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义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利亚(Cesare Beccaria 1738-1794)在他的经典之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援引培根名言作为卷首语:「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艰难的事物,人们不应期望播种与收获同时进行,为了使它们逐渐成熟,必须有一个培育的过程。」
贝卡利亚基于人道精神及功利主义思想,阐述犯罪与刑罚本质,对传统刑罚提出深刻的反省,认为严酷的法律会导致人道精神崩解,并促成犯罪,力倡无罪推定、刑法谦抑、犯罪预防、罪刑法定、罪刑相当等原则,反对刑讯逼供与死刑。他的主张及观点,虽为当时教会所不容,展开严厉批判,然而,对于后世的影响,却是至深且鉅。现代刑罚理论与实践,大多奠基于此,迄今屹立不摇。二百多年前的播种、培育,逐渐成熟,才有后世的收获,一切艰难事物,类皆如此。
医疗纠纷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问题。在美、日先进国家,医疗纠纷造成的危机,较之台湾提早发生十几年,也曾面临医师五大皆空的现象。台湾早年医病关系单纯,病人习于顺从、隐忍医师的权威,先进国家的困境及经验,未能引以为鑑,绸缪未雨之时。1995年实施全民健康保险,民众接受医疗机会普及化,加上医疗科技进步带来的高风险治疗,医疗纠纷日益增加,医病关系急速发生变化。1996年台北马偕医院「肩难产案件」司法判决出炉后,引起若干争议,有关医疗纠纷民刑事裁判,开始受到医、法及学界高度关注、讨论。医疗纠纷已非单纯的社会问题,其所造成的影响诸如五大专科医师流失等危机,俨然到达了国安层次。
台湾是一个多元而成熟的社会,医疗纠纷问题浮现后,尽管仍存在许多未解的迷思,但是透过多方意见的激盪,风起云涌,已然迸出智慧火花,开启了重构医病关系的契机。医疗世界、法律世界以及病人的生活世界,慢慢撤除藩篱,进入彼此世界中探索、了解。台中地院与台中各医师公会自2012年起,共同举办医事法律专业研习,邀请医、法、学术及社会各界精英担任讲座,分享医纠议题的新思维,在医纠荒漠中,默默耕耘、播种,细心呵护,纵然漫漫长路,亦必终有丰收之日。
2015年医疗专业研习成果,仍由元照出版公司整理出版,列为「医疗纠纷处理新思维」系列丛书。感谢参与本系列专业研习的讲座,贡献睿智,散播种子,并乐于将成果分享其他专业人士及社会大众。爰为推荐。
台湾高等法院台中分院院长
陈东诰
推荐序二 传统以来,医师在社会中有着悬壶济世、视病犹亲的神圣使命,因此医本仁术、良医良相的形象深植人心,医疗法第一条亦揭橥「保障病人权益,增进国民健康」为医界应共同努力的目标。然而,纵使医疗技术与时俱进,疗效更佳的药物常有发明,但医疗过程中仍难摆脱不确定的变数及危险性;在医疗过程偶然发生难以预测的不幸,或医疗的结果未能如事先所预期,诚不能完全避免。晚近,受到消费者权益意识提高及病患自主权渐张的影响,医病关系不似往昔以医师专业为核心,常见病患本人或其亲属在医疗纠纷中主张其等法律上之权利,刑事上追究医师之业务过失责任,民事则要求损害赔偿。医病关系由原先应合作一致,努力减轻病患痛苦、回复其健康的共同目标,因为医疗过程起了纠纷,反而转向对立,医者若因此官司缠身,以致惶恐终日,诚非幸事。这几年,内、外、妇、儿、急诊五大专科医师招募新血不易,所谓的「五大皆空」议题常见报章媒体,可见非一日之寒。
医疗纠纷的处理,不外乎以诉讼方式法庭解决,或透过调解机制和平解决。前者因需遵循法定的程序,加以法院对于医学专业常需借助医事争议鑑定,以釐淸医师过失责任之有无,往往旷日费时,待最后判决确定,医病双方已虚掷甚多精神、时间与金钱。台中地方法院有鑑于此,遂于2012年起尝试推动新的医疗调解业务,结合医疗专家调解委员及退休法官组成「双调委」进行调解,再运用中部地区医界人力进行医疗谘询及医疗鑑定等,多管齐下,让病患或其亲属对于医疗事故的发生原因有比较正确的了解,同时提供医病双方对等的沟通平台。台中地方法院这项新的医疗调解模式,努力在较短的时程,合理解决医疗纠纷。新的调解模式,开风气之先,推行迄今已有三年的时间,观诸各项调解绩效数据,成绩斐然,确实开启了处理医疗纠纷的新思维。
