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播与国家想像:20世纪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论在中国

知识传播与国家想像:20世纪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论在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知识传播
  • 国家认同
  • 政治思想
  • 多元主义
  • 中国近代史
  • 拉斯基
  • 文化史
  • 政治哲学
  • 知识社会学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16年拉斯基(Harold J. Laski)初至美国任教,是建构政治多元论的真正开始,距今刚好一百年。由于拉斯基至美国讲学,中国知识分子与拉斯基相遇,也开始了拉斯基在20世纪中国历史的涛骇浪中浮沉。

  在「拉斯基在中国」之研究还是未竟之业的阶段,偶有相关资料发现,仍是万分欣喜。如此迁延时日,亦非全无意义。数据库的不断建立,对本书撰写贡献厥伟。可以说,有了数据库,才有今日具体可以捉摸的20世纪初期中国拉斯基现象。丰富多元的民国报刊资料,提供追踪拉斯基学说在中国传播、发展及影响轨迹的有利线索,也使中国知识界的动态与样貌更加清晰可辨。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了数据库,省略了不少寻找史料的长途跋涉、耗时费日。

  拉斯基的功业,各家已有评述。20世纪初期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知识分子,近年研究汗牛充栋,其历史形象也愈见清晰。拉氏过世后,他生前所忧心的阶级革命并未发生;其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经过修正后,依然展现顽强的生命力;其所珍视的民主政治,至今仍是世界上绝对多数国家的制度选择。也正因为如此,拉氏思想的时代烙印更加鲜明。他的身躯瘦小,生命短暂,然而,在人类文明发展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刻,他竭尽心力思索危机时代的政治社会解决方案,并拟付诸实践,其形象毋宁是巨大的。他的政治多元论,尊重个体、强调多元价值,向世人阐述自由、平等意义以及国家政府的权力本质,其所揭示的人道主义理想,直至今日,仍是值得世人省思。
 
权力、思想与社会变迁:20世纪早期西方政治理论的本土化进程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了20世纪初期,一系列重要西方政治思想流派在中国知识界和政治精英中引发的复杂互动与深刻影响。研究聚焦于在剧烈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如何理解、筛选、并尝试将源自西方的理论框架应用于改造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实践过程。 核心议题与研究视角 本书超越了传统上对“思想介绍”的简单梳理,而是将重点置于“思想的本土化与再阐释”这一动态过程。它关注的不是思想本身的纯粹性,而是思想在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中遭遇的挑战、产生的变异以及最终塑造出的独特形态。 第一部分:理论的涌入与早期吸收(约1900-1919) 本部分梳理了辛亥革命前后,西方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以及宪政主义理论如何通过日译本和直接翻译文献进入中国。 国家构建的典范之争: 探讨了康德、洛克、卢梭等人的国家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被用来论证君主立宪的合法性,或反过来为革命提供理论支撑。特别分析了“主权”概念在中国知识界的不同解读,以及它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天命”观产生冲突与融合。 精英知识圈的筛选机制: 考察了梁启超、严复等早期译介者如何基于对中国积弱局面的认知,有意识地选择和改造某些西方理论。例如,对“效率”和“国家权力”的强调如何压倒了对个体权利的早期关注。 群体主义的潜流: 分析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和早期社群主义思潮在反思个人主义“失序”问题时,如何被赋予特殊的本土意义,并为后来的集体主义思潮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革命与共和的理论困境(约1912-1927) 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实践最为剧烈和理论冲突最为尖锐的阶段。本书详细考察了共和制度建立后面临的理论危机。 民主的本土化挑战: 考察了“民权”概念在实践中如何被军阀政治扭曲。重点分析了知识分子对代议制理论的批判,以及他们如何寻求“更高级”或“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如以精英主义或贤人政治为导向的政治设计。 权力合法性的重构: 研究了韦伯的“合法性权威”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情况,以及军阀、革命党、以及依附于列强势力的地方政治集团如何利用或颠覆不同的合法性叙事(如传统儒家权威、现代民族主义、或科学理性)来巩固自身统治。 意识形态的初步分化: 探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零星传播与自由市场经济学说之间的张力。分析了知识界如何试图用不同的西方经济学框架来解释中国的贫困和发展道路问题。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困境与理论的再定向(约1927-1937)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于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理论从移植走向本土化重塑的复杂过程。 国家建构的强力转向: 深入分析了“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对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修正。考察了对德国国家理论(如施密特的影响,尽管往往是间接或通过日本渠道)的吸收,如何服务于一个寻求中央集权和高效治理的现代国家构建目标。 意识形态的官方化尝试: 细致考察了三民主义(特别是其“建国大纲”阶段)在理论上如何消化并重新包装了西方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分析了这一官方理论体系如何通过教育和宣传机构,努力将多元的西方思想整合为一个具有约束力的政治话语。 边缘化的批判声音: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在官方意识形态之外,如左翼知识分子和地方精英如何继续探索其他理论路径,例如对“无政府工团主义”的持续兴趣,或对西方福利国家模式的侧重研究,以对抗日益增强的中央集权倾向。 研究价值 本书通过对多个关键西方政治理论分支在中国1900年至1937年间的具体“生命史”的追踪,揭示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形成过程中,知识、权力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分割的纠缠关系。它不仅丰富了对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理解,也为比较政治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关于非西方语境下理论接收与重构的详尽案例。研究的方法论着重于文本细读、精英访谈(历史文献中反映的)、以及思想传播网络的研究,力求呈现一个复杂、多向、充满张力的思想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惠芬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系主任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拉斯基的时代」
第一节   拉斯基生平及其政治多元论述要
第二节   遇见拉斯基—中国知识分子的拉斯基记忆
                                                                    
