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再审与救济无辜

刑事再审与救济无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事再审
  • 无罪救济
  • 冤假错案
  • 证据审查
  • 程序正义
  • 司法救济
  • 刑事诉讼
  • 法律
  • 疑罪从无
  • 再审申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5年刑事诉讼法第420条修正,放宽再审之条件,以期避免冤狱。本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收入关于新法解释适用之相关讨论,第二部分则为新法通过后的实务分析,第三部分则系再审法制再改革之相关研究。

  罗秉成律师、李荣耕教授编辑本书,收录学界、实务界对于新再审法之评论,及实务运作分析,并有他国立法例之介绍,期盼透过对于己身规范及实务面的检讨,与外国法制经验的借镜,勾勒刑事再审法制未来的样貌。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古罗马政治哲学与公民社会构建》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刑事再审与救济无辜》。 --- 图书简介:古罗马政治哲学与公民社会构建 导言:永恒之城的思想遗产 《古罗马政治哲学与公民社会构建》深入剖析了自罗马共和国早期至帝国晚期,罗马人如何通过实践、辩论和思想沉淀,构建出一个影响西方文明数千年的政治和法律体系。本书摒弃了传统仅关注宏大叙事的视角,转而聚焦于支撑罗马社会稳定与扩张的深层哲学基础——那些在元老院辩论中产生、在法学家笔下成文、并在普通公民生活中体现的政治理念。 本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罗马的“公民”(Civis Romanus)身份并非仅仅是一个法律标签,而是一整套复杂的权利、义务与文化认同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如何塑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以法律为基石的“公民社会”雏形。 第一部分:共和国的根基——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第一章:王政时代的遗绪与早期共和理念的萌芽 本章追溯了罗马从传说中的七王统治时期向共和国过渡的艰难历程。重点分析了“王权被废除”(Abolitio Regni)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以及早期贵族(Patricii)与平民(Plebeians)之间关于权力分配的结构性矛盾。我们探讨了早期罗马人如何通过“成文法”——如《十二表法》的制定——来驯服精英阶层的任意权力,这是将政治实践纳入理性框架的第一次重要尝试。 第二章:斯多葛主义的罗马化:伦理在政治中的渗透 与其他古典文明不同,罗马政治的理论深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来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葛主义。本书详细考察了西塞罗(Cicero)作为沟通者和综合者的角色。西塞罗的著作不仅是对希腊思想的转述,更是将其本土化、实用化的过程。我们分析了“自然法”(Jus Naturale)的概念如何在罗马法体系中扎根,强调了正直(Gravitas)、审慎(Prudentia)和责任感(Pietas)等核心美德如何被视为高效治理的必要前提。 第三章:权力制衡的艺术:混成政体的精密运作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包括执政官(Consul)、元老院(Senatus)和人民大会(Comitia)——被誉为“混成政体”(Mixed Constitution)的典范。本章细致解构了这三者的相互制约机制。我们深入研究了“否决权”(Intercessio)的运用及其对权力扩张的内在限制。通过对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改革等关键危机的案例分析,本书探讨了制度的韧性及其在面对社会剧变时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帝国的转型——秩序的代价与普世法治 第四章:从元老院到元首:权威的哲学转移 恺撒的崛起与奥古斯都建立的元首制(Principate)标志着罗马政治哲学的深刻转变。权力重心从集体决策转向个人权威的合法化。本章关注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运用共和时代的符号和语言(如“恢复共和国”的修辞),来掩盖君主制的实质。我们探讨了“光荣”(Gloria)和“和平”(Pax)作为新政治合法性支柱的构建过程。 第五章:法学家群体的崛起:从实践到体系化 在帝国时代,政治辩论的激情逐渐被审慎的法律编纂所取代。本书将焦点转向了法学家(Iurisprudentes)群体。他们如何将零散的判例和习惯法系统化,发展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法律理论?重点分析了“市民法”(Jus Civile)与“万民法”(Jus Gentium)的区别与融合,后者为罗马的普世统治提供了思想框架。 第六章:公民身份的扩张与同化策略 帝国的稳定依赖于将被征服地区的精英纳入统治结构。本书探讨了“公民权”(Civitas)这一概念如何被用作一种政治工具,从最初的严格排他性,逐步扩展到全帝国。对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的《安东尼敕令》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分析了这一举措在法律上的普世化意义,及其对地方精英政治参与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公民社会的内在结构与衰落的阴影 第七章:财产、契约与个人自主权 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其核心在于对个体财产权利和契约自由的承认。本章细致考察了罗马私法中对所有权(Dominium)和义务(Obligatio)的精细界定。我们论证了,这种对私人经济领域的严格规范,是罗马人区别于其他古代专制政权的重要标志,它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早期市场经济心态。 第八章:地方自治与“光荣的孤立” 帝国后期,中央集权虽然加强,但地方上的城市(Municipia)仍享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本章考察了地方精英——德库里奥斯(Decuriones)——在城市管理、税收征集和公共工程维护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地方责任制如何逐渐演变为地方精英的沉重负担,本书揭示了中央权力对地方活力进行汲取的结构性矛盾,为理解西罗马帝国的解体提供了社会经济学的视角。 第九章:宗教与政治的最终交织:从异教到基督教 本书以基督教的兴起作为对传统罗马政治哲学的最终挑战收尾。基督教的“双重忠诚”(对上帝和对凯撒)如何与强调绝对国家主权的罗马传统发生冲突?我们分析了早期教父们(如奥古斯丁)如何重塑了“城邦”的概念,将目光从物质的罗马转移到了属灵的“上帝之城”,这标志着古典政治思想体系的最终瓦解,并为中世纪的政治秩序奠定了新的基调。 结语:未竟的遗产 《古罗马政治哲学与公民社会构建》总结了罗马人在法律、制度和伦理层面上为构建一个理性化、制度化的社会所做的不懈努力。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为后世理解“公民权”、法治的脆弱性以及权力与美德之间的永恒张力,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当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 --- 目标读者: 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学者,以及对西方文明源头和法律传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关键词: 罗马共和国、斯多葛主义、西塞罗、混成政体、万民法、公民权、元首制、地方自治。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罗秉成


