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与权力:初唐国家教化的理解与建构

释奠与权力:初唐国家教化的理解与建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初唐
  • 政治史
  • 宗教史
  • 礼仪
  • 权力
  • 国家教化
  • 儒学
  • 佛教
  • 社会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唐高祖武德七年国学释奠讲学,作为叙事上的开场白,实因此事是极特殊的历史事件。除了选择在国学的场域中,面对「三教」之问题,更在释奠礼中,重启「先圣」之议论。据古以论今,孔庙释奠从来不是理所当然之事。行礼如仪的表象下,应思索儒学与政治何以彼此依存?初唐释奠企图维系什么样的价值观?「师」的概念,同时作为政治与教化上的神圣权威,为何成为此次释奠讲学的核心问题?其次,「师」作为君臣关系之下的「例外」特殊身分,如何被收编于政治之中,成为政权结构下的一个环节?据此,或该借由什么仪式、着作推崇「师」之「圣」,方使唐代正义得与春秋时期的孔子衔接呢?诸问题所衍生之脉络,或与今日学术之见有所补益。

本书特色

  中国自汉以来官学均为儒学?谢明宪老师的研究告诉您:尊孔崇儒从来不是理所当然之事。
 
帝国之镜:秦汉之际的士人、礼制与意识形态重塑 作者:[此处可留空,或用一个与原书主题无关的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此处可留空,或用一个与原书主题无关的虚构出版社名] 页码:约 650 页(含索引、附录)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秦朝崩溃至西汉初期,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文化结构经历的剧烈转型期。在中央集权制度初创的阵痛与战乱的废墟之上,一批知识精英(士人)如何与新兴的统治集团展开博弈,共同塑造了一套全新的、旨在维系庞大帝国长治久安的意识形态框架。本书不仅关注儒家思想在汉代的最终定型过程,更着重分析了其吸收和改造其他学派(如法家、阴阳家)元素的复杂机制,以及这些新理论如何被应用于国家机构的运作、礼仪的重建、以及对“合格君主”的定义之中。 重点聚焦于: 1. “道统”与“治统”的初期交汇: 秦朝“以力治国”的模式失败后,汉初统治者如何从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过渡到对历史叙事的重新解读,并开始系统性地建构一套超越纯粹武力的新型合法性基础。 2. 《春秋》学在汉初的变异与潜能: 探讨了早期“今文经学”的萌芽阶段,它如何适应帝国对统一解释的需求,并成为士人进入政治核心的独特路径。这并非成熟的官方儒学,而是一种充满政治弹性的文本阐释工具。 3. 礼仪的政治化实践: 考察了汉初祭祀、朝觐、册封等仪式体系的初步构建过程。这些仪式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权力层级、社会秩序和国家认同的具体物化表现。书中细致分析了地方豪强与中央政权之间,通过参与或拒绝参与特定仪式的互动模式。 4. 知识分子的生存策略: 分析了以叔孙通、绛灌集团为代表的早期政治精英,他们如何将个人学问与政治实用性相结合。他们的“儒学”往往是服务于巩固现存政权的工具,而非纯粹的学术追求。 本书旨在揭示,汉代国家教化体系的奠基并非一蹴而就的文化胜利,而是一个充满妥协、实用主义和权力驱动的漫长“建构”过程。它挑战了将汉代儒学视为“天然”或“唯一”选择的传统观点,强调了特定历史环境下,政治需求如何塑造了思想的最终形态。 --- 详细章节导览 第一部分:秦亡的遗产与汉初的摇摆 第一章:霸道余烬:秦制体系的政治性崩塌 本章考察秦朝统一后,其治理模式在意识形态上的内在矛盾。重点分析秦代“书同文,车同轨”的强制性统一,如何为汉初的文化重塑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埋下了地方离心力的种子。探讨秦始皇的“德衰而亡”叙事如何影响了早期汉朝对君主形象的自我定位。 第二章:黄老之治的局限与“休养生息”的意识形态内涵 深入剖析汉初高祖至文帝时期盛行的黄老思想。这不是完全的“无为”,而是对过度干预和严苛法律的反动。