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感情、文学、电影、时政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夏济安、夏志清夏氏兄弟
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大事件
济安的国学根底好,见识广,志清转治中国文学后,常请教哥哥,1952年后二人讨论中国文学的时候居多。从这些信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识渊博,充满幻想的夏济安;而夏志清则是一位虚心学习谦恭的学者,与日后「狂妄自大」的「老顽童」判若两人。──王洞
从1947年底至1965年初,夏志清先生与长兄夏济安先生之间鱼雁往返,说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内容相当丰富。精心保存下来的六百多封书信,成为透视那一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极为珍贵的文献。──季进
在滞留海外的岁月里,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纸上以蝇头小字写下生活点滴,欲望心事,还有种种文学话题。这对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王德威
夏志清(1920-2013)1961年凭《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专着,一举开下英语世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河。之后的《中国古典小说》更将视野扩及中国古典叙事。其兄长夏济安(1916-1965)的学问和洞见绝不亚于乃弟,1950年代曾在国立台湾大学任教,调教一批最优秀的学生如刘绍铭、白先勇、李欧梵等,也创办《文学杂志》,为日后台湾现代主义运动奠定基础。夏氏兄弟在学术界享有大名,生长在充满战乱的1930、40年代,日后迁徙海外。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即夏济安、夏志清兄弟于1947年至1965年之间往来六百多封书信的第二批,始自第122号信件,夏志清由耶鲁寄至台北的第一封信(1950年10月31日),至第280号信件夏济安结束印第安纳大学的课程,至伊利诺州访友,由芝加哥寄出的信(1955年6月9日)。
在第二卷所收的信充满了不安。先是上海政策瞬即变动,兄弟二人担心父母收不到汇款,后来担心自己的前途。兄弟二人欣赏彼此的才学,互相交换意见。夏济安对夏志清这个弟弟的学养思辨,充满了信心。当他获知志清得到编写《中国手册》的工作时,写道:「接来信知job有着落,甚为欣慰。由你来研究中国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一记的大事,因为中国文学至今还没有碰到一个像你这样的头脑去研究它…凭你对西洋文学的研究,而且有如此的keen mind,将在中国文学里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中国文学将从此可以整理出一个头绪来了。我为中国文学的高兴更大于为你得job的高兴。」(见第147号信件)。志清果然不负济安的期望,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为研究中国文学展开了一个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