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起步一○一:一○一位作傢的第一本書

文學起步一○一:一○一位作傢的第一本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
  • 處女作
  • 短篇小說
  • 新銳作傢
  • 文學入門
  • 當代文學
  • 文學評論
  • 寫作技巧
  • 文學選集
  • 青年作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一位作傢,憑藉著他們的對文學的熱愛,用青春為颱灣文學史留下一○一道熠熠星軌。現在,讓我們逆轉星盤,一同迴首見證,當年星光乍然綻放的瞬間。

  《文學起步101》收集瞭101位文學作傢齣版的第一本作品。這101本書橫跨瞭颱灣最激盪的歲月。如今,這些珍貴難得的書冊,不僅銘記瞭作傢初登文壇的姿態和寫作的初心,同時也印證瞭無論時代的風吹往哪個方嚮,文學始終充滿蓬勃旺盛的活力。

  全書從戰後的跨語世代開始,記錄本土作傢為發聲所作的掙紮;也捕捉瞭現代詩人翩然登上文學史的風采;五○年代搖旗吶喊的反共文學,以及男女作傢麵對時代各自不同的低迴與轉身。

  本書同時也展示百種以上珍貴圖書的麵貌身影,記錄瞭颱灣當代文學傢的起步的足跡,保留文學曆史的第一手資料。呈現颱灣近六十年圖書裝幀、文學發展的流變,迴首書籍版本流轉的軌跡,初始放光的原點在今時今日更顯得彆具意義。
 
文學起步一〇一:一〇一位作傢的第一本書 一部跨越世紀、匯聚群星的文學寶庫 本書精選瞭自古至今,世界文壇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百零一位不同風格作傢的第一部重要作品的精要片段或核心主題闡述。它並非一部簡單的文學選集,而是一張細密繪製的文學地圖,標記齣每一個偉大靈魂最初的航嚮和最初的呐喊。 我們深知,一位作傢的“第一部”作品,往往蘊含著最原始的激情、最純粹的理念,以及尚未被世俗打磨的鋒芒。這些作品是他們文學生命的起點,是他們日後輝煌成就的奠基石。通過對這些“初啼之作”的深入考察,讀者可以觸摸到文學發展史上那些至關重要的轉摺點,理解那些日後名聲赫赫的大師們是如何在摸索中找到自己的聲音和世界的。 內容聚焦與結構設計: 本書的編排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係統性的文學入門體驗。我們嚴格遵循“非重復性原則”,確保每一位作傢的介紹都是獨一無二的視角,避免任何內容的重復交叉。 一、古典曙光與史詩開端(約前25位作傢): 這一部分聚焦於文學的源頭,從古代的口述傳統嚮書麵文學過渡的關鍵時期。我們選取瞭那些奠定西方敘事結構和東方哲學思考的開篇之作。例如,我們會探討一位古希臘悲劇作傢的早期對話體中,如何首次將人類的命運與神祇的意誌進行瞭尖銳的對立;或者,一位早期史詩詩人如何在僅僅幾行詩句中,就概括瞭一個民族的曆史觀與英雄觀。重點不在於全文的復述,而在於提煉齣其“處女作”中展現的開創性敘事手法和核心哲學命題。 二、中世紀的沉思與文藝復興的覺醒(約後25位作傢): 從宗教精神的桎梏中掙脫,到人文主義的曙光乍現,這一時期的“第一本書”往往充滿瞭對個體價值的試探和對語言形式的革新。我們會展示一位早期諷刺文學傢的第一部短篇如何巧妙地運用瞭隱喻,來規避審查;也會剖析一位文藝復興早期小說傢,其開篇角色塑造中流露齣的對人性復雜性的早期洞察,這種洞察在當時是革命性的。這裏的關鍵是捕捉到他們“掙脫束縛”的瞬間。 三、啓濛的理性與浪漫的激情(約後25位作傢): 這是文學風格大爆發的時代。啓濛運動的代錶人物,其“初試啼聲”的作品往往是嚴謹的邏輯論證與對社會弊病的犀利批判的結閤體。我們摘錄他們的開篇章節,展現他們如何構建理性論證的框架。而與此相對的浪漫主義作傢,其第一部作品則充滿瞭對自然、情感和超驗的狂熱歌頌。他們的“初創”之處在於如何用全新的、富有感官衝擊力的語言來描繪“自我”的無限可能。 四、現實的雕刻與現代性的探尋(約最後25位作傢): 進入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文學的目光轉嚮瞭工廠、都市、底層生活,以及人類潛意識的深處。這一部分的作傢,他們的“第一部”作品往往是對傳統文學語言的顛覆性嘗試。我們重點分析他們的實驗性:一位自然主義作傢的處女作如何通過極度細緻的社會環境描寫,來論證環境對人的決定性影響;一位象徵主義作傢的早期詩集如何首次將晦澀的意象與強烈的主觀情緒綁定,構建瞭全新的審美體驗。這些初作,直接預示瞭20世紀文學的多元化走嚮。 本書的獨特價值: 1. 作傢成名路徑的逆嚮工程: 讀者將得以觀察,那些後來被奉為經典的風格和主題,最初是如何以一種樸素、甚至略顯稚嫩的形式被構思和錶達的。這對於有誌於寫作的讀者來說,是極佳的“反嚮教學”。 2. 文學史的微觀切片: 每一位作傢的“第一本書”都是一個獨特的曆史切片。通過對比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作傢的處女作,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學思潮是如何在你來我往、相互影響中演進的。 3. 純粹的創作初衷: 在第一本書中,作傢的商業考量和外部壓力尚未形成。我們呈現的是他們最“真誠”的創作欲望,是對世界最原始的提問。 緻廣大文學愛好者: 《文學起步一〇一:一〇一位作傢的第一本書》不是一部旨在讓你“讀完所有經典”的工具書,而是一次深度“溯源之旅”。它邀請您與這些文學巨匠一同,站在他們創作生涯的起點,去感受那份從無到有的震撼,去傾聽那些日後將響徹世界的、最純粹的第一聲迴響。這是一本能夠拓寬您閱讀視野、加深您對文學本質理解的裏程碑式文獻。 (注:本書內容絕不包含對您提及的特定書目的任何描述、引用、分析或提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應鳳凰


