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聚心史:钱钟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修订一版)

槐聚心史:钱钟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修订一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钱钟书
  • 学术著作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自我研究
  • 微观世界
  • 修订版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思想史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钱钟书,号槐聚,被誉为「很可能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博学之人」
本书以优雅之笔析论钱钟书先生其人其学,全书浑然一体
是剖读一代学人内心世界与学术世界的成功之作

  钱钟书生前视本书作者为忘年交,颇多往还,因而作者在〈弁言〉与〈导论〉中交织了感性与理性,引发全书之先声。主文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六章论述「钱钟书的自我」,文中参考当代心理学理论,阐释钱氏之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忧患意识、自我剖析、以及内心的价值观。钱氏一生只做自己爱做之事,勤奋读书、作笔记,将荣辱皆置之度外,可堪为「不为物喜、不为物忧」的典范。

  外篇四章分论「钱氏学术境界」,或称之为「微世界」。钱氏幼承家学,了然自家学术源流,少年时代起即已接触到西学,精通英、法、德、义等外语,故能驰骋中西学林,横跨文、史、哲三大领域。他虽深受黑格尔唯心论的影响,但不迷信任何西方体系,也深知貌似严谨的体系鲜能持久。钱氏以新方法重新解读古籍、关心前人所忽略的人文议题,为学术园地开拓了新的视野。在其「微世界」里,「思想」的比重极高,尤其是抽象思维,故有「高着眼,远放步」的学问取向,以「思想」、「观念」与「感觉」作为文章之要旨。

  本书作者以史家笔法,使钱氏其人、其学相互结合;虽分为二篇,实相互唿应,浑然一体,绝无割裂之迹,评者有谓:「三十年来论述钱氏之专书,当不下百种,而此书老辣特出,当冠冕侪辈」,实为公允之论。

  ◎本书最早出版于2014年,今经删修校订后出版修订一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汪荣祖


  1940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61),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1971)。执教于美国维琴尼亚州立大学(1971-2003)、国立中正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2004-2005)、国立中央大学讲座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2008-2013);现任中央大学历史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谘询委员会召集人、纽约蓝彼得出版社(Peter Lang)中国近代史丛书主编。曾担任美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协会交换学者(1981-198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1988)。获有维琴尼亚州社会科学院杰出学者(1993)、维琴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2003-)等荣誉。

  主要着作有《史家陈寅恪传》(1976,1984,2005)、《史传通说》(1988)、《康章合论》(1988),Search for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1989),《走向世界的挫折》(1993),A Paradise Lost: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2001),《诗情史意》(2005),《史学九章》(2006)、《学人丛说》(2008),Beyond Confucian China(2010)以及《明清史丛说》(2013)等中英文专书18种。中英文学术论文80余篇,书评40余篇。A Paradise Lost一书于2001年获全美国研究图书馆联合会期刊Choice评选为年度最佳学术着作之一(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s)。
 

图书目录

总序 黄俊杰
《华人的人观与我观》书系序言 黄光国

书成自题
弁言
导论

内篇:钱钟书的自我
第一章 自我意识
第二章 社会群体与自我认同
第三章 钱杨三人「互依我」
第四章 剖解自我
第五章 忧患与补偿
第六章 自我价值观

外篇:钱钟书的微世界
前 言
第七章 哲学微世界
第八章 文学微世界
第九章 诗学微世界
第十章 史学微世界
后 语

结论

引用书目
钱译西文名词一览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弁言(摘录)
汪荣祖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于前清宣统二年庚戌十月二十日(西元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钖,1998年12月19日卒于北京,享寿八十八岁。钱氏出身江南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中国传统经典的薰陶,少年时又有机会入教会学校,打下良好的外文基础。年甫及冠,考进第一流的清华大学外文系就读,在校期间,从众名师游,更有博览群书的机会,使他在校期间不仅所写诗文峥嵘,而且已能发表具有批判与识别眼光的考据文字。 毕业之后,考取庚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入读于爱克斯特学院(Exeter College),获得学位后又留法进修一年。如此充实的学历,益之以深厚的禀赋以及后天的勤奋,使他成为罕见的奇才,在国际上被称为「很可能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博学之人」(arguably the most learned man of letter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其实,就兼通中西学问而言,他很可能是二十世纪最博学之人。在他的时代,单就国学来说,尚有不少非常博学之人,但绝无能像钱钟书那样兼通西学之深;单就西学来说,西方博学之士固然屈指难数,但难能兼通中学。钱钟书作为兼通中西学问的大家,谓之空前绝后并不为过。空前,因中国前乏西学,更少通解西学之人;绝后,来者固然必有聪敏绝顶之人,然时代剧变,家学已成绝响,教会学校不再,钱氏所具备的后天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在现代的社会背景与教育制度之下,可以预知像钱钟书这般学人,已随风而逝,不太可能再现了。

