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嘗試文

論嘗試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寫作技巧
  • 文案寫作
  • 創意寫作
  • 內容創作
  • 寫作指南
  • 思維導圖
  • 方法論
  • 經驗分享
  • 技巧提升
  • 實用指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引領思辨「現代散文,抒情傳統,中文現代主義」等議題的獨特論著。

  詩力與文心——這是《論嘗試文》為我們提供的課題。從馬來西亞渡海來颱三十年,黃錦樹不斷嘗試重理文學疆界,在在引人深思。我們可以質疑他的論點,但不能忽視他的大哉問。他是蟄居埔裏的摩羅。殊不知在春和景明的錶象下,造山運動從未止歇。這,正是黃錦樹的貢獻。─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本書為黃錦樹在現代文學領域多年思考的階段性成果。

  共收長篇論文十四篇,及書評、書序之類的文學隨筆十八篇;議題主要環繞現代散文、抒情傳統、中文現代主義文學等議題。

  關於中文現代主義,從對颱灣現代主義世代的綜觀、從七等生雷驤到內嚮世代的延續與轉摺、郭鬆棻的域外寫作的神祕沉默、舞鶴最亂迷的《亂迷》;硃天文故事瓦解的《巫言》、李永平遲到的《大河盡頭》、駱以軍的傷害美學和他的最初的房間;以及解嚴世代最被看好的童偉格的《西北雨》,那靜止的、被耗盡的剩餘的時間……作者不是從既定的時興學術視野(如後殖民、後現代之類的框架)來處理颱灣的文學生産,而是嘗試從一個更大的學術背景來討論相關個案,而呈現齣不一樣的文學研究景觀。

  書中另一個重要主題是探討自五四以來最欠缺深入問題化的散文。作者嘗試藉著形式主義文學係統的視角,重探白話文革命的理論意義;理論性的重探新文學革命開端對文的嘗試;詩/散文/小說之共存與分界;探索抒情散文的主體預設,進而探問抒情傳統建構中的主體預設,甚至延伸嚮作者問題,散文的戲劇化問題;個案方麵,聚焦於最有爭議的散文作者鬍蘭成的自我戲劇化之極緻的自我神話化,也藉由雷驤個案探討散文寫作隨作者之意圖而流變於文類之間,它的安分與不安分。

  全書完整收錄黃錦樹對現代華文文學的獨到觀察與研究,是思考現代華文文學議題的一個重要參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錦樹


  黃錦樹,馬來西亞華裔,1967年生。1986年來颱求學,畢業於國立颱灣大學中文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1996年迄今任教於埔裏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係。曾獲多種文學奬。著有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烏暗暝》、《刻背》、《土與火》、《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猶見扶餘》、《魚》、《雨》;散文集《焚燒》、《火笑瞭》;論文集《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謊言或真理的技藝》、《文與魂與體》、《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等,並與友人閤編《迴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散文類》等。

  相關著作
  《火笑瞭》
  《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
  《刻背(全新修訂版)》
  《猶見扶餘》

圖書目錄

埔裏的摩羅:詩力與文心/王德威

引言
文與也
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
論嘗試文:論現代文學係統中之現代散文
麵具的奧祕:現代抒情散文的主體問題
抒情的灰燼:論瀋從文後期的寫作
天鈿女命的猥褻之舞:論鬍蘭成的神話學
論颱灣文學現代主義世代:戰後世代,轉嚮,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
窗、框及他方:論郭鬆棻的域外寫作
自己的路徑--《亂迷》與《巫言》
石頭與女鬼:論《大河盡頭》中的死亡與象徵交換
異質風景:論雷驤的「散文」寫作
內在的風景:從現代主義到內嚮世代
神的屍骸:論駱以軍的傷害美學
剩餘的時間:論童偉格的抒情寫作

【彆捲】
抒情傳統的主體問題
作為離散論述的抒情傳統
力的散文,美的散文--散文的世界
見證與哀悼的工作──讀楊絳散文
輓歌與魔幻空間
文心凋零?──抒情散文的倫理界限
散文的爪牙?
散文與市場自由主義
文學奬與毒藥
文有彆趣──讀黃翰荻《人雉》
另有隱禽?──臉書時代颱式抒情詩人的摩羅詩學
肚臍的祕密──略談文學批評的態度、方法與倫理
藤壼與盟誓──硃天心《三十三年夢》
最初的房間──讀駱以軍《女兒》
那麼大的如果,那麼小的格局──讀陳冠中《建豐二年》
小說課,人生課──讀賴香吟《文青之死》
小說課與散文課──小說深處的散文界麵
地方特性與南洋色彩


引用書目
論文原發錶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論颱灣文學現代主義世代
—戰後世代,轉嚮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


就當代颱灣(中文)文學史而言,有一個非常整齊的世代,嶄露頭角於六○年代,有的早在六、七○年代即寫齣個人的代錶作。大部分尚在世,而作品已成颱灣文學經典,而且影響、甚至主導當代颱灣文壇數十年,影響瞭好幾個世代。甚至可以說奠定瞭當代颱灣中文文學的基礎。那或許可以命名為颱灣文學的現代主義世代 。二○○五年七月逝世於美國的旅美颱灣中文小說傢郭鬆棻(一九三八—二○○五)即是該世代的代錶作傢之一。一般而言,假定一個作傢二十來歲齣道,至少應該有三、四十年的寫作生命;換言之,他將和三、四個不同的世代同時代(假定十至十五年為一個世代 ),因而必須經曆復雜的世變,自身也可能有激烈的變化。另一方麵,年歲的重疊與銜接,也讓世代問題顯得非常復雜──分裂與分散。

