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傳播與國傢想像:20世紀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在中國

知識傳播與國傢想像:20世紀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在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知識傳播
  • 國傢認同
  • 政治思想
  • 多元主義
  • 中國近代史
  • 拉斯基
  • 文化史
  • 政治哲學
  • 知識社會學
  • 20世紀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16年拉斯基(Harold J. Laski)初至美國任教,是建構政治多元論的真正開始,距今剛好一百年。由於拉斯基至美國講學,中國知識分子與拉斯基相遇,也開始瞭拉斯基在20世紀中國曆史的濤駭浪中浮沉。

  在「拉斯基在中國」之研究還是未竟之業的階段,偶有相關資料發現,仍是萬分欣喜。如此遷延時日,亦非全無意義。數據庫的不斷建立,對本書撰寫貢獻厥偉。可以說,有瞭數據庫,纔有今日具體可以捉摸的20世紀初期中國拉斯基現象。豐富多元的民國報刊資料,提供追蹤拉斯基學說在中國傳播、發展及影響軌跡的有利綫索,也使中國知識界的動態與樣貌更加清晰可辨。更重要的是,由於有瞭數據庫,省略瞭不少尋找史料的長途跋涉、耗時費日。

  拉斯基的功業,各傢已有評述。20世紀初期處於世紀之交的中國知識分子,近年研究汗牛充棟,其曆史形象也愈見清晰。拉氏過世後,他生前所憂心的階級革命並未發生;其所批判的資本主義,經過修正後,依然展現頑強的生命力;其所珍視的民主政治,至今仍是世界上絕對多數國傢的製度選擇。也正因為如此,拉氏思想的時代烙印更加鮮明。他的身軀瘦小,生命短暫,然而,在人類文明發展走到十字路口的時刻,他竭盡心力思索危機時代的政治社會解決方案,並擬付諸實踐,其形象毋寜是巨大的。他的政治多元論,尊重個體、強調多元價值,嚮世人闡述自由、平等意義以及國傢政府的權力本質,其所揭示的人道主義理想,直至今日,仍是值得世人省思。
 
權力、思想與社會變遷:20世紀早期西方政治理論的本土化進程研究 本書深入探討瞭20世紀初期,一係列重要西方政治思想流派在中國知識界和政治精英中引發的復雜互動與深刻影響。研究聚焦於在劇烈社會動蕩和民族危機背景下,中國知識分子如何理解、篩選、並嘗試將源自西方的理論框架應用於改造中國政治和社會結構的實踐過程。 核心議題與研究視角 本書超越瞭傳統上對“思想介紹”的簡單梳理,而是將重點置於“思想的本土化與再闡釋”這一動態過程。它關注的不是思想本身的純粹性,而是思想在中國特定曆史情境中遭遇的挑戰、産生的變異以及最終塑造齣的獨特形態。 第一部分:理論的湧入與早期吸收(約1900-1919) 本部分梳理瞭辛亥革命前後,西方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早期社會主義思潮以及憲政主義理論如何通過日譯本和直接翻譯文獻進入中國。 國傢構建的典範之爭: 探討瞭康德、洛剋、盧梭等人的國傢理論,以及這些理論如何被用來論證君主立憲的閤法性,或反過來為革命提供理論支撐。特彆分析瞭“主權”概念在中國知識界的不同解讀,以及它如何與中國傳統的“天命”觀産生衝突與融閤。 精英知識圈的篩選機製: 考察瞭梁啓超、嚴復等早期譯介者如何基於對中國積弱局麵的認知,有意識地選擇和改造某些西方理論。例如,對“效率”和“國傢權力”的強調如何壓倒瞭對個體權利的早期關注。 群體主義的潛流: 分析瞭社會有機體理論和早期社群主義思潮在反思個人主義“失序”問題時,如何被賦予特殊的本土意義,並為後來的集體主義思潮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革命與共和的理論睏境(約1912-1927) 這一時期是中國政治實踐最為劇烈和理論衝突最為尖銳的階段。本書詳細考察瞭共和製度建立後麵臨的理論危機。 民主的本土化挑戰: 考察瞭“民權”概念在實踐中如何被軍閥政治扭麯。重點分析瞭知識分子對代議製理論的批判,以及他們如何尋求“更高級”或“更適閤中國國情”的民主形式,如以精英主義或賢人政治為導嚮的政治設計。 權力閤法性的重構: 研究瞭韋伯的“閤法性權威”理論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情況,以及軍閥、革命黨、以及依附於列強勢力的地方政治集團如何利用或顛覆不同的閤法性敘事(如傳統儒傢權威、現代民族主義、或科學理性)來鞏固自身統治。 意識形態的初步分化: 探討瞭早期馬剋思主義思潮的零星傳播與自由市場經濟學說之間的張力。分析瞭知識界如何試圖用不同的西方經濟學框架來解釋中國的貧睏和發展道路問題。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睏境與理論的再定嚮(約1927-1937)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於國民政府時期,政治理論從移植走嚮本土化重塑的復雜過程。 國傢建構的強力轉嚮: 深入分析瞭“國傢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對早期自由主義思想的修正。考察瞭對德國國傢理論(如施密特的影響,盡管往往是間接或通過日本渠道)的吸收,如何服務於一個尋求中央集權和高效治理的現代國傢構建目標。 意識形態的官方化嘗試: 細緻考察瞭三民主義(特彆是其“建國大綱”階段)在理論上如何消化並重新包裝瞭西方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分析瞭這一官方理論體係如何通過教育和宣傳機構,努力將多元的西方思想整閤為一個具有約束力的政治話語。 邊緣化的批判聲音: 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在官方意識形態之外,如左翼知識分子和地方精英如何繼續探索其他理論路徑,例如對“無政府工團主義”的持續興趣,或對西方福利國傢模式的側重研究,以對抗日益增強的中央集權傾嚮。 研究價值 本書通過對多個關鍵西方政治理論分支在中國1900年至1937年間的具體“生命史”的追蹤,揭示瞭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形成過程中,知識、權力與社會現實之間不可分割的糾纏關係。它不僅豐富瞭對20世紀中國政治史的理解,也為比較政治思想史研究提供瞭一個關於非西方語境下理論接收與重構的詳盡案例。研究的方法論著重於文本細讀、精英訪談(曆史文獻中反映的)、以及思想傳播網絡的研究,力求呈現一個復雜、多嚮、充滿張力的思想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惠芬


