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炎秋的东亚流动与文化轨迹

洪炎秋的东亚流动与文化轨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亚
  • 文化史
  • 流动性
  • 文化轨迹
  • 洪炎秋
  • 近代史
  • 思想史
  • 区域研究
  • 跨国史
  • 社会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洪炎秋(1899-1980)的一生,横亘了几个台湾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转捩点。他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度过了童年,在帝国首都东京接受中学教育,在文化母国北京接触五四新文化运动,继承了五四知识分子启蒙救国的使命。他当过胡适、周作人的学生,担任过《少年台湾》的编辑,努力地向中国人介绍台湾;他走过抗战时的沦陷区,透过日语教学与出版来传达其怀念乡土与反抗日治的情怀。战后身为半山的他,也经历了台湾的戒严统治,他在二二八与白色恐怖的肃杀年代,担任《国语日报》的社长,在推行国语教学之余出版了评论时政的《闲人闲话》与《废人废话》。在不同政治意识型态所主导的文学场域下,数十年来他都不曾噤声隐退。他笔耕不辍,他关怀台湾,他是洪炎秋。本书借由洪炎秋留下来的文本与史料,一窥近代台湾文人在变动的东亚局势中,如何透过笔桿来表达文化认同。

本书特色

  身为胡适与周作人两位重要文人学生的洪炎秋,过去长期缺乏相关专着而较不为人所知。本书是市面上少见的、特别针对重要台湾文人洪炎秋进行系统性研究之专着,并且荣获国立台湾文学馆「台湾文学学位论文出版征选」录取。
边境的低语:二十世纪初期华北的社会、族群与国家重塑 一、 引言:时代的裂隙与地方的涌动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期,一个剧烈动荡与转型的前夜——华北地区(特指直隶、山东、山西等核心省份)在清朝覆亡与民国建立之间,所经历的复杂社会重构过程。这并非一部关于宏大叙事的政治史,而是致力于深入挖掘地方性知识、社会网络以及流动人群在国家权力真空或重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能动性与适应性。我们试图从“边境”的视角审视这一时期,这里的“边境”不仅指地理上的省份交界线,更指代着传统与现代、国家与民间、定居与流动的观念边界。 二、 帝国遗产的解构:官僚体系、地方精英与赋税变迁 清朝的崩溃并未使传统秩序瞬间消亡,而是遗留下一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权力结构。本书首先考察了帝国晚期的地方治理机制——特别是乡绅、士绅阶层与地方衙门的互动模式——在辛亥革命后的瓦解与重建。 我们通过对基层档案(如县志、地方公报、私人信函)的梳理,揭示了地方士绅如何从“保卫传统”的守护者转变为“适应新局”的务实派。他们一方面利用地方人脉和宗族资源维持既有社会控制,另一方面则积极寻求与新兴的革命政府或军阀势力建立联系,以确保地方的资源获取权和人身安全。 重点分析部分将探讨赋税制度的剧变。新政府试图推行标准化税制,但受到地方宗族势力、商业团体以及军阀截留的严重阻碍。这种赋税体系的“碎片化”和“地方化”现象,直接影响了地方社会经济的活力以及国家财政的汲取能力,塑造了民国初年独特的“有限国家”形态。 三、 人口的大迁徙:流民、劳工与社会空间的重塑 二十世纪初的华北,是旱灾、战乱和经济结构调整共同作用下的“流动”之地。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无论是季节性的劳工迁徙,还是因灾害或战争导致的永久性迁移)深刻地改变了既有的社会地理空间。 (一) 季节性劳工的“双重存在”: 我们详细考察了山西的煤矿工人、山东的建筑劳工以及直隶的农业雇工群体。这些流动人口在原籍地与工作地之间建立起复杂的社会网络,形成了所谓的“双重存在”。他们不仅是经济资本的载体,也是信息、技术甚至政治观念的传播者。他们携带家乡的习俗和方言进入城市和工业区,又将外部世界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农村,模糊了城乡的界限。 (二) 灾害与“人祸”下的难民流: 1910年代的华北灾荒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制造了数量庞大的难民。这些难民流不是简单的无组织群体,他们在逃亡途中形成了临时的互助结构,或是被军阀征用,或是被教会、地方慈善团体收容。通过对难民收容所记录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在极端压力下,社会救助体系的运作逻辑以及权力如何在“仁慈”的名义下得以巩固。 四、 族群边界的动态化:宗族、血缘与地域身份的再定义 在国家权威尚未完全确立的背景下,血缘和地缘关系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本书挑战了传统上将宗族视为铁板一块的观点,展示了在新的经济压力和政治环境下,族群边界是如何被动态地协商和重塑的。 (一) 宗族内部的裂痕与联盟: 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如个体经商、进入现代工厂)削弱了族长对资源分配的绝对控制权。年轻一代和外出务工者开始挑战旧有的宗法权威。然而,当面对外部压力(如地方军阀的征兵、苛捐杂税时),宗族组织又会迅速动员起来,通过集体协商和集体抗争来维护其整体利益。 (二) 地域身份的凸显: 地方性的群体认同,例如“山东人”、“山西人”,在跨省流动中被强化,用以区别于“外来者”或“官府势力”。这种地域性的排他性,有时表现为对外来商贾的排挤,有时则转化为在特定行业中的垄断优势,成为一种非正式的经济防御机制。 五、 信仰的协商:民间宗教与新式知识的交汇 华北的社会转型也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传统的民间宗教信仰(如地方神祇崇拜、善堂组织)在动荡时期扮演了重要的社会稳定剂和心理慰藉角色。 本书考察了民间宗教组织如何在清末“保境安民”的压力下,与地方士绅、乃至新兴的革命党人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一些善堂和秘密结社(如红枪会等)在初期可能支持反清运动,但随后又因为对国家权力的不信任或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转为地方性的抵抗力量。 同时,新式知识(如科学、民主理念)的传入并非完全排斥传统信仰。在某些案例中,地方知识分子试图将新的概念与旧有的伦理体系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新旧参半”的道德话语,用以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 六、 结论:一个多中心的权力网络 二十世纪初期华北的社会图景,是一个由地方精英、流动劳工、宗族网络、地方武装以及中央(或军阀)权力碎片共同构成的多中心权力网络。文化轨迹的流动性,正是这种权力协商的物质体现。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关键在于认识到,国家权威的建立是一个漫长、充满摩擦且时常被地方力量“吸纳”或“抵抗”的过程。这为我们理解后来的国家建设和区域认同的形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微观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沈信宏


