与经济复苏的“生存之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1950年代初期美军基地问题的探讨,展现了早期同盟的脆弱性。基地部署的急剧增加,如何引发了日本社会内部的矛盾与抗议,以及美国如何利用其经济援助和安全承诺来巩固其在东亚的军事立足点。 第二部分:冷战的压力与同盟的深化 随着冷战的深入,日美同盟经历了“结构性强化”的过程。本书详细分析了岸信介内阁时期,日本如何在安全保障上加大投入,并推动修订《安保条约》的关键历史节点。这一修订不仅确立了美国对日本防卫的正式承诺,也为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讨论埋下了伏笔。 此部分深入探究了经济因素在同盟中的作用。在七十年代,面对美国对日本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的贸易施压,日美关系呈现出“经济摩擦”与“安全合作”并存的二元性。作者认为,安全保障常常被用作缓冲贸易争端的筹码,而日本在经济崛起后,对同盟关系中“不对等性”的日益不满,开始成为影响其外交政策的内部驱动力。书中对“福田主义”和后来的“吉田主义”在安全政策上的不同侧重点进行了辨析,展示了日本政治精英对同盟风险的精细评估。 第三部分:冷战后的转型与新挑战 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并未终结日美同盟,反而迫使双方重新定义其存在意义。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冷战后的二十年,特别是“9·11”事件对同盟的再塑造。 作者详细描绘了日本如何借由反恐战争,实现其战后安全政策的重大突破,从“专守防卫”的僵化束缚中逐步走出,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和后勤支援。小泉纯一郎时期,日美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一致性,被视为同盟关系的一次关键性“试水”。书中并未回避围绕自卫队海外派驻的国内政治斗争,以及由此引发的民众对“战争责任”的重新审视。 此外,本书对中国崛起的地区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日美同盟如何将自身定位为维护东亚“基于规则的秩序”的基石。然而,这种定位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冲绳基地问题的持续紧张、日本国内要求“正常化”军队的呼声高涨,以及对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中日本角色定位的战略疑虑。 第四部分:同盟的未来与结构性张力 在本书的结论部分,作者超越了历史叙事,转向对当前及未来趋势的审视。当前的日美同盟面临着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交易化”倾向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美国“可靠性”的战略性拷问。日本如何在维护美日同盟的核心利益下,构建更具自主性的外交与防卫能力,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终极课题。 《战后的日美同盟真相》力图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视角,理解这一同盟如何从战败的枷锁中蜕变,成为东亚地区最持久、也最具争议性的安全架构。它揭示的真相是,这种同盟的持续性,不仅源于外部威胁,更深植于双方在历史进程中相互塑造的复杂心理与政治计算之中。本书是理解当代日本外交困境与战略选择的必读之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崎 享


  1943年生于满洲国奉天省鞍山市,日本外交官、评论家,退休后担任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讲师、东亚共同体研究所理事暨所长。

  1966年东京大学法学部肄业,未完成大学即优先录取进入日本外务省任职,拥有40年外交官资历与7年的教学经验。曾任日本驻乌兹别克大使、外务省国际情报局长、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作者曾于日本防卫大学以及筑波大学授课,是日本外务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情报分析专家。

译者简介

郭一娜 


  日本琦玉大学社会学系硕士,任职于新闻通讯社驻东京分社记者。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历史并非只是单纯的知识
原序——左右日本战后史的原动力,是对美政策的两条路线
前言、为什么要写一部浅显易懂的日本战后史?

第一章、从「终战」到佔领
战后最初十年,是吉田茂随美派和重光葵自主派激烈对立的年代

第二章、冷战开始
美国的全球战略在变,逐渐将日本定位为围堵苏联的防波堤

第三章、旧金山和约与日美安保条约
自主路线与随美路线同步启动,决定了日本的前途

第四章、保守联合与修订日美安保条约
岸信介掌握保守势力,修订日美安保条约,但并未触及核心部分

第五章、自民党与经济成长时代
安保骚乱后的一九六○年代,是日美关系的黄金时期。日本经济高速成长,安保问题搁置处理

第六章、冷战终结与美国战略转移
冷战结束,事隔四十年后,日本再次成美国「最大的威胁」

第七章、「九一一」与伊拉克战争后的世界
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后,美国开始暴走、轻视联合国,到处进行军事干预,并要求日本合作

后记
年表

 

图书序言

前言

为什么要写一部浅显易懂的日本战后史?


