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家常、感情、文学、电影、时政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夏济安、夏志清夏氏兄弟
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大事件

  济安的国学根底好,见识广,志清转治中国文学后,常请教哥哥,1952年后二人讨论中国文学的时候居多。从这些信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识渊博,充满幻想的夏济安;而夏志清则是一位虚心学习谦恭的学者,与日后「狂妄自大」的「老顽童」判若两人。──王洞

  从1947年底至1965年初,夏志清先生与长兄夏济安先生之间鱼雁往返,说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内容相当丰富。精心保存下来的六百多封书信,成为透视那一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极为珍贵的文献。──季进

  在滞留海外的岁月里,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纸上以蝇头小字写下生活点滴,欲望心事,还有种种文学话题。这对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王德威

  夏志清(1920-2013)1961年凭《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专着,一举开下英语世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河。之后的《中国古典小说》更将视野扩及中国古典叙事。其兄长夏济安(1916-1965)的学问和洞见绝不亚于乃弟,1950年代曾在国立台湾大学任教,调教一批最优秀的学生如刘绍铭、白先勇、李欧梵等,也创办《文学杂志》,为日后台湾现代主义运动奠定基础。夏氏兄弟在学术界享有大名,生长在充满战乱的1930、40年代,日后迁徙海外。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即夏济安、夏志清兄弟于1947年至1965年之间往来六百多封书信的第二批,始自第122号信件,夏志清由耶鲁寄至台北的第一封信(1950年10月31日),至第280号信件夏济安结束印第安纳大学的课程,至伊利诺州访友,由芝加哥寄出的信(1955年6月9日)。

  在第二卷所收的信充满了不安。先是上海政策瞬即变动,兄弟二人担心父母收不到汇款,后来担心自己的前途。兄弟二人欣赏彼此的才学,互相交换意见。夏济安对夏志清这个弟弟的学养思辨,充满了信心。当他获知志清得到编写《中国手册》的工作时,写道:「接来信知job有着落,甚为欣慰。由你来研究中国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一记的大事,因为中国文学至今还没有碰到一个像你这样的头脑去研究它…凭你对西洋文学的研究,而且有如此的keen mind,将在中国文学里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中国文学将从此可以整理出一个头绪来了。我为中国文学的高兴更大于为你得job的高兴。」(见第147号信件)。志清果然不负济安的期望,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为研究中国文学展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王洞


  夏志清夫人,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育硕士,耶鲁大学语言学硕士。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初级研究员、康州大学讲师。婚后相夫教女,年逾半百,改学电脑,获哥伦比亚大学电脑学士,任职美林证券公司。现退休,定居纽约。

编注者简介

季进


  江苏如皋人,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钱钟书研究。主要着作有《钱钟书与现代西学》、《陈铨:异邦的借镜》、《阅读的镜像》、《另一种声音》、《彼此的视界》等,主编有「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丛书」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按语(节录)

  抗战胜利后国共之战,国民政府节节失利退守台湾,一时无法安插随政府迁台的官员与百姓,新近迁台的人,大部份无职业,没收入,靠积蓄度日,生活很清苦。济安幸由崔书琴先生引荐得台大教职,但外文系没有熟人,很感孤单,教学之余,致力于英文写作。济安英文的造诣果然得到系主任英千里,校长钱思亮的赏识。1955年二月台大派济安来美「取经」,由美国国务院资助在印第安纳大学进修一学期,学习写作。济安写了两篇小说:「传宗接代」(The Birth of Son)与「耶稣会教士的故事」(The Jesuit’s Tale)。后者得到《宗派杂志》编者兼名批评家赖富(Philip Rahv)的鑑赏登在该刊1955年秋季号,肯定了济安英文创作的成就。

  在印第安纳进修期间是济安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国务院的津贴较一般奖学金优厚,济安不需为生活担忧,安心学习,成绩斐然。他爽朗的个性,诙谐的谈吐,很得同学的欢迎,常被邀参加会议发表谈话,接受校刊的访问。虽然获悉他追求多年的女友别嫁,很受「震撼」(shocking),他失恋的悲伤因爱慕女同学Ruth而沖淡。济安被Ruth的美丽吸引,一直没有机会接近,在学期行将结束时,才鼓足了勇气端了饭盘与这位美女在饭厅里同桌吃饭,所以学期完了,他便去芝加哥转往附近的Elkhart 去看望Ruth。

