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夏誌清
  • 夏濟安
  • 書信集
  • 近代史
  • 史料
  • 中國近現代史
  • 文化
  • 曆史
  • 檔案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傢常、感情、文學、電影、時政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夏濟安、夏誌清夏氏兄弟
18年的魚雁往返,是一代知識分子珍貴的時代縮影
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大事件

  濟安的國學根底好,見識廣,誌清轉治中國文學後,常請教哥哥,1952年後二人討論中國文學的時候居多。從這些信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知識淵博,充滿幻想的夏濟安;而夏誌清則是一位虛心學習謙恭的學者,與日後「狂妄自大」的「老頑童」判若兩人。──王洞

  從1947年底至1965年初,夏誌清先生與長兄夏濟安先生之間魚雁往返,說傢常、談感情、論文學、品電影、議時政,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內容相當豐富。精心保存下來的六百多封書信,成為透視那一代知識分子學思曆程的極為珍貴的文獻。──季進

  在滯留海外的歲月裏,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紙上以蠅頭小字寫下生活點滴,欲望心事,還有種種文學話題。這對兄弟誌同道閤,也是難得的平生知己。──王德威

  夏誌清(1920-2013)1961年憑《中國現代小說史》英文專著,一舉開下英語世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先河。之後的《中國古典小說》更將視野擴及中國古典敘事。其兄長夏濟安(1916-1965)的學問和洞見絕不亞於乃弟,1950年代曾在國立颱灣大學任教,調教一批最優秀的學生如劉紹銘、白先勇、李歐梵等,也創辦《文學雜誌》,為日後颱灣現代主義運動奠定基礎。夏氏兄弟在學術界享有大名,生長在充滿戰亂的1930、40年代,日後遷徙海外。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即夏濟安、夏誌清兄弟於1947年至1965年之間往來六百多封書信的第二批,始自第122號信件,夏誌清由耶魯寄至颱北的第一封信(1950年10月31日),至第280號信件夏濟安結束印第安納大學的課程,至伊利諾州訪友,由芝加哥寄齣的信(1955年6月9日)。

  在第二捲所收的信充滿瞭不安。先是上海政策瞬即變動,兄弟二人擔心父母收不到匯款,後來擔心自己的前途。兄弟二人欣賞彼此的纔學,互相交換意見。夏濟安對夏誌清這個弟弟的學養思辨,充滿瞭信心。當他獲知誌清得到編寫《中國手冊》的工作時,寫道:「接來信知job有著落,甚為欣慰。由你來研究中國文學,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值得一記的大事,因為中國文學至今還沒有碰到一個像你這樣的頭腦去研究它…憑你對西洋文學的研究,而且有如此的keen mind,將在中國文學裏發現許多有趣的東西,中國文學將從此可以整理齣一個頭緒來瞭。我為中國文學的高興更大於為你得job的高興。」(見第147號信件)。誌清果然不負濟安的期望,其《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為研究中國文學展開瞭一個新的視野。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洞


  夏誌清夫人,颱灣大學經濟係畢業,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教育碩士,耶魯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初級研究員、康州大學講師。婚後相夫教女,年逾半百,改學電腦,獲哥倫比亞大學電腦學士,任職美林證券公司。現退休,定居紐約。

編注者簡介

季進


  江蘇如皋人,文學博士,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現代中外文學關係研究、海外漢學(中國文學)研究、錢鍾書研究。主要著作有《錢鍾書與現代西學》、《陳銓:異邦的藉鏡》、《閱讀的鏡像》、《另一種聲音》、《彼此的視界》等,主編有「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叢書」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按語(節錄)

  抗戰勝利後國共之戰,國民政府節節失利退守颱灣,一時無法安插隨政府遷颱的官員與百姓,新近遷颱的人,大部份無職業,沒收入,靠積蓄度日,生活很清苦。濟安幸由崔書琴先生引薦得颱大教職,但外文係沒有熟人,很感孤單,教學之餘,緻力於英文寫作。濟安英文的造詣果然得到係主任英韆裏,校長錢思亮的賞識。1955年二月颱大派濟安來美「取經」,由美國國務院資助在印第安納大學進修一學期,學習寫作。濟安寫瞭兩篇小說:「傳宗接代」(The Birth of Son)與「耶穌會教士的故事」(The Jesuit’s Tale)。後者得到《宗派雜誌》編者兼名批評傢賴富(Philip Rahv)的鑑賞登在該刊1955年鞦季號,肯定瞭濟安英文創作的成就。

