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权法理论与实务

国际人权法理论与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人权法
  • 人权理论
  • 人权实务
  • 国际法
  • 法学
  • 法律
  • 人权保障
  • 国际人权机制
  • 人权案例
  • 法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前三章属于人权理论之论述,说明人权之基本概念与人权应加保障之原理,以及国际法相关之基础理论与制度规则,并对相关人权理论做比较与检讨,其余章节针对国际人权法所保障之权利,选取部分人权项目,分别说明有关人权之规范内容与规范效力等问题,属于国际人权实务面向之说明。

  阅读上,人权理论适于对人权理念做哲学分析之参考,而人权实务部分可作为人权主张之内涵与请求所需规范依据之说明。
 
《全球治理与国家主权边界的重塑: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范式研究》 导论: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的结构性困境 本书立足于21世纪初叶,全球化进程加速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复杂背景,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与全球治理之间日益紧张的互动关系。我们不再将国际体系视为传统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简单延续,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充满张力的动态场域。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传统上被视为不可侵犯的国家主权概念,正面临着来自跨国性挑战(如气候变化、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和超国家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非政府组织联盟)的系统性侵蚀与重塑。 我们将首先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几次重大转向进行梳理,特别是对建构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在解释权力转移和规范演化方面的贡献进行批判性评估。随后,本书将提出一套新的分析框架,聚焦于“权力边界的模糊化”(Blurring of Power Boundaries),用以考察主权国家如何在新兴的全球治理结构中,既寻求维护其核心利益,又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规范约束和义务承担。 第一部分:国家主权的理论演变与现实张力 第一章:从绝对主权到有限主权:历史的逻辑推演 本章追溯了洛克、霍布斯到20世纪国际法学中关于国家主权概念的经典论述,并将其置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中进行检验。重点探讨了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如何标志着对传统绝对主权原则的首次系统性限制。然而,这种限制在冷战期间的实践中表现出极大的波动性,往往受制于大国间的地缘政治博弈。 第二章:全球化冲击下的主权“外溢”现象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政治和法律现象。本章聚焦于跨国资本流动、信息技术革命如何使得国家对本国领土和人口的控制力下降。我们详细分析了“经济主权让渡”的案例,例如国家在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时,自愿或被迫接受的政策协调要求,以及这些要求对国内立法权和司法独立产生的深远影响。主权不再是单一的地理边界内的绝对权力,而是权力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第三章:责任保护(R2P)原则的实践困境与主权伦理的重构 “保护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原则是21世纪初最具争议的主权议题之一。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R2P的理论基础——即将主权视为一种对本国公民的责任而非权利——在卢旺达和科索沃等冲突中的应用及其引发的合法性危机。我们深入分析了安理会在援引R2P时所体现出的政治化倾向,以及这如何损害了国际法规范的普遍性和非歧视性,从而引发了部分国家对“干涉主义”卷土重来的深刻忧虑。 第二部分:新兴全球治理体系的多主体互动模型 第四章:国际组织的权力扩散与制度性约束 本部分将视角从国家内部转向国家之间的制度性互动。我们不再将国际组织视为仅仅是国家意志的简单体现,而是将其视为具有自身生命力和能动性的“权力扩散中心”。重点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对成员国国内产业政策的约束力,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如IMF)在提供救助时附加的“结构调整”条件如何重塑受援国的财政主权。本书强调,这些制度的“规则制定权力”正在取代传统的双边外交权,成为塑造国家行为的关键力量。 第五章: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技术官僚与公民社会的影响力 在全球治理的场域中,非国家行为体的角色日益凸显。本章专门分析了跨国公司(TNCs)在制定全球供应链标准和环境规范中的隐性立法权。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以“大赦国际”、“无国界医生”为代表的全球公民社会网络,如何通过信息动员、道德压力和专家知识,有效地规训国家行为,迫使主权国家遵守超越其国内法律的全球规范。 第六章:网络空间、数据主权与数字治理的缺口 互联网的普及引发了全新的主权挑战。本章深入研究了“数据主权”的概念,即国家对其境内产生的数据流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控制权。我们考察了网络空间中“管辖权冲突”的案例——例如,美国科技巨头对欧洲公民数据的处理方式,以及各国在网络安全、信息战和数字税收政策上试图恢复国家控制权的努力。本书认为,数字治理的“治理真空”是当前全球秩序中最不稳定、最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之一。 第三部分:地缘政治竞争背景下的规范重塑 第七章:大国竞争与全球规范的“碎片化”趋势 冷战后初期形成的“全球化共识”正在瓦解。本章分析了主要大国(特别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在气候变化、贸易规则、人权标准等关键议题上日益 divergent 的立场。我们提出“规范竞争”的概念,指出大国正试图通过构建替代性的多边机制或推广其特定的国内治理模式,来挑战既有的、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规范框架。这种竞争并非简单的意识形态冲突,而是一种关于“何种治理模式更有效”的结构性较量。 第八章:区域化整合的复杂性:主权在区域层面的叠加与竞争 区域一体化组织(如欧盟、东盟、非盟)的实践,为理解主权的多层次性提供了绝佳的样本。本书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区域整合如何一方面加深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政治议题上(如移民、共同外交政策)引发了国家层面的“主权反弹”。特别关注欧洲法院的判例对成员国宪法主权的侵蚀与重塑,以及这种经验对其他区域组织的借鉴意义。 结论:迈向适应性主权的新范式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21世纪国家主权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的治理能力集合。未来的国际体系将更倾向于“协商式主权”(Negotiated Sovereignty),即国家的主权行使需要在全球网络中不断地寻求合法性、进行利益交换并承担相互责任。我们呼吁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转向研究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机制,以有效应对跨越国界的人类共同挑战,确保国家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成为负责任的全球体系参与者。本书旨在为理解这一复杂过渡期提供坚实的理论工具和丰富的案例支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邓衍森