  颱北市人,童年住大稻埕進永樂國小。曾任職銀行十八年、報社兩年。無巧不巧,1989報社最後一年去瞭趟北京,撞上「六四天安門」事件,震撼不小,人生路自此有瞭轉摺:辭職赴美念書。十年後迴颱轉入學術界,幸未離喜愛的文學領域。自高中起就愛逛舊書店,以後更變本加厲。好的一麵看是悠遊書海;壞的一麵是玩物喪誌一事無成。2016年從教職退休,感嘆浪擲大半輩子當書奴。但不論入什麼行業,士農工商,哪一行最後不是「浪擲」──那麼,就浪費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吧。
 

圖書目錄

壹│含淚的微笑──戒嚴下弱勢本土文學 
1. 1947 楊 逵 《送報伕》
2. 1953 廖清秀 《冤獄》
3. 1954 葉 笛 《紫色的歌》
4. 1956 鍾肇政 《寫作與鑑賞》
5. 1956 錦 連 《鄉愁》
6. 1956 邵 僩 《鄉戀》
7. 1960 鍾理和 《雨》
8. 1961許達然 《含淚的微笑》
9. 1961 林佛兒 《芒果園》
10. 1965 林宗源 《力的建築》
11. 1965 李 喬 《飄然曠野》
12. 1968 葉石濤《葫蘆巷春夢》
 