第二章   拉斯基政治多元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第一节   民初主权论之转向与1920年代政治多元论的输入
第二节   1930年代政治多元论在中国的深化及转折

第三章   政治多元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家想像
第一节   新国家学说的吸引
第二节   联治分权的思考
第三节   政治多元论与1930年代的政制改造

结论
征引文献

图书序言

自序

  对我而言,2016年是充满意外的一年,包括这本书的出版。对拉斯基而言,1916年他初至美国任教,是建构政治多元论的真正开始,距今刚好一百年,因此对于本书议题,2016年又似乎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

  我不甚喜欢政治,但自1980年代至1990年代,我的二篇学位论文-〈民国初年的省议会〉以及〈抗战前关于党治问题的争议〉却皆与政治有关,且影响了我日后历史研究的视野。研究政治史是那个时代的潮流,正如不研究政治史是今日的潮流一般。所幸二篇论文受到现代化理论的启发,研究过程不致太过乏味。除了建立起对中国民主化发展的认识基础,博士论文撰写期间已经注意而未及处理的,关于训政党治争议过程中党外知识分子的看法,在本书的撰写中终于不再缺席。

  在今日,我想没有人会否认,一位历史人物,特别是与政治关系密切的人物,会以何种方式为后人所记忆甚至是被选择性地遗忘,与其在过去或现在是否「政治正确」密切相关。作为20世纪上半叶在思想界与政治界声名远播的历史人物拉斯基(Harold J. Laski),无论是在欧美,或在中国,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似将他遗忘了。也因此,认识中国现代史上的拉斯基,对我亦属偶然。

  1993年在北京图书馆翻阅《再生》,第一次看到〈英国现代政治学者赖司几氏学说〉篇名,2000年再次翻阅《再生》,复又见到。二次「邂逅」,只觉得「赖司几」名字特别,认为这应该也是张君劢的「玄学」之一,丝毫没有一窥究竟的好奇,亦没有特别注意到,由于改革开放,大陆对拉斯基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已经悄然开始。直至2011年,偶然被网路上龚祥瑞自传-《盲人奥里翁》书名所吸引,阅读其书后,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际遇有了较前更深的感触。同时,也注意到作者记载拉斯基篇幅不少,然其评述时有反覆,颇能反映拉斯基在中国不同时代的形貌流变。因此在撰写〈世变与抉择-龚祥瑞的法制人生〉一文时,决定将此一议题留待日后探讨。此后继续追索拉斯基,拉氏在中国的知识和人际网络竟隐约成形。而在阅读拉斯基传记时,更惊异于拉氏思想深刻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和思想风貌,并且,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在这个浑沌时代的命运也如戏剧般令人目眩神迷。2013年11月,在本系主办的「跨越想像的边界:族群‧礼法‧社会-中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乃以〈域外知识的选择与建构-20世纪上半叶拉斯基政治多元论在中国的传播〉为题发表初步心得。由于当时讨论断限止于抗战前,研讨会评论人潘光哲教授建议将其延伸至张君劢的《立国之道》,孰知在嗣后的补强阅读中,竟被其他议题所吸引。

