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题画诗及其流韵

唐宋题画诗及其流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诗
  • 题画诗
  • 诗歌
  • 文学
  • 艺术
  • 文化
  • 唐代文学
  • 宋代文学
  • 古典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题画诗,是绘画与诗歌的新奇联姻,是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的创意组合。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出位之思,跨际创发,此中有绝佳之体现。本书考察题画诗,提供九个研究选题,杜甫开创咏画之技法与层面,堪称斯学之典范。苏轼与苏门、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宗师杜甫,题咏花、竹、鸟、虫、墨梅、墨竹,亦多兴寄象外,比德于君子。又往往以禅入诗,体现游戏三昧、不犯正位之禅机禅趣。题咏山水、骏马,尤其擅长远势之经营、神韵之凸显、意境之拓展,要皆攸关文学之源流正变、因革损益。就题画之流风遗韵而言,本书选择清人题咏王昭君图画,近代潘天寿花鸟画题咏,探论其因革流变,离合优劣。本书可作题画之教材,动画之脚本,美学史学艺术史之研究课题。

名家推荐:

  丰子恺有一首题画诗最是感人:「家住夕阳江上村,一弯流水遶柴门;种来松树高于屋,借与春禽养子孙」!国画画意境,题画题胸襟,这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诗和书和画于是三才异务,相待而成。难得张高评教授这部《唐宋题画诗及其流韵》以博雅的功力梳理清流的艺事,既是学问,也是情趣;品评丹青,指点韵语,写出了格局也写出了新意。一卷在手,一弯流水,恍如丰子恺那幅村屋松树,终究养育了唐代宋代画里诗里翩翩春禽的代代子孙, 可供解忧,可以怡情。──董桥。

