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史

唐代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代文学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古代文学
  • 唐诗
  • 唐代
  • 文学研究
  • 文化史
  • 历史文学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代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时期,其时诗歌蔚为大国,开创黄金时代;文起八代之衰,肇启唐风宋采;词开宋词之源,尽呈婉妙之态;小说则有唐代传奇,已有自觉之势。本书以清晰明了之线索,简洁浅近之语言,尽呈唐代文学之精华,既有对历史背景、作家生平的生动介绍,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入剖析,更有对作品艺术及风格的准确体悟与传神描述。既吸收学界近年之成果,又融入作者研究之心得,虽仅三十万字之篇幅,而含唐代三百年文学发展之丰富内容,为大学本科及一般自学读者学习唐代文学之必备书。
《宋代诗歌流变与审美嬗变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诗歌在继承唐代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自身的风格蜕变与审美旨趣的重大转向。宋诗并非对唐诗的简单重复或延续,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与文人士大夫群体心态变化下,催生出的具有独特精神气质和艺术面貌的文学高峰。本书将围绕“流变”与“嬗变”两大核心概念,结合具体的诗人个体、流派群组以及创作观念的演进,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宋代诗歌研究体系。 第一部分:时代的底色——宋代文学生态的重构 宋代,尤其是北宋,是一个重文抑武、士人政治高度发达的时代。这种制度性的变革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士大夫阶层的自我定位与诗歌的“内向性” 宋代文官集团的壮大,使得“为文以干禄”的功利性色彩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道德自省和对个人生命体验的关注。诗歌不再仅仅是外交辞令、宴饮酬唱的工具,更成为士人安顿内心、实践“修身治国平天下”理想的私人空间。本书将考察这一时期,儒家理学思潮(如程朱理学)如何渗透到诗歌的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中,导致诗歌倾向于哲理化、议论化,追求“学问文章”的境界。 二、城市化进程与市民趣味的渗透 宋代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活日益精致化、世俗化。这种变化反映在诗歌中,体现为对日常细节、市井风物的关注增多。从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旷达,到黄庭坚诗中对日常生活器物(如“烹荼具”的描摹)的精细刻画,都显示出诗歌对“人情物理”的深入探究,打破了唐诗中相对高远的审美距离。 三、刻帖与宋人审美趣味的互动 宋人对书法的推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法帖成为士人必备的修养。这种对线条、结构、笔势的极致追求,深刻影响了诗歌的“体势”与“气韵”。本书将专门论述“诗中有书意”在宋诗中的体现,探讨如米芾、蔡襄等文人如何将书法的审美范畴(如“拙”、“险”、“瘦”)移植到对诗歌语言的判断中。 第二部分:风格的流变——从早期对唐诗的规摹到中期的大胆创新 宋诗的流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模仿、学习到自我确立的艰难过程。 一、初宋的“依傍”与“集大成” 北宋初期,诗人如杨亿、刘筠等,以“西昆体”为代表,在形式上力求典雅精工,大量化用晚唐五代诗句,追求辞藻的华美与对仗的工整。这是一种对唐代晚期宫廷诗风的继承与矫饰,虽然在艺术上略显雕琢,但为后世的技艺锤炼奠定了基础。本书将细致分析西昆体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尚法”书风的对应关系。 二、苏轼的“大江东去”:旷达与尚意之风的开创 苏轼是宋诗的转折点。他彻底摆脱了对唐代格律的机械模仿,倡导“以文为诗”,追求“点铁成金”的语言魔力。苏轼的诗歌以其哲理的深度、意境的开阔和情感的真挚,确立了宋诗“尚意”的基调。我们将重点研究苏轼如何将散文的叙事性、议论性融入诗歌,形成浑厚雄健、自由奔放的个人风格,并探讨其对黄庭坚等江西诗派的影响。 三、江西诗派的技法革命:“换骨夺胎”的理论与实践 以黄庭坚为核心的江西诗派,是宋诗技法层面最激进的革新者。他们继承苏轼的“尚意”,更将诗歌创作视为一种艰苦的“学力”和“工夫”。“换骨夺胎”、“点化旧句”的创作方法,要求诗人对前人诗句进行深层次的拆解、重组和改造,力求在形式上求“新”、求“险”。本书将详细梳理江西诗派对“句法”的精细化处理,分析其对后世诗歌批评理论(如“诗眼”)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审美的嬗变——“以学问为诗”与“尚拙”的艺术追求 宋代诗人对“诗”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审美趣味的转向。 一、理趣与学问的融入 宋诗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自然景物描写或个人情感抒发,而是将哲学思辨、历史典故、乃至自然科学的观察融入诗中。如欧阳修的平和冲淡,陆游的忧国忧民,都带有强烈的“学问文章”的色彩。诗歌的价值被提升到与经史子集同等的地位,要求其具备教化、论证、阐发义理的功能。 二、尚“拙”与“瘦硬”的晚期风格 到了南宋后期,诗风愈发趋向内敛与沉郁。陆游、杨万里(诚斋体)以及“江西后四大家”的创作,体现出对形式的极度节制和对意蕴的深度挖掘。特别是杨万里的“诚斋体”,主张平白如话,看似不加雕琢,实则蕴含着对语言本质的深刻理解,这与唐诗的“盛唐气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标志着宋代审美趣味从“雄浑”转向“精微”和“内敛”。 结论:唐宋诗歌的内在张力与互文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标,在于界定宋诗的独立品格,而非将其视为唐诗的附属品。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宋诗在对唐代题材和形式的继承中,注入了属于宋代士人的忧患意识、理学精神和精细的技艺追求,从而成功地建立起一套有别于盛唐的、以“内敛的思考”和“精密的构造”为核心的全新审美体系。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的类型,也深刻地反映了宋代文人精神的复杂面向。 本书特点: 1. 理论深度: 首次将宋代的书学、理学思潮与诗歌创作的风格流变进行系统化的交叉分析。 2. 实例丰富: 对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核心人物的代表作进行逐篇细致的技法拆解。 3. 视角新颖: 强调宋诗“尚意”与“尚拙”背后的时代心理动因,而非停留在形式的描述层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傅璇琮