  现职 
  东吴大学法律系专任教授

  学历
  东吴大学法学士
  东吴大学法学硕士
  英国诺丁汉大学法学硕士、哲学硕士(MPhil)

  经历
  东吴大学主任秘书
  东吴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与人权(硕士)学程主任
  总统府人权谘询委员会委员
  总统府人权谘询委员议事组顾问
  台湾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法理学会秘书长、理事、常务监事
  中华人权协会理事、常务理事
  法务部人权工作小组委员
  劳委会人权工作小组委员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人权的界定/1
第一节 前 言/1
第二节 人权的概念内涵与规范意义/6
第三节 人权的规范性/9

第二章 人权的制度化发展/19
第一节 自然权利的铺陈/19
第二节 人权的实证化/28
第三节 国际人权法的法源理论/35

第三章 人权保障的规范向度/49
第一节 国际面向:从国际法论人权的保障与实践/49
第二节 国际人权法的保障机制/58
第三节 国内面向:人权条约国内法化之意义/65
第一项 条约国内法化之原理与方式/65
第二项 条约的直接适用与直接效力/70
第三项 我国国内法化人权条约之法制问题/79

第四章 人民自决权的概念/89
第一节 前 言/89
第二节 自决权的法制发展/90
第三节 人民的意涵/93
第四节 人民自决权的规范内容/96
第五节 人民自决权的实践/100
第一项 东帝汶的独立建国/100
第二项 科索夫单方宣告独立的国际法效力/101
第三项 有关魁北克分离事件之解释/104
第六节 结 论/105

第五章 生命权/111

第六章 人身自由的保障/117

第七章 公平审判权的保障/127
第一节 公平审判的平等保障/129
第二节 公平审判之诉讼/132
第三节 审判独立/134
第四节 公正与公平审判的意义/135
第一项 公正的概念/135
第二项 公平审判的概念/135
第三项 公开进行审问/136
第五节 无罪推定原则/137
第六节 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权利保障/137
第一项 告知义务/137
第二项 充分时间准备/138
第三项 立即审判/139
第四项 有效辩护/139
第五项 被告诘问权/140
第六项 通 译/140
第七项 禁止强制自白或认罪/140
第八项 少年犯的保护/141
第九项 上级法院的覆审/142
第十项 误判的损害赔偿/143
第十一项 不得就同一罪名重复审判或科刑之原则/144
第七节 结 语/144

第八章 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的保障/147
第一节 宗教的定义问题/149
第二节 宗教自由的概念/154
第三节 宗教自由的权利主体/157
第四节 宗教团体的概念/160
第五节 宗教自由的内容/163
第六节 宗教信仰表见自由之限制/166
第七节 结 论/168