  唐宋画的艺术品味本高,又特以诗来题咏,则虚实相生,使诗、画之韵致产生双螺旋互动的作用,而更绵延不尽。本书作者素来精于这种研究,除绪论与结论外,用六章举着例,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关涉写意、比德与兴寄。如此以有限表现无限,十分精彩。───陈满铭
辽金元杂剧的舞台艺术与民间审美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辽、金、元三个历史时期,在中国北方及中原地区兴盛发展的杂剧艺术,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民间审美趣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复杂关系。不同于传统戏曲史对剧作文本的单纯梳理,本书立足于舞台实践、表演形态、观众构成以及地域文化影响等多个维度,力求勾勒出一幅生动、立体的辽金元杂剧历史画卷。 第一章:历史背景与剧种溯源:北地文化语境下的戏剧生成 本章首先考察了辽、金、元三代更迭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及思想文化环境的剧烈变动,以此为杂剧兴起提供了宏观的社会土壤。我们追溯了戏曲艺术在宋代“瓦舍勾栏”基础上的地域性分化,重点分析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汉族传统戏曲艺术在相互冲击、借鉴中萌发新生的过程。 具体而言,本章详细梳理了金院本、诸宫调以及宋金杂剧的源流,辨析了它们在音乐体系、表演程式上的继承与创新。通过对壁画、碑刻及文献记载的细致爬梳,本书重建了早期舞台表演的形态,特别是女真族宫廷对“百戏”的推崇如何催生出更具叙事性和综合性的戏剧形式。 第二章:辽金院本的地域特色与表演形态 金代的院本(或称杂剧)是元杂剧成熟前的关键过渡阶段。本章聚焦于其地域性特征。我们认为,金院本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北方民间曲调和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吸纳。 本书深入分析了现存金院本残卷(如《张道陵七擒张桂魅》等)的文本结构,指出其重唱诵、重场次划分的特点,以及在人物类型塑造上相对扁平化的倾向。重点讨论了院本在宫廷与民间场合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宫廷中,它承载了宴饮娱乐和宣扬统治思想的功能;而在民间,则更接近于说唱和滑稽戏的混合体。表演方面,本章结合宋代“军坡节”等活动的记载,探讨了院本中武戏、扮相以及化装艺术的原始形态。 第三章:元杂剧的成熟与“关目”的定型 元杂剧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的第一个高峰。本章着重探讨了“关目”(即剧目)的成熟过程,特别是元代文人对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介入,如何提升了其文学品位和结构严谨性。 我们细致考察了四大声腔(元和府、中州乐府、杂剧腔、平阳腔)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与融合,最终确立了元杂剧以“一人主唱”为核心的音乐规范。在叙事结构上,本书剖析了“正末唱戏”的程式化安排,以及如何通过“科白”、“楔子”等环节,实现情节的铺陈与人物的深化。 此外,本章还专门辟出一节,研究了元杂剧中的“俗”与“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文人(如关汉卿、白朴)的创作提升了剧作的文学性;另一方面,其题材和语言仍紧密贴合元代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如对社会不公的抨击、对市井生活的幽默描摹等。 第四章:舞台空间、服装道具与“写意”的表演美学 本章将视角从文本转向舞台实践,探讨辽金元杂剧在舞台空间、服装和道具使用上的具体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美学风格——即“写意化”的表演艺术。 辽金元时期的舞台设施相对简陋,多依附于酒楼、寺庙或临时搭建的场地,这决定了其表演必须高度依赖演员的个人技艺和象征性表达。本书详细分析了“一桌二椅”如何通过演员的走位和虚拟化表演,来暗示广阔的场景(如“一马功成万骨枯”的骑马场景)。 服装与“扮相”的象征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元杂剧严格区分了“扮相”的规范(正末、正旦的妆束要求),并指出不同服饰颜色和款式(如官服、儒巾)在观众心目中对角色身份的即时识别作用。这种依赖符号系统的表演方式,极大地压缩了时空,也培养了观众的“意会”能力。 第五章:民间审美趣味与杂剧的社会功能 杂剧的强大生命力,根植于其对底层民众和新兴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精准把握。本章深入探究了元杂剧在社会功能层面的多重性。 首先是娱乐性。杂剧提供了对现实生活(如官场黑暗、男女情爱、宦海沉浮)的艺术化再现,满足了市民阶层在紧张生活中的情感宣泄需求。其次是道德教化功能。虽然不似宋代话本那样说教意味浓厚,但如《窦娥冤》等剧作,通过极端的悲剧冲突,强化了对“善恶有报”的民间信仰。 本章还对比了元代南方南戏(传奇)与北方杂剧在受众构成上的差异,认为元杂剧更纯粹地服务于以大都为核心的、更为多元和务实的北方市民文化,其表演节奏更快、语言更接地气,从而形成了与文人雅戏截然不同的“世俗”基调。 第六章:流韵与影响:杂剧对后世戏曲的奠基作用 本书的收尾部分,探讨了辽金元杂剧在艺术史上的深远影响。我们认为,元杂剧不仅确立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成熟范式,更直接催生了后世明清传奇、地方戏曲的早期形态。 通过对明代戏曲声腔的演变考察,本书指出元杂剧的音乐体系如何被吸收、改造,最终演化为昆曲等声腔系统的基础。同时,在人物塑造和戏剧结构上,元杂剧奠定的“正剧”与“闹剧”的并存模式,为后世的戏曲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母题和结构模型。本书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剧目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这一“流韵”是如何跨越朝代更迭,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血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高评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家文学博士。曾任国立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学系主任,现任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主任,国立成功大学名誉教授。学术专攻为《春秋》、《左传》、《史记》、秦汉古文、唐宋诗、诗话学。已出版《春秋》学论着八种、宋诗论着十种、诗话论着两种、治学方法一种、史学一种。提倡实用中文,致力创意研发。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主编论文集二十余种,主编学术期刊三种。

图书目录

代序  1

第一章 绪论:诗情画意与会通适变  1

第二章 杜甫题画诗与诗学典范
─从《苕溪渔隐丛话》论杜甫画山水诗切入  7
第一节 杜甫诗为宋代诗学典范  8
第二节 杜甫咏画诗与题画技巧之开创  11
一 以真拟画  12
二 以画法为诗法  18
三 因图画而兴寄  23
第三节 杜甫题画诗与「诗画相资」之体现  27
一 化美为媚  28
二 拓展画境  32
三 再现画面  37
第四节 结语  39