  写这本书,最初是基于出版社给我的一次建议。「孙崎先生,你不想写一本让高中生都能读懂的有关日美关系,特别是冷战后日美关系的书吗?」

  「连高中生都能读懂」,这吸引了我。高中时期,很多人开始翻看世界古典。高中生们读的书往往能够让他们领略人生最高的奥妙。

  比如夏目漱石的《少爷》,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说。读起来痛快之余,也饱含对文明的深刻批判。漱石在四十岁那年写就的这本书,让高中生全部读懂或许确有难度,但是在善感的高中时代,接触最高水准的文学作品,看到人生的微妙,这肯定会给未来的人生带来很大影响。

  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也希望高中生能接触到最高水准的杰作。

  「那请你推荐一些书吧。」如果让我推荐的话,我还真有些犹豫。不过,像季辛吉写的《核子兵器与外交政策》这本重要着作,请一定到图书馆找来一读,这会让你了解为什么核子武器的出现会带来二战后世界的巨变。但遗憾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里使用了很多专业术语,也有很多兜圈子的话。社会上似乎存在一种让人感到困惑的常识,即越难读懂的书越是高层级书籍的迷思。

  幸好,我有过七年教书的经历——在防卫大学对二年级生讲授国家安全概论。二年级生与高中生年龄相仿,但是防卫大学的学生们因为参加体能训练等体力活动经常会疲惫不堪。

  我在防卫大学教书的第一天,课上三分之一的学生彻底地睡了起来。我卯足了劲准备将自己在外交一线上得到的最难得的知识传授给他们,但看到此番情景,我只能留下一句「太遗憾了」转身离开教室。也就是说,我罢工了。现在想想,我骨子里也可能有些「少爷」的性格。

  在随后的七年间,我一直为如何不让学生上课打盹而努力。所以,我应该比别人做了更多「让高中生也能读懂」的写作训练。

  我开始认真地研究日美关系,是起源于伊拉克战争。

  二○○三年三月二十日,美军开始轰炸伊拉克,不久海珊政权瓦解。但是伊拉克负隅顽抗,这也导致美军在伊驻留了九年。现在,这场战争在美国国内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二○一一年一月,美国CNN新闻台民调显示,三三%民众支持伊拉克战争,反对有六六%),这与开战之初几乎全民支持的氛围截然相反。

  二○○三年十二月,日本自卫队派遣到伊拉克。那时,我认为开战的理由具有重大的疑点。

  美国给出的开战理由,包括:

  一、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二、伊拉克与制造「九一一」事件的盖达组织有合作关系;

  三、如果现在不攻打伊拉克,海珊不知何时将对世界发动攻击。

  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九年的两伊战争期间,我当时在伊拉克任职。所以,我对海珊及其政权有相当多的了解。二○○三年,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与盖达组织也没有合作关系,对于伊拉克有做过研究的人立刻就会明白。但是,日本政府却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盖达组织有合作关系」为由,计画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

  我曾在外务省担任国际情报局长,也曾经担任日本驻伊朗大使,在官场和工商界有很多朋友。我多次对他们说:「美国攻打伊拉克的证据不足,一定不能派遣自卫队到伊拉克。」

  几个月后,一位在政府经济部门工作的前辈对我说:「孙崎,我试着把你的论点说给工商界的人听,大家也都理解。但是他们的逻辑是,『即便事实如此,但还是日美关系更为重要。虽然对于日本来说有些勉强,但是对美合作也是为了日本』。我看,还是别劝他们了。」