  济安去台湾以前,在昆明,北京,上海,香港,虽然两手空空,但生活非常舒适,因为有父亲及父亲朋友的接济。到了台湾,接济中断,必须「自力更生」。台大薪水微薄,入不敷出,幸有宋奇帮忙,接手了香港美国新闻处的翻译工作,按件计酬。这些译文都收入《美国散文选》(香港今日世界社,1958)。济安的高足刘绍铭教授发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认为有重刊的价值,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重印济安的译文及作者原文,中英对照,书名《名家散文选读》,即将出版。济安在1950年代,长期在《学生英语文摘》(Student’s English Digest)选载当代名家小段英文,详加註释,嘉惠有志学习英语的学生。我读高中时即是这本杂志的读者,久闻夏济安的大名,很是仰慕。1959年济安的得意门生朱乃长教授集结了这些文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英文选评註》,至今销路不衰。简体版也早在1985年面世,2014年由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印发行。

  看过第一卷的读者,都知道济安单恋一位十三岁的小美女。这段恋情随着北平易手结束。济安逃到香港,在一家公司上班,住在豪华的旅馆里,却领不到薪水,只好给富家子弟补习英文,赚取生活费,在即将离港时爱上了女生秦佩瑾。这位秦小姐,多愁善感,喜爱文学,与济安以创作互勉。这与济安勤于写作,不无关系;这期间,济安发表了「苏麻子的膏药」,「火柴」,「火」等短篇小说。秦小姐与济安通信不断,但只愿维持师生关系。在台湾,使济安动心的是一位台大英语系三年级的女生,名董同琏。济安指导她写论文,接触频繁,日久生情。董小姐毕业后,与济安逐渐疏远,济安1955年离台来美时,已放弃对董的追求。济安给志清的信每每提起这两位小姐。请志清代购精美的卡片,或讨明星的照片。志清在百忙中,一定满足哥哥的嘱託。

  济安平日谈笑风生,但与心仪的女子单独相处时往往手足无措,尤其不知道怎样送女友礼物。六妹玉瑛告诉我大哥在上海时曾带她去看童芷苓,从苏州买了一双绣花鞋,想送童芷苓,拿不出手,竟将绣鞋带回。据名散文家吴鲁芹的太太说,济安在台北时,常去她家打麻将,有一次带了一个贵重的皮包来,说是这皮包是特意请宋奇在香港买来预备送董同琏的。到了董家,不敢送,怕小姐拒收。济安自尊心极强,对追求女人,缺乏手腕与信心,不敢送书籍食物之外的礼物,生怕女方觉察其求爱的意图。每次恋爱耗上三五年,都以失败告终,蹭蹬蹉跎,以致终身未娶。

  志清1950年,通过了博士口试,再没有准备考试,写paper(报告)的压力,开始想交女朋友。他追求心仪的女人,与济安相似,屡屡失败,直到1953秋在耶鲁的舞会上遇到新生卡洛(Carol Bulkley)。刚从曼荷莲学院(Mount Holyoke)毕业。志清追求不到的梅仪慈也是曼荷莲的毕业生,所以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卡洛温柔善良。她曾对我说志清是她认识的人中,最聪明的,她不顾父母反对,决定嫁给志清。志清却嫌卡洛貌不美,有所保留,但又觉得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像卡洛这样爱他,舍不得放弃成家的机会。于是他们在1964年六月五日结了婚,不久生下了儿子树仁( Geoffrey). 小家庭尚称美满。

  在第二卷所收的信充满了不安。先是上海政策瞬即变动,兄弟二人担心父母收不到汇款,后来担心自己的前途。1950年韩战爆发,美国为确保太平洋战线,派第七舰队保护台湾,才解除台湾人民对共军侵犯的恐惧。此前人人自危,国外有亲戚朋友的,都想离开台湾。济安也不例外,很想来美国,因曾生过肺病,担心通不过体检,不敢冒然申请来美。志清在获得英文系博士后,为找事犯愁,既不愿意回北大,在共党统治下生活,也不打算去台湾,只有留在美国谋职,赚取美金,才能接济上海的父母与妹妹。幸得耶鲁政治系饶大卫教授的赏识,为其编写《中国手册》(China:Area Manual),后又得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资助,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两者均非长久之计,往往为来年的工作忧虑。