  1985年生,高雄人,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目前就读于中正大学中文系博士班,任教于高雄市龙华国中。研究方向为北京沦陷前后的在京台湾人。作品曾获高师大南风文学奖、全国巡回文艺营创作奖、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高雄县凤邑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研究曾获台湾文学馆台湾文学学位论文出版征选录取、台湾图书馆博硕士论文研究奖助、台湾教授协会「台湾研究优良博硕士论文」奖。

图书目录

馆长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范围
第三节 研究理论
第四节 文献回顾及探讨
第五节 章节架构
 
第二章  日语的工具性意义与文化性意义―以洪炎秋在中国的日语事业为对象
第一节 在京台湾人的日语事业版图
第二节 从日本到中国的留学历程 073
第三节 在中国的日语事业
第四节 北京沦陷前的日语事业
第五节 北京沦陷后的日语事业
结语
 
第三章  沦陷之后到战胜之初:低调的文化活动与台湾的重现
第一节 洪炎秋在不同杂志中对政治资本的借用、回避与争取
第二节 《中国文艺》的编辑策略与文化抗日路线
第三节  革命年头的故作悠闲:探究洪炎秋在中国文艺》的十篇「闲话」文章里的真实意识 
第四节  从《艺文杂志》看作家社群与小说〈复仇〉中的新女性书写脉络
第五节  从《新台湾》看战后台湾人艰难的中国处境与返乡之路
结语
 
第四章  从中国到台湾的五四传承―周作人与洪炎秋
第一节 从喜爱周作人的文学青年到周作人的台湾传人
第二节 《文学概论》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第三节 从〈漫谈随笔〉看洪炎秋的散文观
第四节 战后周作人五四精神在台的重现
第五节 五四知识分子形象
第六节 周作人散文的典律化过程与意义
结语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洪炎秋曾经被广泛阅读,书一本一本出、一版一版的刷,但时至今日,读的人少了,书在图书馆里渐渐发黄松脱,版型和设计都不再吸引人注意了,他那幽默、博学而语带机锋的腔调也被压在书柜底层。关于他的研究成果更是缺乏,有些人知道他是国语运动的推行者、国语日报的社长,但很少人留意到他日据时期在台湾、日本与中国的流动经历,很少有人了解他在殖民地、沦陷区等地的身分认同与文化位置上的痛苦挣扎。