本书认为,黄老思想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政治稳定策略,但缺乏一套用于处理帝国扩张、宗室权力与社会阶层流动的长期性、教化性工具。分析了早期诸侯王的割地与中央的默认,如何体现了黄老思想对绝对中央集权的暂时让步。 第三章:士的“失语”与初期的政治生态 研究秦汉之变中,传统学派知识分子(尤其是儒生)的处境。他们如何在大规模屠戮和政治清洗中幸存,并学习适应新的权力环境。探讨了早期朝廷中,带有术士色彩的“方技之士”与具有历史学识的“说书人”对政治决策的隐性影响。 第二部分:新合法性的追寻与文本的重塑 第四章:叔孙通的“定礼”:仪式作为权力代码的首次实践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之一。详细考察了叔孙通为刘邦制定的朝仪与冠礼。论证了这些仪式并非简单复古,而是对周礼的“取舍式重构”。目的在于将流寇出身的刘邦置于“天子”的神圣框架内,同时通过仪式的繁复性,确立了皇帝与大臣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感,这是对楚汉相争时期松散政治关系的根本性修正。 第五章:史学的介入:从叙事到证明 分析了汉初官方史学(如《史记》的初期编写倾向)如何服务于政治叙事。探讨了“天命转移”的理论如何被运用,用以论证汉朝取代秦朝的“历史必然性”。重点分析了早期史官如何处理“异端”叙事(如项羽的形象塑造),以强化中央对历史解释权的垄断。 第六章:谶纬的潜流:民间信仰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张力 考察了在正统教化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来自民间和地方的阴阳五行学说与政治权力的互动。不同于后世将其视为异端,汉初的统治者在多大程度上采纳了这些预测性和神秘性的解释,作为安抚和动员民众的手段。这揭示了国家教化构建初期,其理论基础的“混杂性”。 第三部分:精英的教育与制度化尝试 第七章:郡国并行制下的地方教化困境 考察了在郡国并行制度下,中央推行的文化政策在地方层面遭遇的阻力。地方诸侯王如何利用自身的权力庇护不同学派,形成事实上的“文化飞地”。分析了中央通过“选拔与派遣”官员,如何间接推行其意识形态。 第八章:早期太学的雏形与“儒者”的职业化 本书认为,汉初的“学官”设置并非直接继承自战国时的私学传统,而是服务于帝国对“能为行政者”的需求。探讨了这一时期,儒生是如何通过掌握特定的政治文本(而非道德修养),来证明自己适合担任高级文职的。分析了对早期经学家的任用标准,如何区别于纯粹的道德家。 第九章:礼制下的身份构建:宗室、功臣与新贵 研究了国家礼制如何被用于固化和区分社会等级。通过对不同阶层所享有的服饰、车马、丧葬规格的分析,展示了早期帝国如何通过精细的物质文化来界定“何为体制内人”。这种对“外在形式”的强调,正是早期国家教化试图建立“稳定秩序感”的集中体现。 结论:一个未完成的建构 本书总结道,秦汉之际的知识整合并非是儒家对其他学说的彻底胜利,而是一场实用主义的“权力结盟”。汉朝早期成功地将秦朝遗留的制度结构与一种新的、具有历史深度和仪式感的统治叙事相结合,为后世两千年帝制国家的意识形态框架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一基础在其构建之初就充满了张力与妥协,为后世的“独尊”埋下了复杂的变异伏笔。 --- 附录 附录一:汉初重要政治文献的文本特征分析 附录二:叔孙通朝仪要目与周制比对表 附录三:秦汉之变中关键士人的生平轨迹(不含具体对国家教化理论的论述) 推荐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史、政治思想史、礼仪制度史及先秦两汉学术史感兴趣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帝国早期政治动态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读者。它为理解汉代制度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去神秘化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明宪