  现职
  台湾冤狱平反协会理事长
  律师

  学历
  台湾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研究所硕士

李荣耕

  现职
  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学历
  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布鲁明顿校区摩尔法学院法学博士。

作者简介

王乃彦


  东吴大学法学院专任副教授

朱石炎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荣誉教授司法院顾问

吴灿

  最高法院法官

吴俊毅

  国立高雄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林钰雄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林超骏

  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金孟华

  国立交通大学科技法律学院助理教授

陈运财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陈重言

  华亚协和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

薛智仁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助理教授

谢国欣

  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系助理教授

谢煜伟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主编序/罗秉成、李荣耕

第一编 2015年再审新法

第一章 论再审原因之增修/朱石炎
壹、法条之增修/3
贰、因办案人员职务犯罪或违失之再审原因/3
参、因发现新事证之再审原因/4
肆、第6款修正前、后之过渡规定/10
伍、第6款与本法第422条关系之检讨/10

第二章 与谈意见──修正刑事再审新证据之/吴  灿──解释与适用
壹、再审新证据之要件/13
贰、修正前,台、日关于再审新证据之适用比较/14
参、新法之解释──本次修法意旨在于放宽再审之条件/18
肆、新法之适用──建立客观透明之再审新证据审查机制/21
伍、结语──再审新法,真能改变实务,让我国再审制度起死回生吗?/25

第三章 再论发现新事证之再审事由/林钰雄──再审新法20问
壹、前言:再审新法之立法指示/27
贰、事实与证据方法/30
参、新事证之「崭新性」/37
肆、新事证之「显着性」/48
伍、证明门槛之程序问题/53
陆、最后一问代结语/64

