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杨逵专辑」卷头语
杨逵的生平和经历 杨逵(1906-1985)是日治时期最早获得日本文坛肯定的台湾小说家,自称 「人道的社会主义者」,透过文学作品追求实践理想而投入农民劳工运动、社会政治运动,以及文化运动的实用主义文学家。生于台南新化,本名「杨贵」,中学时日人戏称他为唐玄宗宠妃「杨贵妃」,颇为不悦。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时,台湾新闻学之父赖和建议「杨逵」作为笔名,令人联想到《水浒传》中侠义人物李逵,隐含他一生为弱势者仗义勇为的理念。他的作品大多以笔名杨逵发表。
杨逵出生于工人家庭,家境清寒。1915年(10岁)在他就读公学校期间,发生噍吧哖事件(又称西来庵抗日事件),这是台湾汉人最大规模武装暴动,总督府派军警入山围捕。他目睹日本兵拖着炮车经过家门,耳闻台湾人被当「土匪」,惨遭屠杀。曾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台湾匪志》,书中把抗日武装行动分子当成土匪,在心里产生很大的震动,这对杨逵后来一生反抗殖民统治的思想有深远的影响。他走上文学之路,即想以小说的形式,纠正被编造的「历史」。
1922年新化公学校(现新化国小)毕业后,考入台南州立第二中学(现台南一中)。在公学校六年级时,遇到一位级任老师沼川定雄,引导他阅读许多文学书籍。中学三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读课外读物,来源多是市立图书馆,也买旧书来看。课外读物以文学和思想性为主。文学作品以俄、法作家的名着为多,也许是这两个国家的作品中,含有较多抗争性的东西吧。思想性作品中,大多是社会主义的书籍,他对无政府主义者,大杉荣的印象较深,也深受这位大正时期劳动者文学和昭和时期普罗文学先驱的影响。
1923年,日本共产党是在大日本帝国政府宣布非法的情况下成立。杨逵旅居东京期间(1925-1927),适值日本共产党成立不久,劳工运动、农民运动因此蓬勃发展,为杨逵走上社会主义路线播下了思想的种子。由于受到左翼思潮的影响,他积极参加劳工运动、政冶运动。1924年(19岁),因抗拒童养媳的旧习婚姻,辍学东渡日本内地,另一方面也是因课外读物引起的求知欲,促成他想远赴日本求学的决心。这是他的一生最关键性的决定。翌年考入日本大学专门部文学艺术科夜间部就读。日间当送报伕、泥水工以及其他杂工,赚取生活费及学费,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这段生活经验,成为他的成名作〈送报伕〉的题材。
1927年3月,杨逵加入了台湾留学日本的政治组织台湾青年会新设立的「社会科学研究部」,同年因声援朝鲜人反日的演说会,第一次被捕。9 月,响应台湾农民组合,回台参加社会运动,当选为中央委员和常务委员,认识一生伴侣叶陶。同时参加台湾文化协会所举办的巡回民众演讲会。10月,加入台湾文化协会为会员,因起草台湾农民组合第一次全岛大会宣言,第二次被捕。此后活跃于台湾的社会运动,出入牢狱前后十次,共计坐牢四十五天。参与社会运动十次被捕的经验,成为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和思想骨干。
1928年,被选入台湾农民组合特别活动队,身兼政治、组织、教育三部长,实际负责农民运动。当选为台湾文化协会中央委员。
1929年(24岁),2月11日,杨逵与叶陶共同列席台湾总工会会员大会,发表演讲。原本打算与叶陶返回新化结婚,翌日两人被捕。此次大规模检举,称为「212 事件」,全岛被捕四万人以上。杨逵后来戏称,他与叶陶人被锁链拷在一起,这是一场的官费新婚蜜月。出狱后一个月在新化举行婚礼。同年,杨逵在彰化遇见赖和,就在赖和的鼓励之下,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1932年(27岁),小说〈送报伕〉经赖和推荐,刊载于《台湾新民报》,只刊出前半部,后半部被查禁。翌年,小说全文(日文原名〈新闻配达夫〉)入选东京普罗作家所支持的社会写实主义刊物《文学评论》第二奖(第一名从缺),是台湾籍作家首次进军日本中央文坛,确立其小说家的地位。