  研究钱钟书这位杰出的学人,自有其重要意义;事实上,书写者早已成群,若再平铺直叙其生平、整齐排比其所说,覆述其文而释之,或以讹传讹,或想当然耳,皆无必要,也难餍读者的期盼。如何深窥其内心世界,发见其人格特质;登其学术堂奥,欣赏其博学多能,固然不易,却值得尝试。适多年前,承邀参加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华人的人观与我观:跨学科及跨文化研究」优势重点拔尖计画。我原拟研究中国近代思想中文化多元论者的人观与我观,每年预计完成论文一篇,于过去三年间,曾先后研究章太炎、陈寅恪、钱钟书三人,并完成每人约二、三万字的论文。但一旦进入钱钟书的世界,欲罢不能,愈写愈长,很快将一篇论文的篇幅扩大到成为一本专书,也了平生一大心愿。

  我写这本书在我读书生涯中,既感挑战,又觉新鲜。所谓挑战,就是如何跨越学科。我于求学期间虽亦曾涉猎到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尤其是心解史学,但因囿于史学范畴,浅尝即止,未窥堂奥。然因参与杨国枢、黄光国等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计画,获得自修与学习的机会,涉猎了更多有关「自我」、「认同」、「心解」、「人格心里学」诸方面的书籍与论文,眼界为之大开,获致更多启发。不过我自知西方学理未必是真理,更不能套用,必须谨而慎之,诚如钱钟书所说,学理之效,如烛照幽,求其增添见识而已。

  我平生读史每恨仅能从不完备的文献中揣摩情势,遥想古人古事。今钱钟书已成古人,回首前尘,庆幸曾与钱先生音容相接,故不仅能读其书、知其人,亦曾亲闻其咳唾,聆听其言、得观其行。十余年之间,虽天涯相隔,仅有四次趋府侍谈的机会,然书信往还不辍,仍保存钱先生许多长函短简,笔墨亲切,温语奖饰,屡言吾侪交谊,心殊感之。钱先生在《谈艺录》新版引言中提到我,说是「远贻新刻,济吾所乏」。我于通讯时,偶而寄书与文给他,但他从不开想看的书单,我只有想当然耳。有一次,他来信说:「上周加拿大学人来赠Irving Howe, World of Our Fathers,述犹太人移殖美国事,颇饶趣味。先生博览,想早寓目。其导言中引Peter Gay, Freud, Jews, and Other Germans,不意今晨忽奉远赐此书,故人深情厚意,大似telepathy, E.S.P.,所谓心心相印者,非耶?」 真是巧极,后来我又寄他盖彼得着作多种,他尤喜读我最欣赏的盖着《史学风格》(Style in History)一书,并加援引。

  我最早读到的中书君诗是,「白行简〈三梦纪〉云有两相通梦者,因广其意:My dream thou brok’st not, but continued’st it Donne. The Dream. 梦乡分境隔山川,蝴蝶庄周各一天,安得五丁疏凿手,为余通梦两钩连」,为之倾倒,印象深刻。我与钱先生有通信往来后,曾于1980年5月17日驰函求教:「五丁之典似出水经注,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粪金,蜀王信以为真,令五丁拉回石牛,为秦军开了道。然则五丁应指力士,未审然否?」钱先生于5月29日覆书说:「五丁之典,诚如来谕,鄙意欲言物易钩通,而心难贯穿耳」,并以八行书写赠此诗,改「梦乡」为「睡乡」,改「蝴蝶庄周」为「蝶适槐安」,改「安得」为「那得」,《槐聚诗存》出版时又将「蝶适槐安」为「枕坼槐安」,将「疏凿手」改为「开道手」,改「通梦两钩连」为「凿梦两通连」,一再推敲,臻于完美。

