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诗人:陶渊明

隐逸诗人:陶渊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陶渊明
  • 田园诗
  • 隐逸
  • 诗歌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魏晋风度
  • 东晋
  • 诗人
  • 名家名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面对政治,他三隐三仕,在混乱的时代夹缝中踽踽独行。
  作为诗人,他躬耕自居,箪瓢屡空却怡然快活,只求不愧于心。
  是怎样的历史,让一代诗人不得不三度委屈出仕为官?
  隐退之间,他又如何结庐人境,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一方田园?
  田园诗祖陶渊明,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诗篇,
  更是他任运自然、忘怀得失的人生哲学。  
  
  两晋时期政治风云的变幻、时局的动荡不安,造就了陶渊明三次出仕、三次退隐乃至终身不仕的人生际遇。他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士大夫,同时也是秉赋绝伦的文学家,淳厚率真的品行、随心所欲的性格更使他成为一代伟大的诗人。陶诗不但兀立于东晋文坛,且达到中国两晋文学的顶峰,更堪称中国田园诗的座标极致,闪现永久的艺术光芒。
  
  陶渊明与一般归隐士人的不同之处,乃在他敢于放下手里的书卷,甘愿脱下自己的鞋履,亲自下地去从事农业劳动。由于陶渊明既涉足官场,他与上层社会便有一定的来往,又因为他躬耕自资,与下层劳动人民也保持了密切的连系,使得他的诗文不但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也更加贴近生活及人民群众。
隐逸诗人:陶渊明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and Works of Tao Yuanming)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魏晋时期杰出诗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的生平事迹、思想嬗变及其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其作品以真挚朴素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内涵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构建了一个独立于世俗权力之外的“桃花源”式精神世界。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论述: 第一章:乱世中的出仕与归隐:时代的烙印与个人的抉择 1.1 时代背景:东晋的衰微与士族的更迭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东晋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门阀士族政治的僵化,以及北方战乱带来的文化南移,使得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我们将考察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清谈之风的盛行、对玄学的盲目推崇,以及实际政治的腐败与压迫。 1.2 早年经历:寒门之士的抱负与困境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不如前。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怀有“大济苍生”的儒家理想,渴望施展抱负。本书将细致梳理他早年数次短暂的为官经历,如担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务时,他所面对的官场规则与内心理想的巨大冲突。 1.3 决定性的转身:辞官归隐的深层动因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归隐并非简单的消极避世,而是对黑暗政治的无声抗议和对人格独立的坚守。我们将分析促使他最终放弃仕途、回归田园的直接诱因(如被当地官员或上级的不公对待),以及其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探讨他如何从儒家的“兼济天下”转向道家的“独善其身”与个体生命体验的融合。 第二章:田园生活:劳作、自然与精神的栖居 2.1 “躬耕自资”的实践:诗人的劳动美学 归园田居后,陶渊明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他将其视为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本书将详细考察他诗歌中对农事活动的描写,如春耕、秋收、酿酒、抚琴等。这些描写超越了单纯的记实,体现了一种将劳动视为生命本真状态的哲学观,赋予了田园生活以崇高的意义。 2.2 “采菊东篱下”: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景物在陶渊明诗歌中具有核心地位。他笔下的自然,不再是玄学中空泛的“自然”,而是具有温度、气息和生命力的真实存在。我们将分析他如何通过对山水草木的细致观察,实现个体精神与宇宙万物的交融,探讨其诗歌中“物我两忘”的境界。 2.3 桃花源的构想:理想社会的文学投影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富盛名的散文作品。本书将重点分析“桃花源”的文学内涵与社会意义。它既是对现实政治秩序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人类美好共存状态的永恒想象。我们将对比其与魏晋时期其他“世外桃源”叙事的区别,突出陶渊明构想的纯朴与彻底性。 第三章:诗歌艺术:质朴中的深意与语言的革新 3.1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在于其语言风格的独创性。他摒弃了宫体诗的雕琢与玄言诗的空泛,以近乎口语的平实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我们将系统梳理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特征,分析其如何达到“不着色相而自成高妙”的境界。 3.2 饮酒与咏怀:抒发人生感慨的载体 “好饮”是陶渊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饮酒》组诗成为探讨其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解读这些诗篇,我们将探讨酒在他生命中的象征意义:它是忘却世俗烦恼的媒介,是激发创作灵感的催化剂,更是连接诗人与自然的桥梁。 3.3 咏物与自述:性情之真与文格之高 本书还将细致考察陶渊明在描绘具体事物(如松、竹、五柳)时的寄托之意。这些咏物诗不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投射。特别是其《自叙传》等篇章,如何通过对自身经历的追溯,确立了中国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守拙安贫”的理想人格范式。 第四章:后世影响与文学遗产:一位隐士的永恒回响 4.1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确立 陶渊明的诗歌如何逐渐被后世文人所重视和推崇?我们将追溯从南朝到唐宋,文论家对陶渊明的评价变化,特别是在唐代“复古运动”中,他如何被推上田园诗派鼻祖的地位。 4.2 与谢灵运的比较:田园诗的两大高峰 陶渊明与同时代的谢灵运,并称“山水田园诗”的两大代表。本书将通过对比二人诗歌在题材、风格及思想深度上的差异,揭示陶渊明更侧重于“心境”的挖掘,而谢灵运更偏向于“景物”的描摹,从而凸显陶渊明在精神层面的超越性。 4.3 陶渊明的精神遗产:对中国文化心理的影响 陶渊明所代表的“隐逸精神”,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士大夫在政治失意时退守的文化堡垒。本书将探讨他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对于“自由”、“自然”和“个体尊严”的理解,直至今日,他的诗句依然是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 《隐逸诗人:陶渊明》不仅是一部关于一位诗人生平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功名利禄的洪流中,坚守内心宁静与人格独立的思想史研究。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精微解读,读者将得以领略魏晋风度中最具人性光辉的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日新