1934年11月,台湾文艺联盟成立,加入「台湾文艺联盟」阵营,担任机关志《台湾文艺》日文编辑委员。翌年11月,与《台湾文艺》另一主编张星建意见不合,引发派系争论。杨逵自行成立台湾新文学社,发表创立宣言,发行《台湾新文学》杂志。创刊号于12月出版,中文由赖和主编,日文部分则由杨逵负责。从1935年年底创刊,到1937年6月日本当局下令废止汉文杂志,因而被迫停刊,维持了一年半多,共发行了15期以及《台湾新文学报》两期。战前三○年代台湾新文学的活动于焉告终。
1935年,6月,由胡风翻译的〈送报伕〉,最早刊载于上海《世界知识》第2卷第6号。翌年,收录于《山灵—朝鲜台湾短篇集》,以及世界知识库编《弱小民族小说选》,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广受大陆读者欢迎。
1936年(30 岁)日文小说〈田园小景—摘自素描簿〉(〈田园小景—スケッチ.ブックより〉)刊载于《台湾新文学》第1 卷第5 期,但后半部遭禁。
1937年,皇民化政策开始积极展开,日本进入战时体制,思想控制趋严。将前一年发表于《台湾新文学》〈田园小景—摘自素描簿〉(扩充为〈模范村〉交给改造社《文艺》编辑部,被退稿。6月赴东京,随即七七事变爆发,在东京本乡旅邸被捕。保释出狱后,9月返台,面临贫病交迫。因欠米店二十圆而被告到法院,幸赖酷爱文艺、也是杨逵作品的崇拜者日本警官入田春彦济助,偿清债款,租地开辟「首阳农场」(以首阳山故事命名)。翌年田春因被指控思想左倾,遭驱逐离台,仰药自杀。
1943年4月,台湾文学奉公会成立,成为会员。11月,参加台湾文学奉公会召开的「台湾决战文学会议」,〈泥偶〉收录于大木书房出版的《台湾小说集I》。1944年小说集《萌芽》印刷中被查扣。8月,受日本总督府情报课之聘,视察石底煤矿,撰写〈增产之背后—老丑角的故事〉,发表于台湾文学奉公会发行的《台湾文艺》第1卷第4号。
1945年1月,小说〈增产之背后—老丑角的故事〉收录于台湾总督府情报课编《决战台湾小说集(坤卷)》,有台湾出版文化株式会社出版。8 月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原计画用闽南语演出「怒吼吧,中国!」因此而停演。)9月,首阳农场改称一阳农场(取义「一阳来复」),发行《一阳週报》,创刊号介绍孙文思想和三民主义,并转载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的白话文学作品。
战后初期,杨逵积极介绍中国三○年代作家的作品,同时把自己的作品译成中文,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成为台湾作家与中国来台文人,共同重建战后台湾新文学的灵魂人物。然而,长期社会运动家的身分和左翼作家的色彩,使他无法避免战后的白色政治风暴。1947年,二二八事件发生,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当天下午宣布台北地区临时戒严,并实施宵禁。4月,因参与暴动与叶陶双双被捕,判死刑,枪决前一天幸因「非军人改由司法审判」的命令,捡回一命,8月获释出狱。
1949年1月,上海《大公报》报导杨逵起草「和平宣言」,登载于上海大公报,标题为「台湾人关心大局盼不受战乱波及:台中部文化界联谊会宣言」,触怒台湾省主席陈诚,4月6日被捕。翌年,受军法审判,以「为匪宣传」罪名,处十二年有期徒刑。1951年(46岁),送至绿岛监狱服刑。对于此事,杨逵说:「我领过世上最高的稿费,我只写了一篇数百字的文章,就可吃十余年免费的饭。」 在绿岛监狱十年,写作不辍,《绿岛家书》便在此时期完成。
1961年(56岁),4月6日刑期届满,返回台湾本岛。翌年,在台中市郊东海大学附近贷款购买一块荒地,经营东海花园,于此隐居。1970 年8 月,妻叶陶去逝。1976年(71岁),1月,绿岛时期作品,「春光关不住」改题为〈压不扁的玫瑰花〉,收录于国中国文教科书,为日据时代台湾作家的作品首次编入国文教科书。
