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

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尹玲
  • 現代文學
  • 女性文學
  • 論集
  • 文學批評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紅色經典
  • 文化研究
  • 文學史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原是血的代名詞

戰爭沒有美,
隻有邪惡。

因越戰而流離漂泊的一生,
能否在文學中,尋得永遠的和平?

  詩人尹玲走過顛沛的時代,從越南齣走,行跡遍布颱北、法國與世界各地,然而無論在何處,無論是詩還是散文,她多年來創作不歇,一再嚮自我挑戰。「還未寫的,會再努力。」尹玲說。

  本書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係編採與齣版研究室企劃,楊宗翰編選。書分上下兩輯,探討其作品中的文學風景:上輯由林積萍、陳雀倩、夏婉雲、餘欣娟、顧蕙倩、李癸雲、陳謙、古佳峻八位學者,就尹玲作品中的傢國想像、自我書寫與語言風格等進行專業析論;下輯則收錄詩人白靈的序文、陳雀倩與紫鵑的兩篇專訪,以及尹玲/何金蘭三篇精彩的自述文章。

本書特色

  本書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係編採與齣版研究室企劃,楊宗翰編選,透過8篇專論X1篇專序X2篇專訪X3篇自道,深入評析,多麵嚮呈現尹玲文學的豐富與多義。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楊宗翰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係助理教授,著有《颱灣新詩評論:曆史與轉型》、《颱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颱灣文學的當代視野》,編有《逾越:颱灣跨界詩歌選》、《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等書。

  【作者群】(依姓名筆劃為序)
  尹玲/何金蘭(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係榮譽教授)
  白靈(詩人)
  古佳峻(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餘欣娟(颱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係助理教授)
  李癸雲(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林積萍(黎明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副教授)
  夏婉雲(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陳雀倩(宜蘭大學人文暨科學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陳謙(颱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助理教授)
  紫鵑(詩人)
  顧蕙倩(銘傳大學應用中文係兼任助理教授)

企劃/編採與齣版研究室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係「編採與齣版研究室」設於文學院L405室,自105學年度正式啓動及運作。本研究室以編輯、採訪、齣版等議題為重心,盼能結閤實務經驗及學理探討,讓淡江人未來有機會替華文編採及齣版界做齣貢獻。(中文係係主任:殷善培,研究室召集人:楊宗翰)

主題人物/尹玲

  本名何尹玲,又名何金蘭,廣東大埔人,齣生於越南美拖市(My Tho)。越南西貢文科大學文學學士,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及國傢文學博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係榮譽教授。著有詩集《當夜綻放如花》、《一隻白鴿飛過》、《鏇轉木馬》、《發或背叛之河》、《故事故事》,散文集《那一傘的圓》,學術專著《文學社會學》、《法國文學理論與實踐》,中譯法國小說《薩伊在地鐵上》、《法蘭西遺囑》、《不情願的證人》等,並長期從事法國詩、越南詩與越南短篇小說之翻譯。
 

圖書目錄

【編者序】解開尹玲的行囊/楊宗翰

【上輯】
尹玲的心靈歸鄉與文學社會學之路/林積萍
尹玲《那一傘的圓》中的女性絮語和虛無判詞/陳雀倩
城堡與白鴿―尹玲詩中的逃逸與抵抗/夏婉雲
傢國想像與自我定位―論尹玲詩的河流意象/餘欣娟
「流影」與「留影」―論尹玲詩的「離散經驗」與「身份認同」/顧蕙倩
創作心靈復活的契機―論尹玲《當夜綻放如花》的戰爭書寫/李癸雲
尹玲詩中的自我書寫―以《一隻白鴿飛過》為討論對象/陳謙
戰火夢魘裏的「安居/流離」―試探尹玲〈就請不要迴首〉其人/文結構性意義/古佳峻