  浙江宁波人。一九五五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工作。二十世纪九○年代,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同时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着有《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唐翰林学士传论》(盛中唐卷、晚唐卷)、《李德裕年谱》等,主编《全宋诗》、《续修四库全书》、《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代诗文名着提要》等。
 
卢盛江

  江西南康人。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曾为日本立命馆大学及早稻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韩国济州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魏晋六朝至唐代文学及古代文论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着作有四卷本《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二卷本《文镜秘府论研究》、《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正说三国》等,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发表论文八十多篇。

卢燕新

  陕西柞水人。二○○六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师从傅璇琮先生习唐代文学、古籍整理,二○○九年受聘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二○一一年博士论文《唐人编选诗文总集研究》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一五年八月至二○一六年八月,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目前兼任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孟浩然研究会副会长。在《人民日报》、《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出版专着《唐人编选诗文总集研究》等。

图书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初唐文学  
第一节 贞观诗坛   一
第二节 初唐四杰   一○
第三节 律诗体制的完成与「文章四友」及沈、宋   一七
第四节 陈子昂   三○
 
第二章 盛唐初期文学   三九
第一节 张说和张九龄   三九
第二节 吴中四士等诗人   四五

第三章 盛唐诗人(之一):孟浩然、王维等   五三
第一节 孟浩然   五三
第二节 王维   五九
第三节 盛唐其他山水田园诗人   六九
 
第四章 盛唐诗人(之二):高适、岑参和王昌龄等   七七
第一节 高适   七七
第二节 岑参   八六
第三节 王昌龄   九五
第四节 李颀及其他诗人   一○○
 