  在「拉斯基研究」还是未竟之业的阶段,偶有相关资料发现,仍是万分欣喜。如此迁延时日,亦非全无意义。数据库的不断建立,对本书撰写贡献厥伟。可以说,有了数据库,才有今日具体可以捉摸的20世纪初期中国拉斯基现象。丰富多元的民国报刊资料,提供追索拉斯基学说在中国传播、发展及影响的轨迹,也使中国知识界的动态与样貌更加清晰可辨。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了数据库,省略了不少寻找史料的长途跋涉、耗时费日。犹记当年在北京图书馆翻阅一本本的《再生》、《时代公论》与《政治评论》,更「不惜血本」,列印不下千张,扛回台湾,此类艰辛如今都成陈年往事。感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图书馆于本书撰写期间,借阅各种数据库,每走一次南港,均有丰收的满足。嗣后师大图书馆亦慷然购入各种数据库,更不需驱车南港,仅在研究室,即可一指搞定。科技发达至此,实非当日所可想像。

  本书之撰写,虽在2013年11月已有大致轮廓,却始终未能下定决心将之完成。今年春天得知将接行政工作,惟恐日后更无心研究撰写,乃决定将此书告一段落。成书匆促,幸得研究所博士班陈鸿明先生协助一校补遗,硕士班王慧瑜、杨慈娟和陈蕾悌诸位小姐协助二校、三校,深表感谢。此外,硕士班刘得佑先生以及赖胤晔、薛书耘小姐在这段时断时续的拉斯基研究道路上,一路协助,由衷感激。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对我的包容,给我悠游自在的生活空间。

  然而,本书得以完成,最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师张朋园教授。张教授1997年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后,仍努力不懈, 2015年研究孙中山训政思想有成,以郭廷以学术讲座名义出版《从民权到威权: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转折兼论党人继志述事》一书,颇多新颖精辟见解。张老师学术成就有目共睹,令名远播海外,从梁启超、立宪派到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和胡汉民,以90高龄,再创学术研究高峰,令人敬佩。老师勤于阅读,除历史学领域,政治学涉猎尤深,这些年来蒙受老师指导亦复不少。拉斯基研究之火苗得以未灭,完全要归功于老师的鼓励。

  拉斯基的功业,各家已有评述。20世纪初期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知识分子,近年研究汗牛充栋,其历史形象也愈见清晰。拉氏过世后,他生前所忧心的阶级革命并未发生,其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经过修正后,依然展现顽强的生命力,其所珍视的民主政治,至今仍是世界上绝对多数国家的制度选择。也正因为如此,拉氏思想的时代烙印更加鲜明。他的生命短暂,身躯瘦小,然而,在人类文明发展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刻,他竭尽心力思索危机时代的政治社会解决方案,并拟付诸实践,其形象毋宁是巨大的。他尊重个体、强调多元价值,向世人阐述自由、平等意义以及国家政府的权力本质,以及其所揭示的人道主义理想,直至今日,仍是值得世人省思。本书考察拉斯基政治多元论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也记录了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部分思想轨迹。无论是拉斯基,还是本书出现的民国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或许矛盾,他们的脚步或许凌乱,我均在此寄以敬佩之情。只因为,他们是如此认真地追求理想,无论是个人、社会或国家。

  张朋园教授在他一生的研究生涯中,关心中国的现代化,尤其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在2015年新书中,他坚持孙中山有民主之志,对于后继党人的表现则多所批评,民主是张老师坚定的政治信仰。民主也是拉斯基的坚持,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知识界,推崇拉氏政治多元论,对中国实施民主政治却多有迟疑。我认为多半囿于时空,时势使然。张老师则认为这是知识分子没有坚定的民主信仰有以致之。张老师也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90高龄的他,还是豪情万丈,其热情比诸民国知识分子,毫不逊色。