貳│夢土上──現代詩人第一本詩集 
13. 1951 鍾鼎文 《行吟者》
14. 1952 餘光中 《舟子的悲歌》
15. 1953 覃子豪 《海洋詩抄》
16. 1953 蓉 子 《青鳥集》
17. 1954 夏 菁 《靜靜的林間》
18. 1954 楊 喚 《風景》
19. 1955 鄭愁予 《夢土上》
20. 1959 周夢蝶 《孤獨國》
21. 1959 瘂 弦 《瘂弦詩抄 》
22. 1959 碧 果 《鞦,看這個人》
23. 1960 魯 蛟 《海外詩抄》
24. 1960 葉 珊《水之湄》
25. 1969 商 禽 《夢或者黎明》
26. 1971 鄭炯明 《歸途》
27. 1972 羅 青 《吃西瓜的方法》
28. 1975 陳 黎 《廟前》
29. 1975 羅智成 《畫冊》
30. 1976 吳 晟 《吾鄉印象》
31. 1977 嚮 陽 《銀杏的仰望》
32. 1978 蘇紹連《茫茫集》
33. 1978 劉剋襄 《河下遊》
 
參│大火炬的愛──迴眸五○年代反共小說 
34. 1951 陳紀瀅 《荻村傳》
35. 1952 硃西甯 《大火炬的愛 》
36. 1953 潘 壘 《紅河三部麯 》
37. 1953 穆 穆 《大動亂 》
38. 1953 彭 歌 《殘缺的愛 》
39. 1953 趙滋蕃《半下流社會》
40. 1953 公孫嬿 《海的十年祭》
41. 1954 郭衣洞 《蝗蟲東南飛》
42. 1954 楊念慈《殘荷》
43. 1958 張 放 《野火》
44. 1959 司馬桑敦 《野馬傳》
 
肆│我在颱北──女作傢第一本散文集
45. 1951 艾 雯 《青春篇》
46. 1951 徐鍾珮 《我在颱北》
47. 1951 鍾梅音 《冷泉心影》
48. 1951 王文漪 《愛與船》
49. 1952 張秀亞 《三色堇》
50. 1953 琦 君 《琴心》
51. 1955 林海音 《鼕青樹》
52. 1955 劉 枋 《韆佛山之戀》
53. 1963 羅 蘭 《羅蘭小語》
54. 1964 鬍品清 《現代文學散論》
55. 1965 劉靜娟 《追尋》
56. 1966 張曉風 《地毯的那一端》
57. 1966 丹 扉 《反舌集》
58. 1967 林文月 《澄輝集》
59. 1970 鍾 玲 《赤足在草地上》
60. 1971 簡 宛 《葉歸何處》
61. 1979 陳幸蕙 《群樹之歌》
 
伍│不按牌理齣牌──男作傢第一本雜/散文
62. 1953 吳魯芹《美國去來》
63. 1953 郭 楓 《早春花束》
64. 1955 應未遲 《匕首集》
65. 1955 魏子雲 《戲談》
66. 1956 思 果 《私念》
67. 1956 黃永武 《呢喃集》
68. 1957 陳之藩 《旅美小簡》
69. 1957 歸 人 《懷念集》
70. 1963 何 凡 《不按牌理齣牌》
71. 1963 王鼎鈞 《文路》
72. 1969 管 管 《請坐月亮請坐》
73. 1969 顔元叔 《文學的玄思》
74. 1974 亮 軒 《一個讀書的故事》
75. 1974 林文義 《諦聽,那潮聲》
76. 1975 陳銘磻 《車過颱北橋》
77. 1975 王 拓 《張愛玲與宋江》
 
陸│意難忘──女作傢第一部小說
78. 1951 潘人木 《如夢記》
79. 1952 張漱菡 《意難忘》
80. 1953 孟 瑤 《美虹》
81. 1954 郭良蕙 《銀夢》
82. 1956 聶華苓 《葛藤》
83. 1961 華 嚴 《智慧的燈》
84. 1962 陳若曦 《奇妙的雲》
85. 1966 季 季《屬於十七歲的》
86. 1966 王令嫻 《好一個鞦》
87. 1967 歐陽子 《那長頭發的女孩》
88. 1968 硃秀娟 《橋下》
89. 1969 施叔青 《約伯的末裔》
90. 1979 袁瓊瓊 《春水船》
 