第四章 论刑事诉讼法第420条第1项第6款之/王乃彦──规范旨趣──以新证据之「确实性」以及「综合判断」为中心
壹、绪言/67
贰、再审理念之辩证/70
参、新证据之确实性的多重涵义/82
肆、新证据确实性的心证程度与认定方法/90
伍、结语/95

第五章 刑事再审新法下的综合判断方法/谢煜伟
壹、新法下「足认应受无罪等之判决」的解释/97
贰、关于动摇效果的实务操作/100
参、本文见解/106
肆、结论/110

第六章 德国因新事实或新证据的再审/吴俊毅──兼论鑑定人与再审的关系
壹、前言/113
贰、再审的意义与功能/114
参、根据新事实或新证据的再审的性质/116
肆、法律基础及审查结构的鸟瞰/116
伍、审查结构的环节/118
陆、特别的问题──新的鑑定人及其调查的性质/136
柒、结 论/139

第七章 评析2015年的再审新制/李荣耕
壹、前言/141
贰、过往实务对于「确实之新证据」的解释/142
参、近年实务立场的转变/150
肆、2015年再审法制的修正/152
伍、他山之石/160
陆、结语──未竟之志/164

第八章 刑事再审新法的解释与适用/罗秉成
壹、再审冷案,又冷又暗/167
贰、四堵高墙,难见天日/168
参、曙光乍现,先见之明/169
肆、包裹沉重,单点突破/172
伍、轴心翻转,救济无辜/174
陆、新法新意,见招拆招/175
柒、双层构造,三阶审查/177
捌、无辜者运动之新展望──代结语/180

第二编 新法实务评释

第九章 再审新法之实务简评/薛智仁
壹、前 言/185
贰、事实与证据概念/187
参、事证之新颖性/193
肆、事证之重要性/197
伍、结 论/205

第十章 刑事再审新法週年之实证观察与评释/陈重言──借镜德国法与实务之比较角度
壹、前 言/207
贰、限须轻于原判决所认「罪名」之不当/209
参、放任不成罪之虚伪证言/212
肆、被告撤回自白作为新事实/216
伍、对无合理怀疑之合理怀疑/217
陆、(再)改革刍议──代结论/220

第十一章 再审新制于近一年来的实务运作探讨/李荣耕
壹、前言/223
贰、再审新法修正简介/224
参、个别要件的解释适用/226
肆、整体观察/233
伍、结论/238

第十二章 再审开启前之证据调查/金孟华──简评修法后实务见解之发展
壹、修法重点/241
贰、我国实务之「确实性」要件/243
参、代结论──建构再审前的声请调查程序之必要性/248

第三编 改革蓝图

第十三章 开启再审之应有的正当程序/陈运财
壹、平冤之路平吗?/257
贰、判决确定后之证据开示请求权/258
参、开启再审之应有的审查程序/261
肆、声请再审程序中受判决人人身自由之处理问题/267
伍、其他相关程序问题/281
陆、结语/287

第十四章 从发动机制着手之非常救济变革/林超骏──英国刑案审查委员会之例
壹、前言/289
贰、从非常救济发动机制着手改革之必要性/295
参、英国刑案审查委员会之法制与实践/305
肆、以独立机制发动非常救济之意义/318
伍、发动机制之五层次制度设计问题/336
陆、问题之难者在于是否应以真实无辜作为救济宗旨/360
柒、结论/384

第十五章 论英国之定谳后审查机制/谢国欣
壹、序论/387
贰、刑事案件审查委员会/391
参、上诉法院/397
肆、定谳后DNA鑑定权/402
伍、结论/403

第十六章 再审程序的再省思/李荣耕──以挪威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法制为借镜
壹、前言/405
贰、现行再审制度/408
参、挪威刑事案件审议委员会/427
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冤狱调查委员会/438
伍、讨论及建议/443
陆、结论/457