  谨以此书,向我的老师-张朋园教授致敬,也祝福他平安健康。
                                                                  
陈惠芬谨识
2016.8.1于师大历史系

图书试读

绪论
 
政治多元论(Political Pluralism),或谓国家的多元主义理论, 1868年由基尔克(Otto von Gierke,1841-1921)所倡。至20世纪初期,它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新趋势,拉斯基(Harold J. Laski,1893-1950)厥为其中最具代表者。
 
作为一个关心社会、注重现实政治的理论家,拉斯基的政治思想紧扣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时代脉动,其主旨在于「改造国家」。在世局变化风云诡谲的20世纪上半叶,拉斯基的国家相关论述亦是丰富多变。学者曾将拉斯基思想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即多元主义时期、费边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期(准马克思主义时期、民主社会主义时期)。 在政治多元论时期,拉斯基反对主权一元论,认为国家权力的高涨,忽视了社会的多元性。他认为国家和其他社团一样,同为社会的一分子。他批评一元论,也挑战层级论(hierarchical),主张重组社会政治结构,削弱国家权力,实现政治联邦制和工业民主,建立多元政治。1920年代中叶以后,以1925年出版之《政治典范》(A Grammar of Politics)为标志,他修正早期主权多元论,承认国家较其他社团有较为优越之地位,费边主义色彩浓厚。1930年代后,拉氏政治思想发生剧变,至1935年明言放弃多元主义国家论,逐步建构其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造方案。然而,即使拉斯基此时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来建构他的理论,但他依然深信,在各方面实行和平妥协办法是可能的。唯其强调改革刻不容缓,乃又期待强大之国家力量有以促成。他不断强调历史已经进入一个「新转折点」。尽管拉斯基晚期的政治思想发生重大修正,但拉氏盛名与早期之政治多元论几不可分,他的名字与政治多元论紧密连结。 诚如Ralph Miliband所言,拉斯基一生始终是个多元主义者,对于「国家」这个巨灵 (Great Leviathan),他始终认为是一头危险的野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扇開啟歷史迷霧的窗戶,讓我對20世紀初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產生了無限的遐想。拉斯基,這個名字彷彿帶著一種學術的重量,他的政治多元論,在今日聽來,或許是理所當然的政治哲學討論,但在當時的中國,那絕對是一記振聾發聵的聲音。想像一下,在一個試圖擺脫帝制、尋求現代國家建構的背景下,一個強調國家權力並非絕對、社會中存在著多元利益與權威的理論,會激起怎樣的漣漪?「國家想像」這個詞,更是觸動了我內心最深處的好奇。這不是單純的政治理論移植,而是關於一群知識分子,他們如何運用拉斯基的學說,來描繪他們心中理想的中國藍圖。這藍圖中,國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權力又該如何被分配和制約?社會中的不同聲音,包括勞工、宗教團體、地域性組織等,又會在這個「想像」中的國家裡,擁有怎樣的地位?「知識傳播」則更進一步,讓我想到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們所面臨的挑戰:如何在有限的翻譯資源、語言障礙、以及政治壓力下,將這些舶來的思想準確地傳達出去,並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我非常想知道,在當時的學術界,是否存在著對拉斯基理論的激烈辯論?有哪些重要的學者,是這股思潮在中國的推動者或批評者?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揭示一段關於思想啟蒙、國家構建,以及知識傳播的精彩故事。

评分

這本書名「知識傳播與國家想像:20世紀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 in China」,光是聽起來就充滿了學術的吸引力。我一直對20世紀初中國的知識界如何處理西方思想,尤其是那些觸及國家、權力、社會結構的理論,感到特別有興趣。拉斯基,這個名字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政治多元論」,對於當時尋求現代化轉型的中國,無疑帶來了許多啟發與挑戰。特別是「國家想像」這個詞,讓我聯想到,當時的知識分子,是如何運用拉斯基的學說,來重新思考「國家」的定義,以及理想中的國家樣貌。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在試圖擺脫傳統的君權觀念,擁抱一種更為開放、包容、能夠容納社會多元聲音的國家體制?「知識傳播」則引導我思考,在那個資訊傳播相對有限的時代,這些複雜的政治思想是如何被引入中國,又被翻譯、解讀、甚至批判。我想像著當時的學者們,如何在報刊雜誌上展開熱烈的討論,如何在課堂上啟迪年輕一代的思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揭示,拉斯基的政治多元論,如何透過「知識傳播」這個媒介,在中國知識界激起怎樣的迴響,進而影響了當時中國對於「國家」的想像,以及對未來政治發展方向的思考。