【下輯】
棲在詩上的蝴蝶―序尹玲詩集《一隻白鴿飛過》/白靈
存在/虛無下的戰火繆斯―專訪尹玲/陳雀倩
河流裏的繁花―專訪詩人尹玲/紫鵑
讀看得見的明天―試探戰火紋身後創作心靈之死亡與復活/何金蘭
六○年代以及/尹玲
那年那月那時/尹玲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六○年代以及〉(節選)⓪尹玲

一、

2012年10月12日夜裏,你捧著陳本銘的《溶入時間的滄海》詩集,從頭到尾閱讀數遍。六○年代以及隨後的歲月,如潮水般無法停息地撞擊你。

二、

六○年代南越的華文「文青」,於1965年購買到颱灣現代詩刊與詩人詩集後,得到的啓發和影響難以想像。1966年,你們決定齣版《十二人詩輯》來證明自己研習過「現代詩」之後的改變,果然與以前所寫的「新詩」,或「白話詩」樣貌明顯不同。

這十二人是:尹玲、古弦、仲鞦、李誌成、我門、徐卓英、陳恆行、荷野、銀發、餘弦、影子、藥河。 

藥河是陳本銘的筆名。一直到1969年10月13日上午,他親自對你說:「藥河的筆名從現在起成為陳跡」;從那天起他決定以本名「陳本銘」署名他的書寫。

1968年(戊申)越共假藉停火協議發動的春節總攻勢「大崛起」之前,你們這一代的「文青」應該是南越華文文學史上最積極、活潑好動、熱愛成立詩社文社、舉辦各類文藝活動最多的一群,盡管自1954年南北越對峙之後烽煙處處。而戊申1968春節戰役慘烈殘酷,讓整個南越在越共「無縫不燒」的「用心」下,幾乎「淪陷」入「死亡」邊緣的深淵。

三、

1969年你決定離開西貢。你申請到中華民國政府奬學金,在鬍璉大使親切的祝福聲中毅然飛往颱北,進入夢想已久的颱大繼續唸書。行前藥河完成〈幾時我們是雨〉贈你。抵颱後,你按照與他討論過的共同意見,將你的〈記憶〉與他的〈幾時我們是雨〉同時投到當時是吳東權主編的《文藝》月刊,沒多久登瞭齣來。1970年國軍文藝中心三樓「風花雪月」詩歌朗誦會中,你替藥河抄寫此詩展於現場,並將它譯成越南文,以越南語朗誦〈幾時我們是雨〉。之後連續數年,你在颱北代他將其詩作投嚮「詩隊伍」與好幾種不同的詩刊或期刊。

四、

1969年9月17日赴颱的你,與母親從西貢機場哭到颱北。隨後,你決定要讓母親對「颱灣之行」留有美麗印象與記憶,你陪著她參加僑胞歸國國慶活動,颱灣北中南與三軍都在眼前。你們最難忘的畫麵,是在中山樓看著蔣介石總統與夫人宋美齡優雅地在你們麵前微笑走過,你們站在第一排。你也帶母親去瞭日月潭、烏來、陽明山及其他,那是母親唯一的一次齣國機會。她返越時,你在鬆山機場二樓的觀景颱上目送她瘦弱的身影拎著手提行李,慢慢走到機場中間的飛機旁,登上扶梯,隱入機艙。你淚流不止。從此漂泊。

用戶評價

评分

《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這個書名,帶著一種古典而又現代的韻味,讓人立刻聯想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滌蕩而未曾消散的情感與記憶。尹玲,作為一位在文學界有一定建樹的學者和作傢,她的文字總是有著一種獨特的韌性與穿透力。我設想,這本書的內容,定然不會是泛泛而談的空洞理論,而是充滿瞭她對具體文學作品的細緻解讀,對文學現象的敏銳洞察。我期待著,她能夠剖析一些經典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探討作者如何通過筆觸勾勒齣復雜而真實的人性;我也好奇,她會如何評價當下文壇的某些趨勢,她的觀點是否會顛覆我固有的認知,帶來新的啓發。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在這本論集中,尹玲會藉由文學,去探討更宏大的命題,比如時代變遷對個體命運的影響,或者文化傳承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她一定會用她那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領我進入一個更加廣闊、更加深刻的文學世界,讓我重新認識文學的力量。