  犹忆在中学时偶读神州国光版的《围城》与开明版的《谈艺录》,即心仪其人,但未曾梦想到有朝一日能够拜见其人,成忘年交。华盛顿与北京于1979年建交后,互派学者,钱钟书到访美国,轰动学界;他的新篇旧文,遂又成为畅销书。我先冒昧驰书致意,始结文字之缘。当时我亟思到中国大陆访问,寻于1981年得到美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会的资助,于同一年的夏天搭泛美航机,自华府经东京、上海,于夜间抵达北京,宿于宣武门的向阳宾馆,为我童年离开大陆后,首次归来,重睹神州河山,旧京宫阙,甚是兴奋。翌日为7月6日,一早即雇车前往三里河钱寓,登楼叩门,钱先生虽知我来,不意就此登门拜访,略感惊讶,随即笑迎,因按当时的规定,见面之前须经接待单位联系,经安排后才能会见。我不知有此规定,成了不速之客,幸未带来任何麻烦。初次见面时,钱先生已年越古稀,然望之如中年人,夫人杨绛女士亦在座。我坐在宽敞的客厅里,但见陈设简朴,墙壁上挂有一幅吴大澂写的篆体对联。至午时留用午膳,当时宾馆用餐极为不便,过时不候,我只好厚颜留下与两老一起用餐。钱、杨两先生并以新鲜的广州荔枝飨客,甜美难忘。

  谈次我呈阅《史家陈寅恪传》1976年香港波文初版本,请其评阅,因谈及陈氏及其学。钱先生说:陈先生学问之博实,无可质疑,然思想上是否通卓,方法上与记诵上是否有缺失,文笔是否洁雅,自有公论,不容曲笔。陈先生通外国语至多,而与外国文史哲鉅着,似未能通解,如在《柳如是别传》中说,牧斋以柳为「柏拉图理想」,即因未尽解柏氏之书故。别传颇有可商榷处,戏称传主乃「柳岂如是」,而非柳如是也。我问钱先生在清华读书时曾否与陈氏有过从,答称在校时未上其课,同事时亦未请益;在清华接触较多的师长为吴宓先生,又问是否认识萧公权先生,谓在清华读书时已知其名,然未曾谋面。钱先生言及两年前有海外访客来,一意欲套问大陆知识份子受难情状。他笑而不语,非有所顾忌,其心情可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尽之。后来读到杨绛在《从丙午到流亡》一书中写道「我问(默存)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为「衣带渐宽终不悔」做了更明确的脚注。