  台湾南投人,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于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台北科技大学、中原大学担任兼任助理教授职务。研究领域为经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学术史、叙事学。
 

图书目录

序  ⋯⋯⋯⋯⋯⋯⋯⋯⋯⋯⋯⋯⋯⋯⋯⋯⋯⋯⋯⋯⋯⋯⋯⋯⋯⋯⋯⋯⋯⋯⋯⋯⋯⋯⋯⋯⋯⋯ i
自序 ⋯⋯⋯⋯⋯⋯⋯⋯⋯⋯⋯⋯⋯⋯⋯⋯⋯⋯⋯⋯⋯⋯⋯⋯⋯⋯⋯⋯⋯⋯⋯⋯⋯⋯⋯⋯ iii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形成 ⋯⋯⋯⋯⋯⋯⋯⋯⋯⋯⋯⋯⋯⋯⋯⋯⋯⋯⋯⋯⋯⋯ 001
第二节 本文各章内容要述 ⋯⋯⋯⋯⋯⋯⋯⋯⋯⋯⋯⋯⋯⋯⋯⋯⋯⋯⋯⋯⋯⋯ 010

第二章 唐高祖武德七年释奠讲学的策略、目的及其问题
第一节 文献中描述的武德七年释奠讲学之礼 ⋯⋯⋯⋯⋯⋯⋯⋯⋯⋯⋯ 013
一、在「三教」背景下的释奠讲学之礼 ⋯⋯⋯⋯⋯⋯⋯⋯⋯⋯⋯⋯⋯⋯⋯⋯ 014
二、在「讲学之礼」中的佛教式「唱导」流程  ⋯⋯⋯⋯⋯⋯⋯⋯⋯⋯⋯⋯ 016
第二节 「讲学」之次序  ⋯⋯⋯⋯⋯⋯⋯⋯⋯⋯⋯⋯⋯⋯⋯⋯⋯⋯⋯⋯⋯⋯⋯ 022

第三章 从「南北学」的众说纷纭到定于一的「正义」
第一节 「学」分南、北与「国学」 ⋯⋯⋯⋯⋯⋯⋯⋯⋯⋯⋯⋯⋯ 030
一、「高祖」崇儒兴学的困境  ⋯⋯⋯⋯⋯⋯⋯⋯⋯⋯⋯⋯⋯⋯⋯⋯⋯ 030
二、「师说」纷纶,无所取正  ⋯⋯⋯⋯⋯⋯⋯⋯⋯⋯⋯⋯⋯⋯⋯⋯⋯ 039
第二节 从「俗本」到「定本」  ⋯⋯⋯⋯⋯⋯⋯⋯⋯⋯⋯⋯⋯⋯ 044
一、《五经正义》的经文文字与颜监《定本》 ⋯⋯⋯⋯⋯⋯⋯⋯⋯⋯⋯ 044
二、《五经正义》的刊行与「异端」 ⋯⋯⋯⋯⋯⋯⋯⋯⋯⋯⋯⋯⋯⋯⋯ 051
第三节 初唐「正义」的波折 ⋯⋯⋯⋯⋯⋯⋯⋯⋯⋯⋯⋯⋯⋯⋯ 056
一、《五经正义》两次颁行之启示  ⋯⋯⋯⋯⋯⋯⋯⋯⋯⋯⋯⋯⋯⋯⋯ 056
二、从《义赞》到「正义」  ⋯⋯⋯⋯⋯⋯⋯⋯⋯⋯⋯⋯⋯⋯⋯⋯⋯⋯ 062
(一)「今赞」:第一次修撰《五经正义》的残存形式  ⋯⋯⋯⋯⋯ 065
(二) 「今删定知不然者」:第二次修撰《五经正义》对于旧疏违注的立场⋯⋯⋯⋯⋯⋯⋯⋯⋯⋯⋯⋯⋯⋯⋯⋯⋯⋯⋯⋯⋯ 069
第四节 「正义」与《正义》:「疏不破注」的命题矛盾 ⋯⋯⋯⋯ 072
一、《五经正义》「破注」与广义的「破注」现象 ⋯⋯⋯⋯⋯⋯⋯⋯⋯ 072
(一)《五经正义》「破注」举隅  ⋯⋯⋯⋯⋯⋯⋯⋯⋯⋯⋯⋯⋯⋯ 072
(二)广义的「破注」现象  ⋯⋯⋯⋯⋯⋯⋯⋯⋯⋯⋯⋯⋯⋯⋯⋯ 076
二、「正义」与「圣范」之对扬  ⋯⋯⋯⋯⋯⋯⋯⋯⋯⋯⋯⋯⋯⋯⋯⋯ 078