评分

這本《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是一種內斂卻充滿力量的美感。淡淡的血色暈染如同遠古的圖騰,又像是生命在時間長河中留下的印記。書名“血仍未凝”本身就極具畫麵感,仿佛勾勒齣一場未完待續的悲歌,抑或是某種不屈的意誌在歲月中沉澱。我並非尹玲的長期讀者,但偶然翻到這本書,那份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上傳遞齣的故事感,便足以吸引我。我設想,這本書中收錄的定然是作者在文學創作道路上,對於生命、情感、曆史、乃至人類境遇的深刻體悟和獨到見解。那些論述,或許如同陳年的美酒,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領略其醇厚與迴甘。我期待著,在文字的海洋裏,與作者一同經曆一次心靈的洗禮,去探尋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去觸碰那些被忽略的情感角落。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文學評論集,更像是一扇門,通往作者內心深處的風景,也通往我們對自身生存意義的追問。

评分

《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這個書名,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張力,仿佛是一首未完待續的史詩,又像是一段深埋心底的往事。尹玲,作為一位在文學界耕耘多年的學者,她的作品總是帶著一種獨特的智慧和人文關懷。我猜想,這本論集並非單純的理論堆砌,而是她多年來對於文學創作、文學思潮、以及文學與時代關係的深刻思考與總結。我期待著,她能在這個集子裏,為我們解析那些令人過目難忘的文學經典,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或許她會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審視某位偉大的作傢,或者,她會針對當下的文學現象,提齣一些獨到而富有洞察力的見解。我更希望,她能夠通過這些論述,引導我去思考文學的本質,去理解文學如何反映社會,如何塑造人心。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文學評論,更是一次與作者共同探索文學世界、理解人類精神世界的旅程,它會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

评分

初讀《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的書名,便有一種撲麵而來的莊重與蒼涼感。它讓我想起那些曆史事件中,即使時光流逝,卻依然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傷痕的片段。尹玲這個名字,在文學界並非默默無聞,她的作品總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引發關於人性、關於社會、關於時代的深思。這本論集,我猜想,更像是她對過往創作曆程的一次梳理與總結,是對那些曾經讓她動容、讓她思考的文學母題的一次集中探討。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可能性:或許她會分析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那些偉大的女性作傢,她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發齣自己的聲音;又或許,她會將目光投嚮當下,探討新媒體時代下文學的生存睏境與發展機遇;甚至,她可能還會挖掘那些被遺忘的民間故事,從中提煉齣關於民族精神的獨特解讀。無論內容如何,我堅信,這本書將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靈魂的對話,它會帶領我跳齣日常的瑣碎,去仰望那些更高遠、更深刻的文學星空。

评分

這本《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僅僅從書名就足以引發我對內容的無限遐想。它不像許多理論書籍那樣生硬刻闆,反而帶著一種詩意與溫度。“血”與“凝”,這兩個詞語的組閤,既暗示著曆史的沉澱,也暗含著生命的力量。“尹玲”這個名字,也代錶著一位在文學領域有著深厚積纍的創作者,她的視角必然是獨特而深刻的。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她對那些曾經震撼過我們的文學作品的全新解讀,或許是對某個經典意象的挖掘,又或者是對某個文學流派的獨到分析。我甚至可以想象,她會從女性主義的視角齣發,去審視那些被忽視的女性文學創作,或者,她會對當下流行的網絡文學進行一次有深度的評論,探討其藝術價值與社會意義。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次思想的啓迪,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更清晰地認識文學的本質,去感受那些在字裏行間流淌的,關於生命、關於曆史、關於人性的永恒迴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