此次出版的「医疗纠纷处理新思维」,蒐集「104年度台中地方法院与台中市医界合办医事法律专业研习及调解研习」之讲座演讲稿编辑成册。从不同研习题材探讨医疗纠纷之妥适处理机制,期能精益求精,寻求更有效率的模式提高医疗调解效能。内容题材丰富,或从法律的经济分析看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或从修复式正义看医疗调解模式,或探讨病人团体对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期待,亦讨论医疗诉讼争点整理及医疗鑑定证据之审查,见解精辟、鞭辟入里,可供医学或法律实务界在处理医疗纠纷上相当之助益,实用性颇高,特为序文推荐。
台湾台中地方法院院长
江钖麟
推荐序三 随着社会演变及网路资讯发达,病人及家属对于医疗期待与需求不尽相同,且现今台湾医疗环境条件与病人及家属之期待仍有落差,医疗争议事件时有发生;若遇到医疗纠纷及医疗诉讼,将造成医护人员重大压力;然医疗行为本身就有很多不可预期的风险,若又遇有医病沟通不佳情形,可能造成未能达到病患或家属预期的医疗结果,进而形成医疗纠纷案件。
永年在担任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院长期间,深切体会医病沟通之重要性,故致力推动「全人医疗照护服务」,透过医院专业医疗团队,召开多科协商会议,共同讨论患者后续治疗方向。家属与病患一同参与整合会议,听取医疗团队对病情的说明与意见,共同决定对病患最适治疗方式,提供患者全方位的照护。实施后,病人满意度逾九成,并有效预防医疗纠纷,创造医病双赢。
自2012年9月起,台中市政府卫生局与台中地方法院及医界合作,试办「医疗纠纷调解制度」,由法律专业及医疗专业资格人员担任医疗调解委员,并透过80位医疗专家担任法官的医疗顾问,另外由荣总、中国、中山及彰基四家医学中心担任医疗鑑定。迄今,已有和解率达五成左右之显着成效,平均一件调解约二至三个月完成。透过医疗谘询、医疗鑑定,可有效率终结诉讼、减轻医病双方诉讼迟滞的心理压力。
为分享「医疗纠纷调解制度」之良好成果,卫生局、台中地方法院及医界亦连续于2013年至2015年三年,合办三届台中市医法论坛,将台中的创新模式,逐步推广至台湾各县市地方法院。另外,也共同办理医事法律专业及调解研习,邀请中部地区法院法官、地检署检察官、台中市医事机构人员、调处委员等参与,进行实务经验交流。
医疗争议日趋增加,国内外皆然;希望透过卫生局、法界及医界的跨领域合作,不仅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并致力于探讨解决医疗纠纷的新模式,重建医病信赖关系。台中地方法院将其教育训练之丰硕成果,集结成书,书中务实且精粹的内容,一定能让大家对与日俱增的医疗纠纷,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获得崭新的观点。
台中市政府卫生局局长
徐永年
推荐序四 医疗纠纷一直以来是医界挥之不去的梦魇,根据统计,一旦产生医疗纠纷,一审判决约3.12年,三审定谳约需5.62年,不论医师或病患,均饱受煎熬,医界轻者採取防卫性医疗,甚至有医师为此而罹患忧郁症,甚至轻生。使得高风险科医师逐渐流失,年轻新血裹足不前,导致「五大皆空,医疗崩坏」。有鑑于此,在台中地方法院前院长李彦文的支持,陈学德庭长的穿针引线下,终于成立了全国第一的试办「诉讼外调解」,在2012年9月开始试办医疗调解、医疗谘询、医疗鑑定,目前也已看到了成效。
而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都举办了医法论坛,将台中经验做个检讨报告,此外特别感谢台中地方法院很贴心的安排许多场次有关医疗及法律的研习会,让法界、医界齐聚一堂,进行沟通再沟通,增进彼此对法律、医疗专业知识的了解,减少不必要的隔阂。