第三章 诗、画、禅与苏轼、黄庭坚咏竹题画研究
─以墨竹题咏与禅趣、比德、兴寄为核心  41
第一节 墨戏:南宗禅、文人画与题画诗  44
一 南宗禅与文人画  45
二 诗、画、禅与游戏三昧  47
第二节 苏轼、黄庭坚咏竹与寄兴、比德、禅趣  49
一 寄兴写意  51
二 比德审美  56
三 游戏三昧  60
第三节 苏轼、黄庭坚墨竹题画诗与禅趣、比德  62
一 游戏三昧  67
二 比德审美  77
第四节 结论  82

第四章 花、竹、鸟、虫题咏与不犯正位
─黄庭坚题画诗「禅思与诗思」之研究  85
第一节 咏物诗、题画诗与遶路说禅  86
第二节 诗中有画、以禅入诗与宋诗特色  88
第三节 离形得似与黄庭坚花鸟题画诗  92
一 禽鸟  94
二 墨竹  98
三 花卉、虫鱼  100
第四节 兴寄画外与黄庭坚花鸟题画诗  102
一 禽鸟  103
二 虫鱼  107
三 寓画说理  109
第五节 结语  112

第五章 墨梅画禅与比德写意
─南北宋之际诗、画、禅之融通  115
第一节 从实用与审美谈咏梅诗之流变  116
第二节 梅隐梅格之形成与林逋、苏轼咏梅诗  119
一 赏梅咏梅与宋人之审美意识  119
二 林逋「孤山八梅」与隐逸形象之确立  122
三 苏轼创发「孤瘦雪霜」比德与梅花品格  127
第三节 华光墨梅与黄庭坚、释德洪之题画诗  134
一 诗中有画  136
二 画中有禅  141
三 画外传神  147
第四节 写意、比德与南北宋之际墨梅题咏  151
一 墨梅题咏之写意与兴寄  152
二 墨梅、梅格与君子比德  159
第五节 结语  164

第六章 题画王昭君与清诗之因革
─以宋人题画昭君为参照 167
第一节 王昭君形象与宋人题咏之成就  167
第二节 清代题画王昭君之主题及其新变  170
一 和亲之是非  172
(一) 宋金诗人论和亲之是非  173
(二) 清代诗人推崇和亲之功勋  176
二 远嫁之哀乐  184
(一) 宋人图写昭君远嫁之哀愁  185
(二) 清人代言昭君远嫁之悲怨  187
(三) 清人歌颂明妃出塞之差胜  192
三 红颜之祸福  193
(一) 宋人说红颜之自误误人  194
(二) 清人评论红颜之祸福  195
四 画图之妍媸  202
(一) 宋人品题画图之妍媸  203
(二) 清人题咏画图之层面  204
第三节 结语  207

第七章 潘天寿题画咏画诗初探
─以题咏花鸟为例  211
第一节 一代大师,诗画兼擅  212
第二节 题咏花鸟与「诗情画意」  215
一 传神写照  217
二 因画抒怀  221
三 拓展画境  223
四 品题画师  228
五 兴寄象外  232
第三节 结语  237