  本书以横跨东亚空间的整体与流动角度,观察洪炎秋变动的文化身分轨迹,对洪炎秋的生平经历有更全面的观察,了解他在不同政权下文化位置的转变与适应。以东亚流动的角度看洪炎秋,更能对洪炎秋这类半山文化人在战后台湾的政治活动有更明确的体察与定位,能开展出更丰富的战后初期研究视野。
 
  洪炎秋自述生平的散文多,但作家自述往往经过修改与隐蔽,因此本书试图超越洪炎秋的主观陈述,蒐集相关杂志资料、翻译作品、未收录文、朋友的叙述与观察,以及生平资料,进行实证研究。洪炎秋与其他在京台湾人在中国的文化活动资料蒐集不易,目前也缺乏研究成果,但洪炎秋在中国曾积极展开文化活动,但目前研究者大多聚焦于洪炎秋的战后活动,对战前的洪炎秋较无全面观照,本书极力爬梳洪炎秋战前的文化活动,希望对作家研究有贡献,也对未来的洪炎秋研究有些许启发。
 
  能够孕育出这些文字,得感谢我温柔的王惠珍老师,她用条理与谨慎来回打磨我,让我脱胎换骨,把原本粗砺的稜角磨得稍稍圆润顺手,或许老师看见了我身上的空洞与残破,也看见了从那些洞里隐隐透出的微光吧,我从老师眼中看见了自己的样貌,因此勇敢地往前走了,感谢老师。也感谢启发我研究视野的陈万益老师、张泉老师、徐秀慧与彭明伟老师。
 
  此刻,我妻与我儿皆酣眠,在我埋首执着于这些我爱的事的时候,是我妻做好了所有其他的我该做的事,她成为母亲,呵护着家庭,同时呵护了我纯真的梦,让我还能少年般踊跃疾驱,继续在蜡烛的荧光里许下一个愿。感谢我妻嬉嬉,这本书献给妳。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洪炎秋(1899-1980)是一个文学着作、文化活动皆丰富的文化人,在82年的人生中,在文学、文化、教育、政治上都有深厚贡献。依照他的东亚流动经验可将其生平依照空间分期,他自台湾出生,后来二进二出台湾,因此在台湾的时间分别为:1899年-1918年、1919年-1922年、1946年-1980年,在日本的时间为1918年-1919年,在中国的时间则为1922年-1946年。
 
洪炎秋于1899年出生于彰化县鹿港镇,1903年5岁开始接受父亲洪弃生(1866-1928)的汉学教育,到12岁时已读完四书五经等经史着作,也学画学棋,接受传统文人的教养。父亲因抗日思想而不让他接受日本新式教育,于1912年14岁时私读父亲的中国新学书籍,开启他的中国文化视野。另一方面,此时他也开始偷学日文,想透过日文接触新学,1913年15岁时,自修读完日本小学六年的课程,也开始自修中学课程,透过结识的友人阅读日本书籍,萌发前往日本留学的欲望。在1918年20岁时,参加《台湾新闻》的征文比赛获小说第一名,以所得奖金与偷领父亲存款前往日本就学,先在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及预备学校补习三个月,后插班进荏原中学三年级就读。但读到中学四年级就用完盘缠,被迫于1919年21岁时辍学回台。因在日本接触中国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思潮,想到中国留学,便跟曾至中国的表弟丁瑞鱼学习注音符号,开始自修国语。
 
1922年24岁时陪父亲前往中国游历,于1923年经父亲同意留在北京,补习准备北京大学的预科入学考试,而父亲独自返台。7月考上,也开始向报刊杂志投稿,展开写作生涯。1924年加入了国民党,阅读三民主义且深受影响。1925年27岁时升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国文为辅科,接受多位名士如胡适(1891-1962)、周作人(1885-1967)的教导,接受五四新文化的洗礼。1927年与宋斐如(1903-1947)、张我军(1902-1955)经营《少年台湾》月刊,媒介中国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于1928年30岁时完成毕业论文《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教育》,毕业之后任河北省教育厅科员,再于各校任教,包括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北平大学农学院,及中国、民国、华北、郁文等私立大学,讲授教育学、日文及国文。后于1933年35岁时自行筹资创办人人书店,此时与台湾文化人多有聚会,互相提携。