图书序言

主编序

  台湾冤狱平反协会发起于2011年,成立于2012年。协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是王兆鹏老师。众所皆知,他着作等身,篇篇掷地有声,也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正。在王老师其中一本专书「刑事救济程序之新思维」的序中,他尝言:

  就再审制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忠厚而慎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皋陶为士,三曰可杀,尧犹曰不可杀,而三宥之。若确定判决有杀不辜之疑,圣人必将广开再审之门,慎刑而归之于仁、归之于忠厚也。

  然而,韶光荏苒,物换星移,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实务的操作或是在学理的研究上,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再审始终位处边陲地带,鲜少受到关注或重视。这从几个数字,可以略见一二。自1999年司法改革以来,刑事诉讼法共历经20余次的修法,修正了整本法典一半以上的条文,但是在2015年前,再审法制近80年来没有过任何实质内容的修正。也就是说,再审制度几乎不曾为法制修正的重点。规范面如此,刑事再审也鲜少成为学理所关心。以国家图书馆的期刊论文索引所收录的论文来说,在自1954年至2012年间,与刑事再审有关的论文共不到40篇。也就是1年不到1篇。法院运作的数据也忠实地反映了相同的景况,无论是在2015年再审新法修正前后,开启再审的比例都一直维持着约3?的核准率。再审开启之难,「难于上青天」。

  刑事再审有别于一般的救济程序,其目的(至少是目的之一)在于救济无辜的受判决人。这是因为,审判永远是一个在「现在」,确认「过去」事实的程序,在加上人的能力有所极限,错误是永远会存在的可能,所以即使是在判决确定后,还是要保留可救济的空间,让可能受有冤枉者可以获得救济。刑事再审在过往如此地未受到关心,绝对不是因为我国刑事确定判决有着极高的正确率,完全不可能冤错任何一个受判决人,所以相关条文无须修正,法制无须研究,声请也无须核准。相反地,这可能是意味着对于可能遭受冤枉的一群人,长久以来的冷漠。

  刑事司法向来有着当事人主义及职权主义之争。从比较法来说,採取任一者皆有之,也不乏改採不同程序主义者。对于两者间的优劣,学者间着述甚多,可说汗牛充栋。但是,无论是支持何种主义者,应该都有着一条共同的底线,一条不能妥协及碰触的底线,那就是制度的设计不能够让任何一个无辜之人身陷囹圄,监狱里面不应该拘禁着任何一个清白之人。也因此,在2011年冤狱平反协会筹备之初,在救援诸多个案的同时,也戮力于制度面改革及法案的推动,目的就是要「平冤,以许一个平安的社会」,集结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力量,共创一个人人可以安居乐业,一个铁窗后不再有任何一个无辜之人的友善环境。

  在2015年再审法制修正前后,实务界及学者多有针对再审作成论着,有分析我国相关条文者,有引介外国法制者,有评析法院运作者。本书有幸邀得朱石炎、吴灿、  林钰雄、谢煜伟、王乃彦、吴俊毅、薛智仁、陈重言、  金孟华、陈运财、林超骏、谢国欣、罗秉成及李荣耕等多位学界及实务界人士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检视2015年所通过的新再审条文,并在新法运作近一年后,分析实务运作的情形,确认其是否合于新法修正的方向,以及对于实务运作的影响。此外,本书也涵盖了比较立法例层次的借镜,从德国、英国、美国及挪威等国家法制的观察,期待能够为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规范、配套措施,以及实务运作累积素材与改革的能量。本书编着的初衷,正是基于这个理念,期盼透过对于己身规范及实务面的检讨,以及对于外国法制经验的借镜,可以共同勾勒刑事再审法制未来的样貌。

  最后,本书能够完成,衷心地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的鼎力帮忙。此外,冤狱平反协会执行长罗士翔律师及办公室主任黄芷娴从本书的企划、版权处理到总成,劳心劳力,在此铭谢。

