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辩风景:当代散文论Ⅰ

雄辩风景:当代散文论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散文
  • 当代文学
  • 文学评论
  • 文化研究
  • 随笔
  • 非虚构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理论
  • 杂文
  • 思想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钟怡雯深入当代汉语散文研究领域的学术论着

  从梁实秋的散文谱系与时代意义、林语堂的历史定位、余光中的散文实验、余秋雨对历史文本的影像化、莫言的暴露与雄辩、董桥在帝国余辉里的拾荒、杨牧的无尽搜寻、三毛的分裂叙事主体、简媜对美的追寻,民间的集体饥饿记忆、旅行中的书写,到美食在散文的出没方式。

  钟怡雯在《雄辩风景:当代散文论Ⅰ》一书里,论述范围涵盖了九位重量级散文大家,以及三个影响深远的散文创作浪潮,由此建构出当代散文在美学和议题上的变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钟怡雯(1969-)


  现任元智大学中语系教授。着有:散文集《河宴》、《垂钓睡眠》、《听说》、《我和我豢养的宇宙》、《飘浮书房》、《野半岛》、《阳光如此明媚》、《麻雀树》,论文集《莫言小说:「历史」的重构》、《亚洲华文散文的中国图象》、《无尽的追寻:当代散文的诠释与批评》、《灵魂的经纬度:马华散文的雨林和心灵图象》、《内敛的抒情:华文文学论评》、《马华文学史与浪漫传统》、《经典的误读与定位》。

图书目录

[卷一]
论梁实秋的散文谱系与时代意义
一捆矛盾──论林语堂的(拒绝)历史定位
历史文本的影像化──余秋雨散文的叙事策略
从莫言《会唱歌的墙》论散文的暴露与雄辩
帝国余晖里的拾荒者──论董桥散文
民间的集体记忆──论当代大陆散文的饥饿主题
 
[卷二]
诗的炼丹术──余光中的散文实验及其文学史意义
无尽的搜寻──论杨牧《搜索者》
分裂的叙事主体──论三毛与「三毛」
摆盪于孤独与幻灭之间──论简媜散文对美的无尽追寻
旅行中的书写──一个次文类的成立
记忆的舌头──美食在台湾散文的出没方式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论梁实秋的散文谱系与时代意义
 
梁实秋以《雅舍小品》奠定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论者常以「幽默」、「沖淡」、「机智」,或「书写人性的哲理散文」、「中国式的essay」等概括其风格。因此《雅舍小品》被典律化的过程中,常被归入周作人散文一脉。梁实秋主张「文章要深,要远,就是不要长」,文字需文白夹杂,以文言文丰富白话文,避免西化/欧化,作家应该观察人生的全貌等等。这些贯彻梁氏散文的特色,主要来自白璧德的主张──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像,艺术是想像的,同时也要合乎礼节,要求散文「文以载道」,甚至可以「理过于辞」,而《雅舍小品》和散文则是落实这些文学理念最好的实践场域。
 
「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学传统,正是台湾一九五○、六○年代的文学氛围。国家机器主宰下的反共抗俄文学,提倡扫除「赤色的毒、黄色的害、黑色的罪」,反对浪漫与颓废,跟白壁德「具有伦理的灵魂的艺术」、「伦理的想像」、「在情感的激湍、风暴、漩涡里,要保持一种节制,使情感得以平静」等理念甚为相契。本是浪漫主义信徒的梁实秋,一九二四年进入哈佛大学后,师事白壁德,自此成为白氏思想的拥护与实践者,文学创作亦深受影响。白氏推祟儒家思想,梁氏与鲁迅的论战,表面看来虽是不同文艺观与意识形态的交锋,却与梁氏的师承,也即其文学思想来源的白壁德最有关系。
 