1982年8月,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之邀赴美。11月返台途中重游日本,日本各界陆续为他举办座谈会。1985年(80岁)3月12日晨5时40分辞世。3月29日安葬于东海花园叶陶墓旁。
1999年筹备成立杨逵文学纪念馆,2005年于台南新化完成,对外开放。
杨逵的主要作品 作为台湾作家,杨逵的主要作品是小说,此外有剧作、散文、诗、评论和翻译。他早期的创作品都是以日文写成的,战后才翻译成中文,有的甚至经过他亲自修订或改写。
他的主要着作有:
中篇小说《新闻配达夫》,本文首发于1932年《台湾新民报》,连载中遭禁,未能刊毕。1936年胡风以中文译为《送报伕》,单行本有二, 出版者分别为:台北台湾评论社(1947年7月),以及台北东华书局(1947年10月)。
《三国志物语》四卷,1943年,台北:盛兴书店。此为章回小说,以日文改写《三国演义》。《鵞鸟の嫁入》,日文短篇小说集,1946年3月,台北三省堂出版,包括四篇小说:〈鵞鸟の嫁入〉、〈薯作り〉、〈归农の日〉和〈无医村〉。1975 年以后五家出版社的中文版本,收录〈鹅妈妈出嫁〉、〈种地瓜〉、〈无医村〉、〈萌芽〉、〈送报伕〉、〈春光关不住〉等六篇小说。有的版本新增〈模范村〉、〈泥娃娃〉和〈才八十五岁的女人〉等共收录七篇到九篇。
《杨逵集》1991年2月,台北:前卫出版社,共收录短篇小说十四篇。
散文有:《压不扁的玫瑰》,1985 年3 月,台北:前卫出版社,收录三十四篇文章,分五辑,包括〈首阳园杂记〉、〈杨逵回忆录〉等。
话剧剧本有:《睁眼的瞎子》(1990)和《乐天派》(1990),写于1954-1956年。
《绿岛家书—沉埋二十年的杨逵心事》,1987年3月,台中晨星出版社。作者1957-1960年系狱绿岛期间的家书,部分作者逝世后出土。
合集有《羊头集》,出版于1976年10月,台北辉煌出版社。本书集结作者的散文杂笔、家书与剧本改写等二十五篇文章。此外有数种《杨逵作品选集》等。
《杨逵全集》,彭小妍主编,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1998-2001年出版,共14册,分八卷:戏剧卷二册,翻译卷一册,小说卷五册,诗文,谣谚卷一册,书信卷一册,未定稿卷一册与资料卷一册。
杨逵的小说特色和文学思想 一如上述,作为小说家杨逵的作品数量不多,尤其是短篇小说,收集在《杨逵集》中的作品只有十四篇。全集中的小说卷,其实包括同一篇小说各种不同的版本。他的成名作〈新闻配达夫〉,发表在1932年5月,获得日本中央文坛的肯定,奠定他作为小说家的地位。这篇故事叙述台湾学生「杨君」在东京当送报伕,遭受雇主剥削与欺骗的过程,深刻描写现实人生黑暗面,最终是被剥削的送报伕联合起来,团结对抗老板,终于逼使资本家妥协让步。这篇小说凸显劳动人民与资本家之间尖锐的阶级对立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和普罗思想。显然作者是站在阶级斗争的社会改革运动这种观点,写出这篇小说。
一般而言,杨逵的小说创作是他的社会运动经验的反映和延伸,而且继承了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所奠立的写实主义的抗议精神。他是一个积极参与抗议的行动派、一个始终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主义者。这种性格也可以从他给儿女取名的用意中看出来。他的长女(1930年生)取名「秀俄」,意含赞赏俄国,显然是指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建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ed Socialist Republic)。长子取名「资崩」(1932年生),意指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而次子(1936年生)取名「建」,意含资本主义崩溃之后,建立新社会的理想,虽然没有明言建立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杨逵的小说,以主题和思想性取胜,而不是以戏剧情节或人物刻画等艺术性见长。