  在印第安納進修期間是濟安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國務院的津貼較一般奬學金優厚,濟安不需為生活擔憂,安心學習,成績斐然。他爽朗的個性,詼諧的談吐,很得同學的歡迎,常被邀參加會議發錶談話,接受校刊的訪問。雖然獲悉他追求多年的女友彆嫁,很受「震撼」(shocking),他失戀的悲傷因愛慕女同學Ruth而沖淡。濟安被Ruth的美麗吸引,一直沒有機會接近,在學期行將結束時,纔鼓足瞭勇氣端瞭飯盤與這位美女在飯廳裏同桌吃飯,所以學期完瞭,他便去芝加哥轉往附近的Elkhart 去看望Ruth。

  濟安去颱灣以前,在昆明,北京,上海,香港,雖然兩手空空,但生活非常舒適,因為有父親及父親朋友的接濟。到瞭颱灣,接濟中斷,必須「自力更生」。颱大薪水微薄,入不敷齣,幸有宋奇幫忙,接手瞭香港美國新聞處的翻譯工作,按件計酬。這些譯文都收入《美國散文選》(香港今日世界社,1958)。濟安的高足劉紹銘教授發現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有此書,認為有重刊的價值,請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重印濟安的譯文及作者原文,中英對照,書名《名傢散文選讀》,即將齣版。濟安在1950年代,長期在《學生英語文摘》(Student’s English Digest)選載當代名傢小段英文,詳加註釋,嘉惠有誌學習英語的學生。我讀高中時即是這本雜誌的讀者,久聞夏濟安的大名,很是仰慕。1959年濟安的得意門生硃乃長教授集結瞭這些文摘,由商務印書館齣版瞭《現代英文選評註》,至今銷路不衰。簡體版也早在1985年麵世,2014年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重印發行。

  看過第一捲的讀者,都知道濟安單戀一位十三歲的小美女。這段戀情隨著北平易手結束。濟安逃到香港,在一傢公司上班,住在豪華的旅館裏,卻領不到薪水,隻好給富傢子弟補習英文,賺取生活費,在即將離港時愛上瞭女生秦佩瑾。這位秦小姐,多愁善感,喜愛文學,與濟安以創作互勉。這與濟安勤於寫作,不無關係;這期間,濟安發錶瞭「蘇麻子的膏藥」,「火柴」,「火」等短篇小說。秦小姐與濟安通信不斷,但隻願維持師生關係。在颱灣,使濟安動心的是一位颱大英語係三年級的女生,名董同璉。濟安指導她寫論文,接觸頻繁,日久生情。董小姐畢業後,與濟安逐漸疏遠,濟安1955年離颱來美時,已放棄對董的追求。濟安給誌清的信每每提起這兩位小姐。請誌清代購精美的卡片,或討明星的照片。誌清在百忙中,一定滿足哥哥的囑託。

  濟安平日談笑風生,但與心儀的女子單獨相處時往往手足無措,尤其不知道怎樣送女友禮物。六妹玉瑛告訴我大哥在上海時曾帶她去看童芷苓,從蘇州買瞭一雙綉花鞋,想送童芷苓,拿不齣手,竟將綉鞋帶迴。據名散文傢吳魯芹的太太說,濟安在颱北時,常去她傢打麻將,有一次帶瞭一個貴重的皮包來,說是這皮包是特意請宋奇在香港買來預備送董同璉的。到瞭董傢,不敢送,怕小姐拒收。濟安自尊心極強,對追求女人,缺乏手腕與信心,不敢送書籍食物之外的禮物,生怕女方覺察其求愛的意圖。每次戀愛耗上三五年,都以失敗告終,蹭蹬蹉跎,以緻終身未娶。

  誌清1950年,通過瞭博士口試,再沒有準備考試,寫paper(報告)的壓力,開始想交女朋友。他追求心儀的女人,與濟安相似,屢屢失敗,直到1953鞦在耶魯的舞會上遇到新生卡洛(Carol Bulkley)。剛從曼荷蓮學院(Mount Holyoke)畢業。誌清追求不到的梅儀慈也是曼荷蓮的畢業生,所以他們有共同的話題。卡洛溫柔善良。她曾對我說誌清是她認識的人中,最聰明的,她不顧父母反對,決定嫁給誌清。誌清卻嫌卡洛貌不美,有所保留,但又覺得從來沒有一個女人像卡洛這樣愛他,捨不得放棄成傢的機會。於是他們在1964年六月五日結瞭婚,不久生下瞭兒子樹仁( Geoffrey). 小傢庭尚稱美滿。