梁实秋的文学观与张道藩在一九五三年所发布的〈三民主义文艺政策〉十分相似。本来文学被经典化的过程,自有其复杂的内因外缘,《雅舍小品》的典律化,与其艺术成就固然有关,亦无法置外于时代环境。也就是说,《雅舍小品》虽不必是反共抗俄文艺政策指导下的作品,二者的精神却是相通的。梁氏的散文艺术,论述已有不少,至于梁氏的思想来源,前辈学者也有所阐述。本文试图从多重角度考掘梁氏散文(包括小品)的谱系,并就梁氏散文的风格再作讨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次智识上的探险,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以一种极其理性却又不失诗意的笔触,将那些看似抽象的议题,一一剖析得淋漓尽致。他构建的并非一个固定的框架,而更像是一个不断延伸的网络,邀请读者主动参与到这场知识的构建之中。我惊叹于他对不同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历史的沉淀到当代的思潮,从艺术的审美到哲学的追问,他都能信手拈来,并将其巧妙地编织进自己的思考脉络中。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启发,不断地被挑战,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在他的梳理下变得清晰起来;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现象,在他犀利的剖析下,露出了其背后复杂而深刻的逻辑。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学习,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迫使我去质疑,去思考,去建立自己的判断。书中的一些论述,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但当你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下去,便会豁然开朗,感受到逻辑的力量和思想的魅力。它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的重温,都能挖掘出新的价值,都能在已有的理解上,攀升到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感受,如同走进了一座由文字构筑的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策展人,他精心挑选了那些能够引发思考、触动心灵的“展品”,并将它们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能够感受到他对过往历史的深刻理解,对不同文化现象的敏锐洞察,以及他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当下语境的能力。这些“展品”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妙的叙事空间。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得以窥见人类文明的演进,感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情感与思考。他笔下的那些历史事件,那些艺术作品,那些社会变迁,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深入、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它们。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联系”的强调,他总能发现那些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隐藏的关联,从而揭示出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本书不只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关于文明、关于历史、关于人性的深度学习。

评分

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场关于“看见”的练习。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观察和描绘那些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美好与哀愁。他的文字,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那些被喧嚣淹没的真实情感。我被他对于平凡事物的独特视角所打动,他能够从一滴露珠中看到宇宙的浩瀚,从一片落叶中感受到生命的轮回。这种“看见”的能力,并非天生,而是一种通过长期观察和深刻思考而获得的智慧。他笔下的世界,充满着诗意和哲学意味,即使是最普通的场景,在他描绘下也变得意味深长。阅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尝试去关注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提问的书。它鼓励你去感受,去体验,去用自己的方式去“看见”这个世界。读完之后,我感到内心更加宁静,也更加渴望去拥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我知道,在那看似平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

评分

这本散文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与一位极其深刻、且有着敏锐洞察力又不失温暖的朋友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对谈。他谈论的并非宏大叙事,也非鸡毛蒜皮,而是游走在两者之间的微妙地带,将那些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用最朴实却又最动人的语言呈现出来。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故作高深的哲学理论,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考却如涓涓细流,缓缓渗透人心。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因为他提出的某个观点,某个关于情感的细致描绘,会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会勾起我尘封已久的某些回忆。他仿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然后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将它们具象化,让我们得以审视和理解。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就像他读懂了你,也让你更读懂了自己。书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尤为触动我。他没有给予简单的答案,而是展现了关系的复杂性、无奈与美好并存的面向,这种真实感让人倍感慰藉。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虽然生活依旧充满挑战,但你似乎拥有了更多的力量去面对,去感受,去爱。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旅人,在人生的山峦叠嶂中,用文字刻画下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印记。翻开它,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辽阔的风景之中,不是那种一览无余、毫无遮掩的平原,而是充满层次、细节和意外转折的山地。作者并非急于将眼前的景色一股脑儿倒给你,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去探索,去发现隐藏在绿叶缝隙中的微光,去倾听风吹过树叶发出的低语。那些看似寻常的片段,被他一一打磨,折射出生活的独特光芒。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瞬间,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的尘埃,或是街角小店里弥漫的咖啡香气,在他笔下都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写景,更是通过景,触碰到人内心的某种共鸣。读着读着,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似乎也被这书中的风景唤醒了。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一目了然、轻松读懂的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用一种细嚼慢咽的方式去品味,去感受,去领悟。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仿佛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攀登一座新的高峰,风景总是在不断变化,总有未知的惊喜在前方等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