近两年参加中区医疗区域联系会议,辅导医院成立「医疗纠纷关怀小组」,在委员的会议中,委员们都觉得以前凡事都是从台北看天下,而讲到医疗纠纷则是从台中看台湾,这真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尤其在2012年12月从台北来了一团参访团(有全联会法规会主委,法律教授、卫生局官员、牙医师公会代表、医策会主任,护理师公会代表、台北市医师公会代表)来台中取经,到台中地方法院由陈学德庭长做简报,在拜访陈东诰院长时,院长特别提到要把医疗纠纷当作国安问题来慎重处理,实在叫人感动。所谓台中经验就是不分法界、医界,大家倾全力,无私地来解决「五大皆空,医疗崩坏」的危机。特别是在「医疗纠纷处理法」及「医疗事故补偿法」无法通过之际,「诉讼外调解」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此要特别感谢推动试办诉讼外调解的李彦文院长、陈东诰院长及现任的江钖麟院长,尤其是陈学德庭长的大力推动,所有参与的讲师、法官、司法事务官、检察官,还有许许多多医界的伙伴们,大家同心协力来共同解决医疗纠纷,挽救台湾的医疗免于崩坏。
台中市医师公会理事长
罗伦檭
推荐序五 后学习医行医将届三十年,亲眼目睹了台湾医界受医疗环境巨大变迁的影响,已造成了内、外、妇、儿、急诊五大皆空,严重失衡的情况,对现今医疗体系似乎面临到崩坏边缘之危境感到忧心。此趋势的变迁不仅直接冲击医疗业者之执行,亦间接侵害了民众接受医疗的人权,真的不是全民之福。
然而医疗环境的恶化演变,固非单一因素所造成,但不可讳言的,这些高风险的科别面临严重失衡,医疗纠纷刑事诉讼的威胁,一直是守护全民健康的医师们挥之不去的梦靥。
医界先进们长年来致力于医疗法律环境之改善,已开启了医疗法律环境改革的契机。目前,医学先进们正从事医疗法第82条之1的增修,各草案版本大体上均秉持着以违反医疗上必要注意且偏离医疗常规(或以故意与重大过失)为限,始负刑责之大方向,亦即朝所谓医疗刑责明确化或合理化进行修法,医界所诉求的观点并未获得法界人士全面的认同。所以,医界投注长期心血并努力克服法学人士反对声浪所做的修法,真能改善台湾医师所面临之恶劣医疗刑事法律环境吗?
的确,医界目前汲汲于医疗刑责明确化或合理化修法,很多专家认这样修法仍然是让医疗纠纷之医师无法免于刑责,而且也不能改变目前无辜遭受刑事侦查或审判等讼累之比例(目前占90%以上)。医师必须蒙受长达数年的讼累,承受医业同侪与病患之异样眼光,其间加诸于医师之精神压力与煎熬,真的才是医师执业最深沉的痛。
个人以为,除了医疗刑责明确化或合理化之修法努力外,于现今刑事诉讼体制下,如何让目前高达90%以上不应遭刑事归咎之医师能尽量免于讼累,使其能专心安心照顾国人健康之诉求方向,更属当务之急。
很高兴也很荣幸台中地方法院试办一连串医疗诉讼之改革,并邀集大台中医师公会及台中市医师公会及相关医事团体,率全国之领头,包括:一、由医疗调解委员与法律调解委员参与之医疗纠纷诉讼前调解,且提供立场中立之医疗专家意见适时介入双方当事人的调解以提高调解成功率;二、与中区教学医院合作之快速医疗鑑定,快速缩短了冗长之鑑定时程,使侦查与审判能速审速决;三、审判与侦查程序中借由医疗专谘询釐清争点,有助于提升侦查与审理之效能等措施。实施二年以来,就有效减少医疗纠纷进入讼诉之比例以及缩短诉讼时间而言,已显见成效。更带动了全国南、北地方法院的跟进。
为提升及检讨以上医疗诉讼之改革,台中地方法院与台中市医界合办相关「医法论坛」,目前是第四届开办在即。更是为了医界与法界两专业领域的相互了解及融合,合办104年度医事法律专业研习及调解研习,举行讲座及课程。
医疗专业研习部分:一、病人团体对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期待──兼论医病文化、谘询鑑定与调解模式;二、医疗诉讼争点整理;三、从法律的经济分析看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四、刑事医疗诉讼审判经验分享;五、医疗鑑定证据之审查;六、刑事医疗纠纷如何发现真实──从日本国经验出发。