第八章 结论  239
附录一 诗画相资与宋诗之创造思维
─宋代诗画美学与跨际会通  247
第一节 求变追新、会通化成与宋代诗学特色  248
第二节 「诗画相资」与宋代诗画美学之创造思维  256
一 「画中有诗」与比兴寄託  260
二 「诗中有画」与再现艺术  269
三 诗画相资与创意组合  279
第三节 结语  285
附录二 苏轼题画诗与意境之拓展  291
第一节 诗画兼擅与诗中有画  293
第二节 苏轼题画诗与意境之拓展  299
一 平远迷远,广漠无涯  303
二 以大观小,尺幅千里  309
三 包孕丰富,象外见意  314
四 虚实相成,再创画境  322
第三节 结语  330
附录三 苏轼、黄庭坚题画诗与诗中有画
─以题韩干、李公麟画马诗为例  333
第一节 「诗中有画」与创意思维  333
第二节 苏轼、黄庭坚题画诗、山水诗与「诗中有画」  338
第三节 苏轼、黄庭坚题画马诗与诗画之跨际会通  346
一 韩干画马与苏轼、黄庭坚题画诗  347
二 李公麟画马与苏轼、黄庭坚题画诗  357
三 苏轼、黄庭坚题画马诗之异同  366
(一) 品题画师  366
(二) 再现画面  368
(三) 借题发挥  370
(四) 拓展画境  373
(五) 揭示画学  374
第四节 结语  376
征引文献  37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手捧《唐宋题画诗及其流韵》这本书,我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这不仅是因为我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是因为“题画诗”这三个字,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想象一下,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在寥寥几笔诗句的点缀下,仿佛被赋予了灵魂,那些静止的画面瞬间鲜活起来,跃然纸上,直抵人心。唐宋是中国诗歌和绘画的辉煌时代,两者在这片土地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我无比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这两个艺术门类交融的背景下,题画诗是如何产生、演变,并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它是否会为我揭示一些名垂青史的题画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亦或是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题画诗所展现出的独特风貌?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唐宋时期文人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诗画之间,寻找心灵的慰藉与艺术的共鸣,让那份“流韵”穿越千古,至今仍旧动人心魄。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名为《唐宋题画诗及其流韵》的书,虽然我并非专攻此道,但出于对文学和艺术的雅好,总想多了解一些不同领域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一直觉得,古人留下的诗句,很多时候比长篇大论更能直击人心,尤其是当这些诗句是为画作而作时,那份凝练的意境和情感的传递,更是别具一格。书名中“流韵”二字,尤其吸引我,它似乎暗示着这些题画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传承和艺术演变。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梳理出唐宋时期题画诗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简单题跋,到后来逐渐形成的独立诗歌体裁,再到其在绘画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而且,我一直对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颇感兴趣,他们如何在创作题画诗时,既展现自己的才情,又能恰如其分地解读和升华画作本身?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让我能对照着画作来品味诗歌,也通过诗歌来更深入地理解画作,从而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

评分

《唐宋题画诗及其流韵》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光是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诗歌和传统书画都有着几分痴迷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题画诗是连接这两者之间一座极其精妙的桥梁。想象一下,一幅山水画,笔墨淋漓,意境深远,却又留有一方空白,让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留下几句或隽永、或激昂、或婉约的诗句,这其中的化学反应该有多么迷人?唐宋是中国诗歌和绘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两个领域的巅峰碰撞,定然能迸发出璀璨的火花。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唐宋时期,那些流传千古的题画诗,是如何诞生、发展,又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承载着文人的情感、时代的风貌,以及对艺术的理解。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这些诗句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它们与画作之间又是如何相辅相成,甚至相互启发的?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进入一个诗画交融的艺术世界,让我对唐宋时期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

最近偶然间留意到《唐宋题画诗及其流韵》这本书,虽然我平时对历史和文学的研究不算深入,但对于那些能够穿越时空,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文化瑰宝,总是心生向往。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古典的韵味,让人联想到墨香四溢的书斋,或是雅致清幽的画舫。我一直觉得,能够为一幅画作题诗,是一件极具挑战性也极具艺术性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对画技的赞美,更是对画中意境、情感的解读与升华。唐宋时期,正值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我非常好奇,在那段时期,题画诗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又是如何成为当时文人雅士表达情趣、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去感受那些大文豪、大画家们是如何通过诗与画的结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流韵”。

评分

初翻《唐宋题画诗及其流韵》,便被其精炼的书名所吸引,这三个词语仿佛凝聚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最精华的部分。我一直认为,最动人的艺术作品,往往是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而题画诗,作为连接视觉艺术与语言表达的独特载体,更是有着天然的优势。它既需要作者对画作有深刻的理解和细腻的感受,又需要他能用恰到好处的诗句来加以阐释,甚至超越。唐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那个辉煌的年代,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们,是如何通过题画诗,将他们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观察融为一体的。这本书是否会为我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细节,或者介绍一些不为人知的才子佳人留下的传世佳作?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艺术的魅力,感受那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