  钱先生于1989年之冬剧发喉炎,牵动哮喘宿疾,来信说:「幸医药及时,未致狼狈,然奄殢二月余,亦甚委顿」。1990年后,右拇指痉挛,「举毛笔如扛鼎,用铅笔写亦不能成字,甚矣吾衰」!此后钱先生病躯日衰,常住医署,未便造访,但从通讯中,可知他病得很辛苦。他于1994年2月23日来函有云:「去春住医院三月,卧手术台上六小时,割去左肾(乃Big C),内人陪住医院,辛劳万状,渠身本患血压、心脏,以此加剧。出院后又逢寓所修缮,椓椓丁丁,昼夜暄扰,如是者又四月余。现在愚夫妇皆皇皇以就医服药为常课,谢绝一切外务」。此1993年3月5日动的大手术风险很大,幸而顺利完成。 到1994年7月钱先生因肺炎住院,却又发现膀胱中有癌细胞,经由激光切除很成功,但导致仅存的一肾,功能衰竭,利用人工肾应急,一个多月后始解除危机,改用「透析」(haemodialysis)法,使肾功能有所恢复,在扶持下可走几步路。到10月底又因感冒而引发高烧,常在39.4度C,人因而变得极为虚弱,怕吃药呛着,改用鼻饲。因用药无效,只好用降温垫以物理降温;体温上升,就开降温垫,「现在已一百多天,但烧仍不退」。到1995年4月情况未变,主要是高烧使精神不济,钱瑗来信说,「如果能连续两三天不睡降温垫,则精神就好一些,也有兴趣听我们讲讲各种事情。最近几天又在发烧,精神就差一些」。又过了一个月,体温稍降,「情况还算稳定」,不过「仍十分虚弱」。到了这一年的八月,钱瑗告知:「我父亲的情况尚称稳定,只是每天仍需用冰毯物理降温」。又一个月后,钱钟书病情反覆,使家人「体会到什么是多灾多难」,钱瑗在信中说:「前不久,情况有所好转,有一个多星期没睡『冰毯』,听力也恢复了,说话也比以前『活泼』点,对时事、家事也有兴趣点了。但也开始有点『不乖』,如拒绝理发,两次把鼻饲管拔出来(也许是在睡梦中拔的,拔了一半,感到很不舒服,就干脆全拔了出来,放在枕边)。再把管子插进去时,有一次插得不合适,食物呛进了肺,引发高烧,不得不一天睡三次冰毯,今天总算好些了,不过人又很虚弱了」。 但没有多久钱瑗也病倒了,于1996年1月18日入住西山脚下的北京胸科医院,我与内人曾寄卡(get well card)祝她早日康复,并送她「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录像带让她在病中观赏解闷,她很高兴,对她的病仍表乐观,在信中说:「我住院快两个月了,自我感觉不错,下星期又要去检查(做CT等),看治疗是否有效果」。那知检查的结果是肺癌晚期, 自此再也没有接到她的来信。他们母女、父女情深,钱瑗得了重病瞒着母亲杨绛,杨绛知道后更不敢告诉卧床累年的钱先生,最后还是瞒不住,也免不了刻骨铭心的悲痛。钱瑗于1997年3月4日病殁,钱钟书于翌年12月19日逝世,只剩下杨绛孤零零一人年过期颐。

  杨先生于钱先生身后,整理编辑遗稿,不遗余力,大批读书笔记之出版,嘉惠学子,阙功至伟。杨先生十余年来勤于练字,文学之外,书法亦已自成家。钱先生生前所谓「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谁曰不然?

  本书分内外两篇,内篇写钱先生的生活世界,外篇写其学术世界。万物所寄身之地球为既已存在的世界,有其自然规律与景观;万物中唯有人类能解释此外在之世界,凡人对此外在世界的认识,莫不由人所建构,而由人所建构的世界则可分为微世界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由人在其文化群体中观察其周遭的形形色色以及体会个人的处境,凭其最基本的思考,以所创之语文,将之呈现出来。「微世界」有异于生活世界,是一抽象的形而上学之思考境界。「微世界」亦即是人所建构出来的富有系统的知识,包括宗教、哲学、文学、史学、科学等方面,需要精密的文字与专业的知识与思考才能建构。所以生活世界与微世界是两种不同的世界,人人都有生活世界,唯有专家或学者才拥有微世界。 钱钟书对其所处「生活世界」的认识如何?他对此认识的反应与诠释是什么?他又如何建构其学术微世界?从「行动者的自我」可观察「个人」的生活世界,而「能知者的自我」则有助于了解其人的学术「微世界」。

  钱先生是不世出的学人,除了要了解其生平、人格特质与处世心态之外,不能不深探其学,其学横跨文史哲三大领域,先生之学既广且深,我虽欲登堂奥,探细微,终感力不从心,唯能尽所知略陈其人其事,及其学术宫室之美,以与同好共享云尔。书后列出钱译西文名词,皆钱先生细心考究所得,足可备览。此稿既成,先生辞世已是第十六个年头,临风遥想,惆怅无已,欲献此书,墓门何处?先生若有灵,亦能识我心乎?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槐聚心史:钱钟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修订一版)”,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眼球。“槐聚”二字,便有种古朴而深沉的意蕴,仿佛凝聚了时光的精华;而“心史”,则直接将我们带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钱钟书先生的大名,自然无需多言,他的博学、他的才情、他的犀利,早已深入人心。但“自我及其微世界”这个副标题,则将探讨的焦点引向了更为细腻和私人的层面。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挖掘和呈现钱钟书先生的“自我”?是解析他笔下的那些智慧与幽默,还是探究他的人生哲学与价值取向?而“微世界”又是指什么?是他的书房、他的家庭、他的朋友圈,还是他精神世界的某个独特角落?“修订一版”更是让人看到了作者的精益求精,这说明他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可能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补充,为读者提供了更完善、更具深度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深入探索钱钟书先生精神世界的旅程,去理解他那独特的视角,去感受他那丰富的内心。