  學曆: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
  現職: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係主任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拉斯基的時代」
第一節   拉斯基生平及其政治多元論述要
第二節   遇見拉斯基—中國知識分子的拉斯基記憶
                                                                    
第二章   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在中國的傳播曆程
第一節   民初主權論之轉嚮與1920年代政治多元論的輸入
第二節   1930年代政治多元論在中國的深化及轉摺

第三章   政治多元論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國傢想像
第一節   新國傢學說的吸引
第二節   聯治分權的思考
第三節   政治多元論與1930年代的政製改造

結論
徵引文獻

圖書序言

自序

  對我而言,2016年是充滿意外的一年,包括這本書的齣版。對拉斯基而言,1916年他初至美國任教,是建構政治多元論的真正開始,距今剛好一百年,因此對於本書議題,2016年又似乎是有著特殊意義的一年。

  我不甚喜歡政治,但自1980年代至1990年代,我的二篇學位論文-〈民國初年的省議會〉以及〈抗戰前關於黨治問題的爭議〉卻皆與政治有關,且影響瞭我日後曆史研究的視野。研究政治史是那個時代的潮流,正如不研究政治史是今日的潮流一般。所幸二篇論文受到現代化理論的啓發,研究過程不緻太過乏味。除瞭建立起對中國民主化發展的認識基礎,博士論文撰寫期間已經注意而未及處理的,關於訓政黨治爭議過程中黨外知識分子的看法,在本書的撰寫中終於不再缺席。

  在今日,我想沒有人會否認,一位曆史人物,特彆是與政治關係密切的人物,會以何種方式為後人所記憶甚至是被選擇性地遺忘,與其在過去或現在是否「政治正確」密切相關。作為20世紀上半葉在思想界與政治界聲名遠播的曆史人物拉斯基(Harold J. Laski),無論是在歐美,或在中國,人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似將他遺忘瞭。也因此,認識中國現代史上的拉斯基,對我亦屬偶然。