  「虽然有些不合理,但是军事上对美合作也是为了日本好。」真的如此吗?抱着这个疑问,我决定要好好重新学习一遍日美关系。

  六年后我把学习的成果集结成书,由讲谈社出版,名为《日美同盟的正体》。防卫大学执教的经历提升了我的历史观和国家安全观。该书的核心主张认为,二○○三年的伊拉克战争并非突发事件,如果不追溯到冷战结束,就不会了解这场战争的本质。

  《日美同盟的正体》于二○○九年三月出版,同年八月日本举行众议院大选,民主党夺取执政权。当时日本社会的主流论述推测,民主党夺取政权后日美同盟或将发生一些变化。正因如此,该书获得巨大反响,以至于二○○九年四月三日的国会外务委员会上,民主党议员篠原孝提问当时的大臣:「《日美同盟的正体:迷失的国家安全》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入。大臣,你读过了吗?民主党的影子内阁的大臣们早就熟读过了,你们这些真正的大臣读过了吗?」

  本书的编辑也读过讲谈社的那一本《日美同盟的正体》,希望我能将同样的内容改写成「连高中生都能读懂,简明而详细的书」。

  由于《日美同盟的正体》已经出版了,这一要求对我来说并不困难。但是,我又萌生了小小的野心,如果要让我来写出一本「连高中生都能读懂」的书,与其从冷战后开始写起,不如再向前追溯,写一本从二战结束到当下日美关系发展的书本。

  战后的日本外交
  是随美派与自主派的斗争


  就同前言所言,二战后日美外交一直以来最重要的课题,就是面对来自美国的压力(这种压力之强超乎想像),日本该如何在自主派与随美派之间做出选择。

  我任职于外务省时,也经常需要面对有关「自主」和「随美」的问题。伊朗油田开发是我所遭遇过最大的工作难题。

  我曾于一九九九年到二○○二年间担任日本驻伊朗大使。那时最让我头疼的,是处理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以日本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情况下,在伊朗与美国之间取得平衡。

  对于缺乏资源的日本来说,能源主要依靠海外进口。所以,日本当然希望与产油大国伊朗建立密切关系。有鑑于此,日方提出邀请伊朗总统哈塔米访日的计画。最终拍板的,是当时的外务大臣高村正彦。身为日本驻伊朗大使,我的职责是为了实现这一计画而与伊朗方面谈判。

  但是后来,内阁改组后,高村离开外务大臣岗位。这时,外务省内的伊朗政策出现变化。由于美国施压,日本内部出现不应该邀请哈塔米访日的声音在增强当中。

  尽管如此,担任外交官员多年,我当然清楚如何推动业务。我动用所有的资源,终于达成哈塔米访日的计画。本来哈塔米访日行程的一部份,即是同意日本取得伊朗南阿萨迪干油田的开发权。南阿萨迪干油田(Azadegan)是全球容量最大的油田,预估原油储量为二六○亿桶。日本如能获得开发权,等于在经济外交上取得重大成果。

  但是,与伊朗处于敌对关系的美国却进一步向日本施加压力。「日本和伊朗建立紧密联系简直不像话,日本应该放弃与伊朗共同开发南阿萨迪干油田的想法。」尽管日方曾努力缓解来自美国的压力,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开发权。

  如果日本以本国利益为中心考虑的话,绝对不可能放弃这一开发权,毕竟对于日本的能源政策来说,这是无论如何都要抓住的机会。但是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日本最终被迫放弃了这一珍贵的权益。

  后来,日本放弃的开发权落入中国手中。

  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曾对我说:「美国是傻瓜,对日施压,只会让中俄渔翁得利。美国难道要让其敌视的中俄强大,而让其盟国日本受损吗?」

  拉夫桑贾尼的话应验了。

  「为什么日本在美国压力面前如此脆弱?」这成了自外务省时代以来,一直缠绕我的疑问。

  美国施加的压力和进行秘密行动,是真实存在的

  随美派和自主派;或者用词更强硬一点来说是「从属美国」和「自主」,战后的日美外交关系,可说是「要如何在这两者之间作选择」的过程。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在美国战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那一天开启了日本的战后历史。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摆在日本眼前的,是不得不在「随美」和自主派之间作出抉择的命运。