  1951年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年教授中文,2000年因不甘接受迫害毅然离职,现为自由作者。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曾发表中国古典文化论文数十篇,着有《说文叙篇疏证》、《仁学注析》、《陶渊明评传》、《容膝居室文钞》、《大痴随笔》等。对佛教文化也颇有研习,先后出版了《中国禅宗的形成》、《禅悦人生》、《杨仁山居士评传》、《汉魏六朝佛教概观》、《五家禅源流》等。其着作及论文发表遍及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地区。
 

图书目录

前言 003
 
第ㄧ章  陶渊明的家世与青年期

一、陶渊明的家世……013
二、陶渊明的青年期……032
 
第二章  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一、陶渊明的第一次出仕与归隐…048
二、陶渊明的第二次出仕与归隐…064
三、陶渊明的第三次出仕与归隐…107
 
第三章  陶渊明的归隐期
一、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前期…139
二、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中期…166
三、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后期…188
 
第四章  陶渊明的晚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陶渊明的晚年…209
二、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256
 
附录 
一、关于<<陶集>>中未定年代的作品…277
二、萧统<陶渊明传>…289
三、颜延之<陶征士诔>…291
四、陶渊明诗文系年表…293
 
后记 29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隐逸诗人:陶渊明》这本书,宛如一股清泉,涤荡了内心积压的浮躁与焦虑。我一直认为,伟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其思想上对人生的启迪。陶渊明的诗歌,正是如此。而这本书,则将这种启迪,以一种更为具象、更为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陶渊明选择归隐的动机,以及在归隐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乐趣,都有着细腻而深刻的描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自然”的阐释,它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山川草木,更是指代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安宁。陶渊明正是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归宿。他的生活,是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境界,也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留一份内心的宁静与纯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评分

读罢《隐逸诗人:陶渊明》,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豁达与释然。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了那片桃花源,感受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鸡犬的嬉闹,也品尝到了躬耕自给的甘甜。书中对于陶渊明诗歌的解读,并非是枯燥的考据,而是饱含着深情与体悟,将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挖掘出深邃的人生哲理。那些关于“归去来兮”的呼唤,关于“晨兴念稼穑,日暮抚孤松”的勤勉,关于“虽无纪纲法,终有旧乡情”的乡愁,都仿佛在他的叙述下重新鲜活起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晚年生活的描写所打动,那种即使身处困顿,依然保持着精神自由的姿态,令人肃然起敬。他并非一个与世隔绝的避世者,而是一个在浊世中寻求清明,在纷扰中守护本真的智者。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简单、真实生活的渴望,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下,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

评分

初读《隐逸诗人:陶渊明》,便被书名所吸引,也勾起了我对这位大名鼎鼎的诗人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充满向往,而陶渊明无疑是古代文人中最为典范的一位。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并非是流水账式的生平记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我能够想象到,他在田埂上劳作的身影,在月光下饮酒的情景,在竹林中抚琴的悠然。书中对于他诗歌的解读,更是点睛之笔,将那些经典的句子,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让我们得以窥见诗歌背后更深层的情感与思考。他并非是一个孤芳自赏的文人,而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普通人,只是他的热爱,显得格外纯粹与深刻。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人生的另一种活法,可以如此宁静而又充实,如此淡泊而又丰盈。

评分

《隐逸诗人:陶渊明》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我曾以为,隐逸的生活必定是寂寞而枯燥的,但在书中,我看到了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所蕴含的勃勃生机与无限乐趣。他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土地对话,与星辰共眠,那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是我以往从未想象过的。书中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古老的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我喜欢书中对陶渊明一些不太为人知的侧面的挖掘,他并非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也有他的困惑与挣扎,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动人。他选择放下官禄,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追寻。这种选择,在任何时代都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对“隐逸”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消极的退却,而是积极的选择,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评分

初翻开《隐逸诗人:陶渊明》,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寻常文人墨客的案牍劳形,而是豁然开朗的山野田园,仿佛一股清风拂过,将俗世的尘埃吹散。我一直对那些能挣脱名利樊笼,回归内心宁静的灵魂充满好奇,而陶渊明无疑是这其中的翘楚。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便已足够吸引人,简洁却不失古韵,没有浮夸的色彩,只有一种淡淡的、浸润着岁月沉淀的意境。读过一些关于他的诗句,总觉得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朴实,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并非仅仅是诗人的遣词造句,而是他生活哲学最真实的写照。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带领我更深入地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去理解他为何在仕途与田园之间做出选择,去探寻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高清怀,究竟源于何种力量。那种“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慨,又该是怎样的心境才能道出?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隐逸诗人,是如何用他的生命书写传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