第九章 经济社会与文化权/173
第一节 经济社会权的概念/173
第二节 文化权的概念/179

第十章 适当生活水准权利的保障/183
第一节 适当生活权之内涵/185
第一项 适当食物权利之要素/186
第二项 适当住房权之要素/187
第三项 适当衣物之要素/188
第四项 水权之要素/189
第二节 适当生活水准权利与环境因素/191

第十一章 受教育权的保障/197
第一节 受教育权的规范目的/198
第二节 教育权的基本要件与规范内容/201
第一项 共通要件/201
第二项 教育权的规范内容/202
第三节 结 论/209

第十二章 平等与不歧视/213

第十三章 人权法治与正义/217


附件/223

图书序言

序言

  二十世纪人类文明最大的成就,就是人权理念的提出与人权规范与标准的确立。人权当然不是人类历史上无中生有的想法,然而人权的出现,倒是提醒我们,人权似乎是过去人类努力完成一项巨大工程中一部份,也是人类文明存续与永续发展的条件与基石。这个工程是否因人权要素的融入即告完成,目前仍难以定论,因为关于人权的界说,一直存有一些疑惑或争执仍待解答,例如,人权是法定的或是自然的?人权是个人的或是集体的?人权是权利或是福利?人权是否就是基本权?人权是一种手段或是目的?人权是否受到限制?人权的保障为何优于其他权利的保障?人权是否放诸四海皆准?人权标准是否会受到文化相对论的影响?人权的内涵是否应随着社会的演变而改变?人权类型与项目的增加,是否应随着时代的需要增加?人权要保障的是价值或是利益?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与论述人权所使用的理论有密切关系。

  人权,简单的说,就是人的权利,亦即只要是人就享有的权利,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拥有的权利,这是一种叙述性的说法。如果说,人权是任何人,只要是人就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是作为人不可剥夺的权利,这是一种规范性的说明。以叙述性的方法说明人权,认为人权就是任何人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人权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这是实然的人权观,也是后验的人权观。基于此,说明这些条件的要素,就是叙述性说明人权的任务。至于从规范性说明人权,则认为人权叙述是一种价值命题,亦即人需要有人权,是因为人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质,保障这些特质使人得以维持人的特殊地位,因而人权是绝对不可剥夺或忽视的特殊权利,原因是没有人权的保障,人就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因此,将人权视为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表明人不只具有生物的意义,还有社会的、道德的、哲学的与文化的意涵,因此,「作为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因而人权的论述也不会是单一面向的问题。

  本书集结并整理近年来发表与未发表有关人权论述的文章,试图回答部份有关人权理论的问题,也就是本书第一章至第三章的内容,从讨论人权的规范性概念,说明人权理论的面貌与现象,接着从历史面向检视人权的发展轨迹与危机,第三章则从国际法的介面,说明国际人权法的规范向度与保障机制问题,同时检讨我国特殊国际地位与处境下,国际人权法的规范命令如何于国内法秩序中产生规范义务。

  关于人权论述的方法,原则上本书使用规范性的说明。事实上,唯有从规范性方法论述人权,才能彰显人权的价值与人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批判性的原因。也才能回应在人类期待完成的工程上,人权是否就那块最重要的「合顶石」(capstone)。

  关于人权的实践问题,本书择取一些较具有指标性的人权项目,说明其要素与规范内容,试图呈现人权在实践上,不论是叙述上或规范上,所显现的落差与失准。从第四章关于人民自决权开始,逐章讨论生命权、人身自由权、公平审判权、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权、适当生活水准权利、受教育权、平等与不歧视,最后以人权法治与正义三者间之关系,总结人权的规范意义。

  本书的完成,特别要感谢内人谢明姿女士的支持与鼓励,此外,李柏翰整理全部文章是完成本书的起点与启航,特别谢谢他。过程中,杨贵智、何念修、张腕纯、刘容真、蔡孟翰、彭承伟与李濬勋协助校对註释在此一并致谢。
 