第四章 唐前儒学「师说」的形成与变迁
第一节 《五经正义》序文中的「先师」意识  ⋯⋯⋯⋯⋯⋯⋯⋯ 085
一、以经师为「先师」  ⋯⋯⋯⋯⋯⋯⋯⋯⋯⋯⋯⋯⋯⋯⋯⋯⋯⋯⋯⋯ 085
二、「以仲尼为宗」的《五经正义》 ⋯⋯⋯⋯⋯⋯⋯⋯⋯⋯⋯⋯⋯⋯⋯ 089
第二节 「师说」与义疏形式  ⋯⋯⋯⋯⋯⋯⋯⋯⋯⋯⋯⋯⋯⋯⋯ 091
一、从初唐学者的理解重论义疏「渊源」问题 ⋯⋯⋯⋯⋯⋯⋯⋯⋯⋯ 092
二、「说」与「今义疏」的互文性  ⋯⋯⋯⋯⋯⋯⋯⋯⋯⋯⋯⋯⋯⋯⋯ 099
第三节 汉代的经「说」与「说」经 ⋯⋯⋯⋯⋯⋯⋯⋯⋯⋯⋯⋯ 102
一、「说」的内容  ⋯⋯⋯⋯⋯⋯⋯⋯⋯⋯⋯⋯⋯⋯⋯⋯⋯⋯⋯⋯⋯⋯ 102
(一)「说」与「大义」的关联及指涉  ⋯⋯⋯⋯⋯⋯⋯⋯⋯⋯⋯⋯ 103
(二)「大义」与「训故」  ⋯⋯⋯⋯⋯⋯⋯⋯⋯⋯⋯⋯⋯⋯⋯⋯⋯ 110
(三)分析「大义」的术语  ⋯⋯⋯⋯⋯⋯⋯⋯⋯⋯⋯⋯⋯⋯⋯⋯ 112
二、以「说」为前提的「师法」与「家法」  ⋯⋯⋯⋯⋯⋯⋯⋯⋯⋯⋯ 117
(一)「说」的口传形式与「师法」  ⋯⋯⋯⋯⋯⋯⋯⋯⋯⋯⋯⋯⋯ 117
(二)「说」的书写形式与「家法」  ⋯⋯⋯⋯⋯⋯⋯⋯⋯⋯⋯⋯⋯ 121
(三)被「创通」的「大义」  ⋯⋯⋯⋯⋯⋯⋯⋯⋯⋯⋯⋯⋯⋯⋯⋯ 127
第四节 后汉「学通古今」风气下的师说 ⋯⋯⋯⋯⋯⋯⋯⋯⋯⋯ 131
一、章句盛行之后的「守文」之徒 ⋯⋯⋯⋯⋯⋯⋯⋯⋯⋯⋯⋯⋯⋯⋯ 131
二、兼通多经的治「古学」者 ⋯⋯⋯⋯⋯⋯⋯⋯⋯⋯⋯⋯⋯⋯⋯⋯⋯ 135
三、「师说」的世俗化  ⋯⋯⋯⋯⋯⋯⋯⋯⋯⋯⋯⋯⋯⋯⋯⋯⋯⋯⋯⋯ 139