评分

讀到「知識傳播與國家想像:20世紀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 in China」這個書名,我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是民國初年那些在煙塵飛揚的街頭巷尾、在油墨飄香的報刊雜誌上,熱烈討論著西方新思潮的知識人。拉斯基,雖然我對他本人並非非常熟悉,但「政治多元論」這四個字,立刻讓我聯想到一個充滿活力、但也充滿衝突的時代。在那個試圖打破舊秩序、建立新國家的時期,「國家」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概念,更何況是「國家想像」?這讓我非常好奇,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藉由拉斯基的理論,來重新定義「國家」的角色與功能,又是如何試圖平衡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個人權利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係。而「知識傳播」這個環節,更是充滿了張力。在那個資訊傳播的開端,思想的交流遠不如今日便利,那麼,拉斯基的學說又是如何克服萬難,抵達中國的?誰是這些思想的傳播者?他們又是如何運用當時的傳播媒介,將這些複雜的政治理念,轉化成中國讀者能夠理解並加以回應的內容?我深切渴望了解,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拉斯基的政治多元論,是否為中國的政治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或者,它又如何在與中國本土政治現實的互動中,被形塑、被修正,最終又引導出怎樣的「國家想像」。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20世紀初期中國知識界如何消化、轉譯來自西方思潮,並將其與本土脈絡結合的過程深感興趣。拉斯基這位名字,我其實在大學的政治學入門課堂上就曾聽聞,他那種對權力結構的批判、對多元主體性的強調,在當時動盪不安的中國,想必激起了許多論戰與思考。書名中的「國家想像」尤其吸引我,它暗示著不只是一個學術理論的引介,更是藉由理論來理解當時知識分子如何構建一個理想的中國形象,這個「想像」的過程,必然摻雜著過去的歷史記憶、對現實的批判,以及對未來的期許。而「知識傳播」這個詞,則引導我思考,這些思想是如何跨越國界,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流通、被接受,又或者被質疑、被改造的。我想,這本書或許能帶我深入探究,在那個資訊相對匱乏、但思想卻極度活躍的年代,拉斯基的政治多元論是如何在中國的學術期刊、報刊、以及文人雅士的討論中,激盪出怎樣的火花,又如何影響了中國對國家、對權力、對社會組織的理解。我期待能從書中看到,這股西方思潮如何與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社會結構產生碰撞,進而催生出獨特的「中國式」多元論,以及在其中,知識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們,各自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又承載了怎樣的時代使命。

评分

書名中的「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潛藏著無窮學術奧秘的詞彙。我一直對20世紀初期中國思想史的演變充滿好奇,特別是那些從西方引進的、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學術思潮。拉斯基的政治多元論,聽起來就充滿了一種打破既有框架、強調社會內部豐富性與複雜性的力量。這股力量,在當時正經歷劇烈變革的中國,必定激發了許多不同的迴響。更令我著迷的是「國家想像」這個概念。這不僅僅是理論的介紹,更像是對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藉由這些西方理論,來構建他們心中對於「中國」這個國家的樣貌,以及對其未來發展方向的設想。在一個正在尋找國家認同、探索政治道路的時刻,拉斯基的多元論,是否為他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權力、社會結構,以及公民的角色?「知識傳播」則讓我思考,在那個翻譯與學術交流相對不易的年代,這些思想是如何被引介、被解讀、被辯論,又是如何透過報刊、學術著作,甚至口耳相傳,逐漸滲透到當時的知識階層。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本書,深入了解拉斯基的政治多元論,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發芽,又是如何與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現實產生互動,最終引導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對國家獨特而深刻的「想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