他的语言平实、叙述写实,很少细节的描写。他始终站在农工劳动人民的立场,以明确的阶级意识和批判性的写实主义,表现出反压迫、反剥削的抗议精神。他的名作〈送报伕〉,描绘出反抗资本主义的阶级剥削,进而超越民族和国籍、追求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憧憬。一如叶石涛在〈日据时期的杨逵—他的日本经验与影响〉一文中,认为他一生的行动模式很接近十九世纪末旧俄的「到民间去」的民粹主义作家。他始终坚持理念,如一朵压不扁的玫瑰,而他的文学创作,正是他的普罗文学观的实践,在台湾新文学作家中独树一帜。他的文学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始终站在农工劳动人民的立场,真实地和批判地反映他的时代和社会,在台湾新文学的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历史位置。
杨逵研究的概况 根据《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4,杨逵卷》以及《杨逵文物数位博物馆研究资料》(国立台湾文学馆)关于杨逵的研究资料,包括作家论、作品论、文学活动和出版资料等四类。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作家及其作品。作家论包括作者的传记、回忆录、访谈、图片,以及作者的文学思想和意识形态等,而作品论包括不同的文类,以小说为主,另有剧作、散文、评论,以及作品的特色和风格等。
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和作家,在战后国民政府统治下,是一个禁区,很少有人提及或公然研究。根据黄惠祯〈杨逵研究评述〉一文,台湾学术界对杨逵的研究,开始于1973年颜元叔的〈台湾小说里的日本经验〉(《中外文学》第2卷第2期,1973年7月)。这篇论文探讨杨逵及其同时代的几位作家,认为杨逵的〈送报伕〉是「写出台湾社会真相的第一篇小说」。
杨素娟(杨逵次女)编《压不扁的玫瑰花—杨逵的人与作品》出版于1976年10 月,其中收录了在此之前评论杨逵的重要文章,例如林载爵的〈台湾文学的两种精神—杨逵与钟理和之比较〉、张良泽的〈不屈的文学魂—论杨逵兼谈日据时代的台湾文艺〉。
对杨逵、乃至日治时期台湾文学一般,最早评论的该是日本学者尾崎秀树;他于1928年出生台湾,在1961年10月发表〈台湾文学 についての觉え书—台湾人作家の三つの作品〉,评论杨逵的〈送报伕〉、吕赫若的〈牛车〉和龙瑛宗的〈植有木瓜树的小镇〉(〈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指出台湾人作家的意识从抵抗到认同、从认同到屈从的倾斜过程。接着发表第二篇〈决战下の台湾文学〉,探讨1940 年以后到战争结束时的台湾文坛,介绍杨逵与在台日籍作家、日本左翼文坛之间的关系,肯定杨逵的剧作〈扑灭天狗热〉(〈デング退治〉)配合「扑灭天狗热(登革热)」国策,但批判的箭头指向放高利贷者与日本殖民统治。尾崎另一篇专论〈台湾出身作家の文学的抵抗—杨逵のこと〉,阐述杨逵作品中曲折复杂的抵抗精神。
此外,1978年4月,日本学者河原功出版〈杨逵—その文学的活动〉,收集了有关杨逵的研究资料,包括年表、着作目录,以及参考文献。他的硕士论文〈台湾新文学运动の展开〉(1978)论述杨逵脱离《台湾文艺》另创《台湾新文学》杂志的始末,以及杨逵与日本左翼作家、普罗文坛之间的密切关系。1978年9月,林梵(林瑞明)的《杨逵画像》,是第一本杨逵传记,具有详尽的史料,奠定了1980年代以此后杨逵研究的重要基础。有关的评论文章和研究情况,不再赘述,读者可以参照黄惠祯〈杨逵研究评述〉一文,收入《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4,杨逵》(国立台湾文学馆,2011)。