评分

“槐聚心史:钱钟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修订一版)”,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非同寻常的学术品味和人文关怀。钱钟书先生的博学与洞见早已是公认的,但“自我”与“微世界”的组合,却将目光聚焦于他更为私密、更为内在的精神领域。这让我联想到,本书很可能并非是简单的传记式叙述,而是试图通过作者独到的视角,去解构和重构一个鲜活的钱钟书。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探索钱钟书先生的“微世界”的?这个“微世界”是物质层面的,例如他的书斋,他的藏书,抑或是他与家人、朋友的交往点滴?还是精神层面的,比如他内心的挣扎、他的情感波动、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感悟?“修订一版”的字样,更是增添了一份期待,这说明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可能进行了更深入的文献考证,或是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力求呈现更精准、更深刻的洞见。这本书,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钱钟书先生,更是一次与伟大心灵的对话,一次对人类普遍精神境况的探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槐聚心史”这几个字,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透着一股浓厚的文人气息。钱钟书先生的名字,更是学界和读者心中的一座丰碑,他的博学多才,他的睿智幽默,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而“自我及其微世界”这个副标题,则精准地抓住了我想了解的重点——不仅仅是他的学术成就,更是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思想者,他的内心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他是如何看待自己,又是如何构建和感知他所处的那个“微世界”的。“修订一版”也说明了作者的严谨和深入,不断打磨,力求更好。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解读钱钟书先生的“自我”?是剖析他的创作心路历程?还是分析他的人生哲学?或者挖掘他鲜为人知的性格特质?而“微世界”又会指向什么?是他的家庭生活,他的学术圈,还是他精神世界的某种独有空间?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人性化的钱钟书,一个不仅仅是学者的钱钟书,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考、有情感的真实个体。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那沉静而富有质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槐聚心史”这四个字,仿佛是饱经岁月洗礼的古木上的铭文,古朴而又带着一丝神秘。而“钱钟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则直接点明了核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位伟大的学者,仅仅了解他的学术成就是不够的,更需要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思想脉络,去体味他的情感世界。钱钟书先生一生涉猎广泛,学贯中西,但他的“自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他笔下的那些犀利、幽默、辛辣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个性和哲学?“微世界”这个词更是让我心生好奇,是他的书房?他的家庭?还是他所营造的精神空间?我猜测,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梳理、分析与钱钟书先生相关的各种史料、文献,甚至是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去一点点拼凑出他内心世界的图景。读这本书,就像是得到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那扇尘封已久的门,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文化巨匠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思想的光芒,去理解他独特的生存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遐想,“槐聚心史”四个字就带着一股浓厚的书卷气和历史感,让人忍不住想探究一番。钱钟书先生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他的博学和才情早已是学界和大众心中的一座高峰。结合“自我及其微世界”这样的副标题,我立刻联想到的是,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梳理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更会深入到他内心深处,去挖掘他独特的思想世界、情感世界,甚至是他如何看待和构建自己所处的那个“微世界”。“修订一版”的字样则暗示了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补充,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意味着更丰富、更精准的内容。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钱钟书先生这样一位文化巨匠的“自我”?是剖析他的创作心路,还是解读他的生活态度?亦或是他与他人、与时代的微妙互动?“微世界”又是指什么?是他的家庭生活,他的书房,还是他精神世界的某种象征?我期待着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一个立体、鲜活、有血有肉的钱钟书,一个既拥有宏大知识体系,又保有独特个体精神的钱钟书。这本书,从书名开始,就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的探索欲,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作者的引领,进入钱钟书先生那深邃而迷人的“槐聚心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