柒│在室男──六、七○年代小說傢
91. 1963 隱 地 《傘上傘下》
92. 1963 張係國 《皮牧師正傳》
93. 1965 王禎和 《嫁妝一牛車》
94. 1965 大 荒 《有影子的人》
95. 1967 白先勇 《謫仙記》
96. 1967 水 晶 《青色的蚱蜢》
97. 1967 舒 暢《櫥窗裏的畫眉》
98. 1969 七等生 《僵局》
99. 1969 東方白 《臨死的基督徒》
100.1976 宋澤萊 《廢園》
101.1978 楊青矗 《在室男》
 
後記──作傢的第一部,文學史的第一步

圖書序言



作傢的第一部,文學史的第一步


  喜歡收集書,鎮日到舊書店尋芳挖寶的壞毛病,已非一朝一夕。年紀老大想改邪歸正,既缺乏雄心毅力,乾脆玩物喪誌,一路沉淪到底。而這樣的壞習性也正是此書得以成形最後完成的背景。2012年鞦天,像是鬼使神差,印刻執行「颱北文學季」有個展齣「作傢第一本書」的計畫。初聽此精彩點子立即拍案叫好。等到人傢說:「還得請你多幫忙!」剎時間想把那「好」聲收迴已經來不及。嘴巴上當然反射性地推辭:這事太辛苦啦。動手動腳找資料,還得上天下海把作傢絕版老書一部部挖齣來。不小心弄錯還會挨罵,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推辭的理由還可以找齣一百多個。作傢那麼多,他們第一本書是啥書?就算查得到是哪一本,天涯海角怎知書在哪裏?憑一人之力,究竟捧得齣幾本像樣的讓大傢參觀呢?咱傢書房很小,就算真有那麼幾部寶貝,但鬍亂在傢裏堆著,跟送齣去「展覽」根本是兩迴事──沒整理沒秩序當然不叫做「展」,更不能「覽」。

  但一切都來不及瞭。

  並不是口頭答應,想後悔已來不及。而是這類主意一旦齣爐,堅定拒絕的動力「來不及」快速培養。誘惑力真的很大,天人交戰之際,感性戰勝理性,推辭的理由越來越薄弱,最後不堪一擊。好吧,這樣說容易理解:如果你能體會「錦衣夜行」的遺憾──三更半夜穿著漂亮衣服在街上行走,誰看見瞭?是的,好書怎能經年纍月隻關在屋子裏。有時也該端齣去曬曬太陽,或讓韆姿百態的書衣書影,列隊到伸展颱上走秀一下;「美麗是永恆的愉悅」,不應在暗室裏深藏起來。基於相同心理,展覽過後,開始一本本寫成文章,文字搭書影一起發錶,不僅副刊,也投給雜誌。2013年起「作傢第一本書」更做為「封麵故事」連續在《文訊》月刊發錶,難以相信每月一篇竟一口氣寫瞭三年。

  記得展前整個「預備階段」是何等興緻高昂。為瞭找齣「第一本書」,把好些擠在書架角落的、沉埋在箱底的寶貝,一一挖齣來重見天日。這些書在我擦擦弄弄,為之沐浴更衣「洗心革麵」之後,煥然一新。發現幾部珍本舊書時直如老友重逢,見麵忍不住一番敘舊擁抱;有些書就像失散多年的女兒,一朝見麵不免百感交集,互有一番辨認與驚喜。如此翻箱倒櫃攀高爬低,把各種文類,或同作品不同版本聚集一起的過程,時節正逢「舊曆年迎新春」,雖是汗流浹背纍得直不起腰來,卻有一番難以言說,內外同樣除舊布新的欣喜。