然而,关于杨逵研究,有一个特殊现象,值得一提。杨逵的作品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而作者屡屡加以修订或甚至改写。日本天理大学的冢本照和对〈送报伕〉不同版本和手稿所进行的学术研究,是杨逵作品版本学的滥觞。1936年6月发表的日文小说〈田园小景—摘自素描簿〉,在1937年9月,为了躲避警察藏匿于神奈川的鹤见温泉时,扩充改写为〈模范村〉,经学者冢本照和与清水贤一郎,根据手稿笔迹,已考证出杨逵为唿应不同时局而改作的痕迹。关于杨逵作品的改作,黄惠祯在《杨逵及其作品研究》一书中,考证了杨逵的〈送报伕〉以外的六篇小说,〈无医村〉、〈泥娃娃〉、〈鹅妈妈出嫁〉、〈萌芽〉、〈犬猴邻居〉、〈模范村〉。杨逵对自己的作品改写的解释是:1)在未死之前,我有权修改自己的作品,因为我的思想一直在成长。2)为了发表,如果当时说得较激烈些,根本无发表的机会。3)为了使现代的读者更加了解我作品中的精神,所以有必要修改。(见黄惠祯引述,王丽华着〈关于杨逵回忆录笔记〉,《杨逵的文学生涯》一书所录。)
不论是什么理由,杨逵的基本理念是,作品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达到表达思想。他的文学思想,一如前述,是站在弱者的立场,表达不平则鸣的姿态和反抗的精神。叶石涛在〈杨逵的文学生涯〉一文中,根据杨逵一生中重要的文学活动、以及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他强调杨逵的文学是「参与的文学」,并有社会主义的系统性思考与草根性等特质。叶石涛在〈日据时期的杨逵—他的日本经验与影响〉一文中,认为杨逵与日本人接触的经验,基本上是「温情多余摧残的美好日本经验」,这种温和的态度和非暴力的认知,「不仅促使杨逵日后以理性、和平的方式从事农民运动,并证实其社会主义世界观是经得起考验的哲学。」(见黄惠祯〈杨逵研究评述〉引述。)
杨逵作品的英译 论及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或普罗文学在台湾,杨逵必然是一个重要的作家,可是关于他的作品的英文翻译,却是寥寥无几,主要的有以下两篇:
〈压不扁的玫瑰花〉,Daniel Tom 英译为“The Indomitable Rose”,发表于The Chinese Pen, Autumn, 1978。
〈鹅妈妈出嫁〉,Jane P. Yang 英译为“Mother Goose Gets Married”,发表于《亚洲商报》,1982年10月29日。
本丛刊过去选译杨逵(Yang Kʼuei)的作品有以下三篇:
12/1997 No. 2 “Remembering Dr. Lai Ho”〈赖和先生を忆ふ〉,译者Mary Treadway
1/2007 No. 20 “Mother Goose Gets Married”〈鹅妈妈出嫁〉,译者Esther Hu
7/2007 No. 21 “The Newspaper Carrie”〈新闻配达夫〉,译者Robert Backus
本专辑在选择作品时,承杨逵孙女杨翠教授推荐,我们最后决定短篇小说八篇,兼顾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可以说是最足以代表杨逵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增产之背后〉和〈泥娃娃〉是根据日文首次翻译成英文。丛刊第20 集翻译的〈鹅妈妈出嫁〉,是根据中文版本,本集特地推出根据日文的英文译本。由于杨逵作品屡经作者修改,引起评论家张恆豪唿吁〈存其真貌─谈〈送报伕〉译本及其延伸的问题〉。为读者参照方便,我们特地重刊Robert Backus 根据日文精心翻译的〈新闻配达夫〉,或许较近原貌,可以为杨逵作品日中英三种版本比较研究提供方便的资料。对本集译者Jon Reed、Christopher Ahn、John Balcom、Yingtsih Hwang、Bert Scruggs 以及英文编辑团队Terry Russell、Fred Edwards、Angela Borda、Raelynn Moy的辛劳和努力,以及台大出版中心严嘉云在编辑作业上的合作无间,谨表感谢。
杜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