用户评价

评分

《洪炎秋的东亚流动与文化轨迹》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跨越国界、跨越时代的文化对话。我总觉得,东亚地区之所以有如此独特而又迷人的文化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历史上无数次的“流动”与“碰撞”。这本书的书名,就仿佛在邀请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流动”现象。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定义“流动”?是人口的迁徙、思想的传播、技艺的交流,还是观念的碰撞?而“文化轨迹”又是指什么?是那些在不同文明间留下的印记,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独特风格,还是那些在代代相传中不断演变的文化基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流动”是如何具体发生的,又是如何塑造了东亚地区今日的文化面貌。例如,在艺术领域,是否存在着某种流动的风格,从一个国家流传到另一个国家,并被赋予新的生命?在哲学思想上,又有哪些观念的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各国的思想发展?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东亚文化复杂性与活力的深刻解读。

评分

《洪炎秋的东亚流动与文化轨迹》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但同时又充满了故事性。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更是在描绘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我想象着,书中一定涉及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动。比如,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核心,其影响力是如何向周边辐射的?而周边国家又以何种方式回应、吸收、甚至反哺?“轨迹”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延绵不绝、有迹可循的发展脉络。它不像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节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我很好奇,洪炎秋先生(或者这本书所聚焦的人物/研究者)是如何找到这些“轨迹”的?是通过考证文献、考古发现,还是通过研究那些流传至今的艺术品、建筑风格、语言习惯?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同时又能用引人入胜的笔触,将那些遥远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东亚文化独特而又丰富的发展过程。

评分

这本《洪炎秋的东亚流动与文化轨迹》的书名,初看之下,便勾勒出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图景。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滚滚东流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个身影,或是学子,或是商贾,或是艺术家,跨越山海,在东亚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深深浅浅的足迹。书名中的“流动”二字,绝非简单的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种思想、技艺、风俗的交融与碰撞。我想象着,洪炎秋先生(或许他就是研究者,或许是书中记录的某个关键人物)是如何抽丝剥茧,将那些原本可能被遗忘的、零散的“流动”片段,汇聚成一幅关于东亚文化如何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地域的界限中,不断生成、演变、重塑的宏伟画卷。这种文化轨迹,我想象中包含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旅故事,也可能触及近代留日、留美学人的求学经历,甚至可能囊括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输出与输入。我特别期待书中对“文化轨迹”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物质的迁徙,更是精神的传承,是观念的更新,是审美趣味的演变,是在不同文明的相互激化与融合中,所产生的独特而又具有辨识度的东方韵味。这样的研究,想必需要扎实的史料考证,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东亚地区复杂历史脉络的深刻理解。

评分

读到《洪炎秋的东亚流动与文化轨迹》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那种“文化基因”的传递与变异。在东亚这片高度关联的土地上,历史上无数次的交流,无论是官方的派遣,还是民间的往来,都像是在播撒种子。这些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又会受到当地气候(社会环境、政治格局)和养分(本土文化、思想传统)的影响,长出不同的形态。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呈现这种“基因”的变异过程的。比如,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落地生根,又各自发展出不同的特色?佛教的传播,又是如何不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而是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地区的艺术、哲学甚至生活方式?“流动”这个词,也让我想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体命运,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随波逐流,却又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文化走向的人物。书中会不会有关于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他们的迁徙,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思想火花,虽然微小,却可能汇聚成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文化浪潮。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那些抽象的“文化流动”是如何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得以体现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洪炎秋的东亚流动与文化轨迹》,让我对“流动”这个概念产生了更深的思考。我一直觉得,文化的本质就是流动的,它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不断地碰撞、吸收、融合中前进的。东亚地区,由于其地理上的邻近,历史上的交往频繁,更是这种“流动”的绝佳舞台。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借鉴”与“创新”。比如,唐朝的开放包容,吸收了多少来自西域乃至更远方的文化元素?而这些元素又是如何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辉煌的唐风?反过来,又有哪些东亚的文化符号,通过贸易、宗教、外交等途径,传播到了其他地区,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轨迹”一词,则暗示了一种历史的连续性,一种文化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可循。我希望书中能够揭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传播路径,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东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