邓衍森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初拿到《國際人權法理論與實務》時,我是一個對法律概念感到有些茫然的大學生。一直以來,我對社會議題抱持著高度關懷,特別是關於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這本書就像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書中對於「難民與移民權利」的討論,讓我對這些在全球各地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人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同情。我了解到,人權並非僅僅是國家的內部事務,而是關乎到全球每一個生命的基本尊嚴。特別是書中探討的,在國際衝突與環境變遷下,如何保障這些弱勢群體的遷徙權與生存權,這些議題都讓我感到震撼。我還發現,書中對於「婦女權利」、「兒童權利」等特定群體權利的細緻分析,讓我意識到人權的保障需要更加精準與細膩。這本書不僅提供了理論上的知識,更引導我思考,作為一個社會的一份子,我能夠為推動人權進步做些什麼。我開始關注更多的人權相關新聞,並思考如何在我的專業領域內,為人權的實現盡一份力。

评分

**评价五:** 身為一位在台灣從事社會運動多年的實踐者,《國際人權法理論與實務》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行動指南。長久以來,我們在推動人權議程時,常常面臨理論與實踐的落差,而這本書恰好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理論支撐與實務經驗。書中對於「集體人權」的探討,例如人民自決權、發展權等,與我們在推動原住民權利、環境權等議題時所面臨的挑戰,有著高度的契合。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人權倡議的策略與方法」的分析,這對於我們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更有效地發聲,爭取社會支持,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書中對於「國際人權法在國內政策制定中的角色」的討論,也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如何將國際人權的標準,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建議,並推動立法與執法機關的改變。這本書幫助我更有系統地思考我們的社會運動,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更堅定的信心,相信透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我們能夠為台灣社會的人權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评分

**评价二:** 在台北的某個午後,我偶然翻開了《國際人權法理論與實務》。起初,我對於「國際人權法」這個詞彙,總覺得有些遙遠,似乎是屬於外交官或國際組織的專業範疇。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人權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書中對於「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以往,我們可能更側重於「公民和政治權利」的保障,但忽略了生存、教育、健康等基本需求,也是人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別是書中提到的,在發展中國家,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人權保障,以及在面對全球化浪潮時,如何避免人權的邊緣化,這些議題都引發了我強烈的共鳴。我在想,對於台灣這樣一個中小國家,如何在參與國際事務時,爭取到更公平的待遇,並在國內實踐更完善的人權保障,這本書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啟示。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實際的案例分析,它們讓冰冷的法律條文變得鮮活起來,讓我看到人權在現實世界中的力量與挑戰。

评分

**评价一:**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兩岸關係與國際局勢的法律工作者,初拿到《國際人權法理論與實務》這本厚重的著作時,內心是既期待又充滿了好奇。一直以來,台灣在人權保障的實踐上,都走在亞洲的前沿,無論是憲法中對基本人權的闡述,還是司法實踐中對人權的捍衛,都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然而,國際人權法的宏觀視角與實踐細節,卻是我們在本土研究中較少深入觸及的領域。這本書的出版,恰好填補了這一塊重要的學術空白。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轉型正義」的探討,這是一個在台灣社會有著深刻共鳴的議題。從轉型正義的國際標準、實踐模式,到其對兩岸歷史遺留問題的啟示,這些內容都極具前瞻性與實用價值。書中對於人權保障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分析,也讓我對如何在全球化時代,在全球公義的框架下,更好地維護個體的尊嚴與權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能夠透過這本書,更清晰地認識國際社會對人權的共識與挑戰,並將這些寶貴的理論與實務經驗,融入到我未來的法律工作中,為台灣人權保障的深化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與堅實的基礎。

评分

**评价三:** 身為一位正在準備國家考試的法律系學生,對於《國際人權法理論與實務》這本書,我抱持著極為務實的態度。在台灣的法學教育中,國際人權法的內容雖然有所涉獵,但往往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的梳理與深入的探討。這本書的出現,對我而言無疑是一份及時雨。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人權條約的解釋與適用」的部分,這對於理解國際公約在國內法上的地位與效力至關重要。考試中經常會出現相關的申論題,而本書提供的詳盡分析與學術觀點,無疑能幫助我更準確地掌握命題點。此外,書中對於「人權保護的機制」的介紹,包括國家層級與國際層級的監察機構,以及它們的運作方式,都對我準備國家考試的實務應用部分非常有幫助。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建立起對國際人權法體系的完整認識,並將其與我國的憲法、行政法、甚至民事訴訟等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提升我在國家考試中的競爭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