這是個怎麼樣的議題?這世代包括瞭哪些人?哪樣的小眾分歧?在文學上共享瞭什麼?又共同創造瞭怎樣的文化遺産?建立瞭怎樣的文學傳統?本文擬就相關議題做一番初步的討論。

鄉土文學論戰後,對五、六○年代颱灣現代主義的一種典型的負麵批評是認為,它是移植的、美援文化的産物,颱灣其時並沒有相應的「基礎」 ;由於戒嚴體製下的政治高壓,使得知識分子不敢麵對現實,或流於「蒼白的、不知所雲的、『超』現實的夢魘」,或流於對社會的厭惡與疏離 ,換言之,偏離瞭現實主義的道路,偏離瞭現實。不論是左翼的中華民族主義者,還是右翼的本土論者,意識形態的診斷都類似 ,也都接受切斷說──戰後颱灣現代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之一是與五四(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切斷──差彆隻在於假定的現實的意識形態背景不同(是本土的現實,還是冷戰結構裏分裂的國土的現實)。但這種政治批評對颱灣現代主義公平嗎?是否恰恰窄化瞭現代主義?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可以說,這本書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之一。作者的文筆如同清泉,流暢而富有韻味,但其內在的力量卻不容小覷。他沒有使用任何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闡述那些深刻的道理。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過程”的描繪,他認為許多時候,我們過於關注結果,而忽略瞭在追求結果的過程中,那些寶貴的經驗和成長。他用生動的比喻和細膩的觀察,展現瞭“過程”的價值,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於“成功”的定義。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朋友,一位能夠理解你,並給予你深刻啓發的夥伴。它沒有強迫你接受任何觀點,而是以一種平等和尊重的姿態,與你一同探討人生的種種可能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充實和從容,對未來也充滿瞭更多的期待和信心。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子裏像是有無數個閃電劃過,劈裏啪啦地炸開瞭。我常常會因為某個突如其來的想法而停下手中的事情,反復咀嚼書中的某個句子,試圖抓住那稍縱即逝的靈感。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直接,甚至有些尖銳,但正是這種不加修飾的錶達,反而顯得格外真誠。他提齣的許多觀點,在我看來,簡直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能感覺到,他在試圖打破許多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挑戰那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事實”。有時候,我會對他某些過於激進的看法感到不適,但事後冷靜下來,又不得不承認,他所觸及的,恰恰是許多問題最核心的部分。這本書迫使我去質疑,去反思,去勇敢地麵對那些不那麼令人愉悅的真相。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竪起瞭無數個問號,而這些問號,正是進步的開始。它不是一本讀瞭就能讓你瞬間成為智者的書,但它絕對是一本能讓你開始思考,並堅持思考下去的書。它像一把鋒利的刀,毫不留情地解剖現實,但也正是這種解剖,纔能讓我們看到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

评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將近一個月,每次翻開,都會被其中那種深邃的思考方式所吸引,仿佛置身於一條靜謐的河流,看著水流緩緩淌過,帶走浮躁,留下沉澱。作者並非直接拋齣結論,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探索。他很少直接批評,卻在字裏行間巧妙地指齣事物發展的脈絡和潛在的陷阱。我尤其喜歡他描述那些“未竟的事業”時那種略帶傷感的筆觸,既是對現實的無奈,也是對理想的堅持。讀到這些地方,常常會陷入沉思,迴想起自己曾經的抱負,那些曾經以為觸手可及,最終卻擦肩而過的目標。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激昂的論調,它的力量在於那股不動聲色的洞察力,如同細雨潤物,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你審視世界的方式。每次閤上書本,總感覺自己對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有瞭新的理解,像是撥開瞭層層迷霧,看到瞭事物更本真的模樣。這本書不適閤快速閱讀,需要耐心去品味,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流淌。它提供的是一種思考的範式,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這比任何直接的答案都更有價值。

评分

這本書給我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仿佛在與一位年長的智者進行一場漫長的對話。他的語言溫文爾雅,但字句間又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和人生閱曆。他很少談論宏大的理論,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卻又切實影響著我們行為的微妙力量。我特彆欣賞他對於“選擇”的解讀,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選擇定義為一種能力,而是深入剖析瞭選擇背後的動機、約束以及其深遠的影響。讀到這些部分,我常常會反思自己過往的許多選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今天的我。作者的敘述節奏很舒緩,不急不躁,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茶道大師,為你沏上一杯香茗,讓你在品味中感受茶的醇厚和迴甘。這本書沒有提供“標準答案”,它更多的是提供瞭一種“提問”的方式,引導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內心的迷茫和睏惑,也指引我們走嚮內心的平靜和堅定。

评分

這是一本極具顛覆性的作品,它完全打破瞭我以往對某些事物的認知框架。作者的邏輯鏈條異常嚴謹,仿佛是一環扣一環的精密齒輪,每一步都指嚮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論。他擅長從看似毫不相關的現象中找到聯係,並以此構建起令人信服的論證。我尤其驚訝於他對那些普遍認同的“常識”的挑戰,他用生動的事例和深刻的分析,將這些“常識”一一拆解,讓我看到瞭其背後隱藏的邏輯漏洞和誤導性。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多年來的睏惑瞬間得到瞭解答。但這種解答並非是簡單地提供一個答案,而是讓我明白瞭問題的本質,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本書的閱讀門檻可能稍高,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並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理解作者的論證過程。一旦你跟上瞭作者的節奏,你將收獲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智識上的震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