第五章 李 白   一○九
第一节 李白的生活思想与创作历程   一○九
第二节 李白诗的精神风貌   一一五
第三节 李白诗的浪漫色彩   一二八
第四节 李白诗艺术美的境界   一四二
 
第六章 杜 甫   一四九
第一节 杜甫的生活思想与创作历程   一四九
第二节 杜甫诗的现实精神   一五八
第三节 杜甫诗的写实艺术   一七○
第四节 杜甫诗艺术美的境界   一八一
 
第七章 中唐诗歌(之一):大历诗风   一九九
第一节 韦应物和刘长卿   一九九
第二节 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二○六
第三节 元结和顾况   二一九
 
第八章 中唐诗歌(之二):韩孟诗派与刘禹钖、柳宗元等诗人   二二七
第一节 韩愈   二二七
第二节 孟郊和贾岛   二三七
第三节 李贺   二四五
第四节 刘禹钖和柳宗元   二五二
 
第九章 中唐诗歌(之三):白居易、元稹及其他诗人   二五九
第一节 白居易   二五九
第二节 元稹   二七八
第三节 张籍、王建及李绅   二八五
 
第十章 中唐散文   二九五
第一节 韩柳之前的古文家   二九五
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   三○八
第三节 柳宗元的散文   三二二
第四节 中唐古文的影响   三三一
 
第十一章 晚唐文学   三三五
第一节 杜牧   三三五
第二节 李商隐   三四○
第三节 皮日休、陆龟蒙等诗人   三四六
第四节 温庭筠、韩偓等诗人   三五三
第五节 郑谷、韦庄、罗隐等诗人   三五七
 
第十二章 唐代传奇与俗讲变文   三六五
第一节 唐代传奇   三六五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三八一
 
第十三章 晚唐五代词   三八七
第一节 词的起源和民间词、文人词   三八七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三九二
第三节 李煜及南唐其他词人   三九八

附录
唐代文学简表   四○五

图书序言



  这本不算太大的书,从二○一○年至今,经历六年时间,凝聚了不少人的心力。
  
  首先是尊敬的傅璇琮先生。还在五年之前,台湾三民书局就与傅先生商量,写一部《唐代文学史》。傅先生以其崇高的学术声望和地位,在主持编纂《续修四库全书》等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之余,还关注这样一部小书。本书以简明浅白的语言,意图让台湾的大学本科生,及一般自学读者了解唐代文学的历史,这体现了三民书局的远见,也倾注了傅先生对青年读者的关心。
  
  傅先生毕竟年事已高,且正主持前述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不可能亲自写作,于是找到我和卢燕新先生。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提携。卢燕新先生是傅先生的开山弟子,得傅先生精心培养,卢燕新先生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这是大陆博士论文的最高奖。傅先生也是我的恩师,二十六年前,蒙傅先生主持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后来我做《文镜秘府论》,又蒙傅先生始终关心,大力提携。我们自然放下其他工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写作任务。傅先生作为顾问,虽未亲自命笔,但仍时时关心书的写作,直到近期,傅先生因病多次住院,在病榻上仍过问书的进展情况。
  
  台湾三民书局的先生们为此书花费了很大心力。着书之事初议,他们即精心设计书的纲要,并与我们反复商量。书的初稿完成,他们细致审读校对之外,还外请专家审稿。外请专家细致而在行。从文字语句的表述,到内容的安排,乃至观点的确立,所提意见极为深入,甚至核对了引文。从所提意见看出,这是一位很有学术水准的先生。外审是匿名的,无法知道这位先生的大名,但我佩服这位先生,感谢这位先生。我很有些感触。因为大陆出版这类着作,还未见过这样认真这样在行的外审。从三民书局的工作,从这位专家的审稿,我学到不少东西。按照外审专家的意见,我们对全书作了全面修订,有些作家所有材料重新读过,一些基本问题重新思考,个别章节重新编写。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书的品质。
  