调解专业研习部分:一、从修复式正义看医疗调解模式;二、从家事调节看医疗调解。
以上皆是严选专家之精辟论述,场场精彩。在此用心编辑成册,实为医界、法界等提供研习、导读的好书。
大台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蔡其洪
编者序 编者于2012年9月在台中地院医疗庭长任内所架构之医疗纠纷试办制度──医疗调解、医疗谘询、医疗鑑定,试办以来,台北地院、桃园地院、新竹地院、彰化地院、台南地院、高雄地院陆续跟进,经过三年试办,台中地院法官在医疗谘询、医疗鑑定制度上使用比例均在五成以上,而医疗调解成立比例由五成多呈现缓步下降至四成现象,其中原因为何,令人费解。
编者架构医疗调解制度,系本于民事诉讼法规定之「评价式」调解模式,在「既问是非,也解决问题」前提下,满足病家「发现医疗真相」之要求,因而创设「双调委制──法律、医疗双调解委员」,希望经由法律、 医疗专家之专业意见提供,提供病家与医师双方更友善之司法环境,满足病家「发现真相」之要求,何以在试办三年之际,调解成立比例逐年下降,因而思索问题所在。
编者发现,评价式调解虽较传统之「促进式调解──不问是非,解决问题」更能满足病家「发现真相」之要求,但并未同理当事人情绪。而调解本质上是谈判,如谈判圣经「Getting to Yes」一书所讲,谈判者要以人为优先,要处理人的问题,要将心比心,理解对方想法,因为引起冲突原因不在客观事实,而在对方主观所认定的事实,真相只是处理冲突时的另一项争执。编者发现,即使到现在,法院调解时,除了家事调解外,并不处理当事人的主观观点、情绪,而医疗纠纷发生到法院调解时,病家与被告医师很少会接触,病家期待从医师口中听到真相的期待未能满足,因而在主观情绪上累积对医师之质疑、不满,此种情绪如未予同理,甚难期待病家理性坐下来讨论客观医疗真相为何,因而思考是否可从国内与此相近之家事调解与刑事修复式司法制度取经,故邀请修复式司法之促进者陈怡成律师介绍家事调解及修复式司法于医疗调解之可行性,并邀请医改会董事长刘梅君教授、学者谢哲胜教授,分别从医疗被害人、法律经济分析角度,探讨医疗纠纷解决之道,持续编者一直以来,期待从不同专业领域探求更适切之医疗纠纷处理模式,发挥ADR解决医疗纷争及医疗诉讼促进之功能。
值此医疗试办制度届满三年之际 ,编者检视三年来试办成效,提出「改善民事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刍议」,期望经由实证观察所得,提供未来民事医疗纠纷处理模式之改善,此外,医界最关心的医疗过失刑事责任部分,本次特邀陈运财教授从日本经验,介绍「医疗过失刑事追诉及处罚之谦抑化」,期待他山之石得以攻错,为台湾疗纠纷解决提出一帖良方。
医界经过十几年讨论,始整合出「医疗纠纷处理及医疗事故处理法」草案,并送请立法院审议,各方对医疗纠纷处理法部分并无异议,嗣因医疗事故补偿法有关补偿基金分配比例,医界及医改团体看法不一,终未能于2015年立法成功;惟2015年总统大选起跑后,民进党候选人 蔡英文女士在2015年9月发表的医疗政策白皮书,强调医疗纠纷处理应医疗调解先行,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法律专业人与医疗专业者合作,提供当事人公正意见,缩短认知差距,医疗机构和医事人员并积极进行关怀、调解,以疏导诉讼案源。建立公正可信赖的医事鑑定制度以及遵守证据法则的侦查、审判活动。民众有医疗伤害时,能评鑑其伤害的种类,并给予适当的补偿,以减少医病双方不必要的诉讼,以达到医生与病人双赢的目标等语,与个人一向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不谋而合,令关心医事法的专家学者,对于医疗纠纷处理法制化又燃起信心。而2016年蔡英文总统就任后,所任命之卫生福利部部长林奏延即2015年将法案送请立法院审议之主其事者,相信在蔡总统及林部长任内,医界盼望「医疗纠纷处理法」立法指日可待,可早日解决医界「四大皆空」之困扰。
陈学德
写于台南高分院 2016年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