  1993年在北京圖書館翻閱《再生》,第一次看到〈英國現代政治學者賴司幾氏學說〉篇名,2000年再次翻閱《再生》,復又見到。二次「邂逅」,隻覺得「賴司幾」名字特彆,認為這應該也是張君勱的「玄學」之一,絲毫沒有一窺究竟的好奇,亦沒有特彆注意到,由於改革開放,大陸對拉斯基民主社會主義的研究已經悄然開始。直至2011年,偶然被網路上龔祥瑞自傳-《盲人奧裏翁》書名所吸引,閱讀其書後,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命際遇有瞭較前更深的感觸。同時,也注意到作者記載拉斯基篇幅不少,然其評述時有反覆,頗能反映拉斯基在中國不同時代的形貌流變。因此在撰寫〈世變與抉擇-龔祥瑞的法製人生〉一文時,決定將此一議題留待日後探討。此後繼續追索拉斯基,拉氏在中國的知識和人際網絡竟隱約成形。而在閱讀拉斯基傳記時,更驚異於拉氏思想深刻體現瞭20世紀上半葉的時代和思想風貌,並且,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在這個渾沌時代的命運也如戲劇般令人目眩神迷。2013年11月,在本係主辦的「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乃以〈域外知識的選擇與建構-20世紀上半葉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在中國的傳播〉為題發錶初步心得。由於當時討論斷限止於抗戰前,研討會評論人潘光哲教授建議將其延伸至張君勱的《立國之道》,孰知在嗣後的補強閱讀中,竟被其他議題所吸引。

  在「拉斯基研究」還是未竟之業的階段,偶有相關資料發現,仍是萬分欣喜。如此遷延時日,亦非全無意義。數據庫的不斷建立,對本書撰寫貢獻厥偉。可以說,有瞭數據庫,纔有今日具體可以捉摸的20世紀初期中國拉斯基現象。豐富多元的民國報刊資料,提供追索拉斯基學說在中國傳播、發展及影響的軌跡,也使中國知識界的動態與樣貌更加清晰可辨。更重要的是,由於有瞭數據庫,省略瞭不少尋找史料的長途跋涉、耗時費日。猶記當年在北京圖書館翻閱一本本的《再生》、《時代公論》與《政治評論》,更「不惜血本」,列印不下韆張,扛迴颱灣,此類艱辛如今都成陳年往事。感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於本書撰寫期間,藉閱各種數據庫,每走一次南港,均有豐收的滿足。嗣後師大圖書館亦慷然購入各種數據庫,更不需驅車南港,僅在研究室,即可一指搞定。科技發達至此,實非當日所可想像。

  本書之撰寫,雖在2013年11月已有大緻輪廓,卻始終未能下定決心將之完成。今年春天得知將接行政工作,惟恐日後更無心研究撰寫,乃決定將此書告一段落。成書匆促,幸得研究所博士班陳鴻明先生協助一校補遺,碩士班王慧瑜、楊慈娟和陳蕾悌諸位小姐協助二校、三校,深錶感謝。此外,碩士班劉得佑先生以及賴胤曄、薛書耘小姐在這段時斷時續的拉斯基研究道路上,一路協助,由衷感激。當然,我還要感謝我的傢人,感謝他們對我的包容,給我悠遊自在的生活空間。

  然而,本書得以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我的老師張朋園教授。張教授1997年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後,仍努力不懈, 2015年研究孫中山訓政思想有成,以郭廷以學術講座名義齣版《從民權到威權: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轉摺兼論黨人繼誌述事》一書,頗多新穎精闢見解。張老師學術成就有目共睹,令名遠播海外,從梁啓超、立憲派到孫中山、蔣介石、汪精衛和鬍漢民,以90高齡,再創學術研究高峰,令人敬佩。老師勤於閱讀,除曆史學領域,政治學涉獵尤深,這些年來濛受老師指導亦復不少。拉斯基研究之火苗得以未滅,完全要歸功於老師的鼓勵。

  拉斯基的功業,各傢已有評述。20世紀初期處於世紀之交的中國知識分子,近年研究汗牛充棟,其曆史形象也愈見清晰。拉氏過世後,他生前所憂心的階級革命並未發生,其所批判的資本主義,經過修正後,依然展現頑強的生命力,其所珍視的民主政治,至今仍是世界上絕對多數國傢的製度選擇。也正因為如此,拉氏思想的時代烙印更加鮮明。他的生命短暫,身軀瘦小,然而,在人類文明發展走到十字路口的時刻,他竭盡心力思索危機時代的政治社會解決方案,並擬付諸實踐,其形象毋寜是巨大的。他尊重個體、強調多元價值,嚮世人闡述自由、平等意義以及國傢政府的權力本質,以及其所揭示的人道主義理想,直至今日,仍是值得世人省思。本書考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的內涵及其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也記錄瞭20世紀初期中國知識分子的部分思想軌跡。無論是拉斯基,還是本書齣現的民國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或許矛盾,他們的腳步或許淩亂,我均在此寄以敬佩之情。隻因為,他們是如此認真地追求理想,無論是個人、社會或國傢。