  在第二捲所收的信充滿瞭不安。先是上海政策瞬即變動,兄弟二人擔心父母收不到匯款,後來擔心自己的前途。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為確保太平洋戰綫,派第七艦隊保護颱灣,纔解除颱灣人民對共軍侵犯的恐懼。此前人人自危,國外有親戚朋友的,都想離開颱灣。濟安也不例外,很想來美國,因曾生過肺病,擔心通不過體檢,不敢冒然申請來美。誌清在獲得英文係博士後,為找事犯愁,既不願意迴北大,在共黨統治下生活,也不打算去颱灣,隻有留在美國謀職,賺取美金,纔能接濟上海的父母與妹妹。幸得耶魯政治係饒大衛教授的賞識,為其編寫《中國手冊》(China:Area Manual),後又得洛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資助,撰寫《中國現代小說史》。兩者均非長久之計,往往為來年的工作憂慮。

  兄弟二人欣賞彼此的纔學。互相交換意見。濟安在颱大開始教初級英文,後改教文學史,小說等高級課程,常請弟弟推薦美國最重要的作傢,評論傢及購買最新的書籍,所以二人常討論西洋文學。濟安的國學根底好,見識廣,誌清轉治中國文學後,常請教哥哥,1952年後二人討論中國文學的時候居多。從這些信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知識淵博,充滿幻想的夏濟安;而夏誌清則是一位虛心學習謙恭的學者,與日後「狂妄自大」的「老頑童」判若兩人。

  濟安對這個弟弟的學養思辨,充滿瞭信心。當他獲知誌清得到編寫《中國手冊》的工作時,寫道:「接來信知job有著落,甚為欣慰。由你來研究中國文學,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值得一記的大事,因為中國文學至今還沒有碰到一個像你這樣的頭腦去研究它……憑你對西洋文學的研究,而且有如此的keen mind,將在中國文學裏發現許多有趣的東西,中國文學將從此可以整理齣一個頭緒來瞭。我為中國文學的高興更大於為你得job的高興」(見第147號信件)。誌清果然不負濟安的期望,其《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為研究中國文學展開瞭一個新的視野。

  兄弟二人對鬍適,魯迅,瀋從文,老捨,茅盾,巴金,郭沫若都有微詞。他們是邊讀邊評,尚未看到這些作傢的全部作品,難免有失偏頗。我認為 兄弟二人信裏的褒貶,隻能看做是他們互相切磋,學術思想發展的心路曆程。等看 完他們所有的信件,讀者對《中國現代小說史》及《中國古典小說》的形成,會有更深的理解。
 

圖書試讀

夏濟安緻夏誌清(1950年10月23日)

誌清弟:

離港前發齣一簡信,想已收到,久未接到來信,甚念。我於10/23搭「盛京」來颱,10/25已安抵,請勿念。颱大已上課,教來教去大一英文,很輕鬆。我來得晚,宿捨都已住滿,暫時住在劉守宜兄(《三毛》發行人,香港所認識的朋友)傢,定明天搬過去。先隻好委屈一下,同彆人閤住一屋(同屋是數學係講師範寜生a),過兩三星期有空房子再說。我到颱灣來,心情不很愉快,第一找不到像紅樓463號那樣一間房間;第二薪水很低(底薪是340元,相當不錯),很受貧窮的威脅。我每月除瞭米煤油等少量配給外,隻有260元颱幣收入,閤美金廿六元,這裏物價一般都比香港高,生活不會十分舒服;第三,同傢裏隔得很遠,呼應不靈,朋友雖然有好幾位在這裏,但是心理上覺得這一次總是要「自立」瞭(在香港還是做人傢的parasite),什麼事都得要重[從]頭做起。所以我近日不大想念秦小姐,她就是到瞭颱灣來,我也沒法招待她的。我隻覺得生活壓力太重,「自立」不易。名利心大盛,總想法要齣頭纔可保持自己的安全也。這兩天並不窮,一下子可以拿三四個月薪水,住在朋友傢裏,什麼錢都不花,自行車已買,車錢可以省不少。所怕者是這樣做人太沒有意思瞭。颱大轉信的service很差,信還是寄臨沂街較安,臨沂街在東門,舊名「東門町」,不知你記得不記得?颱灣的街名改得同以前大約差得很遠,名勝地區還沒有去玩過,本星期六將去「北投」。颱北人比香港樸素得不知到哪裏去瞭,假如手邊有兩個錢,在香港住住倒真舒服。不到颱北不知香港之繁華:街道之擁擠,店鋪裏美麗的商品的充塞與便宜,男人和女人之漂亮。在颱北人都變成灰色瞭,同北平差不多。你對颱北女人印象很好,我的印象:街上女人,就不多,漂亮的簡直沒有。一般居住的環境很幽靜,日本式的木屋倒很可愛的,可是我自己沒有一幢房子,這點好處也享受不到。明天要搬進去住的宿捨,吵鬧煩亂大約將勝過思豪酒店,可是哪裏有思豪那種火腿蛋奶油麵包的早餐,還有那些茶房和冷熱水龍頭的大浴缸?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書名《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來看,這本身就不是一本尋常的讀物,它預示著一段關於知識、關於情感、關於曆史的深邃探索。夏誌清先生的學術聲望早已深入人心,而他的胞弟夏濟安先生,在文學研究領域同樣有著不俗的建樹。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必然承載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獨特思考和情感脈絡。我尚未細讀,但可以想象,這些書信將是一份寶貴的文獻,記錄著兩位學者的學術交流、思想碰撞,以及在那個動蕩年代裏,他們如何麵對各自的人生挑戰,如何保持對文學的純粹熱愛。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切磋,更可能是一場精神上的相互慰藉,是親情在文字間的傳遞。對於熱愛文學史和知識分子史的我來說,這本《捲二》無異於一場知識的盛宴,它將帶領我迴到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去理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們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對學術理想的執著追求。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宛如一股清泉,滋潤瞭我對近代文學史的渴求。夏誌清先生的名字,對於任何一位關注中國文學研究的人來說,都不可能陌生。而夏濟安先生,雖然知名度或許不及兄長,但其學識同樣令人敬佩。這兩位名字的組閤,本身就足以吸引我的目光。《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這個書名,透露齣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也暗示著一段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話。我還不曾細讀,但光是封麵上的文字,便已勾勒齣一個大緻的輪廓。我可以想象,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書信是知識分子之間信息交流、情感溝通最主要的媒介。這捲書信,很可能記錄瞭他們對於文學思潮的辨析,對於創作手法的討論,對於學術前沿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展現瞭兩位兄長之間,在學術道路上的相互扶持,在人生境遇上的彼此關懷。這不僅是一部學術文獻,更是一部關於親情、關於理想、關於時代的珍貴記錄。它將帶領讀者走進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年代,感受知識分子的堅韌與執著,領略他們獨特的學術魅力。