第五章 「君」与「师」:教化者与国家教化仪式
第一节 「入说」与「教授」:两种「说经」的现象 ⋯⋯⋯⋯⋯⋯ 148
一、「入说」侍讲的儒者  ⋯⋯⋯⋯⋯⋯⋯⋯⋯⋯⋯⋯⋯⋯⋯⋯⋯⋯⋯ 149
二、帝王讲「师说」的依据 ⋯⋯⋯⋯⋯⋯⋯⋯⋯⋯⋯⋯⋯⋯⋯⋯⋯⋯ 154
三、「大师在是」的空间意义  ⋯⋯⋯⋯⋯⋯⋯⋯⋯⋯⋯⋯⋯⋯⋯⋯⋯ 159
第二节 作之君师:教化者的空间与身分转变 ⋯⋯⋯⋯⋯⋯⋯⋯ 168
一、由「入说」授业到辅政之「师」的转折 ⋯⋯⋯⋯⋯⋯⋯⋯⋯⋯⋯ 168
二、「我为孔子,卿为子夏」:辟雍之中的「孔门」教化 ⋯⋯⋯⋯⋯⋯ 173
(一)「三老」与「父师」:以「老」为「师」的经典依据  ⋯⋯⋯ 174
(二)在汉明帝辟雍之中先后举行的养老之礼与讲说之礼  ⋯⋯⋯ 177
第三节 从太牢祀孔到「释奠」孔子 ⋯⋯⋯⋯⋯⋯⋯⋯⋯⋯⋯⋯ 183
一、关于沈约对魏正始年间三次辟雍祀孔的描述 ⋯⋯⋯⋯⋯⋯⋯⋯⋯ 183
二、「师」的身分升降与东晋「释奠」孔子的相关论述  ⋯⋯⋯⋯⋯⋯ 188
(一)晋成帝降礼王导事件之争议  ⋯⋯⋯⋯⋯⋯⋯⋯⋯⋯⋯⋯⋯ 188
(二) 「孔子后」与「先代之后」的混同:兼论顺阳范氏对于「释奠」的起源论述⋯⋯⋯⋯⋯⋯⋯⋯⋯⋯⋯⋯⋯⋯⋯ 191
三、《魏书》中的「祀孔」与「释奠」 ⋯⋯⋯⋯⋯⋯⋯⋯⋯⋯⋯⋯⋯⋯ 198
(一)「祀孔」与「释奠」不同  ⋯⋯⋯⋯⋯⋯⋯⋯⋯⋯⋯⋯⋯⋯⋯ 198
(二)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以前对于「释奠」典礼的延宕  ⋯⋯⋯ 200

第六章 唐代国学释奠先圣的空间与身分
第一节 从「二圣」到「生民以来一人」  ⋯⋯⋯⋯⋯⋯⋯⋯⋯⋯ 209
第二节 释奠「先圣」的位次及地位升降 ⋯⋯⋯⋯⋯⋯⋯⋯⋯⋯ 216
第三节 「先师」之义的转变  ⋯⋯⋯⋯⋯⋯⋯⋯⋯⋯⋯⋯⋯⋯⋯ 226
一、贞观二年以前释奠中的「先师」与颜回 ⋯⋯⋯⋯⋯⋯⋯⋯⋯⋯⋯ 226
二、长孙无忌议请传经诸儒为「先师」配享的意义 ⋯⋯⋯⋯⋯⋯⋯⋯ 229
三、贞观年间以后对「先师」旧义之异论 ⋯⋯⋯⋯⋯⋯⋯⋯⋯⋯⋯⋯ 235