  張朋園教授在他一生的研究生涯中,關心中國的現代化,尤其是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在2015年新書中,他堅持孫中山有民主之誌,對於後繼黨人的錶現則多所批評,民主是張老師堅定的政治信仰。民主也是拉斯基的堅持,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知識界,推崇拉氏政治多元論,對中國實施民主政治卻多有遲疑。我認為多半囿於時空,時勢使然。張老師則認為這是知識分子沒有堅定的民主信仰有以緻之。張老師也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90高齡的他,還是豪情萬丈,其熱情比諸民國知識分子,毫不遜色。

  謹以此書,嚮我的老師-張朋園教授緻敬,也祝福他平安健康。
                                                                  
陳惠芬謹識
2016.8.1於師大曆史係

圖書試讀

緒論
 
政治多元論(Political Pluralism),或謂國傢的多元主義理論, 1868年由基爾剋(Otto von Gierke,1841-1921)所倡。至20世紀初期,它已成為西方政治思想的新趨勢,拉斯基(Harold J. Laski,1893-1950)厥為其中最具代錶者。
 
作為一個關心社會、注重現實政治的理論傢,拉斯基的政治思想緊扣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時代脈動,其主旨在於「改造國傢」。在世局變化風雲詭譎的20世紀上半葉,拉斯基的國傢相關論述亦是豐富多變。學者曾將拉斯基思想分為如下幾個階段,即多元主義時期、費邊社會主義時期、馬剋思主義時期(準馬剋思主義時期、民主社會主義時期)。 在政治多元論時期,拉斯基反對主權一元論,認為國傢權力的高漲,忽視瞭社會的多元性。他認為國傢和其他社團一樣,同為社會的一分子。他批評一元論,也挑戰層級論(hierarchical),主張重組社會政治結構,削弱國傢權力,實現政治聯邦製和工業民主,建立多元政治。1920年代中葉以後,以1925年齣版之《政治典範》(A Grammar of Politics)為標誌,他修正早期主權多元論,承認國傢較其他社團有較為優越之地位,費邊主義色彩濃厚。1930年代後,拉氏政治思想發生劇變,至1935年明言放棄多元主義國傢論,逐步建構其民主社會主義的改造方案。然而,即使拉斯基此時運用馬剋思主義解釋來建構他的理論,但他依然深信,在各方麵實行和平妥協辦法是可能的。唯其強調改革刻不容緩,乃又期待強大之國傢力量有以促成。他不斷強調曆史已經進入一個「新轉摺點」。盡管拉斯基晚期的政治思想發生重大修正,但拉氏盛名與早期之政治多元論幾不可分,他的名字與政治多元論緊密連結。 誠如Ralph Miliband所言,拉斯基一生始終是個多元主義者,對於「國傢」這個巨靈 (Great Leviathan),他始終認為是一頭危險的野獸。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到「知識傳播與國傢想像:20世紀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 in China」這個書名,我第一個浮現的畫麵,是民國初年那些在煙塵飛揚的街頭巷尾、在油墨飄香的報刊雜誌上,熱烈討論著西方新思潮的知識人。拉斯基,雖然我對他本人並非非常熟悉,但「政治多元論」這四個字,立刻讓我聯想到一個充滿活力、但也充滿衝突的時代。在那個試圖打破舊秩序、建立新國傢的時期,「國傢」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概念,更何況是「國傢想像」?這讓我非常好奇,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藉由拉斯基的理論,來重新定義「國傢」的角色與功能,又是如何試圖平衡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個人權利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係。而「知識傳播」這個環節,更是充滿瞭張力。在那個資訊傳播的開端,思想的交流遠不如今日便利,那麼,拉斯基的學說又是如何剋服萬難,抵達中國的?誰是這些思想的傳播者?他們又是如何運用當時的傳播媒介,將這些複雜的政治理念,轉化成中國讀者能夠理解並加以迴應的內容?我深切渴望瞭解,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拉斯基的政治多元論,是否為中國的政治發展提供瞭另一種可能性,或者,它又如何在與中國本土政治現實的互動中,被形塑、被修正,最終又引導齣怎樣的「國傢想像」。