  还要专门说到卢燕新先生。他师从傅先生,一直研究唐代文学,唐人选唐诗的研究成果尤为特出,这使他在本书的写作游刃有余。他在非常艰难的时间里完成了本书的修订。前面说到,傅璇琮先生因病多次住院,后又病躺在家。我和燕新都在天津,傅先生在北京。但安排傅先生住院,在医院和家里照顾傅先生,基本上都是燕新从天津跑到北京去做。那段时间,为看望傅先生,安排傅先生因病的一些事情,我也好几次跑北京,但燕新跑得最多,基本上每週都要跑北京,有时一週两次,甚至在北京住,一住就是一週甚至更长时间,后来也是每週至少跑两次北京。我们衷心希望最最敬爱的傅先生早日痊癒,为了傅先生,我们觉得付出再多也是自然的。我还可以,但燕新经数月奔波劳心,自己也坚持不住了,壮实如牛的燕新竟然也病倒住院,而且动了不算小的手术。医生再三叮嘱燕新,要他手术出院之后一定静养,至少静养一个月,不许做事。但他记挂着这部《唐代文学史》,虽病卧在家,仍坚持着把《唐代文学史》校改完成。从燕新身上,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弟子对恩师的深情,作为一个学者对学术的真情。
  
  书很快就要呈现给大家。我写初盛唐,燕新写中晚唐。我们尽可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大家真切地了解唐代文学。一些问题,融入了我们新的看法。本书的编写,吸收了学界不少成果,限于体例,不能一一注明。真切地希望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
 
二○一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卢盛江
 
导言(节录)
 
  一、初唐、盛唐文学发展概述

  唐代文学经历了从初唐、盛唐到中唐、晚唐的发展过程。

  初唐是唐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初唐承陈隋文风,从唐太宗君臣到上官仪,以及沈佺期、宋之问等人,都有不少作品写宫廷生活,文采绮丽。但是,他们已没有梁陈时期的轻佻和平庸。唐太宗君臣的诗有种帝国声威和雍容气度。他们的纪行送别诗也真切抒情,有健朗情调。永徽、龙朔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几位宫廷诗人,文采绮丽,用辞雕琢,对偶精巧,手法婉转多变,诗意生动多姿,形成了「上官体」。近体诗律体制也在这时完成。崔融、李峤、苏味道和杜审言等「文章四友」和沈佺期与宋之问的主要成就在完成律诗体制,在诗歌艺术的其他方面也各有特色。宫廷之外足以名家的诗人是王绩,王绩诗多写隐居田园生活。他的一些诗缺乏提炼,但他把田家生活写得闲适、朴厚,也写出宁静氛围中的画意和意境之美。

  给初唐诗风带来比较大变化的是四杰和陈子昂。四杰中卢照邻和骆宾王时有宫廷诗的痕迹,但总体创作倾向已变了。不论卢、骆,还是王勃和杨炯,五言诗大多已褪尽造作痕迹,写得情思真切,文辞自然。写关山羁旅,伤怀赠别,或边塞游侠,也时有山水写景,有怨愤不平,有慷慨豪情,有壮阔境界。卢照邻和骆宾王写得精彩的还有七言歌行,或铺陈都市繁华,或思索世事兴衰,体认人生哲理,或畅写一生行迹,都一气而下,写出奔涌宏大的气势。陈子昂的诗作则有浓烈的政治色彩,讽刺现实问题,抨击朝廷弊政,抒写失志愤慨,多有比兴寄託,幽独孤傲中有昂扬自信,时在人生和历史的思索中创苍凉宏深之境,表现出风骨之美。

  盛唐是唐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盛唐早期有「二张」和「吴中四士」等重要诗人。张说和张九龄为宰相诗人,均延纳众多文士,对盛唐文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二张诗均平和典雅,体现曾居相位的雍容气度和感情控制力。称为「吴中四士」的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四人,以及刘希夷、崔国辅、王湾等诗人,均有佳制,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以流丽婉转的音调写出纯美明净的境界,预示着盛唐将要到来的全新的审美创造。