第七章 结论   ⋯⋯⋯⋯⋯⋯⋯⋯⋯⋯⋯⋯⋯⋯⋯⋯⋯⋯⋯⋯⋯⋯⋯⋯⋯⋯ 243

征引书目 ⋯⋯⋯⋯⋯⋯⋯⋯⋯⋯⋯⋯⋯⋯⋯⋯⋯⋯⋯⋯⋯⋯⋯⋯⋯⋯⋯⋯⋯⋯⋯⋯⋯ 24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释奠与权力:初唐国家教化的理解与建构》这本书,我最期待的便是它能否为我揭示出初唐时期,国家力量是如何通过一种相对“温和”但又极其有效的方式——即“教化”——来巩固其统治的。相较于直接的武力征服或严酷的法律制裁,教化往往能更深层次地改变人心,建立起更稳定的社会秩序。《释奠》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其在国家教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的议题。我很好奇,这本书将如何细致地描绘这一过程?是会从宏观的政治战略层面,还是会从微观的民间实践层面来展开?“权力”与“教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初唐这样一个承继隋朝、开启盛唐的历史转折时期,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一定值得细细品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充分的史料支持,并运用严谨的学术分析,让我能够深入理解初唐统治者是如何“理解”并“建构”他们的国家教化体系的,以及这一体系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对唐朝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开放包容的精神和璀璨的文化成就。而《释奠与权力:初唐国家教化的理解与建构》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似乎触及了唐朝早期政治文化建设的核心。《释奠》,这个我略有耳闻的古老礼仪,在初唐时期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仅仅是一种仪式,还是承载了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权力”与“教化”的结合,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提示着我,本书将探讨统治者如何运用文化和思想的手段来巩固其统治。“理解与建构”的提法,则让我预感这本书会深入挖掘初唐统治者在国家教化方面的思考过程和实践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们是如何“理解”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民众心理,又是如何“建构”出一套有效的教化体系,以达到稳定社会、凝聚人心的目的。书中对史料的运用和分析,以及作者独到的见解,将是我最看重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唐朝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总是渴望能找到能够填补知识空白、提供新视角的书籍。《释奠与权力:初唐国家教化的理解与建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标题中的“释奠”二字,我曾接触过一些零散的记载,知道它与祭孔、祭祀先贤有关,但其在初唐时期如何与“权力”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并且上升到“国家教化”的高度,这确实是我之前未曾深入思考过的角度。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细致地梳理出这一过程?是仅仅从制度层面分析,还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思潮,以及具体的人物事件来进行阐述?“理解与建构”这几个字,更是充满了学理的味道,它暗示着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事实,更是在解析背后的逻辑和运行机制。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初唐统治者是如何“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心理,从而“建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化体系。这其中涉及到的历史细节,比如具体的政策出台、礼仪改革,甚至是宫廷内部的讨论,都可能成为我进一步研究的宝贵线索。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离不开对其文化政策的考察。《释奠与权力:初唐国家教化的理解与建构》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初唐,一个风云激荡、兼容并蓄的时代,其国家教化的方式一定充满了特色。“释奠”作为一种传统的礼仪,在初唐时期被赋予了怎样的新的政治含义,又是如何服务于皇权的?这让我十分好奇。书中“理解与建构”的提法,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对当时统治者思想逻辑和实践操作的深入剖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他们是如何认识到教化的重要性,又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一套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教化体系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史实案例,比如某个具体的礼仪改革,某个重要的教育政策,或者某个被广泛传播的道德观念,来佐证其观点。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初唐统治者如何运用文化的力量来塑造社会,从而为后来的盛世奠定基础。

评分

这本《释奠与权力:初唐国家教化的理解与建构》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隶书,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初唐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颇感兴趣,尤其是统治者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塑造民众的思想和观念。这本书的标题“国家教化”一下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宣传,更涉及到儒家思想在权力运作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将这种思想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释奠”这一祭祀礼仪在初唐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究竟是如何成为一种政治符号,又是如何与皇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书中的“理解与建构”部分,更是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当时统治者对国家教化的认知,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将其付诸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的。我想,这其中一定包含了对当时政治制度、教育模式,甚至是文学艺术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探讨。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初唐时期的统治者如何以文化和礼仪为工具,来巩固统治、凝聚人心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对权力运作方式的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