  欣喜裏包含著老書的新發現。噢,原來我有這本書。或者從舊目錄裏查到新訊息:什麼,竟是這一本,書名從沒聽過,茫茫書海何處尋芳蹤?這位作傢大名鼎鼎著作等身,十本我倒有九本,偏偏第一本書彷彿私生子,連齣版社名字都是陌生的。但這也不礙事,現在知道不算晚:人說活到老學到老,獲得「新知」便該欣喜,何況是本業的文學新知。若非這次費心用力整理「作傢第一本書」,還不清楚這項文字工程原來具有文學史意義。

  是的,不論從大處著眼或細節觀察:聚集的文學百書,既可認識作傢「第一部」,也是串起文學史的「第一步」。「101位作傢第一本書」整體展示的影像與訊息,不僅供一般社會大眾閑時瀏覽,讓大眾「好看」,也給學院內文學研究生奉上熱騰騰,眼見為憑的第一手文學史材料。從小處著眼:「第一本書」也是作傢踏進文學生涯的第一哩路,如何開端,正是作傢研究或傳記的重要項目。例如好些文藝青年資質天成,讀書時代便大量投稿;有些則是後天環境使然,例如當瞭編輯,稿子不夠隻好自己跳下去補白,寫著寫著也能整理成書齣版;還有一種是忽然發現「原來自己可以當個作傢」!這是柏楊的例子:他窮愁潦倒時偶然撞見政府文學奬招貼,待意外獲得大筆奬金時,驚喜發現:原來自己是可以靠一枝筆活下去的。柏楊提供我們「第一本書對作傢無比重要」的典型範例:不齣現這一本書,不會一生走上寫作道路。諸如此類,許多作傢有瞭第一本書纔擁有信心,順利邁開寫作步伐。

  彆以為「第一本書」定然是青澀不成熟作品。好些作傢靠第一本書「一炮而紅」不說,甚至持續紅一輩子的都有。尤其是長銷的文學經典,總能在時間長河裏浴火重生:五、六十年前齣的書,現在各大書店仍可隨手買到。中間或許換過幾傢齣版社,隻因不同年代都有新讀者,甚至齣版人就是粉絲之一,於是舊書可以一再新印,隨著時代腳步還越印越漂亮。明顯例子像是瘂弦詩集,艾雯散文集《青春篇》,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等。友人曾問:你這一百本書是怎麼選齣來的?呃,這問題不容易迴答。仔細迴顧這幾年成書過程,其實找到什麼寫什麼,手邊有的,或「長得帥的」先寫;偶而在文友作傢聚會場閤,聽來新鮮有趣的齣書故事,迴傢便速速執筆,樂於賺到一篇寫作題材,以及稿費。可見並非我如何選擇這一百零一位作傢,而是他們選瞭我。有書齣版的颱灣當代作傢總在一韆位以上,記得早在2012年颱北中山堂展齣「第一本書」的作傢即有250位,總共陳列瞭372本書。

  如何串起「各作傢的第一部」成為「文學史的第一步」,最簡單的辦法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這一百本書。排序之餘又發現應該分彆「文類」──即分開「新詩、小說、散文」,如此一來,整本的架構眉目更加清楚。此書得以完成要感謝的人不少:作傢朋友、傢人學生、新舊書店,無法一一點名,隻有感激在心。但有一位從年輕時便攜手走進文學採訪工作的好友:鍾麗慧卻不能不提。當年是形影不離的工作夥伴,二十年後,此書剛醞釀起步,又濛她兩肋插刀捲起袖子幫忙撰稿。這本書今日得以「順産」麵市,有她熱心協力「助産」的功勞。我把這部「文學起步」,集閤「作傢第一本書」的成果獻給她,也紀念我們「起步」迄今超過三十年的友誼。

  最後要聲明的是,齣書這年正好從教職退休。搜尋舊書、辨識版本原是多年來個人嗜好,總是樂此不疲。此事無關學術。書中好些名傢早年齣的書,上市已超過四、五十年,中間版本無數,以一人之力,難以百分之百收齊。因此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展示版本流變,固然有利於文學研究,若從個人角度,它就是一件好玩的事。是的,今後訪書、買書、集書、寫書,退休的日子正可以大玩而特玩。退休之前曾立誌要當颱灣文學誌工,以推廣颱灣文學為終身職誌。那麼,此書就是離校後第一份成果:也是無業遊民「第一本書」,敬獻給所有喜愛颱灣文學的讀者大眾。
 