  盛唐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群诗人。孟浩然有过功名事业追求,但更向往隐逸生活。王维有功名之心,但从一开始就不强烈,亦官亦隐,隐居而不避世。其他诗人,如储光羲、裴迪、祖咏、常建等,都隐居过。这群诗人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写归隐自然的田园隐逸生活,把景物风光和田园生活融为一体,善于用简练的笔墨写出纯净而浓烈的情景交融的氛围,写出无穷的韵味。他们追求宁静的境界、秀逸的美,同时有多方面的艺术追求。比如孟浩然和王维都写过壮阔的境界,孟浩然写洞庭湖、钱塘江潮,都写得很壮伟;王维写过少年游侠的豪情,写过边塞,还有一些写人间亲情的精美小诗。

  盛唐值得注意的,还有高适、岑参和王昌龄等诗人。高适诗常写落拓失意的不平。岑参常用特异之语,写各地奇峻山水。王昌龄的江南情歌,写得清新活泼,他的闺怨诗特别是宫怨诗,往往以深婉之笔写凄怨之情。李颀善写人富于特点的容貌风采。虽然这些诗作风貌不尽一致,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多曾至边塞,所作边塞诗都很着名。高适写蓟北边塞,诗风苍凉悲慨。岑参用亲身经历和感受,写西域奇异风光,风土人情,军戎生活和边塞战争,展现瑰丽雄奇的境界。王昌龄的边塞诗,写征人思妇的怨愁,也有英雄的气概,他善于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委婉流畅而清刚的文笔,创造意蕴深广的抒情境界。他把七绝艺术发挥到极致。

  李白是盛唐,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几入长安,有过政治抱负,但他毕竟不是政治人物。他一生的大量时间,在山水漫游,求仙学道也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李白诗总是写得心境开朗,清雄刚健,豪迈奔放,痛快淋漓,体现出一种高昂慷慨、明朗向上的精神风貌。他的诗,常常写主观想像的世界,写对现实的强烈主观感受,诗思完全任感情自由流走,加上想像奇特,夸张大胆,表现了强烈的浪漫色彩和艺术个性。他的诗风或豪壮开阔,或明秀清新,语言看似平淡,却是凝练纯净,浑然天成而又韵味无穷。

  杜甫是盛唐和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有过少年壮心,但后来一生困顿。长安十年,历尽辛酸。安史乱后,又颠沛流离,先后漂泊西南、江湘等地,这样的经历使他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多以时事为主题,写出民生疾苦,尤其是战乱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以及当时普遍的大众心态,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由盛转衰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现实精神。他不但观察入微,而且善用典型事件,画面摹写传神,在平实、客观的笔触中,揭露现实的本质,寄寓深沉的情思,由此可见其写实艺术的独到之处。杜甫的诗多表现沉雄勃郁之美,或有典雅清新之作,然不论风格如何,皆是他严谨构思、精心锤鍊的结晶。

图书试读

第二节 初唐四杰(节录)
 
高宗至武后初年,上官仪稍后,活跃着另一群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人称「初唐四杰」,简称「王、杨、卢、骆」。
 
一、王勃、杨炯
 
王勃(六五○—六七六),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孙,王绩侄孙。幼有神童之誉,曾为沛王府修撰,因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二十至二十二岁漫游蜀中。二十四岁任虢州参军,因匿杀官奴曹达,犯死罪,遇赦革职,父福畤受到牵连,左迁交趾令。王勃渡海省亲,溺水而死。
 
王勃宴游赠别的序,写得情致真切,文采飞扬。〈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其代表作。序开头即以宏大的气势写洪州「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形势,接着写滕王阁的壮丽和登临所见胜景,继写饯别引起的羁旅情怀,交织着感慨和劝慰。全文以骈文写成,绚丽典重而流畅自然,有奔放气势,尤其写登临胜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晓,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对仗工巧,色彩绚丽,而气象开阔,颇富诗意。
 