  很多政治家在「随美」与「自主」之间苦恼。有时他们也会选择自主派。但回顾历史,选择「自主」的大部分政治家和官僚都遭受排斥。粗略看一下,重光葵、芦田均、鸠山一郎、石桥湛山、田中角荣、细川护熙、鸠山由纪夫都在此列。可能让读者感到意外的是,竹下登、福田康夫也包含在内。在我身边就有不少曾任职于外务省、大藏省(财政部,现称财务省)、通产省(现改称经济产业省)的官员,都曾因为遵循自主路线而遭受来自美国的庞大压力。

  但伊朗南阿萨迪干油田开发权的事还有下文。

  让我震惊的是,当时的美国副总统钱尼,居然亲自指挥要把那些主导油田开发权的日本官员给扫除。如果是由中央情报局等谍报机构来操作的话,我还能理解,但这次居然由副总统领头,而且清除的对象不仅是和自己职位相当的日本首相、外相等,矛头还同时指向前线的公务人员。

  了解这些事实后,我再次感到了美国这个国家的厉害。

  战后,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强国。表面上,在世界思潮上、工商界、高等教育等,美国都胜出一筹。不仅如此,在情报收集方面,美国在全球也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上述这些清除行动都不会公开,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如果公开的话,马上就会知道是谁洩密的,洩密者还可能遭受报复。所以说,尽管很多官员和政治人物因美国施压而被排斥,但能浮出水面的只是极少一部分而已。

  不仅美国人参与其中,那些最注重日美关系的日本战后主流派也参与了排除异己的政治斗争。虽然让人痛心,但这就是日本的真实面貌。而日本参与清除工作最甚的,应该就是前首相吉田茂。

  某位前首相曾对我说过,「美国讨厌」外务省一名官员。一般这种时候,你不会知道被讨厌的理由,也不会有人过问。但只要背上「招美国讨厌」这一天条,就足以让这个官员离开重要的工作岗位。这就是日本的现况。

  再举一例。这件事发生在日美贸易摩擦激烈的年代,一位经济部门的官员在美国演讲时,拿出证据说明:「美国国内认为对日贸易不公平的观点是错误的。」听到这个意见的美国官员,立刻指示日本相关大臣,「此人发言简直不像话,这不利于两国关系」。

  接到美国旨意后,这位大臣马上下令相关部门的官房长,调查这位官员的发言。

  一位朋友在日美谈判第一线工作的大藏省工作,他回忆道:「和美国谈判前,我们认为这次努力可能会赢。但马上就被人戳了后背,一看是首相官邸的人。『别再主张甚么日方立场了。』数不清曾接受过多少次这样的告诫了。」

  在我看来,最容易屈服于美国压力的就是首相。首相的职责遍佈各个阶层,肯定无法关照到每一个部会。对于美国来说,给首相致命一击并不太难。所以,美国一般不直接找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等行政部门,而是尽可能促使首相设立私人谘询机构,并将权力集中于此,这样方便美国施加压力。

  这些事实如果不在一线亲身体验的话,肯定容易冠以「阴谋论」。但只要对历史有所认识,就会明白国际政治当中的大部分时候都要依靠计谋。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施展了无数次诡计。美国在越战期间也是如此,如挑起东京湾事件为轰炸北越制造借口。

  更为露骨的例子,是甘迺迪时期,美国军方曾经计画击沉本国船只,伪装成恐怖事件,并以此为由攻击古巴。虽然甘迺迪最后取消了这个计画,但人们依然可以从乔治华盛顿大学「国家安全档案资料库」网站看到当时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签署的命令文件。可能只有日本的学者和评论家会在不了解这些事实的情况下大谈国际政治。
 