  兄弟二人欣赏彼此的才学。互相交换意见。济安在台大开始教初级英文,后改教文学史,小说等高级课程,常请弟弟推荐美国最重要的作家,评论家及购买最新的书籍,所以二人常讨论西洋文学。济安的国学根底好,见识广,志清转治中国文学后,常请教哥哥,1952年后二人讨论中国文学的时候居多。从这些信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识渊博,充满幻想的夏济安;而夏志清则是一位虚心学习谦恭的学者,与日后「狂妄自大」的「老顽童」判若两人。

  济安对这个弟弟的学养思辨,充满了信心。当他获知志清得到编写《中国手册》的工作时,写道:「接来信知job有着落,甚为欣慰。由你来研究中国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一记的大事,因为中国文学至今还没有碰到一个像你这样的头脑去研究它……凭你对西洋文学的研究,而且有如此的keen mind,将在中国文学里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中国文学将从此可以整理出一个头绪来了。我为中国文学的高兴更大于为你得job的高兴」(见第147号信件)。志清果然不负济安的期望,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为研究中国文学展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兄弟二人对胡适,鲁迅,沈从文,老舍,茅盾,巴金,郭沫若都有微词。他们是边读边评,尚未看到这些作家的全部作品,难免有失偏颇。我认为 兄弟二人信里的褒贬,只能看做是他们互相切磋,学术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等看 完他们所有的信件,读者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及《中国古典小说》的形成,会有更深的理解。
 

图书试读

夏济安致夏志清(1950年10月23日)

志清弟:

离港前发出一简信,想已收到,久未接到来信,甚念。我于10/23搭「盛京」来台,10/25已安抵,请勿念。台大已上课,教来教去大一英文,很轻松。我来得晚,宿舍都已住满,暂时住在刘守宜兄(《三毛》发行人,香港所认识的朋友)家,定明天搬过去。先只好委屈一下,同别人合住一屋(同屋是数学系讲师范宁生a),过两三星期有空房子再说。我到台湾来,心情不很愉快,第一找不到像红楼463号那样一间房间;第二薪水很低(底薪是340元,相当不错),很受贫穷的威胁。我每月除了米煤油等少量配给外,只有260元台币收入,合美金廿六元,这里物价一般都比香港高,生活不会十分舒服;第三,同家里隔得很远,唿应不灵,朋友虽然有好几位在这里,但是心理上觉得这一次总是要「自立」了(在香港还是做人家的parasite),什么事都得要重[从]头做起。所以我近日不大想念秦小姐,她就是到了台湾来,我也没法招待她的。我只觉得生活压力太重,「自立」不易。名利心大盛,总想法要出头才可保持自己的安全也。这两天并不穷,一下子可以拿三四个月薪水,住在朋友家里,什么钱都不花,自行车已买,车钱可以省不少。所怕者是这样做人太没有意思了。台大转信的service很差,信还是寄临沂街较安,临沂街在东门,旧名「东门町」,不知你记得不记得?台湾的街名改得同以前大约差得很远,名胜地区还没有去玩过,本星期六将去「北投」。台北人比香港朴素得不知到哪里去了,假如手边有两个钱,在香港住住倒真舒服。不到台北不知香港之繁华:街道之拥挤,店铺里美丽的商品的充塞与便宜,男人和女人之漂亮。在台北人都变成灰色了,同北平差不多。你对台北女人印象很好,我的印象:街上女人,就不多,漂亮的简直没有。一般居住的环境很幽静,日本式的木屋倒很可爱的,可是我自己没有一幢房子,这点好处也享受不到。明天要搬进去住的宿舍,吵闹烦乱大约将胜过思豪酒店,可是哪里有思豪那种火腿蛋奶油面包的早餐,还有那些茶房和冷热水龙头的大浴缸?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