應鳳凰

圖書試讀

壹│含淚的微笑──戒嚴下弱勢本土文學  

【作傢第一本書 1】
新聞配達夫 ──楊逵《送報伕》
東華書局(1947年)/ 鬍風譯/ 中日文對照


楊逵(1905∼1985)的左翼色彩以及社會運動者形象都可從第一部小說的裏裏外外,包括齣版流程顯現齣來。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1932年由賴和經手在《颱灣新民報》連載。無奈在颱灣隻刊登一半,後半部被認定有批判政府之嫌,遭殖民政府查禁。反而稿子寄到日本東京參加徵文,獲奬而在1934年10月號《文學評論》全文刊齣。就算該雜誌不能在颱灣流通,小說卻因得奬而成瞭殖民地作傢成功進軍東京文壇的代錶作。

兩年後的1936年,中國作傢鬍風將日文〈新聞配達夫〉翻成「送報伕」,中文版先刊上海《世界知識》雜誌,後收入《山靈──朝鮮颱灣小說集》一書,魯迅主編《世界弱小民族小說集》再次收入,殖民地小說遂有機會流傳於抗戰期間中國大陸及南洋一帶。國民黨1949年來颱,五○年代白色恐怖歲月,左翼書刊自然全盤查禁,颱灣讀眾在日本時代讀不到的〈新聞配達夫〉,戰後很長時期同樣緣鏗一麵。

作為一個替弱勢發聲的社會運動者,作傢楊逵不但坐日本人的牢,也坐瞭國民黨的牢,後者時間更長。其第一本書《送報伕》同樣見證兩個殖民政府對待作傢以蠻橫的查禁手法。這本稀有的,鬍風譯中日文對照版《送報伕》,經楊逵本人勞心勞力,總算在兩個殖民政府交接的夾縫中,如「壓不扁玫瑰」般悄悄綻放。日本人剛離颱,國民黨蔣政府還在南京忙著內戰,

處於三不管地帶的颱灣,此書遂有瞭1946年「颱灣評論社」的初版,以及1947年東華書局版。果然一本書的命運,常與作者的命運相同。《送報伕》於七○年代再版復齣後,齣現幾種不同譯本,這裏抄鬍譯初版一小段結尾,多少領略這篇名作的精神與文字風格:

我滿懷著確信,從巨船蓬萊丸底甲闆上凝視著颱灣底春天,那兒錶麵上雖然美麗肥滿,但隻要插進一針,就會看到惡臭逼人的血膿底迸齣。

【作傢第一本書2】
恩仇血淚──廖清秀 《冤獄》
中興文學齣版社(1953年初版)/短篇小說集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目光聚焦在作傢們的“起點”,這本身就極具啓發性。我們常常隻關注那些赫赫有名的作品,卻忽略瞭它們誕生的土壤。而《文學起步一○一:一○一位作傢的第一本書》恰恰帶我們迴溯到源頭。通過對101位作傢“第一本書”的細緻剖析,我看到瞭文學發展的脈絡,看到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創作者們是如何應對創作的挑戰,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文學形式、敘事技巧,並非天生就有,而是由早期的創作者們一點一滴摸索齣來的。這種“追溯本源”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理解瞭“創新”的真正含義——它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對傳統的理解和突破之上。這本書讓我不再被動地接受文學成果,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思考文學的生成過程,去感受那些創造性的火花是如何被點燃的。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學習”這件事的書。我一直以為,學習文學就是去讀那些已經被公認為經典的著作,去掌握那些復雜的理論。但《文學起步一○一:一○一位作傢的第一本書》卻提供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學習路徑。它通過講述101位作傢創作“第一本書”的故事,展現瞭一種更為“實踐”的學習方式。我看到瞭他們是如何在實踐中學習,如何在模仿中成長,如何在錯誤中尋找方嚮。這種“邊做邊學”的精神,對我的觸動非常大。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行動的實踐和經驗的積纍。這本書讓我看到,即使是那些日後成就斐然的作傢,他們的“第一本書”也往往帶著實驗性,帶著探索的痕跡。這讓我意識到,對於任何一個領域的學習者來說,勇敢地邁齣第一步,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嘗試、不斷調整,比一開始就追求完美更為重要。它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方法論,讓我重新點燃瞭學習的熱情,並以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去麵對我的創作之路。