图书试读

第六章
 
小渊惠三和森喜朗
都无法与柯林顿建立亲密关系
 
柯林顿与桥本首相的关系,直到桥本辞职也没能修复。此后接任首相的小渊和森两人都希望改善恶化的日美关系。
 
但是,柯林顿已经对日本失去兴趣。从安保层面来看,冷战已经结束,来自俄罗斯的威胁消失,中国的军力还未崛起。柯林顿本人对于增强美国军事力量并不太感兴趣,也没有意图在全球规模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利用日本。
 
经济方面,一九八五年的「广场协议」后,日本丧失了此前对美出口的良好机会,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已经减少。尽管小渊首相在就职演讲中说「以日美同盟为基础」,但是并未採取任何具体行动。
 
森喜朗首相时期,在日本沖绳举行世界八大工业国(G8)高峰会(或称沖绳峰会),各国首脑几乎都是先到东京,随后再转往沖绳,只有柯林顿直接前往沖绳。他或许没有在东京举行日美首脑会谈的必要吧。
 
森喜朗担任峰会议长,议题主要围绕「资讯科技」、「传染病」和「非洲问题」。
 
这本书一开始就已经提到,对于美国来说,某个国家的重要性,会随着不同时期的国际和美国国内的环境而改变。有时你可能被看待成是将棋中的「香车」,但有时候也只会是「步」而已。
 
在小渊首相和森首相时期,对于美国来说,日本比较像「步」。柯林顿卸任后,曾出版回忆录,日文版上下卷共有一六○○余页,堪称大部头的这本书中几乎没有提到当时担任首相的小渊惠三和森喜朗。
 
当时,霞关曾流行一个笑话:
 
森喜朗为了主持峰会,准备了几句简单的英语问候。
 
森喜朗:「How are you?」(你好吗?)
 
柯林顿:「I am fine, and you?」(很好,你呢?)
 
森喜朗:「Me too」(我也是。)
 
与柯林顿会面时,森喜朗想展现一下学习成果,结果把第一句话说错了。
 
森喜朗:(伸出手)「Who are you?」(你是谁?)
 
柯林顿:(很惊讶,但转为幽默作答)「I am Hillary Clinton's husband」(我是希拉蕊的丈夫。)
 
森喜朗:(微笑着说)「Me too」(我也是。)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气氛。
 
柯林顿大学时获颁给最优秀学生的罗德氏奖学金,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升学,可谓是超级精英。但是当时,有一种说法认为,无论是柯林顿还是希拉蕊都感慨道,他们能够与中国领导进行知性对话,但是与日本首脑却无法做到如此。
 

用户评价

评分

4. 說實話,對於「戰後日美同盟真相」這類主題,總會讓人聯想到各種學術研究和歷史著作。我個人比較偏向從實用角度來閱讀這類書籍,也就是它能為我們當前理解國際局勢提供多少啟示。我預計這本書可能會聚焦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利益,是如何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全面介入日本的重建,並最終促成了今日的同盟關係。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這些合作框架下,日本是如何逐步擺脫戰敗國的陰影,並重新在全球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這其中必然牽涉到一些重要的轉折點,例如日本經濟奇蹟的誕生、日美貿易戰的興衰,又或是日本在安全保障政策上的逐步調整。對於我這個從小就聽到「日美安保條約」的台灣人來說,理解這個同盟的「真相」,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客觀地評估,這種關係對台灣的戰略意涵。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而不是僅僅陳述宏觀的歷史進程,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這個複雜同盟背後的動態博弈與利益交換。

