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尝试文

论尝试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引领思辨「现代散文,抒情传统,中文现代主义」等议题的独特论着。

  诗力与文心——这是《论尝试文》为我们提供的课题。从马来西亚渡海来台三十年,黄锦树不断尝试重理文学疆界,在在引人深思。我们可以质疑他的论点,但不能忽视他的大哉问。他是蛰居埔里的摩罗。殊不知在春和景明的表象下,造山运动从未止歇。这,正是黄锦树的贡献。─王德威(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本书为黄锦树在现代文学领域多年思考的阶段性成果。

  共收长篇论文十四篇,及书评、书序之类的文学随笔十八篇;议题主要环绕现代散文、抒情传统、中文现代主义文学等议题。

  关于中文现代主义,从对台湾现代主义世代的综观、从七等生雷骧到内向世代的延续与转折、郭松棻的域外写作的神祕沉默、舞鹤最乱迷的《乱迷》;朱天文故事瓦解的《巫言》、李永平迟到的《大河尽头》、骆以军的伤害美学和他的最初的房间;以及解严世代最被看好的童伟格的《西北雨》,那静止的、被耗尽的剩余的时间……作者不是从既定的时兴学术视野(如后殖民、后现代之类的框架)来处理台湾的文学生产,而是尝试从一个更大的学术背景来讨论相关个案,而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学研究景观。

  书中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探讨自五四以来最欠缺深入问题化的散文。作者尝试借着形式主义文学系统的视角,重探白话文革命的理论意义;理论性的重探新文学革命开端对文的尝试;诗/散文/小说之共存与分界;探索抒情散文的主体预设,进而探问抒情传统建构中的主体预设,甚至延伸向作者问题,散文的戏剧化问题;个案方面,聚焦于最有争议的散文作者胡兰成的自我戏剧化之极致的自我神话化,也借由雷骧个案探讨散文写作随作者之意图而流变于文类之间,它的安分与不安分。

  全书完整收录黄锦树对现代华文文学的独到观察与研究,是思考现代华文文学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锦树


  黄锦树,马来西亚华裔,1967年生。1986年来台求学,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清华大学中国文学博士。1996年迄今任教于埔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曾获多种文学奖。着有小说集《梦与猪与黎明》、《乌暗暝》、《刻背》、《土与火》、《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犹见扶余》、《鱼》、《雨》;散文集《焚烧》、《火笑了》;论文集《马华文学与中国性》、《谎言或真理的技艺》、《文与魂与体》、《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等,并与友人合编《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散文类》等。

  相关着作
  《火笑了》
  《散文类--新时代「力与美」最佳散文课读本》
  《刻背(全新修订版)》
  《犹见扶余》

图书目录

埔里的摩罗:诗力与文心/王德威

引言
文与也
抒情传统与现代性:传统之发明,或创造性的转化
论尝试文:论现代文学系统中之现代散文
面具的奥祕:现代抒情散文的主体问题
抒情的灰烬:论沈从文后期的写作
天钿女命的猥亵之舞:论胡兰成的神话学
论台湾文学现代主义世代:战后世代,转向,本土现代主义的起源
窗、框及他方:论郭松棻的域外写作
自己的路径--《乱迷》与《巫言》
石头与女鬼:论《大河尽头》中的死亡与象征交换
异质风景:论雷骧的「散文」写作
内在的风景:从现代主义到内向世代
神的尸骸:论骆以军的伤害美学
剩余的时间:论童伟格的抒情写作

【别卷】
抒情传统的主体问题
作为离散论述的抒情传统
力的散文,美的散文--散文的世界
见证与哀悼的工作──读杨绛散文
輓歌与魔幻空间
文心凋零?──抒情散文的伦理界限
散文的爪牙?
散文与市场自由主义
文学奖与毒药
文有别趣──读黄翰荻《人雉》
另有隐禽?──脸书时代台式抒情诗人的摩罗诗学
肚脐的祕密──略谈文学批评的态度、方法与伦理
藤壸与盟誓──朱天心《三十三年梦》
最初的房间──读骆以军《女儿》
那么大的如果,那么小的格局──读陈冠中《建丰二年》
小说课,人生课──读赖香吟《文青之死》
小说课与散文课──小说深处的散文界面
地方特性与南洋色彩


引用书目
论文原发表处
 

图书序言

论台湾文学现代主义世代
—战后世代,转向本土现代主义的起源


就当代台湾(中文)文学史而言,有一个非常整齐的世代,崭露头角于六○年代,有的早在六、七○年代即写出个人的代表作。大部分尚在世,而作品已成台湾文学经典,而且影响、甚至主导当代台湾文坛数十年,影响了好几个世代。甚至可以说奠定了当代台湾中文文学的基础。那或许可以命名为台湾文学的现代主义世代 。二○○五年七月逝世于美国的旅美台湾中文小说家郭松棻(一九三八—二○○五)即是该世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一般而言,假定一个作家二十来岁出道,至少应该有三、四十年的写作生命;换言之,他将和三、四个不同的世代同时代(假定十至十五年为一个世代 ),因而必须经历复杂的世变,自身也可能有激烈的变化。另一方面,年岁的重叠与衔接,也让世代问题显得非常复杂──分裂与分散。

这是个怎么样的议题?这世代包括了哪些人?哪样的小众分歧?在文学上共享了什么?又共同创造了怎样的文化遗产?建立了怎样的文学传统?本文拟就相关议题做一番初步的讨论。

乡土文学论战后,对五、六○年代台湾现代主义的一种典型的负面批评是认为,它是移植的、美援文化的产物,台湾其时并没有相应的「基础」 ;由于戒严体制下的政治高压,使得知识分子不敢面对现实,或流于「苍白的、不知所云的、『超』现实的梦魇」,或流于对社会的厌恶与疏离 ,换言之,偏离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偏离了现实。不论是左翼的中华民族主义者,还是右翼的本土论者,意识形态的诊断都类似 ,也都接受切断说──战后台湾现代主义兴起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切断──差别只在于假定的现实的意识形态背景不同(是本土的现实,还是冷战结构里分裂的国土的现实)。但这种政治批评对台湾现代主义公平吗?是否恰恰窄化了现代主义?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