王勃存各体诗九十余首。其中吟咏风物之作,仍难免做作痕迹,宴游赋韵的几首诗自然也是如此,其他题材的作品,如〈寻道观〉、〈观内怀仙〉、〈对酒春园作〉,唯见文辞工巧,未见诗情流动,仍是宫廷诗人的写法。但他几篇七言古诗,如〈临高台〉写都城宫观的豪华宏丽,贵戚生活的纵情佚乐,用华美辞采写宫廷生活,而暗寓讽刺之意;〈滕王阁〉由眼前滕王阁胜景想到物换星移,人事难久,虽辞采华美而流丽自然,感慨深沉;〈採莲曲〉以乐府曲调写思妇悲苦,都体现了宫体诗风的变化。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读《唐代文学史》之前,我对唐代文学的认知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诗句和耳熟能详的名字上。这本书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那个伟大时代的文学图景。它不仅仅是关于“谁写了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写,怎么写,以及写出来产生了什么影响”。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位充满激情的评论家,对作品进行深刻的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文学创作背景的描绘,比如初唐的政治格局如何影响了诗歌的基调,盛唐的开放包容如何催生了诗歌的繁荣,晚唐的动荡不安如何让文学充满了伤感。书中对不同流派的介绍也很到位,从初唐的宫廷诗,到盛唐的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再到中晚唐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及传奇小说,我都觉得豁然开朗。作者在论述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轶闻,让原本可能严肃的文学史变得鲜活有趣。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唐代文学的生命力,以及它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这本《唐代文学史》,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灵动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并非一味地堆砌史实,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来展现唐代文学的面貌。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许多内容都触及到了我作为普通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例如,书中关于爱情诗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古人情感的细腻与真挚;关于人生哲理的诗句,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作者在分析一些作品时,总是能够从更宏观的文化角度去解读,比如将佛教、道教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娓娓道来,让我对唐代社会的精神风貌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一些被低估的作家和作品的挖掘,也让我感到十分惊喜,仿佛发现了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朴实,时而华丽,但都保持着一种真诚的探索精神,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引人深思,让我对唐代文学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唐代文学史》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最初是因为好奇而翻开它,但很快就被书中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的叙述方式十分巧妙,他并不是一个冰冷的记录者,而更像是一个充满热情的研究者,他用自己对唐代文学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学创作的“背后故事”的描写,比如诗人创作某首诗的灵感来源,或者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这些细节让那些伟大的作品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书中的内容涵盖了诗、文、词、赋、传奇等多种文学形式,让我对唐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全面的认识。作者在分析作品时,也常常会引用一些生动的例证,比如用一首诗来印证一种社会现象,或者用一段传奇故事来展现一种文化风俗。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文学的魅力,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读物。

评分

这本《唐代文学史》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就像一位温婉的导游,带领我漫步于盛唐的文学殿堂。从诗歌的璀璨,到散文的飘逸,再到传奇的跌宕起伏,无不让我心驰神往。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个时期文学发展的脉络、社会背景对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们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作品的解读,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作者的笔下仿佛重获新生,我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白居易的通俗易懂,他们的诗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书中还涉及了许多我之前鲜为人知的文学流派和作家,他们同样才华横溢,为唐代文学的辉煌添砖加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千年,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叙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文学史变得如此引人入胜,让一个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无穷的乐趣。

评分

我拿到这本《唐代文学史》时,内心是抱着一种严谨求知的态度。我一直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但对于唐代文学的整体把握还不够系统。这本书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以严谨的学术考证为基础,对唐代文学的源流、发展、演变,做了详尽的梳理。从诗歌的格律变化,到小说、戏曲的兴起,再到骈文、古文的演进,每一个章节都论述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作者在引用史料和学术观点时,都非常审慎,并辅以详细的注释,这对于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分析,例如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的兴衰,以及安史之乱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作家作品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例如,对杜甫“三吏三别”的解读,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底层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但并不晦涩,对于真正想要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读者来说,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权威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