评分

1. 這本關於「戰後日美同盟真相」的書,雖然我還沒細讀,但從書名和一些零散的討論中,我已經能感受到作者的野心。它似乎試圖剝開這段複雜關係的層層面紗,探究那些不為人知的檯面下的交易與權力鬥爭。我特別好奇,作者會如何描寫日本在戰後初期,如何在美國的嚴密監督與引導下,逐步重建國家,並建立起如今緊密的安全合作關係。這其中必然牽涉到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格局,以及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和中國,在東亞地區佈下的戰略棋局。作者會不會深入探討,在這段同盟關係中,日本是如何在看似被動的狀態下,巧妙地尋求自身利益的擴張,並在經濟上實現驚人的復甦?我預計書中會有很多關於美軍基地、駐日美軍地位、核保護傘等敏感議題的論述,而這些都直接關係到日本的國家安全和主權問題。對於一個長期關注東北亞局勢的台灣讀者而言,理解日美同盟的「真相」,或許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台灣在此地區戰略佈局中的獨特地位與所面臨的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而非僅是泛泛而談的歷史回顧,真正觸及到同盟關係的核心,以及其對亞太區域穩定產生的深遠影響。

评分

2. 老實說,看到「戰後日美同盟真相」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又是一本講日美關係的書」。但仔細想想,這兩個國家過去七十多年的糾葛,確實是研究當代國際關係的必修課,尤其對我們身處亞太地區的台灣人來說,更是攸關切身利益。我猜這本書可能會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出發,闡述冷戰時期,美國如何將日本打造成其在東亞最重要的盟友,以及這個同盟如何支撐了戰後全球秩序的穩定。但更吸引我的是「真相」二字,它暗示著書中可能包含一些過去被掩蓋或被簡化的歷史細節。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日本在戰後所面臨的內部改革壓力,以及美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麥克阿瑟的改革,或者日本憲法中關於放棄戰爭的條款。同時,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乃至後來與美國在貿易上的摩擦,這些都應該是同盟關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作者會不會探討,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日本如何在國際事務中逐漸找回自己的聲音,以及這種聲音的邊界在哪裡。畢竟,戰後的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美國的深刻影響,但同時它也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國家利益和外交路線。這本書如果能把這些複雜的互動描繪清楚,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评分

5. 當我看到「戰後日美同盟真相」這本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出過去幾十年來,新聞媒體上關於日美關係的各種報導和評論。這段同盟關係,無疑是戰後東亞地區政治軍事格局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對於我們台灣來說,更是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我預期這本書會從歷史的角度,深入剖析這段同盟關係的建立背景、發展演變以及其間的關鍵節點。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作者會如何描寫美國在塑造日本現代國家認同和外交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日本自身又是如何在這種框架下,尋求並維護其國家利益的。這其中必然涉及到許多層面的互動,從軍事部署、經濟合作,到文化交流,甚至是價值觀的傳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更為細緻的觀察,例如,在同盟關係中,日本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美國的亞洲政策,或者反之亦然。同時,我也會關注,在當前國際局勢日益複雜的背景下,日美同盟是如何應對新的挑戰,並尋求自身轉型的。一本能夠提供多角度、深層次分析的著作,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這個影響深遠的同盟關係的「真相」。

评分

3. 對於「戰後日美同盟真相」這本書,我抱持著一份既期待又有點保留的態度。期待是因為,日美同盟一直是亞太地區影響力最大的雙邊關係之一,其背後的運作邏輯和歷史淵源,對於我們理解當前的區域政治生態至關重要。特別是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日美同盟的穩固與否,往往直接影響著區域的軍事平衡和外交走向。我預期書中會深入剖析,在美國戰略重心從歐洲轉移至亞洲的過程中,如何利用日本作為其東亞戰略的支點。這當中必然涉及軍事合作、情報共享、經濟援助等諸多面向。然而,「真相」二字也讓我思考,是否會有某些比較敏感或具爭議性的觀點被提出?例如,關於日本的「和平憲法」如何被解讀與實踐,或者美國在日軍事部署對日本社會和政治的影響。我還會關注,作者是否會探討,在後冷戰時代,這個曾經基於反共聯盟的關係,是如何在新的地緣政治挑戰下,重新調整其戰略定位,尤其是面對中國崛起和朝鮮半島不穩定局勢的同時。一本能夠提供清晰論證、豐富史料,並能引發讀者深度思考的書,才能真正稱得上是「真相」的呈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