罗秉成、李荣耕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刑事再审与救济无辜》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不仅仅在于它能有效惩治犯罪,更在于它能够保护无辜,并且有能力去修正自身的错误。我们都听过不少令人扼腕的冤案,那些被错误定罪的人,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家庭,都被无情地摧毁了。而刑事再审,就是一道重要的补救措施。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系统地梳理和解答这个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救济无辜”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法律上的纠错,更包含了对受害者的心理抚慰、名誉修复,甚至是对其生活重拾正轨的支持。书中会不会探讨那些导致冤案产生的深层原因?比如证据采信的偏差、司法人员的疏忽,甚至是社会偏见的影响?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让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程序层面,更能触及到导致问题的根源。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国际上先进的再审制度的介绍,对比之下,也许能启发我们思考更多关于完善自身制度的可能性。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正义的深刻反思。

评分

《刑事再审与救济无辜》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圣感和责任感。在现代法治社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根本,而当司法程序出现错误,导致无辜者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如何有效地进行补救,就显得尤为重要。刑事再审制度,正是为了回应这种需求而存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深入了解这个至关重要的法律程序充满了好奇。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阐释“救济无辜”的内涵,它是否包含了精神赔偿、名誉恢复等更广泛的意义?同时,我也非常关心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申请刑事再审的各种程序细节,比如申请的启动条件、提交材料的规范、以及在审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许多时候,法律的条文虽然写得很清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并且分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那将极大地帮助那些可能面临类似困境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权威读物,引领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刑事再审制度,从而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更加人性化的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

对于《刑事再审与救济无辜》这本书,我的期待值可以说爆棚。我一直相信,法律的生命在于其执行,而司法体系的真正力量,恰恰体现在它能够自我纠错的能力上。刑事再审,就是这股自我纠错力量的核心体现。这本书的书名点出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刑事再审”,二是“救济无辜”。这两者紧密相连,但“救济无辜”这个部分,在我看来,承载了更多人文关怀和情感的温度。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和程序,更能讲述那些在司法洪流中被卷入漩涡,但最终重获清白者的故事。那些故事,一定充满了艰辛、不屈和对正义的渴望。作者能否在书中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冤案、如何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以及如何在漫长的再审过程中保持信心和耐心的方法?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最为迫切的需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阻碍再审成功的因素,例如时效问题、程序障碍、甚至是对司法公信力的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法律著作,更是一份对弱者权利的有力捍卫,一份对司法公正的庄严承诺。

评分

光是《刑事再审与救济无辜》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追求。我一直认为,司法体系的完善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出现的失误,特别是那些对公民生命自由造成重大影响的失误。刑事再审制度,就是衡量司法公正尺度的一把重要标尺。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无辜”的定义以及如何去“救济”无辜。这其中涉及到多少曲折的法律程序,需要克服多少现实的阻力,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这本书,我想,它不仅仅是在向法律专业的读者传递知识,更是在向所有关心社会公平的人们发出一种呼唤。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在书中深入探讨一些历史上或者近些年发生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刑事案件,并从中提炼出申请再审的关键要素和成功经验。那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往往比枯燥的法律条文更能直击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制度的实际运作。如果书中还能加入一些关于律师在刑事再审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如何为无辜者争取权益的论述,那就更好了。这本书,无疑将为推动司法公正迈出坚实的一步。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刑事再审与救济无辜》问世了!对于我这种长期关注司法公正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觉得,虽然我们国家在法治建设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司法体系总有它不完美的地方,特别是冤假错案的出现,对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的伤害是毁灭性的。如何才能有效地纠正这些错误,让无辜者重获清白,这其中的门道和法律程序,并不是一般人能轻易了解的。作者在这本书里,想必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刑事再审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各种能够帮助无辜者获得救济的途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申请再审的具体条件、证据收集的要求、以及在申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法律障碍和应对策略。要知道,很多时候,当事人可能因为不熟悉法律程序而错失了重要的维权机会。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并且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那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不幸卷入司法纠纷的当事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也能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光芒。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好好学习一番,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更多社会各界对司法公正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