评分

這本書名「知識傳播與國傢想像:20世紀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 in China」,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吸引力。我一直對20世紀初中國的知識界如何處理西方思想,尤其是那些觸及國傢、權力、社會結構的理論,感到特別有興趣。拉斯基,這個名字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政治多元論」,對於當時尋求現代化轉型的中國,無疑帶來瞭許多啟發與挑戰。特別是「國傢想像」這個詞,讓我聯想到,當時的知識分子,是如何運用拉斯基的學說,來重新思考「國傢」的定義,以及理想中的國傢樣貌。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在試圖擺脫傳統的君權觀念,擁抱一種更為開放、包容、能夠容納社會多元聲音的國傢體製?「知識傳播」則引導我思考,在那個資訊傳播相對有限的時代,這些複雜的政治思想是如何被引入中國,又被翻譯、解讀、甚至批判。我想像著當時的學者們,如何在報刊雜誌上展開熱烈的討論,如何在課堂上啟迪年輕一代的思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揭示,拉斯基的政治多元論,如何透過「知識傳播」這個媒介,在中國知識界激起怎樣的迴響,進而影響瞭當時中國對於「國傢」的想像,以及對未來政治發展方嚮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扇開啟歷史迷霧的窗戶,讓我對20世紀初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產生瞭無限的遐想。拉斯基,這個名字彷彿帶著一種學術的重量,他的政治多元論,在今日聽來,或許是理所當然的政治哲學討論,但在當時的中國,那絕對是一記振聾發聵的聲音。想像一下,在一個試圖擺脫帝製、尋求現代國傢建構的背景下,一個強調國傢權力並非絕對、社會中存在著多元利益與權威的理論,會激起怎樣的漣漪?「國傢想像」這個詞,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最深處的好奇。這不是單純的政治理論移植,而是關於一群知識分子,他們如何運用拉斯基的學說,來描繪他們心中理想的中國藍圖。這藍圖中,國傢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權力又該如何被分配和製約?社會中的不同聲音,包括勞工、宗教團體、地域性組織等,又會在這個「想像」中的國傢裡,擁有怎樣的地位?「知識傳播」則更進一步,讓我想到瞭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們所麵臨的挑戰:如何在有限的翻譯資源、語言障礙、以及政治壓力下,將這些舶來的思想準確地傳達齣去,並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我非常想知道,在當時的學術界,是否存在著對拉斯基理論的激烈辯論?有哪些重要的學者,是這股思潮在中國的推動者或批評者?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揭示一段關於思想啟濛、國傢構建,以及知識傳播的精彩故事。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20世紀初期中國知識界如何消化、轉譯來自西方思潮,並將其與本土脈絡結閤的過程深感興趣。拉斯基這位名字,我其實在大學的政治學入門課堂上就曾聽聞,他那種對權力結構的批判、對多元主體性的強調,在當時動盪不安的中國,想必激起瞭許多論戰與思考。書名中的「國傢想像」尤其吸引我,它暗示著不隻是一個學術理論的引介,更是藉由理論來理解當時知識分子如何構建一個理想的中國形象,這個「想像」的過程,必然摻雜著過去的歷史記憶、對現實的批判,以及對未來的期許。而「知識傳播」這個詞,則引導我思考,這些思想是如何跨越國界,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流通、被接受,又或者被質疑、被改造的。我想,這本書或許能帶我深入探究,在那個資訊相對匱乏、但思想卻極度活躍的年代,拉斯基的政治多元論是如何在中國的學術期刊、報刊、以及文人雅士的討論中,激盪齣怎樣的火花,又如何影響瞭中國對國傢、對權力、對社會組織的理解。我期待能從書中看到,這股西方思潮如何與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社會結構產生碰撞,進而催生齣獨特的「中國式」多元論,以及在其中,知識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們,各自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又承載瞭怎樣的時代使命。

评分

書名中的「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潛藏著無窮學術奧秘的詞彙。我一直對20世紀初期中國思想史的演變充滿好奇,特別是那些從西方引進的、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學術思潮。拉斯基的政治多元論,聽起來就充滿瞭一種打破既有框架、強調社會內部豐富性與複雜性的力量。這股力量,在當時正經歷劇烈變革的中國,必定激發瞭許多不同的迴響。更令我著迷的是「國傢想像」這個概念。這不僅僅是理論的介紹,更像是對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藉由這些西方理論,來構建他們心中對於「中國」這個國傢的樣貌,以及對其未來發展方嚮的設想。在一個正在尋找國傢認同、探索政治道路的時刻,拉斯基的多元論,是否為他們提供瞭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權力、社會結構,以及公民的角色?「知識傳播」則讓我思考,在那個翻譯與學術交流相對不易的年代,這些思想是如何被引介、被解讀、被辯論,又是如何透過報刊、學術著作,甚至口耳相傳,逐漸滲透到當時的知識階層。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本書,深入瞭解拉斯基的政治多元論,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發芽,又是如何與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現實產生互動,最終引導齣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對國傢獨特而深刻的「想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