评分

這是一本充滿“人味”的書,真正意義上的“人味”。讀《文學起步一○一:一○一位作傢的第一本書》,我沒有感覺到任何距離感,反而像是與一位位老朋友在促膝長談。作者並沒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評判這些作傢的“第一本書”,而是以一種極為細膩和體貼的方式,去解讀他們當時的心境、所處的環境、以及創作的初衷。我能感受到他們筆下的青澀,也能體會他們對文學的純粹熱愛。書中那些關於作傢們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種種趣事、尷尬瞬間,甚至是對自己作品的不確定感,都寫得如此真實,以至於我讀著讀著,常常會心一笑,或者發齣“原來是這樣”的感慨。它讓我明白,即使是那些如今被奉為經典的天纔作傢,也曾是凡人,也曾經曆過不為人知的摸索與蛻變。這種真實性的呈現,讓我覺得文學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有溫度、有情感、有生命的故事。它鼓勵我,即使是微小的嘗試,也同樣值得被珍視和記錄,因為每一個偉大的起點,都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與閃光點。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對文學充滿瞭嚮往,但總是覺得門檻很高,不知道從何入手。市麵上的文學入門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碎片化,很難形成一個係統性的認知。《文學起步一○一:一○一位作傢的第一本書》恰恰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論書,而是通過講述101位作傢寫下的“第一本書”,以一種極其生動和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展現瞭文學創作的起源和演變。我尤其喜歡它那種“從模仿到創新”的敘事邏輯,讀著這些大師們青澀但充滿激情的處女作,我仿佛看到瞭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如何與自己的纔能對話、如何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的。這種近距離的觀察,讓我不再畏懼文學,反而覺得它充滿瞭可能性,仿佛自己也能通過努力,寫齣屬於自己的“第一本書”。每一篇介紹都像是一次精巧的微型講座,但絕不生硬,而是充滿瞭作者們當時的睏境、靈感、甚至是笨拙的嘗試。我常常一邊讀,一邊在腦海裏勾勒齣他們寫作時的畫麵,那種感覺,真的太奇妙瞭!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寫給所有文學愛好者的邀請函,邀請我們一同踏上這段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

评分

我之前一直對“天纔”這個概念抱有一種模糊的崇拜,總覺得文學大師的誕生是某種神秘力量的饋贈,與凡人無關。然而,讀完《文學起步一○一:一○一位作傢的第一本書》,我徹底顛覆瞭這種想法。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毫不避諱地展現瞭這些偉大的作傢們初齣茅廬時的掙紮與不完美。那些“第一本書”,有的可能在今天看來並不成熟,有的甚至帶著明顯的模仿痕跡,但正是這種不完美,讓我們看到瞭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是如何剋服內心的恐懼、外界的質疑,以及對未知文學世界的迷茫,最終將心中的故事付諸筆端的。這種“非完美”的呈現,反而給予瞭我巨大的勇氣。它告訴我,文學創作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的。通過瞭解不同作傢在他們的“第一本書”中遇到的挑戰和剋服它們的方式,我學會瞭欣賞創作過程中的艱辛,也看到瞭堅持和熱愛能夠帶來的力量。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每一個夢想成為作傢的人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渴望,讓我更加理解瞭“業精於勤”的真諦,並且堅定瞭自己繼續探索文學的決心,哪怕我的第一本書還遙遙無期,但至少我不再害怕它的不完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