评分

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群體充滿好奇,他們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堅守學術理想,如何在孤寂中砥礪前行。這本《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為我打開瞭一扇窺探他們內心世界的窗口。雖然我尚未能細緻地品讀其中的每一封信,但僅僅是書的裝幀、字體、以及那字裏行間偶爾掠過的標題,就足以勾起我無窮的遐想。我可以想象,夏濟安先生在颱灣島上,或許正麵臨著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挑戰,但他從未放棄對文學和思想的探求。而遠在海外的夏誌清先生,又在如何以他特有的敏銳目光,解讀著中國文學的演變,如何為弟弟的學術道路提供支持和指導。這不僅僅是關於文學研究的探討,更關乎他們在亂世之中,如何維係手足情深,如何在各自的領域堅持獨立的思考。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相互慰藉,是一種無聲的鼓勵,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一種特有的生存智慧。書中的每一個詞句,都可能蘊含著他們對當下局勢的憂慮,對未來命運的期盼,以及對學術真理的執著追求。我期待著在書中找到那些關於人性和理想的深刻思考,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在這種艱難環境中,保持自己精神的獨立和高貴。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個老友的邀請,邀請我迴到一段逝去的時光,去聆聽一段跨越海峽的對話。《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深厚的曆史積澱和濃鬱的人文氣息。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地翻閱,但僅僅是它的存在,就足以讓我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夏誌清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那個對中國現代文學有著深刻洞察的巨人,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卓越的見解。而他的胞弟夏濟安先生,也同樣是一位纔華齣眾的學者。這兩位在學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我猜想,這其中一定充滿瞭對文學的灼見,對人生境遇的探討,甚至是對那個時代社會變遷的觀察。在信息不發達的上世紀中葉,一封封書信承載的不僅是文字,更是溫度、是情感、是思想的碰撞。這套書,我預感它會帶領我走進一個不為人知的學術世界,感受兩位學者之間深厚的兄弟情誼,領略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所特有的憂思與堅守。

评分

這套書就像一個沉睡瞭許久的寶藏,終於被喚醒,呈現在我們眼前。夏誌清和夏濟安,兩位學術巨擘,他們的書信往來,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將我們拉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雖然還未深入細讀,但僅憑翻閱的片刻,便已感受到那股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和學術溫度。夏誌清先生,這位在海外文學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大傢,他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深邃的洞察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而他的胞弟夏濟安先生,同樣是一位纔華橫溢的學者,他的思想火花在這書信中同樣閃耀。這兩位在不同時空、不同地域的學者,通過書信這種最樸素也最真摯的方式,交流思想,切磋學問,甚至分享生活的點滴。這不僅是一場學術的盛宴,更是一次心與心的對話,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我可以想象,在那個信息傳播尚不發達的年代,一封封書信承載著多少期待、多少思考、多少情感。通過這些泛黃的紙頁,我仿佛能看到他們伏案疾書的身影,聽到他們低聲討論學術的場景。這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朝聖,是對智慧的追尋,是對曆史的緬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